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2434/R
  • 国内刊号:11-2434/R
  • 影响因子:1.02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http://zhxxxgwkzz.yiigle.com/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3年4期文献
  • 不同手术方式重建左前降支血运的效果

    目的 比较使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微创小切口直视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和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A-CAB)3种不同方式行左前降支(LAD)血运重建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接受单纯LAD血运重建患者102例,其中OPCAB组31例,MIDCAB组45例,RA-CAB组26例.MIDCAB手术方式为左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A-CAB手术方式为da Vinci机器人辅助左乳内动脉(LI-MA)获取,左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3组患者在术中旁路血管流量、搏动指数和围手术期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再次血运重建、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事件)、肾功能衰竭、再次开胸止血、新发心房颤动、纵隔感染以及术后并发症率上均无显著差异.相比OPCAB,MIDCAB和RA-CAB能显著减少输血率(4.4%对32.3%,P<0.05;7.7%对32.3%,P<0.05),其中RA-CAB更能显著缩短术后住院天数[(8.8±3.2)天对(12.4±7.7)天,P<0.05)].MIDCAB与RACAB两组之间围手术期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DCAB和RA-CAB治疗左前降支血管病变安全、有效、可行,围手术期效果满意,比OPCAB能显著减少血制品的使用,RA-CAB更能大大缩短术后住院天数,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优势.

    作者:蔡俊锋;邬祎程;孙延军;陈安清;王哲;赵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SinoSCORE预测瓣膜手术在院死亡风险——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经验

    目的 评价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死亡风险评分系统(SinoSCORE)对成人瓣膜手术患者在院病死率预测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098例因瓣膜疾病行外科治疗成人患者(年龄≥16岁)的临床资料,按SinoSCORE系统评分,分低、中、高3风险组,后将全组及各风险组患者的实际病死率与预测病死率进行对比.模型预测的符合程度应用H-L卡方检验,预测的鉴别效度则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反映.结果 2098例患者在院死亡63例,实际在院病死率3.00%.虽然SinoSCORE数据库患者术前各危险因素的分布与本组患者有着明显差别,但SinoSCORE评分方法对本组患者术后在院死亡的预测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H-L检验P=0.783);同时,该评分方法预测的鉴别效度也较高(ROC曲线下面积0.752).其能够准确预测患者手术后是否发生在院死亡.结论SinoSCORE评分方法虽为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死亡风险评分系统,但其对瓣膜手术患者的在院死亡风险预测也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作者:王崇;韩林;陆方林;邹良建;徐志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合并壁内型冠状动脉畸形患儿的动脉调转手术疗效

    目的 总结合并壁内型冠状动脉畸形患儿行动脉调转手术的即刻疗效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合并壁内型冠状动脉畸形行动脉调转手术中冠状动脉移植的有效方法.方法 2008年9月至2012年3月,成功完成动脉调转手术75例,其中术中发现合并壁内型冠状动脉7例.7例患儿年龄2天~1岁,平均2.4个月;体质量(4.3 ±2.2)kg.完全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2例,Taussig-Bing畸形2例,合并主动脉弓离断1例,主动脉缩窄2例.5例采用双钮扣法,1例采用双钮扣法+壁内冠状动脉去顶,1例采用双钮扣法+壁内冠状动脉去顶化+心包补片扩大法.结果 1例同期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弓离断矫治,壁内型左冠状动脉狭窄未去顶化,术后第1天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6例顺利出院.术后随访4 ~ 47个月,平均(17.3±16.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儿心脏CT均未见冠状动脉狭窄,末次心脏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心功能正常,心功能Ⅰ级.结论合并壁内型冠状动脉动脉畸行患儿行调转手术风险较大,但选择合适的方法,采用个体化处理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欣欣;崔虎军;杨盛春;崔彦芹;夏园生;马力;陈伟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与传统手术比较

    目的 比较右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行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128例(微创组)与同期行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120例(传统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瓣膜病变、合并心脏疾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再次开胸止血、新发房颤、肺炎、脑血管意外、伤口愈合不良等)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微创组死亡1例,传统组死亡2例.微创组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较传统组长(P<0.05),而术后ICU住院、术后机械通气、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P<0.05),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也较传统组少(P<0.05).术后微创组随访(15.0±4.8)个月,传统组(23.3±3.9)个月.两组均无院外死亡病例,无瓣周漏、脑血管意外、机械瓣故障、溶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手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孔敏坚;董爱强;程海峰;徐世伟;沈中华;蒋大铭;钱建芳;段群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肾功能不全患者瓣膜置换术后近期疗效与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分析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处理及疗效分析.方法 单纯瓣膜置换术患者536例,按术前内生肌酐清除率(GFR)分为肾功能正常组(GFR>70ml· min-1·1.73m-2)322例,轻度肾功能不全组(GFR 50 ~ 70 rnl·min-1·1.73 m-2)162例,中度肾功能不全组(GFR 30 ~ 50ml·min-1·1.73 m-2)40例,重度肾功能不全组(GFR<30ml·min-1·1.73m-2)12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术前肾功能不全程度与术后死亡及各种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患者术前肾功能分级与术前肾功能不全程度、年龄、高血压、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病死率随肾功能不全程度加重而上升.术后大量输血,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延长,ICU监护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的发生率均随肾功能不全程度加重而上升.结论 术前肾功能不全是瓣膜置换术后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作者:刘健;叶一舟;虞敏;施盛;袁忠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微创房颤术中电生理标测和迷走神经节消融技术的应用

