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纵隔气管周围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34例不明原因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纵隔肿物患者经EBUS-TBNA检查的临床资料。对EBUS-TBNA仍未能明确诊断者,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活检或至少6个月以上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诊。结果 经EBUS-TBNA检查后28例获得明确诊断,其中恶性病变10例,良性病变18例,确诊率82.4%。EBUS-TBNA在纵隔病变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9%、100%和97.1%。所有受检者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纵隔气管周围病变,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赵辉;王俊;李剑锋;李运;周足力;卜梁;隋锡朝;陈克终;李晓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经主动脉切口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经主动脉瓣口行二尖瓣手术16例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8~ 75岁,平均(40±10)岁。16例中Bentall+ MVR术12例,Bentall+ MVP术1例,Bentall+全弓置换+支架象鼻+MVP术1例,Bentall+ MVP+ CABG术2例。1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其中11例用连续缝合法置换二尖瓣,l例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方法置换二尖瓣。4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均为二尖瓣前后交界的Key环缩。术后通过门诊就诊和电话询问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心功能、瓣膜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出院前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出院后3、6、12个月各行1次超声检查,以后每年1次。结果 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因术后肺部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无围术期及随访期死亡。随方1 ~19个月,平均(7±5)个月。无瓣膜相关并发症。随访期全部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Ⅱ级。4例行成形术者中2例二尖瓣房侧微量反流,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随访过程中无进一步发展,患者亦无不适症状。12例二尖瓣置换术者中,1例出院前经胸心脏超声发现二尖瓣短轴9点位收缩期左房侧瓣环外少量反流信号,术后随访过程中无进一步加重。结论 对主动脉根部病变主动脉瓣环扩大合并二尖瓣病变者,经主动脉瓣口行二尖瓣手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路径。
作者:王韧;孙立忠;朱俊明;张宏家;刘永民;郑斯宏;郑军;刘愚勇;薛金熔;陈雷;王晓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改良二尖瓣成形术在小儿二尖瓣反流中的治疗经验。方法 1999年3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小二尖瓣中、重度反流行改良二尖瓣成形术患儿106例。全组男69例,女37例;年龄0.4~8.5岁,平均(3.7±1.8)岁;体重6.6 ~52.0 kg,平均(10.0±3.5)kg。术前超声评估左心室功能。按年龄分为3组:<6个月16例;6个月到2岁51例;2岁到8.5岁39例。另有7例合并二尖瓣狭窄,根据术前血流动力学、功能状况和解剖结构分别采用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 死亡3例(2.8%),其中2例为术后二尖瓣反流加重严重影响心功能,1例为合并难以纠治的肺高压。其他患儿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小儿二尖瓣反流行成形术可行,术后早期效果良好,瓣膜发育尚可,再手术率相对较低。对小儿二尖瓣反流早期干预可以减少瓣膜损害。
作者:郑景浩;徐志伟;刘锦纷;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术前临床分期N0术后病理分期N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16例中术前临床分期N0患者206例,男103例,女103例;年龄29 ~85岁,平均(62.3±11.1)岁。按术后病理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Pn0组(168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和Pn2组(38例,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中转开胸、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情况、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数据。结果 206例中肺叶切除203例,复合肺叶切除2例,全肺切除1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1例(肺部感染至呼吸功能衰竭)。两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组肿瘤大径明显小于Pn2组[(2.6±1.6)cm对(3.7±1.9) cm,P=0.001]。Pn0组肿瘤位于下叶者明显少于Pn2组(31.0%对50.0%,P =0.026)。两组腺癌比例无统计学意义(82.7%对73.7%,P=0.181),但Pn0组低分化癌比例明显低于Pn2组(19.0%对42.1%,P=0.002)。