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国医学美容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657/R
  • 国内刊号:11-4657/R
  • 影响因子:0.69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00
  • 全年订价:31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外科学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5年6期文献
  • Q开关1064 nm激光联合微针导入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Q开关1064 nm激光联合微针导入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黄褐斑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28例,采用Q开关1064 nm激光和微针导入联合治疗,间隔2~3周,两项治疗交替进行,疗程持续2~6个月;单用微针导入治疗组20例;单用Q开关1064 nm激光治疗组22例.观察3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色斑消褪面积进行测评.结果 70例患者中,多数患者每次治疗后黄褐斑的面积、色泽深度均有明显好转,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78.6%(22/28),单用微针导入治疗组有效率为40.0%(8/20),单用Q开关1064 nm激光治疗组有效率为45.4%(10/22),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用Q开关1064 nm激光治疗组或单用微针导入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开关1064 nm激光联合微针导入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具有明显的优势,操作易于掌握,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王敏;晏洪波;杨凌云;李其爱;龚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注射外源性生长因子致面部肿物的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面部注射外源性生长因子后产生肿物的可能原因和处理方案.方法 对17例面部注射外源性生长因子并产生面部肿物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中有15例位于颏部,行颏部肿物切除及颏下颈阔肌间脂肪筋膜瓣修复术,另外2例位于面颊部,单纯行面颊部肿物切除,术后抗瘢痕治疗,6个月术后调查满意度.结果 17例患者中只有3例可明确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另外14例患者的注射物不知具体生长因子名称.17例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肿物残留或者复发.17例中只有1例两侧不对称,需要进一步治疗,16例对修复后面部外观满意.结论 注射外源性生长因子后致面部肿物,可及时行切除术,如创面较大,术中可行局部脂肪筋膜瓣修复,结合防治瘢痕,可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作者:郑志芳;张益;李筱珺;陈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手术后联合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稳定期的瘢痕疙瘩完整手术切除并减张缝合后,在24 h内进行瓦里安2300 CD电子直线加速器以6 MeV电子射线放射治疗,每次剂量4 Gy,总剂量20 Gy.结果 对860例患者进行3~36个月的定期随访,其中痊愈802例(痊愈率为93.26%),有效41例(有效率为4.77%),17例复发(复发率为1.98%),总有效率为98.02%.结论 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加术后即刻放射治疗,疗效比较确切,并能有效降低其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

    作者:乔星;马少林;秦涛;董祥林;高伟成;马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邻近穿支皮瓣修复小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缺损区邻近穿支皮瓣修复小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治23例皮肤浅表肿瘤的患者,术前便携式多普勒超声仪在病灶周围探测穿支,供术中参考.尽量在皮肤松弛的部位进行探测.切除病损后皮肤缺损面积1.5 cm×2.0 cm至5.0 cm×4.0 cm,均采用缺损区邻近的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23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外观满意,肿瘤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结论 缺损区邻近穿支皮瓣修复小面积皮肤缺损,运用灵活,血供可靠,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宁;黄金龙;刘育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两种稀释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动力性额横纹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两种稀释浓度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动力性额横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浓度组53例和低浓度组50例,分别采用50 U/ml和25 U/ml浓度BTX-A局部注射额部,观察两组的BTX-A用量、治疗效果、疗效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高浓度组BTX-A用量为(45.53±2.05)U,低浓度组BTX-A用量为(25.71±1.74)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术后评分差、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术后发生额部沉重感30例(88.24%),低高浓度组术后发生额部沉重感2例(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做特殊处理,2周时间内症状自行消失.两组均未出现中毒、药物过敏反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两种稀释浓度BTX-A局部注射治疗动力性额横纹疗效肯定,两组持续时间相仿.为减少额部沉重感,推荐使用25 U/ml稀释浓度方案.

