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单孔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与三孔TEP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东莞市东莞康华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洽腹股沟疝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行单孔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对照组行三孔TEP,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22±9.12)min vs (56.13±8.15) min,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8)分vs(4.9±1.3)分,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 036±128)元vs(15 852±206)元,P<0.05];观察组切口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 vs 73.3%,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股沟疝治疗中,单孔腹腔镜TEP安全可行,有利于患者恢复,具有使用价值.
作者:金雄伟;张浩;张云生;杨祚豪;李满志;梁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患者的急慢性疼痛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81例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疝病例,通过数字评分法(NRS)和腹股沟疼痛调查表(IPQ)分别了解术后次日、1个月以及1年时的疼痛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后次日,NRS评分为(2.0±1.5)分,年龄<65岁者NRS评分显著高于年龄≥65岁者(P<0.05).术后1个月,中位IPQ评分为1.7分.90.2%的患者IPQ评分<5分,21.3%的患者IPQ评分为0分.术后1年,中位IPQ评分为0.5分,所有患者IPQ评分均小于5分,68.8%的患者IPQ评分为0分.性别、年龄、初发/复发、单侧/双侧、疝环大小以及术者经验等6项因素均与术后1月时IP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急慢性疼痛较轻微,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疼痛感逐渐减轻.年轻患者的急性疼痛强于老年患者,提示对年轻患者术后早期可予以适当止痛治疗.
作者:何文;黄耿文;阳建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子宫圆韧带囊肿合并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资料分析,以提高子宫圆韧带囊肿合并腹股沟斜疝的诊断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手术证实子宫圆韧带囊肿合并腹股沟斜疝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声像图特点.结果 46例手术证实子宫圆韧带囊肿合并腹股沟斜疝中18例术前行超声检查,其中16例术前超声诊断子宫圆韧带囊肿合并腹股沟斜疝,1例诊断腹股沟斜疝漏诊圆韧带囊肿,1例误诊为股疝,诊断准确率88.9%(16/18).子宫圆韧带囊肿超声表现为长椭圆形、梭形及不规则形,呈无或低回声,内部伴或不伴分隔例,CDFI分隔上可见血流信号.结论 圆韧带囊肿和女性斜疝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圆韧带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对圆韧带及圆韧带囊肿的认识有助于提高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诊断率.
作者:唐华;蒋鹏程;郭瑞君;董建红;郝磐石;赵鸿雁;王志会;马建月;何子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尿毒症行腹膜透析并发腹股沟疝患者改变治疗策略后产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5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附属深圳市人民医院尿毒症行腹膜透析并发腹股沟疝患者4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腹股沟疝28例,双侧腹股沟疝21例.所有患者均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分组对比分析改变治疗策略前后的术后并发症.结果 49例患者共施行了70侧疝修补术.49例有7例(7/70,10%)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2例、切口出血2例、阴囊血肿3例,经非手术治疗后均痊愈.随访2~96个月,有3例复发(4.29%).结论 尿毒症行腹膜透析并发腹股沟疝患者选择无张力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尽快恢复腹膜透析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作者:钟克力;夏利刚;李涌泉;陈杰;朱畅;杨明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期冰袋冷敷联合弹力裤对开放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切口区域疼痛、肿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病例均选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行腹股沟疝开放无张力修补术患者,根据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将100例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术后观察组在一般常规护理的同时联合弹力裤早期使用10%盐水冰袋冷敷切口处6h,对照组则采取联合弹力裤使用常规普通常温清水袋处理.根据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处的疼痛、肿胀的分级不同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患者术后切口处疼痛和肿胀情况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切口区域早期使用冰袋冷敷联合弹力裤可有效减轻疼痛、肿胀程度.
