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经胸微创封堵与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治疗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530例限制性PmVSD患儿纳入研究,年龄<3岁,体质量<15 kg.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微创封堵组265例,采用胸骨下端小切口非体外循环经食管超声(TEE)引导,穿刺右心室游离壁,应用改良封堵器直接闭合VSD;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组265例,在常规体外循环(CPB)下采用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VSD.对比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用血量、失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微创封堵组中10例(3.77%)封堵失败,适当延长原切口后中转常规直视手术成功修补;255例(96.23%)一次性封堵成功者中术后发生心律失常30例(11.76%),包括不完全左支传导阻滞(ILBB)3例(1.18%)、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3例(1.18%)、不完全右束支传到阻滞(IRBB) 16例(6.27%)、Ⅰ度房室传导阻滞(AVB)8例(3.14%),微到少量残余分流(RS) 18例(7.06%),新增三尖瓣少量反流(TR) 29例(11.37%).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组患儿全部成功(100%),术后心律失常116例(43.77%),包括CRBB 61例(23.02%)、IRBB 52例(19.62%)、临时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和ILBB各2例(0.75%)、交界性异位心动过速(JET)1例(0.38%);微到少量RS 16例(6.04%),新增少量TR11例(4.15%),心功能不全17例(6.42%).所有患儿随访12个月以上,无新增或加重的瓣膜反流,无迟发的CAVB以及其他并发症.两组比较,终疗效相仿.微创封堵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用血量、失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明显低于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组(P<0.05),TR病例多于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组(P<0.05);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组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高于微创封堵组(P<0.05),切口长度大于微创封堵组,但是其隐蔽性更好;微创封堵组无需体外循环,但术后需服用抗凝药物3~6个月.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和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修补术都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有效治疗方式.微创封堵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能节约大量医疗资源,对于有治疗适应证的患儿可作为治疗首选.
作者:张学勤;邢泉生;武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主动脉A型夹层的原因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17例患者行胸主动脉支架术后发生A型夹层.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3岁.原发疾病为主动脉B型夹层13例,真性动脉瘤及主动脉溃疡各2例.患者均接受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全弓替换加象鼻支架置人术.出院患者均经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 再发A型夹层时间距首次手术平均250天,其中5例于初次手术后住院期间发现,12例门诊随访时发现.12例A型夹层原发破口位于原支架近端金属裸支架区,2例靠近裸支架并伴有内膜划痕损伤,3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伴升主动脉及窦扩张.术后早期1例死亡.术后随访(35±21)个月,5年生存率87.5%,5年免再手术率85.7%.结论 胸主动脉支架术后再发A型夹层与近端金属裸支架明显相关,采用全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术治疗再发A型夹层早、中期效果良好.
作者:张良;常谦;于存涛;孙晓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对比食管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胸、腹腔镜手术与单纯胸、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132例食管癌患者中62例(新辅助化疗组)先行2周期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70例(单纯手术组)为同期直接行手术治疗者,手术方式均为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结果 新辅助化疗组均完成2个疗程的化疗;毒副反应中骨髓抑制3~4级占5%,消化道反应3~4级占7%,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其中4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组中12例术后病理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达19.4%.新辅助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23%和51% (P =0.001);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4.7%和7.6% (P <0.001);R0切除率分别为98%和87% (P =0.04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个月和28个月(P=0.041).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胸、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疗效显著,能降低临床分期,提高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冷长森;李印;刘先本;孙海波;王总飞;于永魁;李浩淼;郑燕;王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升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合并细小肺动脉的伴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PA/VSD)的效果.方法 2004年5月至2013年6月,连续51例合并细小肺动脉的PA/VSD患儿行升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术,男37例,女14例;年龄2~ 86个月,平均(23.9 ±21.7)个月;体质量2.5~21.5 kg,平均(9.4±5.3)kg.39例主肺动脉直径小于4 mm,行升主动脉-主肺动脉端-侧吻合术,12例主肺动脉缺如行改良的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术.结果 术后和随访期间无死亡.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二次手术前测定肺动脉指数明显增加,(68.8±11.4) mm2/m2对(129.1 ±24.9) mm2/m2,P<0.001;肺动脉指数变化率(术后肺动脉指数-术前肺动脉指数/术前肺动脉指数)27.0%~150.0%,平均(87.7±27.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年龄、主-肺动脉侧支血管数量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肺动脉指数变化率的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 升主动脉-肺动脉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和简单的姑息手术,能促进合并细小肺动脉的PA/VSD患儿自然肺动脉的发育.对于合并肺动脉缺如的患儿,直接左右肺动脉与升主动脉吻合可以减少吻合口的扭曲,减少术后分流堵塞和失效的发生概率.
