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国医学美容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657/R
  • 国内刊号:11-4657/R
  • 影响因子:0.69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00
  • 全年订价:31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外科学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3年4期文献
  • 经结膜入路眶腔内植骨矫正眼球凹陷畸形

    目的 探讨在不增加面部皮肤瘢痕的情况下,经结膜入路手术植骨矫正外伤性眼球凹陷的疗效.方法 6例眶周骨折导致眼球明显凹陷畸形的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根据眶壁骨折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部位的结膜切口入路.眶内侧壁骨折选择内侧结膜入路,眶外侧壁骨折选择外侧结膜入路,眶下壁骨折选择下结膜等入路行自体骨移植填充术,通过CT检查预估眶腔需要缩小的程度,决定用以填充眶腔矫治眼球凹陷畸形移植骨块大小.结果 6例术后眼球凹陷畸形改善明显;由于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术中对眼球的活动功能和视力变化均可随时进行监测和调整,患者术后眼球活动功能、视力均未受不良影响;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面部无新增皮肤切口瘢痕.结论 局部麻醉下经结膜入路自体骨移植是矫正眼球凹陷畸形,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侠;杨欣;曹艳芬;毕洪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应用大块真皮脂肪复合组织游离移植矫正面部凹陷畸形

    目的 探讨应用大块真皮脂肪复合组织游离移植矫正面部凹陷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2年3月至2012年10月根据面部凹陷的范围及深度,应用相应大小和厚度的大块游离真皮脂肪复合组织(体积30~64 cm3),移植修复16例面部凹陷畸形,其中11例为进行性单侧颜面萎缩,1例为面横裂,其余4例为其他原因造成的面部凹陷畸形.结果 16例中有15例经Ⅰ期修复即获得较满意效果,1例因脂肪少量液化、边缘吸收等并发症,于术后8个月行Ⅱ期填充修复.术后随访1~25个月,所有随访患者面部凹陷畸形均得到显著改善,双侧面部接近对称.受区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瘢痕隐蔽,未出现功能障碍.结论真皮脂肪复合组织移植安全、方便、经济,术后触感及形态接近自然,面部凹陷畸形均能得到较为满意的修复.

    作者:许砾思;李养群;唐勇;陈文;杨喆;赵穆欣;马宁;刘媛媛;冯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595 nm与1064 nm双波长激光治疗溃疡性婴儿血管瘤的疗效

    目的 探讨595 nm与1064 nm双波长激光治疗溃疡性婴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患者进行治疗,包括臀部、肛周13例,阴唇7例,腹股沟、股内侧5例,阴囊4例,颈部3例,头皮2例,唇部2例,躯干、四肢4例.所有溃疡及非溃疡皮损第1次均选择595 nm染料激光治疗,以后依皮损厚度继续选择595 nm激光治疗或选择双波长模式脉冲组1或脉冲组2参数治疗,直至结束.治疗1~6次,间隔为4周.结果 39例(97.5%)患者经1次治疗后1~2周,平均9.5d溃疡面逐渐愈合;第1次治疗后4周溃疡面完全愈合,痊愈率97.5%.非溃疡皮损经过1~6次治疗后,痊愈13例(32.5%),显效19例(47.5%),有效率(痊愈十显效)80.0%.35例(87.5%)伴疼痛,患儿于第1次激光术后2~7 d,平均3.5d疼痛缓解,疼痛评分从治疗前平均1.875分下降为治疗后0.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治疗耐受性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595 nm与1064 nm双波长激光治疗溃疡性婴儿血管瘤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作者:李建红;李萍;崔荣;刘建中;罗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睫毛下缘切口内眦赘皮矫正术

