目的 探讨下腹横纹小切口免缝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方法 小儿腹股沟疾病患者218例,其中197例男性患儿中腹股沟疝112例,睾丸鞘膜积液85例;21例女性患儿中腹股沟疝18例,圆韧带囊肿(Nuck囊肿)3例.对218例患儿采用外环口体表投影上方的腹横纹处小横切口.结果 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4~20 min,平均12 min,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不使用.术后1~2 d出院,平均1.4 d,无阴囊血肿及切口感染,随访6个月至2年无复发.结论 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疾病切口小、痛苦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松伟;王毅;石伟强;刘玉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聚丙烯单层补片经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的25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30~70 min,平均47 min.术后切口疼痛9例(3.50%),阴囊水肿6例(2.33%),皮下淤血(瘀斑)7例(2.72%),尿潴留6例(2.33%),肺部感染4例(1.56%),异物感1例(0.39%),腹股沟区慢性疼痛2例(0.78%),无睾丸萎缩、术后射精痛、术后感染病例,257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聚丙烯单层补片经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特点.
作者:李小强;周予民;任建强;潘炯;盛宇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河北省涿州市医院2005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7例患者,均早期取出网塞,保留平片,分层应用VSD进行治疗.结果 7例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应用VSD进行早期治疗均于4周内切口痊愈出院.结论 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应用VSD进行早期治疗,避免了长期反复换药及局部瘢痕形成后再次取出补片过程中的严重副损伤.
作者:邓新生;刘增亮;郄红征;王龙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原发于腹壁或侵犯腹壁的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腹壁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1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肿瘤性腹壁缺损患者,3例患者采用直接缝合法,14例患者采用腹膜内无张力修补术,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修复成功率.结果 17例患者中术后一期愈合14例,2例术后1周内出现皮下积液,穿刺抽液抗炎换药对症治疗2周后治愈,1例缺损直径<5 cm 但直接缝合张力小的病例采用直接缝合法,术后2个月出现切口疝,二期采用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治愈.一期修复成功率94.6%.随访17例(含1例二期采用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始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22个月,补片与腹壁相容性良好,无局部炎症反应,均未发现材料与肠管粘连,无切口疝形成,腹壁修补区未见肿瘤复发,无慢性疼痛及局部异物感.结论 腹壁缺损直径<3 cm的可采用传统的单纯直接缝合法;3 cm<缺损直径<5 cm但直接缝合张力小的病例可采用单纯缝合法,但有发生术后切口疝风险,建议直接采用腹膜前非防粘连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或腹膜内防粘连补片无张力修补术;5 cm<缺损直径<10 cm或缺损直径>10 cm的巨大腹壁缺损建议直接采用腹膜内防粘连补片无张力修补术.
作者:陈广泉;张东;纪大伟;王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可行性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通辽市奈曼旗人民医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29例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单独完成一侧平均需要时间58 min,双侧90 min,术后出现切口疼痛5例,复发1例,阴囊血肿2例,无切口感染,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结论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过程简单,价格低廉,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疼痛轻,恢复较快,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疝修补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甄宝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生物补片在感染性腹壁缺损修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7~8月收治的2例感染性腹壁缺损患者,应用SIS生物补片修补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关闭腹壁缺损大小分别为20 cm×18 cm,6 cm×4 cm.手术时间分别为110 min、60 min.术后切口脂肪液化1例,加强换药后愈合,无其他手术并发症.2例切口愈合良好,无疝瘘发生,缺损得到完整修复,分别于术后16 d、14 d出院.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 SIS生物补片治疗感染性腹壁缺损安全可靠,可有效关闭腹壁缺损,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伟国;安伟德;邓中慧;徐雪东;陈更;王嘉;李玉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方法.方法 将4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治疗方式随机分为手术组(30例)与药物组(16例),观察记录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手术组治愈率(93.33%)明显高于药物组治愈率(68.75%) (χ2=4.888,P=0.027);治疗后手术组症状基本消失,对照组部分症状好转或消失,二组切口肿块、切口疼痛、月经期肿块增大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14、10.518、5.056,P均<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重在预防,术前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认真操作是关键,一旦发生首选手术治疗.
