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移植(电子版)杂志

中华移植(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3903
  • 国内刊号:11-9290/R
  • 影响因子:0.59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44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移植(电子版)杂志   2014年4期文献
  • 改良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婴幼儿供肾肾移植术后输尿管坏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改良Boari术)治疗婴幼儿供肾肾移植术后输尿管长段坏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施行婴幼儿供肾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输尿管长段坏死的3例受者临床资料.第1例为婴儿供者双肾整块移植.第2例和第3例为同一名幼儿供者双侧供肾分别移植给2例成人受者.3例受者分别于术后21,23,26 d出现移植肾区肿胀、疼痛,切口渗液或阴囊水肿,以及血清肌酐升高;行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肾周积液增多;1例受者行CT尿路造影示造影剂大量外漏、单侧肾积水、输尿管扩张.手术探查切除坏死的输尿管后行改良Boari术,将移植肾输尿管残端插入自体膀胱管状瓣内1 ~2 cm,不作吻合,仅行黏膜和浆肌层缝合加固.术后酌情选用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定期行肾功能检测和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6个月复查CT尿路造影.结果 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改良Boari术,手术时间分别为85,90,115 min,术中无明显出血,术后切口愈合良好.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2,13,16周顺利拔除双J管,血清肌酐均下降至正常范围.截至2014年3月,术后随访6~18个月,复查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尿路造影均未发现移植肾积水、肾周积液、尿漏或尿液返流等异常.结论 改良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是治疗婴幼儿供肾肾移植术后输尿管长段坏死的有效方法.

    作者:沈弋桢;付宝琛;刘少鸽;李香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BCR-ABL水平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后BCR-ABL水平对改善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纳入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接受allo-HSCT治疗的CML患者15例,其中慢性期患者8例,加速期患者3例,急变期患者4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3,6,12个月留取骨髓血标本,采用基于TaqMan探针的qRT-PCR技术检测BCR-ABL水平.根据BCR-ABL水平的动态变化,评估患者复发程度,对高复发风险的患者给予早期干预性治疗.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慢性期及进展期(加速期+急变期)患者在治疗前平均BCR-ABL水平分别为(10.120 ±6.035)%及(43.750±14.1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治疗后第1,2,3,6,12个月,慢性期和进展期患者平均BCR-ABL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36,-2.003,-0.687,-1.613和-1.171,均P>0.05).治疗后第12个月,8例慢性期患者的BCR-ABL水平均为0,7例进展期患者中有5例为0.2例慢性期患者和5例进展期患者接受早期干预性治疗,除1例急变期患者在治疗后12个月复发,行再次移植无效而死亡外,其余6例患者均达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至随访截止时均无病存活.结论 qRT-PCR是评估CML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的良好方法,通过BCR-ABL水平的动态监测,可筛选出高复发风险的患者,配合早期干预性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

    作者:冯术青;宋旭东;高峰;李晓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肺联合移植受者随访10年一例与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1例心肺联合移植受者术后10年随访情况及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2月完成的1例心肺联合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受者女性,43岁,原发病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供者男性,28岁.供、受者ABO血型相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5个位点错配.供者心、肺分别以UW液、HTK液灌洗保存.心脏移植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肺移植气管吻合采用3-0聚丙烯缝合线连续缝合外加自体组织包裹.采用达利珠单抗+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9个月将环孢素替换为他克莫司,术后8年撤除糖皮质激素.门诊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及胸部CT.同时,检索199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心肺联合移植相关文献,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受者生存率.结果 截至2014年5月,该受者已存活10年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至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术后9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65%.氧合指标稳定,血气分析指标良好.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术后5周及3.5年发生肺部感染治愈.1992年至2013年,国内26家医疗单位共完成心肺联合移植44例,病因以先天性心脏病伴艾森曼格综合征为主.44例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4%,36.7%,30.6%.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和移植物功能衰竭.结论 心肺联合移植的远期疗效与供者心肺组织块的妥善保存、良好的手术技术,以及术后平衡抗排斥反应与抗感染治疗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

    作者:杨守国;陈昊;杨兆华;张红强;王帆顺;庄亚敏;王春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手助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活体供肾切取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手助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HLDN)和开放手术活体供肾切取术(ODN)的临床疗效,观察术后受者移植肾近期存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2004年1月至2013年11月完成的34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资料.根据供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HLDN组(103例)和ODN组(238例).比较两组受者手术时长、切口长度、供肾热缺血时间、肾动脉长度、肾静脉长度、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芬太尼用量、术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量和术后恢复劳动天数.术后48 h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两组供者疼痛程度.术后随访供、受者恢复情况,并于术后7d、1个月复查受者肾功能.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 HLDN组和ODN组供者切口长度分别为(6.0±0.4) cm和(13.5±1.0) cm,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5±12) mL和(151±2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56和42.56,P均<0.05).两组手术时长、供肾热缺血时间、肾动脉长度、肾静脉长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1.70,0.00和1.85,P均>0.05).103例HLDN组供者中有102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主动中转开放,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无术后切口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238例ODN组供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切口感染1例、脂肪液化2例,术后出血通过外科止血2例,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HLDN组和ODN组供者术后48 h VAS分别为(2.3±0.6)分和(3.9±0.9)分,围手术期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7±0.2) mg和(1.9±0.2)mg,术后NSAIDs用量分别为(22±33) mg和(47 ±42) mg,术后恢复劳动天数分别为(23±10)d和(44±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2,8.48,5.37和13.00,P均<0.05).两组供者术后7d、1个月血清肌酐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6和0.00,P均>0.05).术后HLDN组和ODN组受者各有1例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两组发生DGF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7%和0.42%,P=0.531).ODN组1例受者因术后1个月移植肾动脉狭窄并栓塞而切除移植肾,1例因术后3个月肺部感染合并急性排斥反应而死亡;HLDN组受者术后6个月内无移植物丢失.术后6个月,HLDN组和ODN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00.00%和99.16%.结论 HLDN安全可靠,是一种可选择的供肾切取方式.