    目的 探讨在横切法矫正内眦赘皮基础上,寻求一种既能充分开大内眦角,又能使切口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的手术方法,并就其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以内眦赘皮底面的泪阜内侧位置在赘皮表面的投影点为新的内眦角点,由此点向赘皮游离缘水平全层剖开皮肤,并继续沿下睑睫毛下方向外延伸皮肤切口,分离皮肤,松解或剪除皮下部分错位的眼轮匝肌纤维,消除内眦部皮肤张力后,重置内眦部皮肤,将原内眦角与新内眦点缝合,其余皮肤妥善对位缝合.结果 随访120例患者,其中12例术后1个月呈轻度瘢痕增生,至6个月时瘢痕大部分自然软化,1年时瘢痕痕迹不明显;22例在术后1个月内存在内眦局部少许皮肤皱褶;2例对内眦角形态不满意;其余患者对近期治疗效果均表满意.经1年以上的远期随访,内眦赘皮矫正充分,皮肤皱褶基本消失,瘢痕不明显.结论 睫毛下缘切口内眦赘皮矫正术,设计简单,内眦充分开大,瘢痕不明显,赘皮不易复发,适于矫正所有形态的内眦赘皮.

    作者:张安利;黄泽春;晏丹;梁志为;李石峰;唐红伟;王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家族聚集性“血管瘤”临床分析及激光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家族聚集性“血管瘤”的家族分布特点和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措施.方法 回顾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血管瘤”患者1202例,对具有家族聚集性者(36例)的临床资料、家族分布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并对激光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6例家族聚集性“血管瘤”,在1202例中的发生率为2.99%,男女比例1∶1,父母辈患“血管瘤”9例,下一代的发生率为28.5%.家族聚集性“血管瘤”36例中,33例应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和优化脉冲光联合治疗,有效率为100%.随访1年半以上无复发或加重现象.结论血管瘤可能存在遗传倾向;应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和优化脉冲光联合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应早期干预治疗.

    作者:陈深;严煜林;李思敏;熊丽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Lightsheer Duet半导体激光脱毛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Lightsheer Duet半导体激光对不同部位脱毛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大激光孔高速手具及标准手具两种模式脱腋毛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使用Lightsheer Duet半导体激光脱毛仪对200例要求脱毛治疗者的不同部位进行脱毛治疗,4~8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选取其中30例腋下脱毛者,采取自身左右对照方式治疗,即左侧腋下采用高速手具、右侧腋采用标准手具进行治疗,观察疗效有无差异.结果 200例脱毛治疗者经过4次治疗后毛发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总有效率达95.45%,且随治疗次数的增加,总有效率相应增高.3例出现色素沉着,均在治疗后1~3个月内消退.30例腋下脱毛者中,两种治疗手具3次脱腋毛治疗后总有效率均为1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速手具脱毛疼痛更轻微.结论 Lightsheer Duet半导体激光脱毛是安全、高效的脱毛方法,其中的高速手具操作更快速、舒适.

