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1358
  • 国内刊号:11-9284/R
  • 影响因子:0.95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http://zhsyhlcgrbzz.yiigle.com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2011年4期文献
  • 79例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病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病理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79例血清ALT正常且HBsAg阳性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肝组织病理情况,分析其损害程度与年龄、HBeAg状态、HBV DNA载量及脂肪肝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79例患者中无或轻度组织学改变(G0~G1或S0~S1)者35例(44.3%),有显著组织学改变(≥G2或≥S2)者44例(55.7%).年龄≥40岁、HBeAg阴性、低病毒载量患者的组织学改变较重,P< 0.05或P<0.01,而轻度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病理改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可能存在较大比例的肝组织损害,其肝组织损害程度与年龄、HBeAg状态及HBV DNA载量有关,而与脂肪肝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李知玉;何清;敖飞健;唐奇远;黄珊;唐蔚;张斌;梁艳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袋装输液加压装置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目的 自制袋装输液加压装置并研究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装置由输液袋套、拉链、橡胶增压气囊、充气阀门和充气皮球等部分组成,通过充气皮球向橡胶增压气囊中充气,达到加压输液目的.经过压力检测装置进行加压实验,研究了气囊压力和输液速度间的关系,确定补充加压的间隔时间.结果 不同初始滴速下,随着橡胶气囊压力增大,输液滴速也随之增大.输液速度在160~200 mm Hg变化幅度较大,≥220 mm Hg时滴速增幅微小.随着输液袋中液体的减少,气囊压力也随之下降,输液滴速也会逐渐下降.输液速度从130滴/min下降到85 滴/min约需15 min,从130 滴/min下降到100 滴/min约需11 min.如需将滴速维持在100 滴/min以上,故增补气囊压力频次应为1次/10 min.临床实际应用表明,在感染性休克和消化道出血的抢救中,该装置确能达到加快输液速度、缩短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作用.结论 本文自行研制的袋装输液加压装置具有明显的加压输液功效,具有减少液体污染、节约人力成本、减轻护士工作量等特点,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郭汝佳;王金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血液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在HIV感染者结核筛查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血液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对HIV感染者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对广西省4个诊疗机构中HIV感染者进行包括临床、胸片、痰涂片、痰快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血液快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内的综合筛查以诊断活动性结核.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血培养在HIV感染者中的总体阳性率和在不同CD4水平患者中的阳性率,总结血培养阳性的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血培养对结核的诊断价值.结果 602例HIV感染者在结核筛查时进行了血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7例检出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血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HIV感染者中的总体阳性率为1.2%.在CD4计数< 200/μl、< 100/μl和< 50/μl患者组中,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4%、1.8% 和2.4%,逐渐增高.共诊断活动性结核133例,其中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的阳性率为5.3%.血培养阳性的结核患者中位CD4仅为17/μl,均有明确的肺部影像学改变,2例有粟粒样表现,6例同时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其中5例(83%)阳性,5例患者伴有明确的肺外结核.与无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的结核/HIV合并感染者相比,有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的患者BMI和CD4计数较低,盗汗症状更常见.结论 血液快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广西HIV感染者中的阳性率总体较低,但随着患者免疫缺陷的加重,阳性率逐渐增高.本研究中有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的HIV感染者均有明显肺部病变,且痰培养的阳性率高,提示结核分枝杆菌血培养对提高HIV感染者中结核的诊断率作用可能有限.

    作者:张峣;于兰;唐志荣;刘伟;黄绍标;周平;蒙志好;王黎明;赵燕;张福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与妊娠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HLA-G)与妊娠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早产及胎膜早破孕产妇90例及正常足月分娩孕产妇40例,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终止妊娠前外周血和羊水中sHLA-G的水平,同时对其产后胎膜行病理检查,判断有无绒毛膜羊膜炎.结果 通过对产后胎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共检测出绒毛膜羊膜炎患者54例(研究组),另外76例无绒毛膜羊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羊水中sHLA-G的水平均值为79.38 ± 19.08 U/ml,显著高于对照组(43.77 ± 14.09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外周血中sHLA-G的水平研究组平均为45.98 ± 10.05 U/ml,亦显著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者(28.66 ± 10.88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患者发生绒毛膜羊膜炎时,羊水和血清中sHLA-G水平均升高,这提示sHLA-G可能参与羊膜腔感染的宿主免疫反应调节,血清中sHLA-G水平可作为绒毛膜羊膜炎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赵明瑜;张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定量检测GP73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脏疾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血清标本88例,其中健康人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肝硬化患者16例,早期肝细胞癌患者4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人群中GP73的表达情况,并与AFP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肝脏疾病组(肝细胞癌组、肝硬化组及肝炎组)患者血清GP73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或0.05);肝细胞癌组患者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肝炎组(P < 0.05),但与肝硬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以104.5 ng/ml为截取值时,血清GP73诊断早期肝细胞癌的敏感度为67.5%,特异度为81.3%,与本研究中AFP的敏感度(47.5%)相比显著提高.GP73诊断早期肝细胞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为0.81.结论 血清GP73在以乙型肝炎为基础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早期诊断价值优于AFP,但在与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郑昭敏;韩绍磊;杜文军;孔祥亘;陈士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白蛋白和Ⅳ型胶原及脾长径评分系统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意义