    作者:朱麟;孙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预见性护理支持对小儿先天性大面积黑痣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支持对小儿先天性大面积黑痣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142例先天性黑痣患儿,依据患者知情自愿原则,按照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为7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并观察两组患儿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20例(28.17%)完全依从患儿,显著高于对照组11例(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7.2%(63/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7%(6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1次手术痊愈25例(35.2%),2次手术痊愈46例(64.8%),对照组患儿经1次手术痊愈12例(16.9%),2次手术痊愈59例(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病例,对照组患儿术后出现1例术后皮片发红以及2例术后皮片坏死现象.结论 对先天性大面积黑痣患儿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韩建平;王焱;郑盈;杨庆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基质血管组分与自体脂肪混合填充隆乳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基质血管组分(SVF)与自体脂肪混合填充隆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受术者于局部麻醉下,采用SVF与自体脂肪混合填充隆乳术.分别于术前、术后行能谱宝石CT胸部三维重建,测量乳房皮下厚度,观察术前、术后乳房轮廓改善和并发症.结果 脂肪颗粒注射2次3例,其余均注射1次.术后6个月对注射效果表示满意13例,比较满意2例.乳房皮下厚度术前右侧(11±4)mm、左侧(11±6)mm;术后6个月右侧(14±3)mm、左侧(16±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柔软,无结节、无钙化等并发症.结论 SVF与自体脂肪混合填充隆乳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结合胸部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乳房结构,有效指导隆乳术及评估脂肪颗粒移植效果.

    作者:郑丽君;赵启明;茅东升;司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射频消融与A型肉毒毒素治疗咬肌良性肥大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6例咬肌良性肥大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完全随机分为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组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组,每组18例.评价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咬肌的厚度及并发症.结果 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组中,与治疗前相比,右侧或左侧平均咬肌厚度治疗后6、1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治疗组中,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12个月咬肌厚度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左侧或右侧咬肌厚度射频消融治疗组减少大于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型肉毒毒素治疗组食物咀嚼困难1例,面部表情不自然4例和注射部位的疼痛10例.在射频消融治疗组18例患者在治疗后的1~2周内出现皮肤肿胀.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咬肌良性肥大的维持效果比注射A型肉毒毒素维持效果的时间更长.

    作者:陈刚;黄金龙;张骏;刘育凤;闻可;刘宁;王金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鼻唇沟皮瓣在修复面中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鼻唇沟皮瓣修复面中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2例面中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缺损,采用不同类型的鼻唇沟皮瓣修复.其中皮下蒂12例,包括单侧蒂7例,单侧蒂中基底为蒂3例,双侧蒂5例;皮肤蒂10例,其中上方蒂6例,下方蒂4例.缺损面积0.5 cm×1.0 cm至4.0 cm×5.0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眼、鼻、唇部形态恢复良好,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差异.皮瓣供区及受区均无明显瘢痕、无继发畸形,手术效果满意,肿瘤无复发.结论 应用适合的鼻唇沟皮瓣修复面中部肿瘤术后中等大小缺损,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尤其适用于中年和老年患者.

    作者:许瑾;武朱明;余勇;张美峰;张超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顽固性扁平疣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顽固性扁平疣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面部扁平疣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ALA-PDT治疗,对照组仅采用ALA-PDT治疗.若第1次治疗疣体未完全消退,需进行第2次或第3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2周,观察第2周、第4周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比较,疣体均明显消退及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为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出现色素沉着,对照组3例出现色素沉着,两组均无感染、无瘢痕形成.结论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ALA-PDT治疗顽固性扁平疣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仅用ALA-PDT治疗.