作者:方敏华;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王镇龙;张春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优化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EBUS-TBNA)适应证,探索提高确诊率的方法.方法 近4年完成的669例EBUS-TBNA病例中,未能确诊者53例,占7.92%.统计其术前、术后的各类临床资料,从病种、病灶部位和大小及穿刺手术的术者经验3个方面分析未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 按病种分析,未确诊率较高的是淋巴瘤(77.78%)、结核(23.08%)和结节病(9.09%).病灶位置分析,上气管旁病灶(R2组)未确诊率高,为15.38%;其次为双肺门病灶,右侧15.00%,左侧11.54%.淋巴结大小与确诊率无显著相关性.穿刺经验方面,前10例是学习曲线的爬坡期,10例以后曲线趋于平直.结论 应当根据病种特点、病灶位置及术者经验恰当选择EBUS-TBNA适应证,与纵隔镜配合提高诊断率.
作者:王冲;刘彦国;赵辉;李晓;姜冠潮;李剑锋;王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前胸壁负压盘对提高Nuss手术安全性的作用.方法 2004年3月至2014年6月对758例漏斗胸患儿进行Nuss手术,常规Nuss组722例,负压盘辅助组36例.全部患儿经右胸腔镜辅助行标准Nuss手术.负压盘辅助组在穿通器进入右胸腔后,使用国产负压盘置前胸壁开启负压,内凹胸壁即刻上抬,同时顺势将穿通器经前纵隔达对侧胸腔,随后按照常规Nuss术式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Haller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负压盘辅助组31例患儿术前计划选用负压盘,5例术中穿通器过前纵隔困难加用负压盘.其中33例一次负压吸引完成手术,3例需2次以上.36例患儿全部安全完成Nuss手术,无心包和心脏损伤.同常规手术组相比,负压盘辅助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aller指数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心包损伤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Nuss手术实时前胸壁负压盘的应用可通过抬高胸壁扩大术野,有效避免术中血管、心包和心脏的损伤,减少失血量及并发症,简便易行,无创伤,便利手术进程,不失为一种可为Nuss手术提供安全保障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石卓;梁靓;徐玮泽;陈自力;谭征;俞建根;张泽伟;舒强;李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者 男,42岁.咳嗽4个月,胸闷2个月.高血压10年,口服硝苯地平10 mg每天一次,控制在110/70 mmHg(l mmHg =0.133 kPa).吸烟史20年,每日20支,吸烟指数400.查体:右肺呼吸音弱,双侧颈部及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胸部CT提示右肺中叶4.0 cm ×3.0 cm大小肿瘤,边界不清,有分叶,合并右肺动脉主干内瘤栓形成,瘤体完全堵塞血管腔与血管壁之间成锐角,瘤栓近心端越过上腔静脉位于升主动脉后方.