两组中转开胸率(7.1%对7.9%,P=1.000)、手术时间[(196.1±53.7) rmin对(208.6±56.8)min,P=0.202]、术中出血量[(253.2±247.9) ml对(279.0±183.3) ml,P=0.475]、术后引流时间[(7.7±3.2)天对(9.7±6.3)天,P=0.066]、住院时间[(10.6±4.6)天对(13.0±7.6)天,P=0.063]、并发症发生率(12.5%对21.1%,P=0.171)组间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1±1.2)对(3.3±1.1),P=0.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组纵隔淋巴结清扫枚数少于Pn2组[(9.9±6.8)对(12.7±8.4)枚,P=0.038]。结论 术前N0分期术后病理N2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卜梁;杨帆;赵辉;李运;姜冠潮;李剑锋;刘军;王俊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采用改进瓣环成形技术加用人工毡条加固的方法进行三尖瓣成形的手术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76例平均年龄53.3岁。合并左心瓣膜疾病的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接受手术。其他病变包括:二尖瓣病变52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病变19例,左房血栓22例,房颤73例。心功Ⅱ级6例,Ⅲ级47例,Ⅳ级23例。行二尖瓣置换52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19例,左房血栓清除22例,左房折叠21例,左心耳缝合68例。左心病变处理完,心脏复跳后进行三尖瓣成形。先对隔前交界进行折叠环缩,用3-0带垫片双头针prolene线,在交界区作水平褥式缝合并打结。进出针均在瓣环上,缝合距离隔瓣5~6 mm,前瓣10 ~ 12 mm。然后按类似DeVega成形方法对后瓣瓣环区域重建,从前后交界前叶侧开始,顺时针方向缝至隔后交界隔叶侧,于三尖瓣瓣口中置入27 ~ 29 mm测瓣器行打结,再取3~5 mm宽毡条用两根2-0 prolene线间断缝合,对已环缩后瓣部分进行加固。生理盐水注射若无明显反流,完成手术。术后1周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出院后每6个月进行复查。结果 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中心静脉压明显降低,由术前16 mm Hg(1 mm Hg =0.133 kPa)降至术后8 mm Hg(P =0.0021);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59 mm Hg降至术后24 h的41 mm Hg,P=0.038。术后7天超声心动图检查56例三尖瓣无反流,18例三尖瓣微量或少量反流,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无残余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生。右房室直径较术前明显变小。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右心功能不全体征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随访1~36个月,除1例三尖瓣反流由出院时轻度变成中度外,其余均无明显变化。患者复查时均无明显肝淤血或双下肢水肿。结论 采用改进的瓣环成形方法,合理地保留了重建后三尖瓣的外形,使不均匀扩张的三尖瓣的各个部分都得到改善,继而增加了三尖瓣前叶和隔叶在收缩期的对合面积。既保留了自体三尖瓣环的弹性,也减小了远期因缝线松脱断裂导致关闭不全复发的危险性。
作者:姜胜利;高长青;任崇雷;张林;龚志云;陈婷婷;张涛;王瑶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临床心脏移植围术期发生移植心脏右心功能衰竭(右心衰)的危险因素及针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筛选出的96例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移植心脏右心衰诊断标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建立风险模型。以术前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标准分为A组(SPAP <40 mm Hg,1 mm Hg =0.133 kPa)和B组(SPAP≥40 mm Hg)。比较组间各临床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 年龄、瓣膜病、心衰病史、术前SPAP是移植心脏右心衰的危险因素。术前SPAP的危险系数高是6.725,其次是心衰病史1.712、瓣膜病1.351、年龄1.051;冠心病和术前应用5-PDEs-Ⅰ为保护性因素,危险系数分别为0.056和0.034。A组与B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病(瓣膜病)、心衰病史存在显著差异,右心衰发生率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明显较A组为高(67.6%对45.8%)。两组应用体外膜氧合(ECMO)和右心衰死亡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脏移植受者术前的肺动脉高压是移植心脏右心衰的主要风险因素,而针对肺动脉高压的靶向性药物治疗和ECMO辅助循环,虽然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但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贾一新;孟旭;李岩;韩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的再次外科治疗结果,探讨相关治疗策略。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28例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3~52岁,平均(38.5±8.7)岁。首次手术包括Bentall手术24例,David手术4例。Stanford A型夹层8例,主动脉根部瘤20例。再次手术包括:胸腹主动脉置换术10例,全主动脉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术7例,胸降主动脉置换术6例,全主动脉置换术2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2例,部分主动脉弓置换术1例。两次手术间隔1 ~12年,平均(6.43 ±3.07)年。结果 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7%),包括脑卒中1例,截瘫1例,单侧下肢一过性运动障碍2例。二次开胸止血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接受血滤治疗1例。3例因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迟接受气管切开术。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0~ 118个月,平均(40.8±29.5)个月。住院死亡2例(7.1%),术后1年、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4.5±1.3)%、(90.6±1.4)%。结论 马方综合征行主动脉根部手术后因远端主动脉病变再次外科治疗临床结果满意。对于患主动脉A型夹层的马方综合征,首次手术即采用积极的主动脉全弓置换及象鼻手术更好。
