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国医学美容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657/R
  • 国内刊号:11-4657/R
  • 影响因子:0.69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00
  • 全年订价:31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外科学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7年4期文献
  • 单侧唇裂继发畸形修复中口轮匝肌的重建

    目的 介绍口轮匝肌复位重建在单侧唇裂继发畸形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对采用直线缝合法修复的唇裂患者,在行继发畸形修复中,选Millard旋转推进法设计皮肤切口,切开皮肤,将裂隙的健、患两侧的口轮匝肌进行解剖,在健侧,分离口轮匝肌达正常侧人中嵴处;在裂隙侧,将口轮匝肌从皮肤下解剖达10 mm;在口腔裂隙的健侧从鼻棘,裂隙侧从鼻翼基部,将口轮匝肌从黏膜下分离出来.使用透明的尼龙线缝合肌肉.将裂隙健、患侧分离的口轮匝肌每侧水平分成4束,互相交叉缝合,然后缝合皮肤.结果 术后患侧鼻孔大小、对称性、鼻小柱长度、鼻小柱的位置、患侧人中嵴、患侧唇峰、唇珠、人中凹、鼻尖的高度、突度的变化,术后均近似正常,近期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口轮匝肌的重建来修复单侧唇裂继发畸形,以恢复正常上唇正中解剖结构及对称的鼻孔大小,是一种有用的方法.

    作者:翦新春;Miqdadi MMA;陈顺金;郭峰;雷荣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后牙D型改良粘结桥的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 评价后牙D型改良粘结桥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口腔门诊28例缺失1颗后牙患者,应用D型改良粘结桥修复.修复体粘结后即刻、粘结后6个月和1年观察,对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后牙D型改良粘结桥半年后临床复查,基牙2的牙龈指数高于对照牙2(P<0.05).1年后复查1例(3%)在使用中脱粘,1例(3%)修复体折断,基牙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与对照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牙D型改良粘结桥作为一种微创伤的固定修复方式,短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长期的牙周维护是必要的.

    作者:罗娟;刘学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耳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目的 总结耳周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VM)的临床特点、分型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15例耳周VM患者并结合临床观察及其病理特点,总结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15例耳周VM根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囊肿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囊肿型9例,表现为包膜完整,界限分明,类似于囊肿表现.弥漫型6例,表现为耳周的囊肿型病变延伸入腮腺区,并转变成疏松的网状结构.囊肿型完全手术摘除;弥漫型采用手术辅以平阳霉素局部放置的方法治疗.14例耳周VM经2年以上随访完全治愈,失访1例.结论 耳廓周围VM是具有特殊表现的VM,临床上表现为囊肿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能够彻底治愈.

    作者:马骁;柳春明;柴家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咬肌与颅面形态的关系

    目的 探讨咬肌与颅面形态之间的关系,了解咬肌体积与邻近骨骼结构的大小及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要求改变脸型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测量,人体测量,头部正位、侧位和下颌骨曲面断层X线检查,测量并计算咬肌体积(MsV),测量头长(HL)、头宽(HB)、面长(FL)、面宽(FB)、下颌角间宽(IB)、下颌骨体长(CL)、下颌角切线长(MAL)、下颌角角度(JA),计算颜面形态指数FI(FL/FB)、头颅指数C(IHB/HL).用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MsV与HL、HB、FL、FB、IB、CL、MAL、JA、FI、C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sV与JA呈明显负相关,与CI、MAL、IB、FB、HL呈明显正相关,与CL、FL、H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咬肌肥大可能是方脸面型的成因之一,是影响面型的重要因素.

    作者:罗金超;归来;朱敬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硬膜外罗哌卡因麻醉在多部位大面积脂肪抽吸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硬膜外罗哌卡因麻醉在上、下腹部,左右腰部,臀部等大面积多部位脂肪抽吸术中的应用及特点.方法 将100例施行大面积多部位脂肪抽吸术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应用罗哌卡因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应用罗哌卡因组给予1 %利多卡因和0.5 %罗哌卡因注射液进行麻醉;对照组只给予相同剂量的1 %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麻醉.观察两组的术区疼痛情况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中术区均没有疼痛感觉.应用罗哌卡因组受术者运动自如,能主动改变体位;对照组受术者腹部以下不能运动,不能主动改变体位.结论 在多部位大面积脂肪抽吸术中应用0.5 %罗哌卡因麻醉,可以满足受术者术区无疼痛的要求,同时术中保留运动功能,术中能主动改变体位,减少医师体力消耗,也有利于受术者术后恢复.