作者:马千里;余其多;刘德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儿 女,7岁,体质量28 kg.查体:颜面、口唇、甲床发绀,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杵状指(趾).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上肢0.81,下肢0.83.X线胸片示心尖指向右侧,胃泡位于腹腔左侧(图1).超声心动图示镜面右位心,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下,直径约2.0cm,左向右为主的双向分流,主动脉骑跨于室间隔上,骑跨率>90%,右心室壁增厚,肺动脉瓣狭窄,跨瓣压差32mmHg(1 mmHg =0.133 kPa),永存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1.5c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 40 mm,肺动脉主干直径25 mm,主动脉直径20 mm.胸部CT示右位心,主动脉和肺动脉均与右心室相连接,主动脉居左,肺动脉居右(图2).腹部超声示内脏正位,未见异常.术前诊断:右心室双出口(DORV),右位心,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
作者:王学宁;杨灵波;张忠杰;邢瑞雪;王栋;宗俊青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者 女,27岁,不明原因发热1个月,伴干咳.2年前发现右侧胸壁一直径1.5 cm脓肿.主动脉CTA显示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图1).入院后给予抗结核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1个月后,于2014年6月18日行“升主动脉置换、右半弓置换、升主动脉脓肿清除术和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术中见心包粘连,升主动脉右侧壁及后壁增厚,被干酪样坏死物质包裹(图2).主动脉后壁距瓣环上约2.5 cm处可见一直径约1.5 cm破口,向后与假性动脉瘤相通,瘤体内可见较多干酪样坏死物质.切除升主动脉及侧壁、后壁假性动脉瘤,并彻底清除升主动脉旁干酪样坏死物质.深低温(鼻咽温20℃),停循环,以无名动脉插管供血选择性脑灌注,将26 mm人工血管与主动脉右弓部吻合,缝合完毕后,阻断人工血管,恢复体外循环,人工血管近端与主动脉窦管交界处端端吻合.充分排气并开放循环后,心脏自动复搏.
作者:武刚;王平凡;张力;高夏;闫小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者 男,74岁.突发胸部持续撕裂样疼痛入院.一般情况良好.查体:心率100次/min,血压180/100 mmHg(1 mmHg =0.133 kPa);余未见明显异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心电图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增大,余心腔内径正常;各室壁厚度及运动正常;各瓣膜形态及运动未见异常;CDFI舒张期主动脉瓣下中量反流,缩流颈5 mm;收缩期二尖瓣和三尖瓣房侧少量反流;主动脉窦部及升主动脉增宽,其内未见明显剥脱内膜回声.术前行主动脉增强CT示降主动脉弥漫性钙化,巨大穿通性溃疡形成(图1、2).主动脉造影见图3.术前初步诊断: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主动脉窦及升主动脉增宽,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心功能(NYHA)Ⅲ级.
作者:许士俊;穆军升;黄连军;张健群;伯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者 男,36岁.上呼吸道感染,右侧胸痛1周.胸部CT平扫示右心房内巨大肿物.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囊性占位.超高速CT及三维成像检查示右心房巨大偏心性囊性占位(图1).2014年9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切除瘤体.
作者:苏永超;田作春;李才;朱勇德;吴挺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2000年6月至2014年8月,我们收治各类胸外伤肋骨骨折患者748例,手术治疗72例合并多根多段肋骨骨折连枷胸、大出血、胸内外复合伤的患者,其中26例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效果良好,现对胸腔镜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操作技巧探讨如下.资料和方法 26例患者中男24例,女2例;年龄21~52岁,平均38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6例,矿山生产伤7例,坠落伤3例.全组患者均伴有胸痛及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其中咯血9例,皮下气肿4例,连枷胸反常呼吸6例.合并锁骨及四肢骨折2例,均同期手术.本组手术骨折均在腋下、前后及侧胸壁的非遮挡区即F区[1].
作者:苏志勇;张镱镭;苏百晗;姜天烁;赵鑫;卞洪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NCABG)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但OPCABG术中易发生血流动力学变化,20%左右的患者需术中中转ONCABG完成心肌血管重建[2].资料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我们为1 067例患者实施OPCABG手术,其中男795例,女272例;平均年龄(63.38±8.99)岁,大87岁.28例术中中转ONCABG.按照手术方式分组,两组患者术前资料见表1.