    作者:张幸存;杨宏珍;杨云川;曾永芳;鲁元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颏部美容成形术相关并发症探讨

    颏部美容成形主要包括颏部截骨成形术、隆颏术、颏部打磨术.由于颏部术区暴露较好,周围无重要大血管,罕见发生大出血、骨折的风险.临床主要并发症包括下唇麻木、血肿、感染、骨质吸收、假体移位、成骨不良、下颌骨下缘不平整等[1].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我们对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外科中心行颏部美容成形术的310例受术者进行随访观察,并对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尹琳;张智勇;石蕾;刘伟;尹宏宇;唐晓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微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比较

    皮肤微静脉畸形又称为鲜红斑痣或葡萄酒色斑[1],是先天性、低血流量的真皮内血管畸形,大部分为出生时即存在,一般不能自行消退,新生儿发病率约0.3%[2].发生在颜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微静脉畸形,能给患者造成美容缺陷,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及心理负担.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对216例微静脉畸形患者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或强脉冲光(IPL)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向芳;于世荣;丁媛;唐小辉;康晓静;普雄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如何达到绣眉的更佳仿真效果

    微创美容文饰技术是医疗美容服务项目之一,也是皮肤美容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临床实施不仅使人们达到了“一劳永逸”的效果,也满足了对美的需求[1].现代美容文饰是一门集现代科技、医学基础、美学与艺术为一体的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医疗美容技术[2].文饰师除了应严格无菌操作之外,还要求文饰师应具备高超的审美和艺术造型设计能力,通过文饰师精湛的操作、艺术的处理为美容就医者文出一条“艺术之眉”.眉部文饰方法主要包括文眉术和绣眉术,两种技术是现如今眉部的主流文饰技术.那么,要绣出一条自然、逼真的“艺术之眉”,除了无菌与麻醉操作之外,主要还是从眉型设计、色料选择及文饰技术操作3个环节来提高眉部的仿真效果.

    作者:周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长脉宽1064 nm钕∶钇铝石榴子石激光器脱毛的临床效果

    激光脱毛美容为越来越多的美容就医者所接受,目前临床用于脱毛的激光主要有694 nm红宝石激光、755 nm绿宝石激光、800 nm半导体激光和1064 nm长脉宽钕∶钇铝石榴子石(Nd∶YAG)激光等.我科2011年引进美国Cutera公司生产的CoolGlide Xeo系统,配置ClearView1064 nm长脉宽钕∶钇铝石榴子石激光器,对136例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脱毛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华伟;胡玮;李清洁;米新陵;李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Madelung综合征九例的诊治

    Madelung综合征早由Brodie在1846年报道,描述为良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1888年Madelung报道33例并因此而得名.根据病变特点,也可称为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组织增生症(multiple symmetric lipomatosis,MSL)或肥颈综合征(fat neck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1].我科近年来共收治Madelung综合征9例.一、临床资料9例均为中年男性,年龄35~53岁,平均46岁,均有10年以上酗酒史,饮白酒>300 g/d.二、治疗方法

    作者:周宇翔;张丕红;梁鹏飞;任利成;周捷;黄晓元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产生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 探讨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胶原产生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 选取瘢痕疙瘩患者和正常皮肤美容手术者各12例.分离并原代培养瘢痕疙瘩和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对两者细胞动力学、细胞周期分布,p16、p21、p27、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羟脯氨酸含量、胶原产生进行分析.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外观形态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b)相似.但羟脯氨酸含量和胶原产生明显高于NFb [(2.30±0.10) μg/ml比(1.66±0.13) μg/ml,(17.19±0.75)μg/ml比(12.37±0.94) μg/ml,均P<0.05].与NFb相比,KFb处于G2/M期的比例显著增高[(5.90±0.62)%比(16.94%±1.93)%,P<0.05],而G0/G1期比例则明显低于NFb[(90.24±2.27)%比(75.65±1.92)%,P<0.05].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16、p21、p27 mRNA表达低于NFb,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总体高于NFb[0.84±0.11、1.32±0.2、1.69±0.12、4.33±0.27比1.43±0.13、2.56±0.26、2.89±0.37、1.40±0.12,P<0.05].结论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胶原产生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明显.