    作者:毕国华;肖志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盐酸氯普鲁卡因在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盐酸氯普鲁卡因在肿胀麻醉脂肪抽吸中的应用.方法 对脂肪抽吸者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的麻醉分级为Ⅰ、Ⅱ级控制麻醉效果,以盐酸氯普鲁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在肿胀麻醉下进行脂肪抽吸术.8例进行自体对照,一侧用0.06 %利多卡因肿胀液麻醉,对侧用0.06 %盐酸氯普鲁卡因麻醉.另3例单独用0.06 %盐酸氯普鲁卡因肿胀麻醉.12例采用利多卡因与盐酸氯普鲁卡因混合液作为肿胀液的局麻药,其中利多卡因浓度为0.02 %~0.04 %,盐酸氯普鲁卡因的浓度为0.02 %.观察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次数和血氧饱和度)和麻醉效果.结果 盐酸氯普鲁卡因大用量为4 200 mg(37.5 mg/kg).盐酸氯普鲁卡因肿胀麻醉行脂肪抽吸术,麻醉充分,麻醉起效时间短,但用只含盐酸氯普鲁卡因肿胀液进行麻醉行脂肪抽吸术,术后疼痛明显.结论 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脂肪抽吸术,代谢快,对大量脂肪抽吸者可减少局部麻醉药中毒的风险.盐酸氯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结合应用,麻醉效果好,并可减少利多卡因的用量.

    作者:马兰花;李发成;侯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密度多孔聚乙烯假体在隆颏术中的应用

    颏部发育不足,颏突过小,颏颈角不明显或消失,构成小颏畸形[1].自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我们采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对小颏畸形者进行了隆颏术,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甄宇;陈小平;林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个性模板限定下颌角截除术分析

    鸭蛋脸、瓜子脸型一直是我国女性追求的面容.1949年,Adsamas通过口外切口进行下颌角肥大截骨术.2年后,Conrerse又完成了口内入路的下颌角截除术.近几十年,我国的整形外科专家,不断地开展并且完善了手术过程和技术设备.

    作者:李明;周一涛;易普锋;谢守刚;刘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良性咬肌肥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报道注射肉毒毒素治疗咬肌肥大,Capra对5例猿猴做治疗咬肌肥大的动物实验,病理检查证明在63~84 d内都可见咬肌的萎缩.临床报道的长随访期是25个月,仍未见复发.国内也有不少使用A型肉毒毒素瘦脸的报道[1].

    作者:朱淑萍;郭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切开法重睑术体会

    重睑术是美容外科数量之首,其中以切开法多.由于美容就医者眼部的先天条件和美容医师的经验不同等原因,以至手术后出现效果不满意的情况.作者自1997年5月至2007年4月10年,施行切开法重睑术127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新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意义

    目的 通过观察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内皮抑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新生毛细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内皮抑素防治病理性瘢痕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耳兔16只,在兔耳腹侧面制作直径为6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4孔,共计128孔,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随机分为内皮抑素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瘢痕变化.结果 经内皮抑素局部注射治疗后的瘢痕持续时间缩短,同期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理组织切片光镜下同期微血管数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电镜下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细胞核核膜不完整、固缩,染色质分布不均、边聚,线粒体肿胀变性,嵴突破坏;对照组内皮细胞大多结构完整.结论 内皮抑素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并诱发内皮细胞凋亡,起到一定防治瘢痕的作用,可能为临床治疗病理性瘢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李虎;李小静;宁金龙;孟刚;高凤山;董继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的组织学特性

    目的 评价制备的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在组织学方面的特性,为其修复皮肤缺损创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高碘酸-希夫(PAS)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观察组织工程皮肤的组织学特征,包括表皮、真皮及两者的连接结构基底膜.结果 制备的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细胞增殖活跃,分层分化良好,厚约150 μm,真皮层细胞生长正常,排列有序.PAS染色示真表皮间有均匀红染的条带出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层黏蛋白反应阳性,在电镜下可见角质形成细胞间大量桥粒,基底层内侧较多半桥粒,与机体皮肤结构相似.结论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组织结构良好,符合新型皮肤替代物在治疗皮肤缺损时的组织学要求.