    作者:杨凌云;徐凯;孔生生;晏洪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改善面部容貌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通过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改善面部软组织容积缺损及容貌老化,恢复容貌美学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术前根据性别、年龄、个体容貌特征、受术者的愿望等设计标画填充区域.采用低压肿胀脂肪抽吸技术抽自体躯干部皮下脂肪,将所抽取的自体脂肪颗粒经过清洗、静置、提纯后多层次多隧道均匀注射于容貌有待改善的标记区域,以补充软组织容量,改善老化面容,恢复圆润、流畅的面部轮廓曲线.结果 所有受术者随访3个月至2年,容貌改善满意,无脂肪液化、硬结等并发症发生,其中部分进行再次补充移植,终效果良好.结论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面部软组织缺损填充技术,可以显著地改善面部软组织容积缺损及老化的容貌形象,恢复自然、年轻、优美的容貌美学轮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波;杜太超;邵祯;孙瑛;解永学;刘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ynergy双波长激光治疗儿童皮肤血管性病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Cynergy双波长激光治疗儿童皮肤血管性病变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Cynergy双波长(595 nm和1064 nm)激光,对儿童皮肤血管性病变650例(草莓状血管瘤398例,鲜红斑痣252例)进行治疗,能量密度分别为5~15 J/cm2和30~80 J/cm2.并对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以及鲜红斑痣疗效与患者年龄、部位、皮损颜色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650例患者在适合的脉宽及能量密度下,经过3~7次治疗,草莓状血管瘤有效率92.2%,粉红型鲜红斑痣有效率77.9%,紫红型鲜红斑痣有效率38.9%,增厚型鲜红斑痣有效率14.3%,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2.3%.经x2检验,鲜红斑痣疗效因患者年龄、部位、皮损颜色而异,患者年龄越小,皮损颜色越浅,疗效越好,眶周疗效好于额面和四肢.结论 Cynergy双波长激光治疗儿童皮肤血管性病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永红;黄一锦;林维嘉;张启国;柯晓苹;赵小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改良Abbe唇瓣修复上唇中度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 应用改良Abbe唇瓣修复上唇中度缺损并探讨其断蒂时间.方法 在经典的Abbe唇瓣的基础上,就唇瓣的设计、蒂部的切取及断蒂时间等进行改良,修复上唇中度缺损患者12例.手术分两期:Ⅰ期行改良Abbe唇瓣转移术,合并鼻畸形者同时行相应修复;Ⅱ期于术后9d断蒂并行局部整形.结果 术后9d断蒂的改良Abbe唇瓣全部成活,唇部外形及表情功能恢复满意,鼻部外形相应改善.结论 改良Abbe唇瓣简便易行,一方面术后改善了患者上唇的外形、表情功能及面中部整体形态,另一方面明显缩短了断蒂时间和疗程,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尤其适用于单、双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中度缺损及合并鼻畸形的修复.

    作者:徐小春;熊竹友;黄鹤;徐静;李光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微等离子束技术与铒激光像束模式治疗陈旧性烧伤瘢痕的疗效比较

    目的 评价微等离子束技术(micro-plasma technology,MPT)与铒激光像束模式(2940 nm Er∶YAG laser)治疗陈旧性轻度和中度烧伤瘢痕的临床疗效、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方法 265例随机分为2组,MPT组136例,Er∶YAG组129例.分别治疗2~6次.结果 MPT组与Er∶YAG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3.52%和44.95%,治愈率分别为28.67%和15.50%,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72例轻度瘢痕患者,MPT组与Er∶YAG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8.52%和67.09 %;MPT组疗效虽略优于Er∶YA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例中度瘢痕患者,MPT组与Er∶YAG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2.79%和10.00%,MPT组疗效显著优于Er∶YAG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PT和Er∶YAG治疗轻度烧伤瘢痕均有可靠疗效,且不良反应小.治疗中度瘢痕MPT的疗效显著优于Er∶YAG.

    作者:王娟;李青峰;王棽;米晶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眼轮匝肌蒂岛状肌皮瓣修复邻近皮肤软组织缺损

    面中部色素痣、皮肤肿瘤、创伤瘢痕等所造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常用局部随意型皮瓣及皮下蒂皮瓣修复,但常因皮瓣面积的大小及转移的距离不足等因素而受到限制,皮片移植的方法也会因移植后皮肤收缩并多有色素沉着现象而不易为患者所接受;眼轮匝肌蒂岛状肌皮瓣以其充分的组织量、良好的弹性、色泽、质地和能够较远距离的转移,以及其供瓣区不产生继发畸形等诸多优点而受到临床重视.我院自2001~2011年,采用眼轮匝肌蒂岛状肌皮瓣修复邻近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杨;朱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低能量Q开关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红斑型酒糟鼻的疗效

    酒糟鼻是皮肤科常见的碍容性皮肤病,分为4种亚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大型、眼型)和1种变异型(肉芽肿性酒槽鼻)[1],发病与高血压、精神因素、遗传、感染、热和阳光有关[2].既往治疗早期酒糟鼻方法,如外用硫磺洗剂、甲硝唑霜、过氧化苯甲酰及口服四环素类、甲硝唑、异维A酸等药物,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疗效甚微或无效,有创物理治疗和激光治疗后有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且恢复时间长,影响生活和工作.