    目的 总结微创房颤术中电生理标测和迷走神经节消融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5月共18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微创胸腔镜辅助下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分别标测电生理,标测双向阻滞隔离效果,观察和总结迷走神经节的分布规律.随访记录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结果.结果 全组微创手术均顺利完成.住院期间无患者死亡,无永久起搏器置入等严重并发症.92%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肺静脉左心房电位可以被隔离,达到传入和传出双向阻滞.89%的患者为神经节标测阳性,阳性迷走神经节的分布呈一定规律,右肺静脉侧阳性神经节较左侧多.86%的患者迷走神经节分布在肺静脉前庭侧,而非肺静脉口侧.微创射频消融平均需5~6道方可达到肺静脉双向阻滞和去神经化.随访术后3、6、12、24个月的窦性心律分别为83.7%、82.4%、85.4%和83.9%.术后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消融术中迷走神经节阳性位点多的患者(>6个)81.3%为窦性心律,而迷走神经节阳性位点较少(≤2个)的患者52.6%为实性心律.结论术中电生理隔离双向阻滞验证和迷走神经节标测与消融技术可获得良好的远期房颤消融效果.

    作者:张海波;曾亚平;韩杰;李岩;孟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壁隔离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目的 评价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壁隔离法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房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壁隔离法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47 ~ 71岁,平均(61.5±5.6)岁.房颤病史2~ 25年,平均(6.2±4.0)年.术前心功能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632±0.055.手术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进行,胸腔镜下实施心外膜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应用胺碘酮和华法林3个月,术后1、3、6、12个月及每年随访患者并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全组无死亡,无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平均手术(60.5±30.1) min,术后呼吸机使用(11.5±2.1)h.术后随访2.6~14.2个月,无阵发心悸、短脉、偏瘫等症状,无死亡或卒中,24 h动态心电图示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房颤转复率100%.结论 初步经验显示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壁隔离法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安全、有效.

    作者:郑哲;孙寒松;杨立猛;王现强;袁昕;张瑛;方方;王古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食管Paget病1例

    患者 男,64岁.进食时胸骨后烧灼感2月余,尤以进食干硬食物明显.胃镜示食管距门齿30 cm处黏膜粗糙不平.活检病理示食管鳞状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局灶癌变.食管腔内超声见黏膜层次尚清.入院后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液及腹部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

    作者:刘锦源;潘敏鸿;陈亮;朱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肋间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胸胃气管瘘1例

    患者 男,66岁.中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在外院行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胃代食管重建颈部吻合术.术后第4天出现颈部吻合口瘘及严重的肺部感染,经呼吸机辅助5天后气管插管内仍可见大量黄绿色胃液反复涌出,遂转我院ICU.

    作者:郭志辉;詹明坤;周亚宽;李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自体心脏同期行左心房减容、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后原位移植1例

    患者 男,58岁.活动后胸闷、气喘20年,加重1个月.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95(图1).超声心动图示四腔心面左心房直径10.1 cm×14.3 cm,二尖瓣瓣口面积0.9 cm2;主动脉瓣血流速度3.9 m/s,压力差59 mmHg(7.86 kPa);左室射血分数(LVEF)0.31,左室舒张期末直径(LVEDD) 8.00cm,收缩期末直径(LVESD) 6.73 cm.

    作者:潘俊;李庆国;陈小芳;周庆;王强;武忠;王东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食管下段贲门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 男,50岁.进食梗咽1个月.上消化道造影示食管下段贲门占位(图1).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胃镜检查示胃体小弯中段溃疡性浸润病灶,长约10 cm,延伸至贲门,累及食管下段黏膜(图2).增强CT示胃贲门区胃壁不规则增厚,考虑胃贲门部恶性病变,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3).

    作者:沈明敬;徐忠恒;钱永跃;徐中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开胸后疼痛综合征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210例开胸手术患者资料,探讨影响开胸后疼痛综合征(PTPS)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以期改善PTPS的治疗效果,现总结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治疗

    2006年至2011年,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4例行介入方法封堵室间隔,7例行外科手术修补或旷置室间隔,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赵颖军;李强;李占全;王洋;李春晖;侯平;张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Loop技术在微创小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

    经胸正中切口是二尖瓣成形术的常规标准切口,暴露佳、视野清晰,但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近年来,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成形术不断发展[1-3],人工腱索线圈(loop)技术[4]的发明使得线圈植入之前即可确定人工腱索的长度,从而缩短了术中体外循环和阻断时间.

