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随机对照研究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小儿疝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A组)和开放手术组(B组),每组患儿均为47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主动下床活动时间、阴囊水肿和复发率等指标。结果与B组相比,A组的手术时间(双侧)、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主动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7、-4.43、-4.15, P=0.007、<0.001、0.001)。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可获得更快的术后恢复。
作者:杨泽成;田丹;王骏扬;李金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腹腔内三点缝合法固定补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0例初发单侧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术中所采用的腹腔内三点缝合法和医用胶两种补片固定方式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术后随访12~14个月。结果2组患者在复发率、术后慢性疼痛及血清肿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用胶组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缝合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于术后1、3、5、7、14 d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P术中使用腹腔内三点缝合法固定补片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作者:张子超;郭金星;杨国山;潘丽洁;许建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结合载银载药的补片在大鼠感染模型中的抗菌效果,对其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探讨新型补片降低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发生率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普通聚丙烯补片组( A 组),新型载银载药纳米颗粒补片组( B 组),并制备大鼠腹壁感染模型,将两种补片置于皮下,对比观察2组大鼠术后3、7、14、28 d的伤口感染及愈合情况,并于术后28 d 处死大鼠,同时切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3 d观察到2组均出现炎症反应,伤口红肿、愈合欠佳,A组于术后7、14、28 d,均观察到伤口有脓液渗出,伤口愈合差;B组于术后7d观察到与A组对比明显伤口无脓液渗出,愈合情况较好,并于14 d,达到完全愈合,无感染迹象。组织病理学观察,术后28 d,光镜下聚丙烯补片组依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可见毛细血管生长。结合载银载药纳米颗粒补片组组织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IL-6分析,B组较A组炎症反应明显较轻。结论结合载银载药纳米颗粒补片在大鼠腹壁下感染模型中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远期效果及生物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
作者:宋子良;黄新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儿童腹股沟疝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睾丸血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中信惠州医院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男性患儿59例,年龄(8±4)岁,在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后第5天及第60天分别测量术侧睾丸被膜动脉和睾丸内动脉的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速(PSV),舒末期流速(EDV)和睾丸体积,同时测量对侧睾丸体积并计算两侧睾丸体积比并进行比较。结果睾丸内动脉和被膜动脉的RI和PSV在术后第5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术后第60天与术前无明显差异,睾丸内动脉和被膜动脉EDV在术前,术后第5天和术后第60天均无明显差异(P >0.05);术侧睾丸体积和术侧/对侧睾丸体积比在术前,术后第5天和术后第60天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精确,无创,便捷的检测手段,采用该技术发现儿童外科腹腔镜下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睾丸血供和体积,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对患儿睾丸生长发育安全的腹股沟疝手术方式。
作者:黄亮;罗文勇;吴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开放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轻量型补片和中量型补片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145例(152侧)患者临床资料,其随访率为91.19%。研究分为轻量型补片组59例(60侧)和中量型补片组86例(92侧)。于术后3、6及12个月行门诊和电话随访,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各观察指标。结果轻量型补片组和中量型补片组术后疝复发率分别为1.67%和1.09%(P=0.762)。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2组病例的疼痛发生率、疼痛程度、腹股沟区不适发生率、异物感发生率及边缘牵扯感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轻量型补片组和中量型补片组的疼痛发生率(8.51% vs 12.50%)、异物感发生率(4.26% vs 12.50%)、VAS疼痛评分均值(0.24±0.02 vs 0.34±0.14)及边缘牵扯感(6.38% vs 5.3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腹股沟区不适发生率比较,轻量型补片组为17.02%,显著优于中量型补片组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轻量型补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1年期的随访结果显示轻量型补片组的腹股沟区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中量型补片组。