作者:孙晓刚;常谦;李汉美;郭宏伟;于存涛;钱向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47岁。2年前体检时发现纵隔肿物,胸部CT如图1所示。因无任何症状,故未进行任何治疗。2007年7月胸部CT复查结果见图2。查体无阳性体征,查血、尿、大便常规,血生化,出凝血常规等均无异常。2008年3月行手术。手术取平卧位正中切口,常规开胸,见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明显扩张,肿物位于上腔静脉、无名静脉及升主动脉后方,左房被推向下,肿物向上至无名静脉下方并延伸至右胸腔,向下紧贴左房及肺静脉。肿物呈实质感,包膜完整,血运丰富,与周围组织粘连,术中可能出现大出血,因此在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及右上肺静脉插管,转流,在体外循环非停跳下将肿物完整切除,肿物切除后创面弥漫渗血,用无创血管缝线加垫片连续缝合和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中收集术野出血体内回输。术后病理报告中纵隔副神经节瘤。
作者:廖舒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78岁。反复上腹部闷痛2年,加重伴阵发性疼痛、胸闷及气促1天,间伴有恶心、呕吐。查体:桶状胸,双肺叩诊清音、双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啰音,心率102次/min、律整;腹平软、上腹部剑突下轻压痛,余未见异常。胸部CT示胸腔前下纵隔区可见肠管及其内容物,部分肠管扩张(图1、2)。诊断:胸骨旁疝。
作者:梁柱;陈捷;程可洛;何悦概;林立尧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女,67岁。15年前在当地医院行左腰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低分化的大汗腺腺癌,放疗后出现局部溃疡一直未愈。查体时胸部CT提示左下肺纵隔旁见5.6cm×4.8 cm不规则高密度影(图1),,边缘毛糙、不光整,呈分叶状,肿块内密度均匀,伴左胸少量积液。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无明显增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经皮肺肿物穿刺阴性。
作者:王飞;杨劼;叶国麟;古卫权;史健;叶俊;朱乐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患者男,64岁。咯血2天。胸部CT提示两上肺巨大肺大疱,两肺可疑结节影(图1)。纤维支气管镜及多次痰检无阳性发现。经对症治疗咯血好转。2010年5月行右侧剖胸探查。术中见右肺上叶巨大肺大疱,极少上叶正常组织,上叶前段肿块约1.5 cm×1.O cm×1.0 cm,快速冰冻示腺癌,遂行右上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右上肺中分化腺癌,淋巴结无转移。3个月后复查X线胸片提示左肺小结节无缩小,再次左侧剖胸行左上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病理示左上肺中分化鳞癌,淋巴结无转移。随访7个月肿瘤无复发。
作者:魏东山;胡润磊;李浒;王国卿;孟文;冯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73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由同一手术组医师,使用美敦力(Metronic)单极射频消融电极,在不同年代对其分别施行体外循环下停跳或不停跳瓣膜置换及外科射频消融术迷官术(RFA MazeⅢ),我们总结并分析上述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炀;张永健;耿希刚;王海晨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肺包虫病又称肺棘球蚴病,是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在肺部寄生引起的疾病,在我国西北牧区是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肺部寄生虫病。肺包虫的发病率仅次于肝包虫,位于第二位。包虫病多发生于成人,但感染高峰期主要在儿童期[1]。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儿童肺包虫病的惟一有效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内囊摘除和大限度保存正常肺组织[2]。术后亟需解决的是如何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复发。根据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我们选择了8个主要影响该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求得重要影响发生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因素,从而为儿童肺包虫的治疗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作者:韩诚;张海平;朱辉;张铸;邓彦超;张昌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二尖瓣成形术是外科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MR)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置换术。随着对二尖瓣解剖、生理功能认识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目前,二尖瓣成形术在治疗MR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STS资料显示二尖瓣成形术现已占二尖瓣类手术的41%[1]。