作者:张晓雅;顾松;刘岩;颜钧;张希涛;苏丕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1950年Blalock和Hanlan首次采用心内直视下房间隔切开/扩大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改善患儿缺氧症状,延长生命.随着临床经验的累积和技术的改进,房间隔切开/扩大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对于一些无条件完成一期矫治手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先心病矫治手术联合应用房间隔切开/扩大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脏矫治手术的成功率.目前,房间隔切开/扩大术已应用于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左(右)心室梗阻性心脏病和高危Fontan术等患儿[1].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对28例复杂先心病患儿进行心脏矫治手术同期行房间隔切开/扩大术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龚芳;陈欣欣;黄萍;张丽;崔虎军;袁家;黄锡静;金丽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食管癌切除术中常见的替代器官为胃,其次是结肠、空肠.消化道重建过程中吻合位于颈部时,重建路径有多种.常见的重建路径是后纵隔和胸骨后路径,皮下路径较少采用.重建路径不直接影响肿瘤生存,但可影响吞咽困难缓解程度、术后并发症和生存质量等.不同的重建路径有各自的优缺点,哪种是好的重建路径,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目前重建路径主要在重建路径的长度、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比例、吻合口微循环、术后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影响存在争议.现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路径作一综述.后纵隔路径与胸骨后路径长度
作者:杨鲸蓉;郭帅;徐驰;曾志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ARE通路在心肌缺血后处理和吡那地尔后处理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6组(n=8):正常(N)组、缺血再灌注(Con)组、缺血后处理(IPO)组、吡那地尔后处理(50μmol/L,P50)组、N-(2-巯基丙酰)-甘氨酸(MPG,2mmol/L)+IPO(M+IPO)组、MPG+ P50(M+P50)组.K-H液灌注平衡20 min后,N组续灌100 min;Con组停跳缺血40 min,再灌注60 min;IPO组于再灌注即刻行10 s再灌注和10 s缺血,循环6次,再续灌58 min;P50组于再灌注即刻给予P50处理2 min,续灌58 min;M+ IPO组和M+P50组,分别于再灌注即刻予含MPG的K-H液灌注3min,再IPO或P50处理2min,再续灌55 min.记录各组平衡末及再灌注末的左心室发展压(LVDP)、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和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 dp/dtmax);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和线粒体Flameng评分;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灌注末各组心肌组织中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Nrf2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 平衡末各组间LVDP、HR、LVEDP、+dp/dtmax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末HR、LVDP及+dp/dtmax:与N组比较,其余各组均有下降;与Con组比较,IPO和P50组均显著升高(P<0.05);与IPO组比较,M+IPO组较之明显下降(P<0.05);与P50组比较,M+ P50组显著降低(P<0.05).再灌末LVEDP:Con组较其余各组升高明显(P <0.05);M+ IPO组较IPO组显著升高(P<0.05);M +P50组较P50组显著升高(P<0.05).电镜观察结果示N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形态基本正常,Con组超微结构损伤严重;IPO组和P50组优于Con组,M+IPO组较IPO组损伤严重,M +P50组较P50组损伤严重.线粒体Flameng评分,与N组相比,其余各组分数显著升高(P<0.05);IPO组和P50组评分明显低于Con组和应用MPG的组(P<0.05).HO-1、NQO1、SOD1及Nrf2基因和蛋白表达量,N组表达量高(P<0.05);与Con组比较,IPO和P50组表达显著增高(P<0.05);M+ IPO和M+P50组的表达量比与之对应的IPO和P50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和吡那地尔后处理可能通过再灌注时产生的活性氧类物质激活Nrf2-ARE通路,调控其下游的抗氧化蛋白和Ⅱ相解毒酶,改善缺血后心肌结构和整体功能,达到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陈伟;王海英;徐鹏;刘兴奎;喻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Y形心外管道Fontan手术后近期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采用Y形心外管道Fontan手术治疗5例功能单心室患儿.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CT三维重建,应用锝一大颗粒聚集合蛋白肺灌注显像观察肺血分布.结果 全组无死亡或Fontan手术管道拆除,无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满意,肺灌注显像观察下腔静脉血肺内分布理想.结论 Y形心外管道Fontan手术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王辉山;汪曾炜;方敏华;宋恒昌;韩宏光;金岩;张春振;王镇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普胸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重返原因以及影响重返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9 022例患者中72例重返S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重返原因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重返的危险因素.结果 重返率0.80% (72/9 022),男55例,女17例;年龄18~ 80岁,平均(59.76±11.87)岁;56.9%(41/72)在转出SICU 48 h内重返.重返者病死率20.8% (15/72),存活组重返原因以手术相关并发症(66.7%)和呼吸系统并发症(22.8%)为主;死亡组以呼吸系统并发症(66.7%)为主.重返SICU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m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10分患者的病死率41.2%(14/34)远高于评分较低者的2.6%(1/38),高评分组首次停留天数、重返停留天数和总住院天数均高于低评分组(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重返SICU时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重返SICU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相关并发症、肺部感染以及肺动脉栓塞是普胸外科术后重返ICU的常见因素.肺部感染和肺动脉栓塞是重返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返时APACHEⅡ评分可用于评估重返者的近期预后.
