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将防粘连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应用于大鼠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并验证该补片腹腔内的防粘连效果,为新型补片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成年Wistar大鼠平均分成2组(每组24例),分别为聚丙烯组(PP组)、防粘连复合补片组(PP/BC组).每组再随机平均分成2个亚组(每组12例),即短期组(10 d)和长期组(60 d),分别予植入后10d和60 d肉眼观察补片粘连情况,并取补片及其周围腹壁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比较及评价各组补片的抗粘连效果.结果 术后第10天,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防粘连评分明显优于聚丙烯补片(P<0.05).复合补片周围新生细胞外沉积较多(P<0.05),腹腔侧有更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覆盖,较少的炎细胞浸润(P<0.05).术后第60天,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粘连评分与聚丙烯补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细胞浸润较多、多核巨细胞浸润较少(P<0.05).结论 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腹腔内修补的防粘连效果较佳,是一种潜在的腹腔内防粘连疝补片,但能否临床转化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民辉;杨科力;赵洁;陈双;黄榕康;赵日升;王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老年腹壁疝大鼠术后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探讨.方法 选用老年雄性SD大鼠,腹正中切口去除腹壁的肌层、筋膜和腹膜后直接缝合皮肤,一周后将腹壁疝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手术组、KTM(氯胺酮)组和手术+KTM组,其中手术组采用补片进行腹壁疝修补术(IPOM).术后处死,断头取脑组织.四组中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量用RT-PCR来检测;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磷酸化GSK-3β(p-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和手术+ KTM组的IL-1β、TNF-α和p-GSK-3β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 <0.05);KTM组中上述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 KTM组中的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量与手术组相比显著降低,而p-GSK-3β表达量则比手术组显著增高(P<0.05),GSK-3β总的表达量在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小剂量的氯胺酮可以减轻老年大鼠腹壁疝修补术后脑组织中的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且此作用可能与GSK-3β的活性有关,对预防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宿明艳;张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TAPP)术中对斜疝疝囊采用完全剥离与横断处理两种方法的效果,及术中怎样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完成的140例(166例次)男性腹股沟斜疝TAPP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疝囊完全剥离与横断处理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疝囊处理手术时间是指自疝囊开始分离至精索腹壁化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及住院时间.结果 疝囊剥离组中处理疝囊的时间与疝囊大小,疝囊长度,及疝囊与精索是否粘连有关.疝囊长度≤8 cm者,疝囊剥离平均时间(6.2±2.6) min;疝囊长度>8 cm者,疝囊剥离平均时间(24.6 ±9.8) min;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疝囊长度>8 cm者,行横断疝囊处理平均时间(9±4) min;而采用完全剥离方法处理疝囊平均时间(25±10) 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复发,肠梗阻,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疝囊剥离和疝囊横断两种处理方法均安全有效.疝曩长度≤8 cm者,采用完全剥离处理疝囊的方法,手术时间较短,创伤小,恢复快.疝囊长度>8 cm的患者,采用完全剥离疝囊处理方法与采用横断处理疝囊的方法比较,前者手术时间偏长,创伤更大,并发精索损伤概率更高;临床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情况合理选用.
