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2434/R
  • 国内刊号:11-2434/R
  • 影响因子:1.02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http://zhxxxgwkzz.yiigle.com/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1期文献
  • 不翻转漏斗胸钢板临床应用1020例

    目的 探讨不翻转漏斗胸钢板矫正漏斗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使用新型漏斗胸钢板矫正漏斗胸1020例,其中男706例,女314例;年龄3~40岁,平均(11.38±5.31)岁.Haller指数3.36~15.45,平均4.97±1.58.对称性漏斗胸668例,不对称者281例,复发性71例.患者全麻下平卧,胸腔镜引导下使用不翻转漏斗胸钢板治疗矫正.结果 初次手术时间23~45(32.31±3.57)min,再次手术时间34~147(68.27±30.25)min.术中出血:初次手术者0~2(0.40±0.36)ml,再次1~630(144.00±57.00)ml.术后住院3~9(4.22±0.61)天.随访34~48(34.4±6.1)个月,安装与拆除钢板间隔7~41(23.52±6.17)个月,957例钢板顶在胸骨低点,58例稍偏离低点,5例钢板明显移位需再次手术.结论 新型漏斗胸矫正钢板具有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痛苦的优点,提高了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李国庆;胡丰庆;孟礼飞;胡睿;王明松;肖海波;王磊;梅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主动脉夹层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索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对于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阜外医院2010年至2015年期间所有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白天手术组(8点至17点)和夜间手术组(17点至第二天8点),采用倾向性匹配分析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698例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患者,白天手术377例(54.02%),夜间手术321例(45.98%).采用倾向性匹配分析后,夜间组的手术耗时、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较白天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肾脏血滤治疗夜间组较白天组发生率高(15.94%对5.64%,P<0.01).夜间组与白天组的30天死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3%对5.26%,P=0.02).30天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夜间手术是独立危险因素(OR=2.13,95%CI 1.19~3.81,P=0.01).结论 对于急性主动脉A型夹层手术,夜间手术可能是增加死亡的重要因素,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尽量避免夜间手术可能会增加近、远期生存率.

    作者:丘俊涛;张良;罗新锦;高伟;刘燊;姜文翔;吴进林;于存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一站式非心脏疾病手术同期心脏直视手术实践分析

    目的 探讨一站式非心脏疾病手术同期心脏直视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2000年至2016年11例复合手术病例资料.按照心脏手术相关特征配对原则选取11例单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记录围手术期心肌同工酶(CK-MB)、血肌钙蛋白(TNI),以及术后视觉模拟(VAS)痛觉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和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及住院死亡,未发生伤口感染、延期愈合、术后活动性出血需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复合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358±79)min对(224±56)min,P<0.01];异体红细胞[(3.2±1.6)U/例对(1.1±0.8)U/例,P<0.05]和血浆[(515±234)ml/例对(284±92)ml/例,P<0.01]输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围手术期CK-MB和TN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显示,单纯心脏手术后伤口疼痛轻微,复合手术后伤口疼痛为中等强度,对于患者术后咳嗽、咳痰等康复运动影响不大.均数对比显示,复合手术组人均住院费用比单纯心脏手术组多2.3万元,术后住院天数长4天.除1例不稳定心绞痛合并乙状结肠癌低位肠梗阻患者(接受心包剥脱及CABG手术后剖腹探查未能切除肿瘤,术后3周死于肠梗阻恶液质),余10例均治愈出院.随访6~20个月,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实践证明,术前多学科联合评估,整合设计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以及手术护士通力协作;术后严密监护,精心护理,一站式复合手术避免了分期手术造成的延误病情及增加围手术期心源性风险等不利因素,避免了患者接受第二次手术的痛苦,安全有效.

    作者:王怀斌;甄文俊;欧阳小康;马玉健;谭洁;罗文琦;王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索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采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总结其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依据TMM标准分级,Ⅱ级以上为主要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比较,探究肺部并发症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肺部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结果 全组共574例患者,男295例,女279例;年龄(65.2±10.0)岁,106例(18.5%)出现肺部并发症,其中主要肺部并发症50例(8.7%),术后主要肺部并发症组患者带管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延长(均P<0.001)、围手术期死亡显著增加(4.0%对0.6%,P=0.021).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主要肺部并发症是肺癌患者远期死亡(HR:3.17,95%CI:1.94~5.15,P<0.001)和复发(HR:2.66,95%CI:1.76~4.01,P<0.001)的独立预后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主要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70岁(HR:3.32)、男性(HR:2.12)和ASA评分.结论 主要肺部并发症是肺癌远期死亡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男性和ASA评分为主要肺部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作者:王少东;隋锡朝;李晓;李运;李剑锋;姜冠潮;刘军;王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肺癌术后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回顾当前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报道1例69岁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男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病例复习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术前肺功能较好,但术后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终死亡.结论 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是导致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手术后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一旦确诊预后极差.