    作者:季江;吴文雅;经晶;苏玉华;施辛;田野;曹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和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启示因子4E结合蛋白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和磷酸化真核细胞翻译启始因子4E结合蛋白l(p-4EBP1)在病理性瘢痕、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了解其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mTOR、p-4EBP1在20例瘢痕疙瘩、20例增生性瘢痕、20例非病理性瘢痕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及病理性瘢痕中两者相关关系.结果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p-mTOR、p-4EBP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15/20)和60.0%(12/20)、60.0%(12/20)和50.0%(10/20),高于非病理性瘢痕20%(4/20)和10% (2/20)及正常皮肤10% (2/20)和5% (1/20) (P<0.05);p-mTOR与p-4EBP1表达相关(r=0.338,P<0.05).结论 p-mTOR和p-4EBP1可能共同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张功宝;代涛;袁德品;崔树英;张成书;李艳玲;程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为上皮细胞的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种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其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一样,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1-2].两种不同的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生长状态和表达标志物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然而,由于ADSCs具有来源广泛、对机体损伤小、体外增殖速度快和无伦理学限制等优点[3-4],已成为目前干细胞分化研究的新热点.ADSCs可以向内、中和外三个胚层细胞分化,在不同诱导条件下的分化方向不同[5].已有研究证实,ADSCs可向软骨细胞、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元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化.但其向上皮细胞分化的研究报道不多,如能成功诱导分化,可为创面修复和组织再生等提供新的治疗材料.

    作者:杨艳清;任军;孙家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短指短趾一例

    短指(趾)畸形是因指(趾)骨和或掌(跖)骨发育障碍导致的以手指/脚趾短小为特征的肢体畸形,可作为一种疾病单独出现,也可作为某些复杂综合征表现之一,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临床表型多样,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现报道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收治1例短指(趾)畸形患儿,从临床表现、X线影像及治疗方面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

    作者:姚媛媛;冀晨阳;梁伟强;陈宇宏;张金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美容学的历史和研究进展

    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医学理论和美学理论指导下,以维护、修复和创造人的形体容貌美、功能美和精神美为目的的学科.由于它源于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能够通过内外调理相结合的方式,使人们保持健康基础状态下的美丽[1].学科体系的发展得到人们的瞩目,显示出它强大的魅力.现将中医美容的现状及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静;兰凤荣;徐丽敏;王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X形自体鼻中隔软骨扩展移植矫正短鼻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自体鼻中隔软骨X形扩展移植和鼻背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假体植入矫正短鼻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收治29名女性短鼻美容就医者,年龄17~37岁,所有美容就医者都有鼻尖短小,鼻根鼻背部低平、鼻孔圆钝以及外露明显.采用自体鼻中隔软骨X形扩展移植和鼻背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植入重建鼻尖部的支撑结构,使鼻尖获得足够的向前下方的支撑力,增加了鼻背长度并纠正鼻尖上旋,同时行盾牌状、帽状移植以进一步突出鼻尖的形态.对临床效果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29名女性美容就医者术后鼻背均已延长,鼻尖上旋纠正,鼻唇角正常,鼻部形态满意.随访6~12个月,除有2例感觉鼻尖延长不足外,其余美容就医者鼻轮廓稳定,无感染、无假体偏斜、无移植软骨暴露、无延迟性炎症、无鼻中隔穿孔及鼻背凹陷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短鼻要得到有效延长矫正,鼻尖需要获得强有力向前与向下方的支撑力,重建鼻下部的支撑结构是必需的.盾牌状、帽状软骨移植可进一步提高矫治效果.

    作者:王昕;陈小平;林金德;石春龙;郑翔宇;陈昕;高侠;李志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自体肋软骨修复单侧唇裂腭裂继发复杂唇鼻畸形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自体肋软骨修复单侧唇裂腭裂继发复杂唇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自体肋软骨作为支架材料,对17例单侧唇裂腭裂术后继发复杂鼻畸形、唇畸形及口鼻瘘患者,行同期修复,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评价手术满意度.结果 1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4例患者手术效果十分满意,3例基本满意,无不满意患者.结论 应用自体肋软骨修复单侧唇裂腭裂继发复杂唇鼻畸形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于仁义;刘顺利;刘本立;卞东会;武铠;陈铭锐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