相较于补片重量而言,网孔的大小或对术后慢性疼痛和腹股沟区异物感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作者:裴国清;杨帆;倪晓春;吴巨钢;王守练;姜波健;俞继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腹股沟疝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股沟疝手术10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路径,试验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观察2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治疗费用、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治疗费用、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中进行腹股沟疝手术采用临床路径,可明显减少住院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张小翠;王群;张岚;魏海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总结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腹腔镜下特制疝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腹腔镜下经皮穿刺腹膜外内环口结扎术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318例。回顾性分析术中合并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手术时间5~40 min,平均13.5 min,术中出血1.5 ml,术中在其他部位增加操作通道和器械23例。腹膜皱襞遮挡33例、大网膜疝入并与疝囊粘连2例、合并隐性直疝13例、发现鞘膜积液5例、肠系膜与腹膜粘连1例、发现美克尔憩室1例、术中肠粘连1例、内脏下滑靠近内环口5例、巨大疝25例。结论单孔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已成为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首选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同时能发现对侧隐性疝及处理多种合并疾病等多种优点,但手术过程中仍会面临多种问题,随着术者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正确的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疗效,减少手术创伤。
作者:刘洁;段光琦;王啸;唐睿;随帮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3D-MAX补片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顺德区龙江医院用3D-MAX补片行TAPP手术18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2±15) min/侧,术后阴囊血肿5例(2.8%),局部血清肿15例(8.3%),腹壁戳口感染1例(0.5%),术后24 h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为(2.4±1.2)分,术后48 h平均VAS评分为(1.5~0.8)分,术后1年无复发患者。结论3D-MAX补片行TAPP手术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不适。
作者:仵永泉;夏联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46岁,因左腹股沟可复性包块30年,不能还纳伴疼痛2 d于2016年1月27日收入院。既往体健。体格检查:腹平软,左下腹可及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叩诊呈鼓音,肠鸣音4~5次/min。立位时,左侧腹股沟可见梨型包块,质中,大小约10 cm ×5 cm,进入阴囊,无法回纳入腹,触痛明显。左侧腹股沟包块透光试验(-),睾丸、附睾右侧存在,左侧触及不清。两侧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腹部CT结果(图1):左侧阴囊体积增大,内可见不规则混杂密度影,腹膜后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入院诊断:左腹股沟嵌顿疝,不除外绞窄可能。于当日急诊全麻下手术,术中见腹股沟管内为精索交通性鞘膜积液,打开鞘膜,吸出淡血性液体约50 ml;探查可扪及鞘膜囊远端肿物,分离精索、睾丸自切口内显露,可见精索于内环口处扭转720°(图2),远端精索、睾丸、附睾紫黑色,大小约10 cm×5 cm×5 cm(图3),精索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术中请泌尿科医师会诊,术中诊断:左侧精索、睾丸扭转,左侧精索、睾丸坏死,左腹股沟先天性斜疝;遂行“左侧精索、睾丸切除术+左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于内环口水平切除左侧精索、睾丸,内环口完全缝合关闭;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睾丸畸胎瘤,瘤体内部出血、坏死。术后7d痊愈出院,未行化疗。
作者:安宏超;吴永哲;崔宏力;杨志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69岁,因“结肠癌术后11个月,发现下腹部可复性肿物6个月余”入院。患者11个月前因升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病理分期IIA(T3N0M0),术后出现局部切口感染,经换药后于术后1个月愈合。6个月前下腹切口处出现包块突出,初时鸡蛋大小,无明显疼痛不适,平卧可回纳,后包块增大。体格检查:腹部软,原正中绕脐切口脐下部分有包块向外突出,约12 cm×10 cm,质地软,无压痛,可完全回纳至腹腔,探及腹壁缺损环约12 cm ×8 cm。辅助检查:术前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肿瘤指标正常范围,结肠镜提示慢性结肠炎,腹部CT提示下腹部局部肠管突出,符合切口疝改变,腹腔未见癌复发或转移灶。2015年12月1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转开放切口疝修补术。腹腔镜下将粘连于腹壁的肠管分离,显露缺损大小为14 cm×8 cm,腔镜下无法可靠关闭缺损,故选择杂交手术。沿原切口切开并切除瘢痕,打开疝囊,周围在腹直肌前鞘表面分离,两侧范围超过缺损5 cm,切开腹外斜肌前鞘,完成组织结构分离以关闭缺损。取单面防粘连补片 PHYSIOMESH(20 cm×15 cm),使用0-PROLENE线在周围悬吊6针。将补片放入腹腔内,使用勾针完成6针悬吊。在补片中央做0.5 cm开口,将开放用钉枪自该口进入补片下方,绕补片边缘固定一圈。放置补片前方负压引流管1根后关闭缺损,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2根后缝合皮肤。手术经过顺利,出血50 ml,术后7 d拔出补片前方引流管,10 d拔出皮下引流管,14 d拆线,切口愈合,腹壁形态功能良好,疼痛已不明显。
作者:王平;张方捷;黄永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腹横筋膜在腹股沟疝外科领域是一个必须关注的解剖结构,是热门的讨论议题之一,但是疝和腹壁外科对腹横筋膜的定义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利于准确理解腹股沟区腹横筋膜以及其它筋膜解剖的理解,造成了一些紊乱,本文从基础解剖和胚胎学的角度对腹股沟区腹横筋膜以及其它筋膜进行分析,以理清腹股沟区腹横筋膜的解剖学问题。