    作者:赵恒;杨锋;赵辉;王俊;聂云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右胸微创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二尖瓣修复术的近中期疗效比较——倾向性评分分析

    目的 比较经右胸微创与正中胸骨切口实施单纯二尖瓣修复术的近中期疗效.方法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本中心经右胸微创入路行单纯二尖瓣修复术329例.男202例,女127例;年龄15~78岁,平均(48±14)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137例(41.6%).将其与本中心同期570例经正中胸骨切口行单纯二尖瓣修复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到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两组,各24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及围手术期资料并比较中期随访疗效.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微创组和正中切口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91±27)min和(76±27)min(P<0.05),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52±18)min和(43±15)min(P<0.05).微创组术后24h平均引流量和住院期间输血患者比例显著少于正中切口组均(P<0.05).围手术期脑梗塞、伤口愈合不良、血液透析及气管切开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2例住院死亡,死亡原因均为呼吸衰竭,正中切口组2例住院死亡,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随访3~89个月,平均(28±21)个月,总随访率91%.术后7年,微创组和正中切口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9%和100%(P>0.05),再次二尖瓣手术豁免率分别为100%和95%(P>0.05),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复发豁免率分别为95%和9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二尖瓣修复术安全、有效,可重复性高,中期随访疗效不差于传统正中入路.与正中切口相比,微创手术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明显降低手术所致生理和心理创伤.随着经验积累,微创入路不仅能胜任复杂二尖瓣修复,而且有利于无症状重度反流患者接受早期手术干预,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和生存质量.

    作者:周天羽;李军;赖颢;孙勇新;朱铠;董丽莉;陈海燕;魏来;赵东;丁文军;洪涛;王春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与预后

    目的 总结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发生部位、性质、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以及长期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16年3月外科手术治疗的13例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住院患者资料,男8例,女5例;年龄5天~13岁,平均(4.85±4.61)岁.患儿术前均通过超声心动图(UCG)和胸部CT等检查了解肿瘤情况.患儿出院后行随访观察.结果 13例均手术治疗.术后1例出现心力衰竭死亡.术后病理检查:横纹肌瘤8例,黏液瘤2例,纤维瘤2例,横纹肌肉瘤1例.12例生存患儿随访3~247个月,平均(85.71±17.04)个月.随访期间1例良性肿瘤复发,目前无症状,仍在随访中;1例恶性肿瘤复发,监护人放弃治疗后死亡.余10例症状改善,心功能良好.结论 小儿原发性心脏肿瘤多为良性,不同性质肿瘤临床症状及预后差异较大.对不同性质肿瘤应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获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丁培成;莫绪明;戚继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儿纵隔尤文肉瘤1例

    患儿 男,2岁4个月. 间歇性发热约2周,发现左侧胸腔肿块5天. 当地医院胸部CT平扫示:左胸腔巨大肿块,纵隔右移,左肺肺炎(图1).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胸廓对称,左侧呼吸音低. 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四肢肌力正常.

    作者:何锋;艾波;廖永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以成人Stills病样症状为表现的肺癌1例

    患者 女,42岁,右肩及双膝关节胀痛近7个月, 于外院以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3个月无明显改善;确诊右上肺癌1个月,胸部CT示右上肺结节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右侧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涂片倾向转移性腺癌.

    作者:韦韦;汪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简易寻找左前降支1例

    患者 男,56 岁. 胸痛伴胸闷、气短6 年. 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可见Q波,Ⅴ4~Ⅴ6导联T波低平.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5. 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 LAD)近段狭窄90%,第一对角支( D1 )近段狭窄80%,回旋支( LCX)近段狭窄50%,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

    作者:罗剑;王振国;杨学永;王韬渊;鲁会卿;王晓玲;王春芳;张莹;吴信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成人Morgagni疝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Morgagni疝又称胸骨后疝,占先天性膈疝的3%[1] ,临床少见,易被漏诊或误诊. 2008年10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们共诊治成人Morgagni疝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86岁,中位年龄60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及呼吸系统症状,首诊均未在胸心外科,均由其他科室转入.