    作者:屈晓莺;陈艳芳;陈亮;王菜花;芦玉慧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条状鼻中隔加强软骨移植物在鼻整形术中的应用

    鼻整形术中,鼻中隔是作为移植软骨供区的的支撑结构,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同[1].由于鼻中隔支撑强度不足,常导致术后鼻形态的改变.因此,我们对于上述情况通常应用鼻中隔加强软骨移植,获得良好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43例患者,其中不包括鼻中隔偏曲病例,取出鼻中隔中心软骨后均因保留的鼻中隔L型支架强度不足,需采用固定于鼻中隔的软骨移植物.其中15例为首次鼻整形就医者,28例为需再次修复者.43例中,移植物22例应用在L支架水平段,10例应用在垂直段,11例应用在垂直与水平段.

    作者:徐航;周慧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游离脂肪移植物存活的作用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对游离脂肪移植物存活的作用.方法 采用自身配对设计,获取Wistar大鼠脂肪组织和PRP,于24只Wistar大鼠背部分别注射以下3组脂肪移植物: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PRP未激活组;C组为PRP激活组.术后1、2、3个月各处死8只大鼠,分别获取3组移植物标本,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标本行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脂肪组织存活情况,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形态学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C组移植物直径明显大于A组(P<0.05),而移植物体积比较,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C组小血管密度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C组炎性反应明显轻于A组和B组(P<0.05),而其他病理观察指标:脂肪组织完整性、纤维化程度及囊腔空泡形成,在各时间段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Wistar大鼠模型上PRP对游离脂肪移植物的存活无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周阎施婧;余晶;吴毅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咬肌神经切除和化学去神经对大鼠下颌骨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咬肌神经切除和化学去神经对大鼠下颌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以28 d龄Wistar大鼠为实验模型.实验分为4组:手术1组:切除右侧咬肌神经;手术2组:显露但不切除右侧咬肌神经;肉毒毒素组:右侧咬肌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照组:仅麻醉.75 d时取各组双侧完整下颌骨,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感兴趣区的骨密度.结果 大鼠下颌骨骨密度(BMD):手术1组左侧为(0.184±0.012) g/cm2,右侧为(0.184±0.026)g/cm2;手术2组左侧为(0.179±0.022) g/cm2,右侧为(0.173±0.019) g/cm2;肉毒毒素组左侧为(0.165±0.061) g/cm2,右侧为(0.158±0.051) g/cm2;对照组左侧为(0.196±0.026) g/cm2,右侧为(0.185士0.022)g/cm2.组间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下颌骨BMD组间比较:手术1组、手术2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毒素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除幼龄大鼠咬肌神经、咬肌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成年后下颌骨骨密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黄进军;柳大烈;耿健;王晋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瘢痕疙瘩中核心蛋白多糖的表达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多糖的表达、含量,及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对瘢痕疙瘩、正常瘢痕以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活性及凋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对核心蛋白多糖以及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mRNA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线粒体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细胞核常染色质丰富,表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活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多糖mRNA含量较正常瘢痕或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降低,而TGF-β1 mRNA表达则较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升高.结论 核心蛋白多糖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含量较正常皮肤明显减少,提示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合成的抑制作用随之减弱,同时使TGF-β1表达上调,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迁移,合成过量胶原.表明核心蛋白多糖是抑制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因子.

    作者:刘流;赵娴;赫佳;袁瑞红;赵德萍;韩雪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病理性瘢痕

    各类创伤创面愈合后常形成病理性瘢痕,随之发生外形改变、引发畸形及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损害[1].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是皮肤损伤后肉芽组织过度增生修复的结果.创伤修复需经历炎性反应、肉芽组织形成及组织重塑等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血管及其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参与,新生血管对于创面愈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快速生长的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支持,以促进创伤组织的修复.对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组织学研究已经发现,其中有大量新生血管的存在,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的胶原可能与瘢痕组织内大量异常新生的血管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研究也发现,VEGF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高度表达[2-4],因此,VEGF及其受体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研究的热门靶点.