作者:王梦桥;徐宇飞;黄河;凌凯;季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自固定补片(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在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2014年1 ~12月使用自固定补片进行腹腔镜TEP手术的2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施行,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57±12)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0.9)d,术后出现腹股沟区血清肿1例,尿潴留1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随访6 ~18个月,无腹股沟疝复发.结论 自固定补片在TEP中使用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汪晓峰;李向国;陈士德;郭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可吸收缝线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实施TAPP的患者中,应用可吸收缝线固定补片,连续缝合关闭腹膜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1例术后发生浆液肿,经穿刺后痊愈,1例发生大腿外侧暂时性感觉异常,2d后自行消失,2例轻度阴囊水肿,未行处理,3~5d后自行消退.全组随访6个月至3年均未复发.结论 可吸收缝线是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理想材料,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作者:王栓铎;姚毅明;刘国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后并发症分布情况,并探讨相关发生原因与改进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7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151例腹腔镜TAPP患者,观察腹股沟疝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等基本资料以及对术后并发统计分析.结果 腹股沟疝患者男女比率约9:1,其中双侧疝12.4%,年龄20 ~ 85岁.并发症包括疼痛1例(0.7%)、复发1例(0.7%)、血肿2例(1.3%)、阴囊积液6例(4.0%)、膀胱损伤1例(0.7%),共计11例.结论 TAPP术后并发症比率为7.3%,通过改进手术操作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栋;王伟;王浩;Harun Nur Mmohamed;唐泽;邱声愧;Zakarie Muse Ali;王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女性腹股沟疝患者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子宫圆韧带的处理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葛洲坝中心医院共47例女性腹股沟疝行TAPP,总结手术过程中子宫圆韧带的处理技巧.结果 4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保留子宫圆韧带38例(A组年龄50岁以下),手术时间平均(42±8)min,2例术后出现血清肿.横断子宫圆韧带9例(B组年龄50岁以上),手术时间平均(36±7)min;1例术后出现血清肿,2例术后出现腹股沟区包块,彩色超声证实为挛缩的子宫圆韧带.二组患者无一例出现腹腔脏器损伤、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包括疼痛)、补片感染等.二组患者在手术用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是否存在腹股沟区包块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恢复理想,无复发及慢性疼痛发生.结论 保留子宫圆韧带的手术操作略为复杂,用时略长,约6 min,但保证了子宫圆韧带完整性及原有功能,值得用于生育期女性的腹股沟疝.
作者:夏联山;罗靖;古少东;张洁;周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超普疝装置(UHS)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287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将其分为二组,分别为采用腹腔镜下TAPP与UHS疝修补术治疗组.结果 TAPP组平均住院时间(2.1±0.8)d,平均离床活动时间(6.0±2.0)d,与UHS组平均住院时间(4.8±1.5)d、平均离床活动时间(15.0±8.0)d两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13例(7.2%)发生并发症,UHS组9例(8.4%)发生,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均无复发患者;二组在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疾病时,TAPP与UHS疝修补术均有良好的效果,但腹腔镜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相对较小,离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建议优先采用.
作者:康德新;于洪亮;栾文勃;魏斌;马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经脐单部位疝囊高位结扎术中输精管不同处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儿童医院2013年1 ~11月收治的146例男性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72例,采用小范围旷置输精管周围腹膜的方法缝合关闭内环口,对照组74例,常规完整环绕缝合内环口处腹膜,比较二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复发情况(随访2年).结果 二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发生单侧精索血管损伤1例及腹壁下血管损伤1例,对照组术中发生单侧精索血管损伤2例.单侧疝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8±2.8) min,对照组为(15.4±4.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9).双侧疝观察组手术时间(15 ±3) min,对照组为(2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二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37).术后随访2年,均无脐疝、睾丸萎缩、睾丸下降不全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1例鞘膜积液,注射器抽吸后自行愈合,对照组无复发患者.结论 单部位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小范围旷置输精管周围腹膜的方法缝合关闭内环口较传统方法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手术时间缩短,避免了输精管损伤的可能,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因本研究临床例数偏少,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振强;高群;赵金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组织基质(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对比,评估SIS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检验.方法 按照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制作SIS材料,并与美国COOK公司的Surgisis产品进行大鼠体内植入的对比,观察并记录动物术后的一般情况,并于术后3、7d、2、4、8周处死大鼠(每次2只),分别切取SIS及Surgisis补片并包含周围部分正常的肌肉筋膜组织,观察材料-肌肉交界处局部炎症反应、组织增生及微血管形成的情况.结果 所有动物均存活至既定处死时间点,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早期,SIS及Surgisis结构完整,呈现膜片状或条索状致密红染结构,植入部位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时间的延长,SIS及Surgisis逐渐降解,结构松散,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 SIS植入大鼠体内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
作者:王亮;刘梅宝;陈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开放式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开放式TEP治疗120例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0 ~ 90 min,平均手术时间50.2 min;术中出血量10 ~ 35 ml,平均出血量15.7 ml;术后住院时间3~17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5d;术后并发症8例(6.6%).随访3~36个月,无复发患者.结论 开放式TEP是一种易于操作、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术式.