作者:魏立;吴若彬;郑少忆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正常生理状态下维持体、肺循环主要依赖心脏左、右心室作功,Fontan术后肺循环中缺少右室搏动性血流,导致了肺血流能量减少。只有使腔-肺吻合处的血流动力学更为合理,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结果。因此减少腔-肺吻合处的能量损耗对于有效循环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离体实验和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都致力于研究Fontan术后的血流动力学以设计出更好的吻合方式[1-3]。腔-肺吻合结构须要尽可能满足3个条件,一是能量损耗尽可能小,避免血流停滞;二是吻合口具有潜在生长能力;三是保持双肺灌注的平衡。随着更快、更强大的计算机问世,利用CFD方法来研究临床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成为可能。
作者:李虎臣;刘锦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全胸腔镜(VATS)肺段切除手术成为目前肺癌手术中为微创的术式之一,由于适应证严格,对术者的要求较高,未获广泛推广。近年来,随着VATS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经验的累积,其优势也逐渐显现。现对VATS肺段切除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予以综述如下。
作者:隋锡朝;李运;王俊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长段气管切除成为治疗大气道病变的良好方法,但气道切除的长度限制其运用较为局限,临床成功移植的个例蕴含了长段气管移植的可行性。但是气管移植后再血管化的程度以及避免移植后的免疫抑制剂的运用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1]。自移植气管以带蒂肌瓣的形式进行气管移植[2]应用于临床,到近来第1例儿童干细胞气管移植手术的完成,气管移植的临床实践仍然处于个案尝试阶段。现对近年来该领域中的临床成功案例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鲍方;王林毛;郑卉;张辉;倪铮铮;张红军;王海冰;高文;陈昶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染料介导光氧化处理的脱细胞牛心包构建组织工程心肌补片的可行性。方法 新鲜牛心包先脱细胞,再经光氧化法处理,消毒后种植雄性S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结扎雌性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将符合心肌梗死标准的大鼠随机分成3组,心肌梗死对照组(MI)、补片组(P)、种细胞补片组(P+C)分别进行干预。4周后,超声评价心功能;2周、4周取材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脱细胞处理完全去除了牛心包组织中的细胞,光氧化处理使组织结构致密;种植的细胞在组织表面形成连续的细胞层。P+C组牛心包心肌补片降解程度、微血管密度在2周、4周时均较P组大。超声评价补片4周后大鼠心功能,P+C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均较MI组和P组大,与MI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光氧化处理脱细胞牛心包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肌补片可以延缓心功能恶化,该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作者:张振亮;周建业;胡盛寿;刘立群;孙平平;杨子鹤;李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外置主动脉旁反搏装置(out-thoracic paraaortic counterpulsation device,OTPACD)对急性心衰的辅助效果。方法 选成年绵羊8只,将自制OTPACD(每搏量60 ml)的无瓣人工血管吻合于降主动脉,反搏泵放置于胸外。同时于降主动脉内置入IABP球囊(容量40ml)。结扎冠状动脉分支建立急性心衰动物模型,随机采用OTPACD或IABP进行反搏辅助。记录心衰前后和采用不同辅助方法后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IABP和OTPACD辅助后,实验动物心输出量增加13.46%(P=0.002)和17.79% (P=0.000),二者相比,P=0.803;舒张期平均动脉压分别增高为15.01% (P =0.003)和29.48% (P =0.000),二者相比,P=0.001。IABP和OTPACD辅助后左室舒张末压分别降低为15.79% (P =0.002)和35.09% (P =0.001),二者相比,P=0.004;左侧颈动脉流量分别增加6.70% (P =0.003)和14.52%(P=0.001),二者相比,P=0.006。结论 IABP对急性心衰动物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而OTPACD进一步增加了心输出量,提高了舒张期平均动脉压,降低了左心室舒张末压,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部灌注,对急性心衰辅助效果优于IABP。
作者:张杰民;刘晓程;沈德民;赵龙;郭龙辉;Setphen Topuz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多原发性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s,MPLCs)是指某一个体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以上的原发性肺癌病灶。分为同时性(synchronous)和异时性(metachronous)两种。现以p53、HER2与K-ras在多原发性肺癌原发灶中表达,探讨其与多原发性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和预后影响。资料和方法收集上海市肺科医院1985年1月至2009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石蜡标本。筛选出多原发性肺癌51例(每例均有2个独立病灶共102个病灶)。