作者:牛爱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股疝分型及帽状网塞应用于股疝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 采集2007年11月至2012年5月江苏省沭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股疝患者39例(41侧),按股环大小及腹股沟韧带松驰程度不同,先将内侧腹股沟韧带与耻骨梳韧带用粗丝线缝合1~3针,然后将网塞骑坐于已缩小的股环上方并固定,帽状网塞外侧帽檐裹住股静脉内侧;数针固定腹内斜肌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后,平片则置于帽檐外侧下方阻塞股环外侧薄弱部.结果 39例股疝疝修补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0~45 min,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Ⅱ、Ⅲ型股疝出现腹股沟韧带松驰现象,在近耻骨侧缝合腹股沟韧带和耻骨梳韧带1~3针后能明显缩小股环,使其小于网塞中心底座,后将网塞骑坐于股环上并丝线固定,联合腱固定于腹股沟韧带上,平片可用来阻塞股环外侧薄弱部,此疗效可靠.
作者:严顺新;李建;仲召文;鲍恩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151例腹股沟疝患者应用椭圆形补片(oval patch,OP)行开放式腹膜前置入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30~90 min,平均40.8 min.近期并发阴囊水肿10例,无皮下积液、尿潴留、切口感染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9例术后有异物感,其他患者无慢性疼痛,无复发.结论 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式简便、补片置入更加符合力学原理、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异物感和慢性疼痛轻微,是一种较理想、值得推广的疝修补术.
作者:吴向阳;陈维;陶平;张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 1月至 2010年 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平均手术时间75 min,术后出现阴囊肿胀3例,切口浅层感染1例,随访1~5年,无复发,无一例死亡患者.结论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春雷;居来提;其格加甫;关军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指拨分离法在完全腹膜外疝修补(TEP)中入路及操作空间建立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行TEP患者78例,采用指拨分离法及侧入路置入Trocar并超声刀建立术中入路及操作空间的方法.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3.0±8.3) min,无腹膜破裂及中转开腹,术后住院时间(2.8±1.3) d,随访6~19个月,无手术区疼痛、神经感觉异常、疝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指拨分离法在TEP术中入路及操作空间建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对于刚刚开展TEP的医疗机构,于腹直肌后鞘前实施该方法,能够建立安全,清晰的操作平面,更利于手术完成.
作者:张程鹏;侯东生;陈光春;叶劲松;华沪玮;刘衍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分析Millikan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与Bassini疝修补手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云南省鹤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40例,采用医用聚丙烯修补网片进行Millikan无张力疝修补术和Bassini疝修补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50 min,平均住院时间8.5 d.Millikan组切口感染1例,阴囊水肿2例,疼痛4例,无肺部感染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17.5%;Bassini 组切口感染1例,阴囊水肿3例,疼痛15例,肺部感染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65%,二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P=0.03).随访1~5年,Millikan组未见复发,Bassini组复发5例.二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死亡患者.结论 Millikan术式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术式,具有手术操作易于掌握、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特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张海河;李灿钧;程若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疝补片感染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疝外科收治的7例使用补片行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膜前间隙修补3例,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例,平片修补术3例.应用单纯聚丙烯补片5例,其中轻量聚丙烯3例;聚四氟乙烯材料1例,聚酯材料1例.根据感染的程度、材料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全部去除补片2例;部分去除补片2例;开放换药3例.部分去除补片者予持续负压真空引流,完全去除补片者均予一期缝合,封闭式引流.结果 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后无疼痛和尿潴留.1例补片完全取出者切口有渗出,经换药后二期愈合,换药时间7 d至6个月,中位时间4周,选择性使用抗生素3~14 d,平均7.5 d,随访时间2~42个月,平均18.5个月,部分或完全取出补片的患者未见疝复发.结论 补片感染应以预防为重,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材料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
作者:唐黎明;费晓舟;孙一峰;马玉亮;王国华;黄洪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分析普理灵缝线联合化学性医用胶固定补片与单纯普理灵缝线固定补片在Lichtenstein手术的中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对收治入院的腹股沟疝患者234例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Lichtenstein).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132例患者,术中补片固定采用腹股沟韧带外下方应用普理灵缝线固定1~2针,余部位应用化学性医用胶固定.对照组102例患者术中补片固定全部应用普理灵缝线.分析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6~30个月,二组均无切口感染,均未见复发.观察组术后未出现慢性疼痛,无局部血肿或血清肿,局部异物感2例;对照组术后慢性疼痛5例,局部血肿或血清肿5例,局部异物感2例.