作者:胡明高;李向国;郭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Miles手术行经腹直肌乙状结肠造口对减少术后结肠造口旁疝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茂名市高州中医院行直肠癌Miles手术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腹膜内结肠造口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腹直肌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术进行治疗,观察二组患者周围炎、结肠旁疝、造口回缩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造口结肠旁疝(4.1%)、周围炎(2.0%)、造口回缩(2.0%)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4%、14.3%、18.4%),二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直肌乙状结肠造口术具有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卢志坤;吴永强;何德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无生活限制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腹股沟疝住院患者319例,以上患者无严重的基础疾病,年龄21~65岁,根据患者自行选择的治疗方式分成4组,分别为A组87例,采用无生活限制的方法,即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下的UHS手术,B组71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的UHS手术,C组89例,采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的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D组72例,采用常规的局麻下的UHS手术比较并发症、术后对生活的限制、术后不适感、以及术后患者的接受程度,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A组手术中麻醉效果好,术后没有并发症和生活限制,患者接受程度高,B、C、D组存在术后不同的并发症和医疗措施,无法全部恢复正常的生活,患者接受程度较低.结论 优化的临床流程及周到的细节处理,可以达到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无生活限制的目的.
作者:李亮;洪楚源;隋梁;洪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采用补片Onlay法修补造口旁疝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采用补片经原手术切口中线Onlay法原位修补48例造口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0~152 min,平均(122±12) min.手术后12 h至3d胃管拔出,平均(2.0±0.5)d,术后4~l0d拔出引流管,平均(7.0±2.0)d.手术后住院天数10 ~ 18 d,平均住院天数(14.0±2.0)d.46例手术切口为I期愈合,2例手术切口为Ⅱ期愈合.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复发5例,复发率10.4%.1例患者因复发疝较小,复发后立即采用造口腹带固定后痊愈,其余4例患者通过再次手术获得痊愈.8例患者出现浆液肿,通过穿刺及局部加压处理后逐渐好转.结论 使用补片经原手术切口中线采用Onlay法原位修补造口旁疝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罗浩;徐竞;黄林飞;潘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小切口辅助腹腔镜修补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武汉市第十一医院收治的52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辅助腹腔镜修补术治疗.统计二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随访观察患者的术后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腹壁疼痛>1周者、腹胀、肠瘘、血肿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7.70%,对照组34.62%,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复发率依次为0、3.85%,对照组依次为3.85%、15.38%,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小切口辅助腹腔镜修补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一松;刘小卫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男,49岁,因“右下腹可复性包块8个月”于2014年7月1日入住鞍钢集团总医院.患者既往有肾小球肾炎致尿毒症病史8年,左前臂动静脉造瘘手术史4年,此后规律血液透析治疗;2013年8月12日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因使用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过敏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再次血液透析治疗至今.(1)入院体检:体温37.1℃,脉搏8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9/77 mmHg(1 mmHg=0.133 kPa),慢性病面容,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心脏浊音界略扩大,心律规整,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髂窝可见一斜行手术瘢痕,表皮愈合良好,其下可触及腹壁深层缺损,大小约12 cm×7 cm,腹腔内容物可自缺损疝环向外膨出,触之柔软,手法按摩可还纳入腹腔,听诊可闻及肠鸣音,其他部位无异常.
作者:吴国刚;刘吉盛;李博;冷梅;富民;刘嘉文;刘兆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外科腹外疝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诊治的100例外科腹外疝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试验组采用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比较二组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28例满意,18例一般,满意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25例满意,15例一般,满意率为80%)(P<0.05);试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P<0.05).结论 外科腹外疝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效果理想,能够提高治疗满意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邵艳秋;黄建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病房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采用PICC置管的造口疝、切口疝及晚期肿瘤患者共56例,进行观察总结.结果 56例PICC置管患者未见并发症.加强PICC置管的护理观察及存在临床的护理问题,常见并发症处理及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实践工作提供非常有效的护理指导.结论 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为长期输液患者减轻痛苦.
作者:冯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旨在降低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5~8月收治的86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腹外疝手术流程和护理方法给予治疗,观察组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取完善的预防策略以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比较二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56±17) min,住院时间(5.0±2.5)d较对照组(70±16) min、(7.5±3.5)d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30%、其中感染发生率为2.33%,较对照组30.23% 、6.98%显著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观察组43例患者对手术及护理满意的有38例,较对照组26例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相应的准备和护理措施能明显提高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效果.