作者:宁晖;姜格宁;王海峰;张鹏;刘明;张容轩;丁嘉安;韩炳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大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20例(试验组)及无糖尿病20例(对照组)。每例均取其大隐静脉旁路血管的远心端1 cm长的血管环,切成3段。分别观察血管内皮形态学的变化及采用器官管槽法,在37℃有氧条件下,检测苯肾上腺素(10-5 mol/L)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以及不同浓度(10-9~10-5 mol/L)的硝酸甘油、乙酰胆碱引起的血管舒张反应。结果 试验组大隐静脉超微结构受损程度较对照组严重。苯肾上腺素引发的预收缩强度和硝酸甘油引发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乙酰胆碱引发的内皮依赖性大舒张反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会加重冠心病患者大隐静脉旁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
作者:李世康;栗振坤;龙村;何立术;周琦云;胡应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检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指标,动态观察术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情况,探索术后AR的危险因素。方法 冠心病患者290例,首次行OPCAB患者145例(手术组),接受内科药物治疗患者145例(非手术组)。手术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4、10天及6个月,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尿11-DH-TXB2。非手术组患者于服药前及服药后第1、4、10天检测上述指标。同时记录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第1天的AR发生46例(32%)(抵抗组),其余为非抵抗组。用药后第4天和第10天AR患者下降至19例(13%)和5例(3%)。半年随访中未发现有AR患者存在。非手术组患者,服药后第1天,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至20%以下,平均(8.8±6.8)%,未见AR现象出现。手术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术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PCAB患者中,体重大于75 kg(OR =0.38,95%CI:0.18~0.79)和术后引流量超过500 ml(OR=3.12,95%CI:1.29~7.53)为术后出现AR的危险因素。结论 OPCAB术后早期,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受到不同程度抑制,部分患者出现AR现象,予以更为积极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王赞鑫;高菲;任静;门剑龙;魏民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1996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们采用胸骨横断微创小切口为25例患者进行了主动脉瓣置换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5~ 55岁,平均(47±7.2)岁。体重43~72 kg。心胸比率0.46~0.66,平均0.56±0.20。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0例,Ⅲ级5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12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9例,主动脉瓣脱垂4例。
作者:董天剑;李晓辉;赵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2010年1月至10月我们开展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55.0岁;体重15~ 65 kg。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明确诊断,房间隔缺损(ASD) 16例,其中上腔型9例,下腔型3例,多发孔4例;室间隔嵴下缺损(VSD)1例,大小5 mm;法洛三联症2例;单纯二尖瓣置换2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6例。二尖瓣置换者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排除主动脉瓣病变。
作者:王锋;冯德广;林彬;徐成阳;程兆云;王佳祥;徐学增;易定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胸腔镜下行胸交感神经切断术(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icotomy,ETS)是治疗手汗症惟一有效的微创方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年 轻人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要求手术的患者日益增多[1]。ETS手术效果良好,施行手术的单位也积累了较多经验。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于手汗症微创治疗中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手术适应证、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水平及其术式、术后代偿性多汗的防治以及术后随访等均亟待进一步的研究、总结和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根据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胸腔镜外科学组的倡议,我们于2009年3月成立了“中国手汗症微创治疗协作组”,并在福州召开首届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就规范手术方法、规避手术风险、进一步提高疗效以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初步共识。
作者:涂远荣;杨劼;刘彦国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