作者:赵一军;许堃;章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脐无瘢痕腹腔镜女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为35例女性腹股沟斜疝患儿行脐部单孔微型腹腔镜进行疝囊高位缝扎术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患儿.本组30例单侧腹股沟斜疝,5例双侧腹股沟斜疝.本组35例女性腹股沟斜疝患儿均进行全身麻醉,于脐上皱褶处3或5 mm小切口,Veress针建立CO2气腹,置入3或5 mm trocar,置入腹腔镜镜头,进行操作同时观察对侧是否存在隐性.在腹腔镜下于患侧内环相应体表投影处切开皮肤1.5 mm,用带线器腹膜外潜行穿刺进行疝囊颈高位缝扎,切口用创可贴粘住.结果 本组35例腹股沟疝女患儿均成功完成经脐部单孔微型腹腔镜手术,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 min,术中无出血、后腹膜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2.5d,术后随访6~2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标准腹腔镜器械较大,且腹壁留有10 mm切口,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优越性不突出.经脐部单孔微型腹腔镜女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术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明显缩短患儿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后恢复快.术后不留瘢痕,这种术式不影响学龄期儿童的上课学习.
作者:阿布都赛米·阿布都热依木;玉苏甫·阿克木;李凯;刘东;和军;阿孜古丽;周玲;李水学;克力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7种腹部CT征象在腹腔镜下ROUX-EN-Y术后腹内疝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桂林医学院附院行腹腔镜下ROUX-EN-Y术患者56例,术后并发腹内疝并经再次手术证实的患者28例为观察组;术后未并发腹内疝并经再次手术证实的患者28例为对照组.由三位影像医师对各例患者的再次手术前腹部CT进行阅读分析,分别记录7种征象的有无,7种征象为:肠系膜旋转征,小肠梗阻,飓风眼征,蘑菇征,聚集的肠袢,肠系膜上动脉后位小肠,右位吻合口.将结果进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结果 肠系膜旋转征是内疝的佳独立预测因素,其敏感性75%,71%,84%,特异性分别为96%,87%,74%.其联合蘑菇征可以提高对内疝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85%、89%、92%,但特异性有所降低,分别为85%、87%、68%.结论 肠系膜旋转征是腹腔镜ROUX-EN-Y胃肠旁路手术的佳独立诊断因素.联合其他征象时可以更好的为影像医师诊断术后内疝提供依据,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作者:蒋受文;戴文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利用达芬奇系统完成腹股沟疝修补术12例,其中达芬奇经腹路径9例,达芬奇完全腹膜外路径3例.结果 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平均手术时间(110.0±17.5)min.术中无明显失血.术后2~3d出院.术后随访5~ 16个月,无复发患者.平均住院费用3.2万元.结论 利用达芬奇操作系统进行TEP及TAPP是可行的,手术时间及较高住院费用可能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作者:蒋会勇;马锐;郭一君;张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ASCs)向腱细胞分化在腹正中切口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ASCs,利用骨形态发生蛋白-12(BMP-12)诱导其向腱细胞分化.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建立腹正中切口愈合模型,实验组将分化的ASCs涂抹至白线切口两缘,对照组未实施ASCs干预.1个月后利用生物力学测试及Masson染色评价切口愈合效果.结果 成功分离大鼠ASCs,BMP-12诱导其向腱细胞分化,体外证实其特异性标志物Scx表达增加,Ⅰ型胶原纤维(Collagen Ⅰ)表达明显增多.实验组切口愈合后所能承受的大拉力为(4.2±0.4)N,显著高于对照组(3.63±0.46)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染色提示实验组胶原纤维生成增多、致密,排列秩序显著改善.结论 ASCs向腱细胞分化可增加Collagen Ⅰ的生成,促进腹正中切口的愈合.
作者:王栋;吴茸;鲁生林;侯洪伟;陶庆松;王晶敏;嵇振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在小儿腹股沟疝术后早期镇痛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十堰市妇幼保健院3~7岁行单侧腹股沟疝手术的患儿82例,随机分为TAP组和局部浸润组,各41例.TAP组患儿术前采用0.25%左旋布比卡因0.5 ml/kg行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TAP),局部浸润组患儿采用0.25%左旋布比卡因0.2 ml/kg术前行伤口浸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2,4,8,12,16,20,24h的Eastern Ontario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术后24h累计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和量、副反应恶心和呕吐的率.结果 TAP组患儿的疼痛评分除第1,20,24h外均低于局部浸润组(P<0.05),TAP组患儿首次补救镇痛时间较局部浸润组显著延长(P<0.05),术后24h累计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和量均低于局部浸润组(P<0.05),副反应恶心和呕吐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TAP阻滞技术在小儿腹股沟疝术后早期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减少止痛药物使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技术.