    目的 从常用的非创伤性指标中筛选出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的指标,并进一步建立评分系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 收集2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33项非创伤性指标值,分析这些指标与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筛选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的指标,继续用Bayes逐步判别并分析筛选出具有判别作用的指标,从中选取代表性较强的指标以建立评分系统用于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并验证此评分系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通过相关分析,共筛选出20项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的指标,继续用Bayes逐步判别分析并筛选出白蛋白、Ⅳ型胶原及脾长径建立评分系统,取总分4分为诊断截断值,以该评分系统区分S0~2及S3~4纤维化的符合率为70.9%,诊断S3~4纤维化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7%和71.7%.结论 白蛋白、Ⅳ型胶原及脾长径3项指标组成的评分系统可以较好地区分S1~2及S3~4肝纤维化,符合率为70.9%.

    作者:黄湛镰;彭亮;郑玉宝;高志良;崇雨田;赵志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1~2010年收治的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31岁,其中10例患者为涉外公司商务人员;8例(57.1%)患者输入国为东南亚国家;11例(78.6%)发病于5~10月份;发病至确诊平均间隔9 d.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头痛(71.4%)、肌痛(64.3%)、疲乏(57.1%)、皮疹(57.1%)、颜面前胸皮肤潮红(57.1%)、结膜充血(50.0%)、淋巴结肿大(35.7%).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 包括白细胞减少(78.6%)、血小板减少(71.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50.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78.6%)、肌酸激酶升高(42.8%)、血钾降低(50.0%).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9.8 d.结论 随着国际商务交流和旅游机会增多,北京地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近年来显著增加.本组14例输入性登革热患者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肝损伤及低血钾发生率较高.对于有疫区旅居史的不明原因发热者,应考虑登革热的可能并及时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

    作者:段雪飞;王晓杰;郭晓笛;凌伟;钱芳;李蕴铷;田梅梅;郭嘉祯;范小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结果,对照组均为ADV单药治疗.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 显示,经过48周或48个月治疗,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其OR(95%CI,P)分别为1.84(1.12~3.00,0.02)和80.29(4.18~1541.64,0.004);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优于对照组,RR(95%CI,P)分别为1.22 (1.06~1.39,0.004)或1.90(1.10~3.30,0.02);两组HBeAg转阴率无显著性差异,OR(95%CI,P)为1.02(0.40~2.58,0.97);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RR(95%CI,P)为1.30(0.63~2.68,0.47).ADV相关耐药发生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OR(95%CI,P)分别为0.13(0.03~0.58,0.008)和0.07(0.01~0.40,0.003).结论 与ADV单用治疗方案相比,ADV联合LAM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显著提高ALT复常率、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降低ADV相关耐药发生率;HBeAg阴转率或HBeAg血清学转换率相似.ADV 10 mg/d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相对较为安全.

    作者:甄秀梅;罗光汉;吴泰相;卢向鹏;张阳;陈涛;于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腺苷蛋氨酸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抑郁情绪干预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抑郁情绪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 例),即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思美泰治疗;对照组(17 例),即常规内科综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评定抑郁情绪分值.结果 观察组HAMD评分从治疗2周起开始下降,但在2周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至第4周末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腺苷蛋氨酸在治疗重型肝炎的同时,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抑郁情绪也有一定干预治疗作用.

    作者:郑玉宝;彭亮;林潮双;顾玉荣;黄湛镰;崇雨田;高志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水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水痘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水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注射液(5 mg/kg静滴,1次/d)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NB-UVB,波长311 nm)隔日一次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5 mg/kg静滴,1次/d)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5.24,P< 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NB-UVB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水痘安全有效.