作者:李亮;洪楚原;隋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后,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率已被大大减少,然而我们的关注点从复发转移到了术后慢性疼痛,虽然一般疼痛可以被镇痛药控制,但是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受到了显著的影响,所以术后慢性疼痛变成一个重要的问题。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至今尚不明。在市场上有很多可供选择的补片,但很难从中选择一个术后疼痛小的补片。对慢性疼痛的适宜治疗措施的选择也是有争议的,且相关研究对慢性疼痛的定义缺乏共识,这使得对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变得更加复杂。
作者: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明;皮尔地瓦斯;李一亮;李松;克力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盆底疝( pelvic floor hernia )从解剖部位及疝内容物可以分为:坐骨孔疝( ischiatic hernia)、闭孔疝( obturator hernia)、会阴疝( perineal hernia)、盆底腹膜疝( peritoneo-cele)。主要表现为盆腔疼痛、下坠感、性功能障碍、尿失禁、排便不尽感,以及盆腔器官脱垂。临床上盆底疝主要采用传统张力性缝合修补和人工合成材料疝修补的手术方法,临床应用虽广泛,但有诸多不足。近年来,应用生物材料补片修复盆底疝已逐渐成为临床应用趋势和研究热点。
作者:秦昌富;邢蓬蕊;陈杰;申英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食管裂孔疝( hiatal hernia, HH)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已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HH根据解剖学特点共分为4种类型。在诊断方面,HH可以通过临床表现、放射影像学、内镜检查、食道测压及PH值测定等方法得以确诊。在治疗方面,除轻度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可以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外,外科手术仍是其他食管裂孔疝的首选治疗方式。传统开放手术逐渐被腹腔镜微创方式取代,机器人手术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对HH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吴伟;张艳君;田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43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腹股沟疝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手术时间20~110(50±17)min;术中出血量15~65(31±10)ml,术后住院时间2~12(5±3) d。术后出现尿潴留10例(23.3%);异物感1例(2.3%);阴囊血肿1例(2.3%);阴囊水肿2例(4.6%)。43例腹股沟疝患者均无出血、切口感染、顽固性疼痛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均未出现疝复发。结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值得在临床进行进一步推广。
作者:孙文;李军;方剑波;段奇峰;黎建福;马晓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内环口进入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直疝腹膜前间隙无张修补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180例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自愿行经内环口进入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直疝腹膜前间隙无张修补术。结果180例患者手术时间54~125 min,平均(75±18)min,术中探查直疝合并隐匿性斜疝者有9例;术后随访1~3年,失访6例,其余患者均无复发、腹股沟区硬化、皮下脓肿及补片周围深部脓肿等发生,慢性疼痛3例,腹股沟区麻木感10例,均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内环口进入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直疝腹膜前间隙无张修补术是避免腹股沟直疝修补时遗漏隐匿性斜疝。
作者:李世红;罗丹;张元川;李云涛;夏乡;刘展;侯康;古建辉;任海亮;龙飞伍;刘雁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局部麻醉下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新疆哈密地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局部麻醉下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统计上述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中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55±18) min,术后均痊愈出院,术后患者住院时间(3.2±1.4)d,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患者2例,出现阴囊水肿患者8例,给予换药、理疗4 d后缓解,2例出现术后慢性疼痛。随访中位数10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复发病例。结论局部麻醉下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对腹横纹小切口和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医院收治的56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小切口与腹腔镜组。小切口组28例,采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28例,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2组的手术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为(10.6±0.4)min,术中出血量为(3.22±0.29)ml,术后住院时间(2.46±0.23)d ;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为(10.2±0.4)min,术中出血量为(3.18±0.34)ml,术后住院时间(2.24±0.35)d;以上指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后尿潴留1例,阴囊水肿1例,切口感染0例,术后所有患儿随访12~23个月,复发1例;腹腔镜组术后尿潴留0例,阴囊水肿0例,切口感染0例,术后所有患儿随访12~23个月,复发0例,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住院费用为(2104±140)元;腹腔镜组住院费用为(2950±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种手术方式各具优势,医师要根据患儿自身具体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葛军;冯翠竹;泽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修补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临沂市康复医院住院的41例实施腹腔镜下修补术治疗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结果41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行腹腔镜下修补术均获得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或开胸手术,手术时间40~120 min,平均(63±16)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8 d,随访3~36个月,共有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8%,但所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后均好转痊愈,无一例患者术后复发。