作者:罗小玲;桂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脐疝修补术的方法改进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5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例行腹腔镜成人脐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手术.关闭缺损法腹腔镜脐疝修补术11例.手术时间35~ 130 min,平均(84±29) min;术后1~3d下床活动;1~2d后肠排气.术后住院时间1~11d,平均(5.1±2.6)d.18例患者随访5~91个月,无复发病例,未发现慢性疼痛性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成人脐疝修补术微创、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赛甫丁·艾比布拉;艾克拜尔·艾力;于文庆;克力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2例(25侧)施行双镜TEP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镜TEP无中转开放手术.单侧腹股沟斜疝12例,单侧腹股沟直疝7例,双侧腹股沟疝3例,复合疝1例.男18例,女4例,平均(55±20)岁.手术时间为(99±28) min,术后平均住院(4.2±1.4)d,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血清肿,无死亡病例、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1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双镜TEP可以做到精准分离,安全有效,双镜TEP可以发现复合疝及隐匿性疝,有效避免了漏诊漏治,适合于腹股沟疝的治疗.双镜TEP可更好地保护腹腔内脏器,更适合准备或新近施行TEP技术的科室和医师开展.
作者:朱丽丹;汪宏;卢寅;王恒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闭孔疝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10例闭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确诊3例,确诊率30.0%,10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肠管绞窄坏死5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行再次手术1例,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闭孔疝是临床少见疾病,临床易误诊、漏诊,CT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减少出现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李志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疝顶(HST)入路和3-D整体缝合技术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及其他基层医院通过HST入路和3-D整体缝合进行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182例,并对HST入路的解剖基础与以往的“颈肩”技术进行比较.结果 182例腹股沟疝经过HST入路疝无张力修补术均获得成功.与“颈肩”技术相比,保留了腹膜前环的完整性,可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并勿需手指或纱布进一步拓空此空间.术后大特点是患者的腹股沟区膨出感显著减少.结论 HST入路和3-D整体缝合更符合解剖结构,术后腹股沟区域更牢固,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和巨大疝.
作者:吴凯;贾忠;金慧成;朱妍慧;王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Richter疝是一种特殊的疝[1],是因部分肠壁被嵌顿或绞窄的特殊类型的疝,是一种少见的状况,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导致延迟诊断甚至误诊.我们报告1例股疝型Richter疝,首先视为淋巴结炎治疗,后表现为肠外瘘,临床上非常少见.我们在腔镜探查确定诊断后,楔形切除嵌入的肠壁并缝合,腹股沟局部清创,二期缝合伤口.
作者:夏鑫;李文君;尹卫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一、背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疝疾病的治疗日益趋于规范化、专业化,从而开启了普通外科学新兴分支领域-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自1989年Lichtenstein[1]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 henrioplasty)的概念以来,以聚丙烯材料为代表的人工合成补片(synthetic mesh)在疝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人工合成补片修补疝/腹壁缺损的原理是通过诱发宿主的异物反应,从而生成包裹补片的致密瘢痕组织来加强腹壁或修补缺损.这种方法虽然有效(减少疝复发率),但补片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如肠瘘、腹腔粘连、侵蚀、补片皱缩、补片异物感、腹壁僵硬/顺应性降低、慢性疼痛以及感染[2].如何解决此类人工合成材料所带来的问题,是疝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利用“内源性组织再生(intrisic tissue regeneration)”完成组织修补为目标的生物补片(biologic mesh)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作者:陈富强;申英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经验和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58例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疝环直径、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复发等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5 ±17) min,切口长度(5.5±1.0)cm,术后发生浆液肿2例,术后住院时间5.3±1.1)d,无切口感染和肠道及腹腔脏器损伤,无手术死亡.全组患者随访时间为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达到腹壁成形的效果.