    作者:鲁元刚;伍津津;张教扬;雷霞;杨桂红;杨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进展

    脂肪移植应用于整形外科的历史由来已久.van de Meulen在1889年报道了首例游离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其移植后吸收率和感染率高,中心部位常发生无菌性坏死,因此,学者们开始了对自体脂肪移植的研究.

    作者:谢芸;李青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上颌正中多生牙一例

    病例患者男,28岁,因右侧上颌缺牙就诊.病史:上颌右侧牙齿曾于幼年拔除,未修复.口内检查:右上尖牙缺失,上颌中切牙之间见锥形多生牙.后牙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氟斑牙.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牙根发育正常,未见阻生牙.诊断:上颌正中多生牙,右上尖牙缺失.

    作者:史真;吴晓霞;苏玉兴;林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曲安奈德过敏一例

    病例患者女,26岁,因瘢痕增生而多次使用曲安奈德进行瘢痕内注射已1年余,每2周至1个月注射1次,每次40~80 mg,既往无过敏史.当日患处进行局部常规消毒,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曲安奈德(意大利里沙化马大药厂)40mg进行注射,注射后患者无任何不适,当即要求再注射1支(40 mg),共使用80 mg分三处瘢痕进行注射.

    作者:王小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处女膜修复术致大出血一例

    病例患者女,24岁,要求行处女膜修复术.首诊医师于局部麻醉下行4,8点部位破裂处修复缝合术.术后1周复诊发现伤口大部分裂开,原首诊医师当即再次予以修复,术后1周复诊再次裂开.

    作者:徐向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美容外科临床工作中值得注意的人性化环节

    美容外科的服务对象,是以期望改善人体的局部外观,释放心理压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以身体健康为前提的群体;美容外科手术的实施无疑会给美容就医者在围手术期间带来一定程度的创伤,也必然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和生活上的不便.

    作者:程金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论医学美感与医学实践活动的互动关系

    医学美感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自身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把追求功利性的医学实践活动和追求超功利性的美学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人类审美意识.

    作者:陈媛;包柏成;韩英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进游离移植脂肪颗粒组织存活的实验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移植促进游离移植的脂肪颗粒组织的血管新生,提高移植脂肪颗粒组织存活率.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中EPCs,然后与来自人体的脂肪颗粒组织混合移植于裸鼠背部.结果 脐血中分离培养的EPCs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及细胞表面标记CD34、CD133,EPCs与脂肪颗粒组织混合移植到裸鼠3个月后,EPCs整合到缺血部位新生血管中,与对照组的脂肪颗粒组织存活率分别为(89.3±6.8)%、(42.2±2.5)%(P<0.05),而且实验组与对照组脂肪颗粒组织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脂肪颗粒组织周边区的EPCs密度分别为(95.2±10.5)个/mm2、0个/mm2(P<0.05).结论 体外培养的脐血EPCs移植体内可促进游离移植的脂肪颗粒组织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

    作者:易成刚;郭树忠;张琳西;夏炜;潘勇;贾宁;舒茂国;伍锦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前脂肪细胞组织工程学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胶原透明质酸海绵支架与前脂肪细胞复合培养形成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切取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经体外分离培养前脂肪细胞,与胶原-透明质酸支架混合,移植到裸鼠体内,未混合细胞的支架作为对照组.移植后4周和8周取材,对所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及厚度、高度测量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初步证实复合物植入后能形成黄色脂肪样组织,有新生血管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脂肪细胞的存在及良好分布.结论 胶原透明质酸海绵支架可以作为组织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中形成脂肪组织的支架,移植到裸鼠体内,在其皮下能形成脂肪样组织.

    作者:冉维志;王更;范希明;宋红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浓度白介素-8在脂肪颗粒移植成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白介素-8(IL-8)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成活中的作用.方法 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实验动物模型中,应用不同浓度的IL-8(A组100 ng/ml、B组200 ng/ml、C组400 ng/ml、D组800 ng/ml)移植40 d后,分别采集移植的脂肪组织,对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物质量变化进行比较,并行HE染色观察移植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组织中血管密度行定量研究,观察血管生长情况.结果 各实验组移植物质量改变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后3组移植体中包囊和空泡的形成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微血管显影清晰,并且这3组微血管定量亦较对照组高.结论 IL-8可以有效改善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物的血流灌注,减少包囊的生成,提高移植脂肪质量,且这种作用可能与IL-8的浓度有关.

    作者:钟爱梅;王玉荣;李娜;汪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