结论 在Lichtenstein手术中应用化学性医用胶粘合固定平片不增加术后复发和异物感,还可以减少术后慢性疼痛和局部血肿,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贾高磊;李永;王小凯;冯苏;田志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分析标准型聚丙烯补片与轻量型聚丙烯补片应用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分为二组,观察组(40例)使用轻型聚丙烯补片,对照组(40例)使用标准型补片,观察二组患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二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86,P=0.042),术后1 d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25、0.442,P均<0.05);术后3 d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介素-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55、0.731,P均<0.05),术后3、6、12个月异物感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17、4.506、3.247,P均<0.05).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0,P=0.617),术后1 d 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03、0.412,P均>0.05),术后3 d白细胞、C反应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89、0.442,P均>0.05).术后3 d、1、6、12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73、0.712、0.313、0.287,P均>0.05).结论 轻量型聚丙烯补片可减少患者术后早期应激反应及异物感,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慢性疼痛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买买提艾力·太来提;克力木;张成;王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应用国产无锡宇寿疝修补片与同类进口产品在腹股沟疝患者中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探讨无锡宇寿疝修补片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二组,试验组使用宇寿疝修补片,对照组使用进口同类补片,每组各30例患者.记录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二组的近期疗效、手术前后临床参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数、近期疗效、手术前后临床参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锡宇寿疝修补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腹股沟疝修补材料.
作者:孙立;陈杰;申英末;刘素君;王明刚;王帆;朱熠林;杨硕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大网孔部分可吸收低质量人工网是否可减少腹股沟疝患者的术后疼痛.方法 前瞻性收集1 159例(1 321侧)以双层人工网修补腹股沟疝患者的术后1、6、90 d的疼痛指数资料,比较一般聚丙烯人工网(prolene hernia system,PHS)905例与大网孔部分可吸收低质量人工网(UHS)254例二组患者的疼痛指数差异.回顾性访查500例接受过此二种人工网疝修补手术已达半年以上的患者,统计目前还有慢性腹壁疼痛患者的比例,并以统计学方法做分析.结果 二组术后1 d的VAS(0~5分)疼痛指数分别为:PHS(1.84±1.02),UHS(1.14±0.09)(P<0.001);术后6 d疼痛指数分别为:PHS(0.92±0.86),UHS(0.43±0.65)(P<0.001);90 d后的疼痛指数分别为:PHS(0.13±0.54),UHS(0.04±0.25)(P=0.04).在三个测量时间点上UHS的疼痛指数均低于PHS组,慢性腹壁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 PHS6/235(2.5%),UHS 6/210(2.8%).结论 使用大网孔部分可吸收低质量人工网相较于一般聚丙烯人工网可减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的疼痛.这种优势在术后1 d与6 d较为明显,慢性腹壁疼痛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
作者:黄清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股疝是疝囊经股环、股管而自卵圆窝突出形成的疝,是相对少见的腹外疝之一,约占腹外疝的5%,腹股沟区疝手术后再发股疝的发生率更低,而临床上亦时有碰到,且有其特殊性,故需重视针对此类病例进行临床研究.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对9例腹股沟区疝手术后再发股疝患者施行了开放式前入路经腹膜前途径全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术后恢复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子彪;尹晖明;龚利平;胡斌;刘首记;黄劲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腹股沟疝较为常见,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疝修补术,术后复发及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为寻找更适合临床应用,并且可显著减少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术式,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医院收治腹股沟疝气患者400例,局麻下行改良无张力疝修补术,取得满意疗效,明显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洋;汪燕;李彦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脐疝是肠管经脐环向脐部突出于体表的皮下疝[1],成人脐疝除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结缔组织薄弱引起外,主要还是因腹内压增高的因素的存在,如肥胖、腹水等,脐疝其发病率占所有成人腹壁疝的6%[2-3].成人脐疝因肠管、大网膜疝出常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隐痛等症状[4].成人脐疝不可自愈,且可继续增大,即使起初是可复性的,但由于其内容物多为大网膜,长期的摩擦使得内容物粘连,逐渐变得难复,可能嵌顿或绞窄,故成人脐疝一经发现必须积极手术治疗[5].采用PROCEED网片作为疝修补材料,对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4月14日收治的1例合并乳糜腹水的老年巨大脐疝患者进行开放式腹腔内置PROCEED网片修补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振华;校宏兵;倪叶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自从1989年,Lichtenstein首先应用Marlox补片修补腹股沟疝,提出无张力的概念.建立在人工材料基础上的无张力修补术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手术例数增加,补片感染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统计使用补片的感染率约为1%~8%[1].大部分观点认为用补片的疝修补术后感染率要大于不用者[2],一旦补片感染后果更严重,处理更加困难.现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例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处理报道如下.