作者:王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1例行患者围手术期施以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针对术前引起增加腹压诱因、术后引起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以及出院指导预防腹股沟疝复发采取规范、系统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5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5.7± 10.1)min,平均住院时间(5.4±1.1)d.术后合并腹股沟区感觉障碍者2例,给予局部理疗及止痛药对症处理;阴囊血肿1例,经细针抽吸加压包扎等处理;以上病患均痊愈出院.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无疝复发及补片感染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接受腹腔镜经腹膜前补片植入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痊愈.
作者:王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对腹腔镜行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70例,按照入院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患者做为普通护理组,序列号为双号患者做为优质护理组,各35例,患者入院后行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住院期间普通护理组行常规住院护理,优质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护理方案基础上对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优化护理.观察二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镇痛药使用情况、患者满意程度等相关指标.结果 普通护理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18.9±4.6)h、住院时间(8.4±4.2)d、住院费用(9 631±1 213)元,均高于优质护理组(16.1 ±2.2)h、(6.1±2.2)d、(8 247±968)元;普通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病率11.43% (4/35)以及镇痛药20.00% (7/35)使用率明显高于优质护理组2.86%(1/35)、8.57% (3/35);普通护理组患者满意率为82.86% (29/35),明显低于优质护理组的94.29% (33/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够缩短腹腔镜行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更加有利于患者创口的愈合和病情的恢复,应于临床上广泛开展.
作者:耿炜;杨媛;蒋婉;高琰;文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腹外疝的患者数量不断增长,继而需要应用于疝外科修补术中的补片也越来越来多,如果补片应用不当,会产生一系列术后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伤害,为患者日后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烦恼.目前,医学中所应用的补片虽然已经经过不断地改进,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依旧偶尔会有感染等一些并发症的产生,然而3D打印补片完全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并且可以根据患者自身需要为患者“量体裁衣”.
作者:张成森;刘昶;纪艳超;孙旭阳;王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腹壁巨大型切口疝患者分别采用开放修补术以及腹腔镜修补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5月在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巨大型切口疝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以及对照组,试验组18例,对照组22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进行修补,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型补片植入方式进行修补.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2天以及第3天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2.1±0.6)分、(1.4±0.5)分、(1.2±0.4)分,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2天以及第3天的VA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3.4±1.0)分、(2.8±0.7)分、(2.2±0.7)分,试验组的VAS评分平均值均比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6.1±1.2)d以及平均出血量(30.42 ±0.59) ml均比对照组少(21.5±1.2)d、(400.7±0.9)ml,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术对巨大型腹壁切口疝者进行修复,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开放术少,并且创伤较小、康复较快以及住院时间较短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重视.
作者:刘彩霞;韩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Richter疝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医院1991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1例Richter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11例中,术前确诊3例,其余均为术中确诊.5例经剖腹探查切口手术,6例经疝手术切口手术.所有患者均行疝囊高位结扎关闭疝环.4例一期行疝修补术,股环修补术3例;聚丙烯网片Lichtenstein平片修补术1例.行肠壁部分切除修补术3例(其中1例为盲肠),肠段切除吻合术4例,无死亡患者.结论 Richter疝好发于老年体弱患者,起病隐匿,术前确诊率低,易误诊漏诊,怀疑为Richter疝者应尽快行腹部彩色超声、CT及消化道造影等相关检查确诊,根据不同病理及时以合理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任光学;张建华;李锐;李建文;向家俊;徐鸿;徐冬青;谭朝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开展以来,已经历了15个年头.但许多时候,完成每年要求的25学分,成了大多数人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0-2014年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经验,利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PDCA)管理办法,以科室为基本单位,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学习计划,按计划进行组织学习,上级部门给予政策及经费支持,并定期检查.开展此方法5年来,继续医学教育参与率、通过率均逐年提升,并且激发了医务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转变了完成学分就是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的局面,提高了学习热情,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张瑜;门阳;南静;安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报道的发生率差别较大,从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来看,加权平均发生率在术后23.8个月时为12.8%,但有报道对高危患者的前瞻性长期随访中,切口疝的发生率高达69%.报道中切口疝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包括:研究的对象人群、腹壁切口类型、随访时间的长短和切口疝的诊断方法;切口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后手术部位感染、肥胖和腹主动脉瘤手术.
作者:王平;高国栋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