作者:伊斯马依力·艾麦提;玛依拉·买买提;买买提吐尔逊·吐尔迪;克力木·阿不都热衣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西安市儿童医院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163例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右侧嵌顿者82例,左侧嵌顿者69例,双侧嵌顿者12例.腹腔镜直视下体外手法复位将嵌顿疝复位.如嵌顿脏器无缺血坏死,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同时探查对侧,如存在隐匿疝则术中一起处理.结果 162例患者均成功复位后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1例患者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并同时手术共58例.术后1例复发,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斜疝安全、有效、微创、美容,避免水肿疝囊的解剖,是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侯崇智;冯雪;施伟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的优缺点,总结临床开展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645例763侧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TEP组和TAPP组手术时间[(37.3 ±5.6)min vs(45.3 ±7.5) min,P>0.05]、术后住院时间[(1.5±0.4)d vs(1.7±0.3)d,P>0.05]、慢性疼痛(6例vs 2例,P>0.05)、复发(0例vs0例,P>0.05)、感染(0例vs0例,P> 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肿TEP组发生率高于TAPP组[(96侧(15.84%)vs13侧(8.28%),P< 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EP和TAPP均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腹腔镜疝修补术,只有两者均熟练的掌握后才可以根据患者情况作出有效的选择.
作者:孙中伟;沈海玉;李戈;孙少川;孟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股沟斜疝术后远端疝囊积液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364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并行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为35 ~ 90 min,平均(47±12) min.术后出现阴囊肿胀97例,彩超证实疝囊残端积液7例,均经抬高阴囊、局部热敷、积液穿刺、手术剥离等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 ~ 24个月,未再发生积液.结论 病程长、高腹压及疝囊残端大是腹股沟斜疝术后疝囊残端积液发生的高危因素,正确处理疝囊残端可明显降低发生率.
作者:贺志宽;史朝辉;郑立;周忠勇;孟继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龄腹股沟疝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4年7月,黄石市第二医院90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高龄腹股沟疝合并COPD患者,术前给予充分评估与准备、术中合理干预、术后监测病情变化、给予合适饮食、药物指导、防治并发症等.结果 90例患者行腹股沟疝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术后局部疼痛轻,术后患侧髋关节无牵拉感,均能自由屈伸.所有患者均术后1d下床活动,没有患者发生COPD急性发作并均痊愈出院.手术时间为40~ 50 min,平均住院为4~7d,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肠梗阻、疝复发、皮下窦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加强对高龄腹股沟疝合并COPD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吴荔;田政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方式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护理效果,为临床上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治疗的老年患者9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47例,两组患者均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基本手术护理方式,试验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而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来治疗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患者对本次治疗及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永梅;陈雪云;罗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患儿对手术后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及其监护人各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对照组的患儿采取常规的疼痛护理模式,对干预组的患儿采取综合疼痛干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在手术返回后(T0)、手术返回后2 h(T1)和手术返回后4 h(T2)时刻的观察疼痛评分(FLACC评分)、心率、血压.比较两组患儿监护人术前1d、手术当天和出院时的S-AI状态焦虑量表评分.结果 在T0时刻,两组患儿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刻,干预组患儿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的在T0、T1、T2时刻的心率、血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的监护人在术前1d、手术当天和出院时的S-AI状态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疼痛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疼痛状态,减轻患儿监护人的焦虑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穆子;程莉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病例为基础的教学结合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防护培训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新入院护士65名作为对照组,2015年新入院护士60名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护士在岗前培训过程中由感染控制护士长进行职业防护讲座,培训结束后进行书面理论考核,进而进入临床工作;对观察组护士运用C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书面理论考核,进而进入临床工作.对两组护士培训效果评价,观察两组护士培训后书面理论考核成绩、入职1年内职业暴露发生率、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率.结果 观察组护士客观试题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入院1年内职业暴露发生率、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率分别为11.7%,100.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L结合情景教学,能有效提高职业防护培训效果,有助于减少职业伤害.
作者:安娜;李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成人腹股沟疝患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防治疝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调查自2014年3 ~11个月,由专业外科医师负责体检.认定是否患有腹股沟疝,然后记录于电脑.统计2003年至2014年手术腹股沟疝病例.用PEMS3.2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体检人数51 691人,检查出腹股沟疝患者282例.其中男268例;女14例.手术673例,男624例,女49例,其中斜疝592例,直疝42例,双侧疝39例.双侧疝:其中斜疝28例,直疝3例,一侧直疝和一侧斜疝8例.结论 成人腹股沟疝患病率为5.5‰.发病与年龄因素相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与性别有差异.手术斜疝占87.96%;直疝占6.24%;双侧疝占5.79%.
作者:周义生;丁焱;朱承新;陈瑞祥;肖文法;兰志军;沈建庆;丁庆国;章琦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