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预防及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赵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老年切口疝患者腹腔镜下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40例老年切口疝行腹腔镜下修补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低,满意度较高,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入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减少老年切口疝患者腹腔镜下修补术的各类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杨琳;徐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先天性腹股沟疝在儿科门诊体检中发病率较高,多数儿科体检医师未经过腹股沟区解剖学方面的疝和腹壁外科专业培训,故而在筛查中检出率较低,特别是隐匿疝难以诊断。通过对照分析,探讨腹腔镜联合开放手术视频的新教学模式,在儿科体检医师腹股沟疝筛查培训中的作用。将已确诊的60例儿童腹股沟疝患者(2~4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儿30例),对我部门参与门诊腹股沟疝筛查的体检医师(12例)进行腹腔镜联合开放的腹股沟区解剖教学,在培训前后,分别对一组儿童进行体检,记录腹股沟疝检出率,并标记体表内环口位置,以超声确定标记的准确率。通过新模式解剖教学,入组体检医师培训后的笔试成绩、腹股沟疝检出率和内环口标记准确率均高于培训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儿科体检医师进行新模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儿童腹股沟疝检出率。
作者:罗莎;毕颖薇;黄慧;王红;马少杰;杨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儿童腹股沟疝患病率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6~8月采用整体抽样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地区的幼儿园、小学及初中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对患腹股沟疝和曾行腹股沟疝手术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病高危因素,并对患腹股沟疝的贫困家庭儿童免费进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内环口关闭术。结果本次共查体6464例儿童,年龄4~14岁,其中男3288例,女3176例,总计患儿245例,其中男216例,女29例,男患病率6.57%,女患病率0.91%,平均患病率为3.79%,乌鲁木齐市患病率达2.29%,吐鲁番地区患病率达4.25%,吐鲁番地区高于乌鲁木齐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47,P<0.001)。在245例腹股沟疝患儿中,其中109例为贫困家庭儿童,进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内环口关闭术,其中4例患儿中转开腹行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未见明显近期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两个地区之间因地理环境的不同,患病率也有差异,吐鲁番地区明显高于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成为儿童腹股沟疝高发的主要原因有高温引起的先天性发育不足、具有家族遗传史和被动吸烟率高。其次,通过此次流行病学调查总结,就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一级预防及制定的相关措施向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为贫困家庭腹股沟疝儿童提供免费医疗条件,通过早期干预,对患儿进行早期指导治疗,从而减少医疗费用和不良并发症。
作者:皮尔地瓦斯;克力木;艾克拜尔;张成;迪拉热;吾尔克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欠发达地区开展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困难所在,从而指导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方法调查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全体41名医师护士和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253例成年腹股沟疝患者和279例家属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了解和支持率及其原因。结果医师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了解率和支持率分别为100%和57.14%,护士88.89%和88.89%,患者9.88%和25.30%,家属12.90%和36.20%。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和家属,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了解率、支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19、10.166, P<0.001、=0.006)。医护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顾虑主要为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而患者和家属担心之处主要为医保政策不明,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过早活动增加复发率。结论欠发达地区医师和护士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了解率和支持率较高,但患者和家属的了解率和支持率较低,且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欠发达地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发展尚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陈佳慧;黄斌;蒲敏;邓思寒;黄卫;吕真冰;文飞;李权林;任明扬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