作者:李新军;姜海平;汤汉林;石华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因患有出血性疾病,在行双侧腹股沟疝术后出血的临床急救护理经验.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急诊中心收治的1例双侧腹股沟疝伴隐性血友病患者,予以综合护理,观察其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通过全方位的精心的护理与病情观察,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 通过本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经验分析,如果对出血处理不当,延误了抢救时机,就会导致患者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作者:刘文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脐疝是肠管经脐环向脐部突出于体表的皮下疝[1].脐疝发病率约占腹壁疝的6%[2],是由于脐部组织薄弱,脐孔闭合不全,在腹内压增高时,腹内脏器从此处突出.肥胖、经产妇易患此症.随着人们对疝修补术认识的不断提高,无张力疝修补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是目前较先进的疝修补方法[3-4].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27例脐疝行无张力修补术患者,对术后护理体会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作者:孔志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在疝外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全程护理的方式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外一科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对患者相关疾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健康行为形成率进行调查和总结.结果 患者对相关疾病的知晓率达到92.3%,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达到91.5%.结论 实施全程护理可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刘飞勇;何靖雯;蓝英齐;许峰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1958年,Usher在疝修补手术中第一次使用了补片.30年后,Lichtenstein手术方式已经在全球普及[1].当前,每年有超过100万患者施行补片疝修补术.补片修补术的优点很明显,并且这些优点已经被许多随机对照试验所证实.无论是在术后复发、疼痛感觉还是恢复等方面,存在巨大优势[2].在很多国家,补片修补腹股沟疝手术已经成为日间手术.尽管仍存在一些不同声音[3],补片疝修补术已经成为取代传统丝线缝合手术的方式.
作者:廖新华;樊林;车向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腹外疝发生的病理解剖基础是筋膜的缺损,而如何处理这种筋膜缺损是疝外科医师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治疗腹外疝的关键.Theodore Billorth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像筋膜和肌腱一样致密和坚韧的组织,我们将发现彻底治愈疝的秘诀.而这句经典名言也隐约的指导着疝外科的实践和研究.目前应用人工合成补片(如聚丙烯、聚酯及聚四氟乙烯材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疝外科发展的主流,然而应用人工合成补片进行疝修补术后所引起的感染、血清肿、慢性疼痛、肠粘连、肠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1].随着材料科学及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进步,生物材料补片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因而生物补片的应用和研究也成为了当前疝和腹壁外科的研究热点.
作者:刘昶;李金松;纪艳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小儿腹股沟疝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腹膜鞘突未闭或闭锁不全,一般无局部肌肉的薄弱,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包块.隐性腹股沟斜疝又称隐性疝,临床上患儿无任何症状及体征,常因误诊而延误治疗.在腹腔镜探查中发现的腹股沟区腹壁结构缺损表现为腹膜鞘状突未闭或闭合位置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经腹腔镜手术中探查发现无症状腹股沟隐性斜疝1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阿布都赛米·阿布都热依木;阿孜古丽·买买提;玉苏甫;李水学;克力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2009年在柏林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疝会议,欧洲疝协会(European Hernia Society,EHS)成立了欧洲腹壁疝登记处(European Registry for Abdominal Wall Hernias,EuraHS),对腹壁疝的诸多相关名称作了明确的定义,其中包括腹部疝(ventral hernia)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定义及分型[1].2012年刊载一文[2],该文根据多个疝外科中心的数据资料,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提出了对血清肿的定义、分型、发生率以及建议采取的相关治疗措施[2].国内外腹腔镜腹部疝修补术已广泛开展,但对于术后血清肿的发生及其分型均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我们对腹腔镜腹部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新分型进行初步的介绍解读,以便对临床有所借鉴和指导.
作者:王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曾于2003年组织编写了<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一方案对我国疝外科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随着修补技术和材料学不断发展以及临床证据的累积,原方案中的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目前腹壁切口疝诊疗要求.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在2011 年就上述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于2012 年5 月完成修订,并将其更名为<腹部切口疝诊疗指南(2012 年版)>,现公布如下.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