    作者:程功文;向海鸿;蒋磊;黄纪木;肖本山;孙红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罕见巨大成人纵隔原发脂肪肉瘤4例

    脂肪肉瘤为软组织常见恶性肿瘤,约占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的20%[1]. 该肿瘤多原发于腹膜后及四肢,原发于纵隔的脂肪肉瘤较为罕见,文献报道纵隔原发脂肪肉瘤在所有纵隔恶性肿瘤中<1%[2-4]. 目前国内已有关于纵隔原发脂肪肉瘤的报道[5-10] ,所报道患者绝大多数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尚可,但已有复发转移报道[11]. 本文探讨成人原发性纵隔脂肪肉瘤外科治疗的手段及效果.

    作者:刘磊;王学斌;王桂阁;张家齐;黄诚;李力;梁乃新;李单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复合手术室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现状

    复合手术室是指安装有先进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CT(computer tomography)、放射C形臂、导航、超声心动图等设备的洁净手术室.复合手术室使医师在手术室内不仅可以进行常规外科手术,还能够直接进行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本文通过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EMBASE、Cochrane Library、Google学术等数据库的文献,筛选出相关文章40余篇,介绍了复合手术室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现状,以期对复合手术室的发展作出展望,为更便捷地构建外科复合手术室提供一定建议.

    作者:祁亮;蔡谦谦;宋兵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开胸食管癌手术后胸腔引流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开胸食管癌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引流(胸引)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评价该引流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搜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需行开胸手术的食管癌患者95例,其中男71例,女24例,平均年龄(61.25±1.25)岁.按照引流方式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9例),试验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引流,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闭式引流,对比两组胸引量、疼痛评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胸引管留置时间、胸引管切口愈合情况等指标.结果 两组在每天引流量、引流管通畅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置管天数短,疼痛评分低,生活质量评分中情绪功能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试验组恶心、呕吐、失眠、疼痛等症状的发生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开胸食管癌手术后的胸腔引流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不适与疼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安全可行,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开胸食管癌术后胸腔引流模式.

    作者:向宗骏;彭俊;何金涛;肖波;荣昊;任光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TTFM参数预测CABG术后1年移植血管通畅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术中瞬时血流测量仪(TTFM)获得的相关参数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旁路血管通畅率的预测和判断价值.方法 对入选患者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旁路血管流量(MGF)、搏动指数(PI值)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术中使用动脉旁路血管46根(包括乳内动脉旁路血管44根,右侧乳内动脉1根,桡动脉血管1根),术后1年血管通畅率91.3%.使用大隐静脉旁路血管48根,术后1年通畅率6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TTFM相关参数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术中过高的PI值是术后1年移植血管不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而MGF、DF并无上述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I值对CABG术后1年移植血管功能障碍具有中等程度判断能力(P=0.016),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出PI=2.45是佳的判断切点.结论 术中过高的PI值是术后1年移植血管不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舟;胡立宝;张犁雪;范桄溥;秦俊超;刘晶;刘刚;陈生龙;陈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全胸骨切口OPCABG术治疗三支病变血管通畅率对比

    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G)相比,胸骨下段小切口OPCABG创伤小,可保持胸廓部分完整,成为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主要手术方式之一[1-2]. CTCA在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移植血管通畅性上具有良好特异性及敏感性[3-4]. 本研究对两种不同切口OP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术后2年移植血管通畅率进行随访,报道如下.

    作者:贾彦雄;苏丕雄;高杰;刘岩;张希涛;顾松;颜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后降支单根和序贯旁路血管瞬时流量比较

    目的 使用瞬时流量测定同一患者后降支单根旁路和序贯旁路血管平均血流量(MF)和博动指数(PI),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140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降支使用左乳内动脉血管(单支桥),其他病变冠状动脉采用大隐静脉序贯旁路移植(序贯桥)方法,即大隐静脉-对角支(侧-侧)-钝缘支(侧-侧)-后降支(端-侧).使用哈巴狗于序贯桥吻合口近大隐静脉侧临时夹闭两个侧侧吻合口,模拟后降支为单支血管,放开哈巴狗,恢复序贯旁路.测量两种情形下后降支静脉移植血管MF和PI.术后6个月行门诊冠状动脉CTA检查,了解旁路血管情况.结果 后降支单支桥与序贯桥比较,MF:(22.5±13.1)ml/min对(22.2±12.9)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2.43±0.94对2.38±0.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降支单支旁路与序贯旁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一致.术者可根据自身习惯、外科技术水平,结合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作者:宋伟;李京倖;顾承雄;于洋;黄信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