作者:李玉萍;谢冬;杨健;陈昶;范江;宋晓;沈蕾;姜格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胸导管夹闭术后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对肝肾功能和血糖的影响,探讨胸导管夹闭术能否作为降低高脂血症的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65例临床病理分期Ⅰ期的肺癌合并高血脂患者,随机数字表分为夹闭组34例和未夹闭组31例.分析患者入院时、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肾功能、血糖和腹部B超检查的结果.结果 术后1年,夹闭组血中TC和LDL-C量明显低于未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TG和HDL-C量低于未夹闭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肝肾功能部分指标、血糖和脂肪肝阳性率较未夹闭组略有上升,但术后1年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胸导管夹闭术可降低血TC、LDL-C水平,部分降低TG、HDL-C水平,对肝肾功能、血糖和脂肪肝无明显影响.
作者:杨劼;王俊;古卫权;王飞;叶俊;杨胜利;张小文;刘军;刘彦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AR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同济医院胸外科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学确诊的l 496例NSCLC患者,分为2组,依据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从以上病例中筛选33例作为病例组,从剩余病例中筛选72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年龄、术前肌酐值、术前补液、术中血浆代用品的使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年龄≥60岁和使用血浆代用品发生ARI的风险更高[调整OR为.93(1.30~6.62),95% CI为6.04(1.41~25.87)].术前补液是发生ARI的保护因素(调整OR为0.37,95% CI为0.17~0.83).结论 NSCLC术后并发ARI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较大(≥60岁)和术中血浆代用品的使用;术前适量补液可降低NSCLC术后ARI的发生率,为其保护因素.
作者:李鑫;蔡奕欣;张霓;付向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我们应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60例胸部疾病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5~ 76岁,平均55岁.包括原发性肺癌41例,肺转移瘤5例,肺大疱6例,胸腺瘤8例.除肺大疱外,术前均经胸部增强CT检查,对怀疑肺癌的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腹部CT、骨ECT等检查排除远处转移的可能,术前均行气管镜检查.术前准备同传统胸腔镜手术.患者取健侧卧位(胸腺手术时侧卧的同时略向后仰),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或封堵管行健侧单肺通气,全身麻醉.全胸腺切除手术选用右侧第4肋间,中、上肺叶手术选用第4肋间,下肺手术选用第5肋间,通常位于腋前线与腋中线之间,切口长度4 cm左右.手术需术者及助手两人即可完成.胸腺手术时术者及助手均站于患者背侧,肺部手术时术者站于患者腹侧,助手站于患者背侧.手术流程根据术中情况灵活调整.
作者:潘海彬;余凯忠;沈韦羽;田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封堵术已成为房间隔缺损(ASD)常用的治疗手段[1].内科在X线透视联合经胸超声(TTE)或经食管超声(TEE)引导下完成ASD封堵[2].为避免X线损伤,外科在单纯TEE引导下进行ASD封堵,包括:TEE引导经胸微创小切口ASD封堵和经股静脉导管ASD封堵.我们对比两种外科ASD封堵方法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28例单纯继发孔ASD患者施行TEE或TTE引导下ASD封堵术,其中经胸微创小切口ASD封堵20例(微创组),经股静脉导管ASD封堵8例(导管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见表1.
作者:许春雷;郑帅;曾文;贾一新;李岩;韩杰;孟旭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近1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由中国学者发起和主导的经胸微创封堵技术已成为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为主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一种新术式.此技术大特点是融合了传统体外循环辅助下外科修补和放射线辅助下内科经皮介入封堵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较,无需复杂的体外循环过程、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一般无需输血和血液制品,ICU滞留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不但减轻了患者的创伤,而且节约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与内科介入治疗相比较,该方法无年龄、体质量和外周血管条件的限制,无放射性辐射,适应证更宽泛,尤其对一些特定部位的VSD,如双动脉瓣下和多发肌部VSD,更能体现其技术优势.
作者:邢泉生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