    作者:刁建升;夏文森;郭树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罕见多乳头畸形一例

    病例患者女,19岁,因先天性左侧多乳头畸形来院就诊.患者左侧乳房较右侧稍大,有2个乳头乳晕复合体,一个位于上方,大小外形基本正常,但位置比健侧稍高;另一个位于下方,大小、形态发育良好,接近正常乳头乳晕,乳头乳晕基底有少量异常的腺体组织(图1),提起乳头乳晕发现与正常的腺体之间有组织间隙.患者女性体征、月经正常,无特殊用药史.

    作者:亓发芝;冯自豪;张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技能为目的,以满足卫生技术和健康服务相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出发点,学院与企业共同营造与职场相一致的职业环境,融教学、培训、鉴定功能为一体,建成标准化程度高、共享性强、岗位覆盖面全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实训基地),是保证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作者:张津平;杨加峰;刘伲娜;韩君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皮瓣修复术的远期效果评价

    颈部为人体外露部位之一,常与颜面及躯干同时遭受烧伤.深度烧伤后如果得不到良好的皮肤覆盖,瘢痕愈合后可以发生轻重程度不等的瘢痕挛缩畸形,严重影响外观和活动功能,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都将造成极大伤害,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对颈部瘢痕挛缩治疗的技术要求较高,须同时达到功能与美学都比较满意的效果.目前对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可按瘢痕大小、挛缩畸形程度、美学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修复.常用的方法有全厚皮片移植和皮瓣转移修复术[2,3],中厚皮片移植在质地色泽、挛缩复发方面的效果较皮瓣差,因此不宜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各式扩张皮瓣的应用为选用皮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常用的有胸三角扩张皮瓣和双蒂额部扩张皮瓣[4,5].现将2种扩张皮瓣手术治疗方法的远期功能恢复及美学效果进行比较.

    作者:刘军;赵宇辉;李莉;王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国整形美容的发展历程(一)

    中国医学通史将中国医学历程界定为3个时期:古代史——鸦片战争以前;近代史——鸦片战争始至1949年;现代史——1949年始至现在.中国古代对整形外科学虽然有一些修残补缺的记载,但是它不是真正意义的整形外科,故我们不予记述.整形美容外科学是西医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为寻根溯源,全面认识和了解其发展,须从西医传入中国开始.

    作者:李世荣;姜世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颈肩峰区跨区供血轴型扩张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

    目的 探讨颈肩峰区跨区供血轴型扩张皮瓣的解剖学特征及应用于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颈横动脉分支和胸肩峰动脉吻合支跨区供血,形成前界为锁骨、后界为肩胛岗、外界为肩峰的颈肩峰区的扩张皮瓣,以颈侧为蒂转移修复较大面积的颈部软组织缺损.结果 15例患者的19个颈肩峰扩张皮瓣(面积大为23 cm× 16 cm)全部成活,颈部畸形矫正良好.结论 颈肩峰区跨区供血的吻合支丰富,于深筋膜浅层进行扩张后皮下脂肪层及皮肤较薄,可以形成较大面积的扩张皮瓣,以颈横动脉颈段皮支为轴型血管,转移修复颈部较严重的瘢痕挛缩畸形,是一个良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胡春梅;李养群;唐勇;杨喆;赵穆欣;陈文;刘媛媛;许砾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颞浅动脉顶支扩张岛状皮瓣在修复头皮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顶支扩张岛状皮瓣在修复复杂头皮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在扩张头皮瓣上设计以颞浅动脉顶支为蒂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复杂头皮缺损25例,并观察其愈合和修复效果.结果 25例患者,24例皮瓣完全存活,1例患者因皮瓣张力过大出现部分坏死,但通过清创及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头皮缺损修复部位与周围皮肤色泽、质地相似,外形恢复满意,皮瓣供受区毛发生长良好,创面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颞浅动脉顶支为蒂的岛状扩张皮瓣修复复杂头皮缺损,皮瓣存活良好,皮瓣设计、转移灵活,修复范围较大,皮瓣与周边头皮衔接良好,是修复复杂头皮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楷;李爱林;赵月强;余墨声;罗定安;吴晓蔚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