    作者:唐春翊;郭晓楠;吕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云南省394例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08~2010年云南省394例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2010年云南省394例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4例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AHE)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32:1;平均年龄31.53 ± 18.12岁,其中18岁以下患者94例(23.86%),18~60岁患者271例(68.78%),60岁以上患者29例(7.36%);夏季发病率显著增高(P= 0.000),尤其是5和7月份,发病率分别达到了14.72%和13.71%;职业分布以民工所占比例高(26.90%);民族分布以汉族患者所占比例高(92.64%).男性患者的住院时间、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年龄增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ALT、ALB及CHE呈下降趋势,TBil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别重叠慢性乙型肝炎、酒精性脂肪肝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与AHE组患者比较,TBil、TBA、GGT及CH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HEV-IgG阳性患者与抗-HEV-IgM阳性患者在住院时间及各项血清生化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HE多发于18~60岁人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夏季为发病高峰,民工高发.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60岁以上发病,CHB、AFL及NAFLD基础上重叠感染HEV可能是直接影响AHE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晖;汪亚玲;杨永锐;高斯媛;杨晓冬;李晓林;袁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慢性丁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慢性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感染HDV需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辅助,HDV/HBV的合并感染可加重肝脏损伤,增加患者肝衰竭风险.由于HDV/HBV合并感染病例数较少,国内HDV的抗病毒治疗一直未获充分重视.

    作者:杨松;邢卉春;成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的临床意义

    准种(quasispecies)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自然存在方式,而准种的存在不仅可能使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导致感染慢性化及病情进展,而且可能影响抗病毒疗效和耐药发生.本文就目前HBV准种与感染慢性化、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与耐药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郑彩霞;陈立;潘晨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淋病奈瑟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研究进展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简称淋球菌,淋球菌是性传播疾病淋病的病原体.淋病奈瑟菌常引起泌尿生殖道的化脓性感染,也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之外如眼睛、口咽、直肠、盆腔等部位的感染[1].

    作者:侯临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微生物酵素对抗生素相关性肠黏膜屏障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应用微生物酵素对大鼠抗生素(克林霉素磷酸酯)相关性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模型,分别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与微生物酵素喂养组模型的下腔静脉血行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测定、细菌培养以及肝脏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行组织细菌培养、回肠内容物菌群培养、回肠末端行病理检查并评分,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单用抗生素组相比,微生物酵素喂养组大鼠于第7天时血浆中DAO和D-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 0.05),肠内容物中大肠埃希菌(7 d,P< 0.01)和肠球菌(7 d,P< 0.05)显著减少,乳酸杆菌(5 d,P< 0.05;7 d,P< 0.01)和双歧杆菌(5 d、7 d,P< 0.01)显著增多,7 d时肝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降低(P< 0.05),下腔静脉血细菌培养阳性率无显著差异,7 d时回肠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 0.01).结论 应用抗生素(克林霉素磷酸酯)可以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损害,导致肠道黏膜上皮通透性升高,菌群易位以及肠外器官的损伤.加用微生物酵素可加强肠黏膜屏障,降低肠道的通透性,减少菌群易位,预防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孙莉波;李宁;张海涛;周京安;陈涛;刘秀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DNA甲基转移酶3A/3B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QSG7701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3A/3B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室前期构建好的重组表达质粒pcDNA-X及空载体pcDNA3.0分别转染QSG7701细胞,经含G418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获得稳定转染HBV-X基因的细胞克隆(pcDNA-X/QSG7701)及稳定转染空载体pcDNA3.0的细胞克隆(pcDNA3.0/QSG7701).采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细胞中HBx mRNA和HBx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3种细胞DNMT3A/3B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种细胞DNMT3A/3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pcDNA-X/QSG7701细胞中有HBx mRNA及HBx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pcDNA-X/QSG7701中DNMT3A/3B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cDNA3.0/QSG7701及未转染的细胞QSG7701(P< 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pcDNA-X/QSG7701细胞中DNMT3A/3B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cDNA3.0/QSG7701及QSG7701细胞(P< 0.05).结论 稳定转染HBV-X基因的人源性永生化非瘤性肝细胞QSG7701中DNMT3A/3B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提示HBV-X基因在mRNA及蛋白水平能上调转染细胞中DNMT3A/3B的表达,而细胞中DNMT3A/3B表达的增加是否一步影响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导致细胞癌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晓玲;李艳艳;谭德明;刘国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从循证医学看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应用

    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的新模式,强调佳临床证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拉米夫定在我国的应用正是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范例.

    作者:杨永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解读2011年美国肝脏病学会关于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指南的更新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2a或Peg-IFN-α 2b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48周的SVR为40%~54%,复发率大约为15%~25%[1].

    作者:张娜;成军;邢卉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以言语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蜱传森林脑炎一例

    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经蜱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被硬蜱叮咬1次或多次后发病,局部无明显感染灶,为森林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人与人之间未发现相互传染.临床上以发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等为特征.

    作者:张素美;杨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发白癜风一例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为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药物,但在重视其治疗作用的同时亦应注意干扰素可能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现报告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发白癜风1例.

    作者:靳艳艳;张振华;李旭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