    作者:刘俊;汪昊喆;陈安清;王哲;朱丹;蔡俊锋;周健;赵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小口径组织工程人工血管细胞种植及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基于直径≤5 mm的高通畅率小口径组织工程人工血管在心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等多领域的广泛替代应用需求,现已成为心血管外科研究的热门之一,阻碍研究进展的瓶颈是人工血管内腔对于血流动力学的适应问题,其终解决方案源于血管内细胞种植情况[1-2].

    作者:汪川;李京倖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管钙化的研究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糖尿病(DM)和慢性肾病(CKD)等疾病的增多,血管钙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学者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调节机制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大进展.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是血管钙化的重要病理过程,这些在DM和CKD患者中更为普遍,但其确切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作者:郭朋举;刘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V型胶原在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肺移植是治疗某些终末期肺病的惟一有效手段.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减轻,肺移植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作者:倪寅凯;范慧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脂肪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肌梗死的细胞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由于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SCs)不仅能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而且具备取材简便、一次获得量大、增殖能力强、培养周期短以及对患者影响小等特点,使其成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具潜力的干细胞来源之一.

    作者:周正芳;陈寄梅;庄建;朱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体内原位组织工程气管干细胞种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气管损伤可由狭窄(先天性或获得性)、感染、创伤、肿瘤等引起,气管切除并端端吻合是其标准治疗方法,却仅限于病变长度不超过成人1/2或小儿1/3的患者.长段气管(>6cm)病变是外科手术的棘手难题,目前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气管替代治疗.

    作者:孙飞;史宏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同侧多发肺结节的分期及诊断与预后

    在UICC和AJCC的第7版TNM分期系统中[1],非小细胞肺癌肺内转移中的同一肺叶多发结节划分为T3Satell,同侧不同肺叶的多发结节划分为T4IpsiNod.

    作者:赵艳东;矫文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我国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方法的现状与发展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身抗凝,与抗凝相关的并发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完善的抗凝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将目前我国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方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综述如下.

    作者:张东旸;田海;陈巍;蒋树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腺苷-利多卡因极化型心脏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

    目的 探讨腺苷-利多卡因极化型心脏停搏液在实验动物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12只纯种广两巴马小型猪被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使用腺苷-利多卡因极化型停搏液和St.Thomas液间断顺行灌注进行对比.选取术前基础值、开放升主动脉后lh、2h3个时间点监测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心输出量与肌钙蛋白水平.术后采取左心室心尖部心肌标本做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分析,并使用CMIAS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线粒体体视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前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时间点腺苷-利多卡因停搏液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dp/dt、心输出量数值均高于St.Thomas液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肺毛细血管楔压、血浆肌钙蛋白水平均低于St.Thomas液组,且腺苷-利多卡因组心脏复苏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波动范围更小,数据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提示St.Thomas液组较腺苷-利多卡因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更严重.与术前基础值相比,St.Thomas液组线粒体形状因子显著降低,面密度与周密度显著增加,而腺苷-利多卡因组与术前相比变化不明显.结论腺苷-利多卡因冷晶体停搏液心脏停搏效果满意,心肌保护效果明显优于St.Thomas液.

    作者:武婷;陈长城;杨璟;董培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艾司洛尔在体外循环主动脉开放后顽固性室颤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艾司洛尔应用于体外循环主动脉开放后顽固性室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主动脉开放后出现顽固性室颤的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按照1 mg/kg分别静脉推注艾司洛尔(10 mg/ml)或利多卡因(10 mg/ml),2 min后继续除颤.2次除颤后仍不能复跳者,采取临床其他常月方法处理,直至心脏复跳.记录开放前主动脉阻断时间、肛温、平均动脉压、血乳酸值、血钾值、pH值;给予艾司洛尔或等浓度利多卡因后记录干预后除颤次数、复跳5 min后心律、心率,停机后记录体外循环时间及正性肌力药物用量.结果 两组相比较,艾司洛尔组除颤成功率高,复跳5 min后心率低,体外循环时间短,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升主动脉开放后复跳困难的患者,给予艾司洛尔可明显减少除颤次数,提高除颤成功率.同时还可以改善复跳后心脏功能,减少正性肌力药物依赖,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作者:王学勇;程卫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MII-pH技术评价贲门癌术后食管反流

    2011年1至12月,我们为20例贲门癌患者实施了经左胸近端胃大部切除术,现总结经验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患者分为A、B两组,各10例.A组行左胸近端胃大部切除空肠间置食管吻合术,B组行左胸近端胃大部切除胃食管主动脉弓下吻合术.A组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65.3±7.9)岁.

    作者:陆中元;唐华;徐志飞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