    作者:成柯;刘炼;王强;李晨星;赵于军;张盛;明英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一种新型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模式的研究

    目的 寻找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s)的新模式.方法 选取2003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行原位肝移植手术后确诊为ITBLs的80例受者.其中,传统模式组37例受者在出现ITBLs症状后接受药物治疗,明确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再次肝移植.早期诊断与干预模式(EDIM)组43例受者接受预防性药物治疗,定期行胆道超声造影,出现ITBLs征象时给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明确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再次肝移植.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初诊为ITBLs的时间、采取介入治疗的时间及移植肝丢失时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法比较两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结果 传统模式组受者和EDIM组受者术后初诊为ITBLs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6±31)d和(24±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5.136,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从确诊为ITBLs到采取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05 ±42)d和(58±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7.035,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死亡受者分别为8例和7例.传统模式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分别89.2%,54.1%,EDIM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分别95.3%,81.3%,传统模式组受者移植肝1,3年生存率均低于EDIM组(x2=4.219,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移植肝丢失时间分别为(25±9)个月和(33±10)个月,传统模式组出现移植肝丢失时间早于EDIM组(t=-2.085,P=0.018).结论 早期诊断和干预ITBLs的新型模式可以延长术后移植肝存活时间,延迟移植肝丢失时间,提高ITBLs的整体治疗效果.

    作者:张英才;刘剑戎;许世磊;杨卿;任杰;郑荣琴;杨扬;陈规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肾移植受者使用不同剂量依维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荟萃分析

    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评价肾移植术后不同浓度依维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SCI、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肾移植术后使用不同浓度依维莫司联合CNI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考察疗效指标和不良反应指标,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其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项RCT,根据使用依维莫司剂量的不同,将受者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低剂量对比高剂量依维莫司组在发生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失功以及受者死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1.02,0.81和0.79,95% CI:0.85 ~ 1.22,0.58~1.13和0.53 ~1.20,P均>0.05);与高剂量依维莫司组相比,低剂量组受者肌酐清除率较高(MD=2.76,95% CI:0.38 ~ 5.15,P<0.05),治疗中断率较低(RR =0.86,95% CI:0.75 ~ 0.98,P<0.05),贫血发生率较低(RR =0.81,95% CI:0.70 ~0.93,P<0.05).结论 基于当前临床证据,肾移植术后低剂量依维莫司联合CNI的免疫抑制方案疗效更可靠,安全性更高.

    作者:毛棉;蒋刚;蒋学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猪到食蟹猴异种小肠移植后受体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猪到食蟹猴异种小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受体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超急性异种排斥反应(HAXR)的关系.方法 建立猪到食蟹猴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分别在移植前及移植小肠再灌注后15,30,60,120 min各时间点行常规凝血指标检查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查,分析小肠移植术后受体凝血功能的变化,判断移植肠存活情况.结果 共行猪到食蟹猴异种节段小肠移植5例,血管吻合成功率为100%,移植小肠中位存活时间为165 min(33~245 min).移植小肠再灌注后30 min,抗凝血酶Ⅲ由术前(100±19)%降至(54±16)%,凝血酶原时间由术前(11 ±2)s升至(20±5)s,部分活化的凝血酶时间由术前(21±3)s升至(88±29)s,国际标准化比值由术前1.0±0.2升至1.7±0.3.再灌注后60 min,D-二聚体由术前(0.09±0.07) mg/L升至(0.70±0.49) mg/L.再灌注后120 min,受体纤维蛋白原由术前(1.81±0.24) g/L降至(0.76±0.17) g/L,血小板计数由术前(340±81)×109逐渐降低至(155±7) ×109.移植小肠再灌注后60 min,TEG指标与术前相比,LY30由(4±2)%升至(31±7)%,大振幅由(63±5) mm降至(25±16) mm.再灌注后120 min,受体R值由(6.9±1.3) min升至(16.8±2.7) min,K值由(2±1) min升至(15±5) min.TEG曲线提示,移植前受体凝血功能正常,移植小肠再灌注15,30 min后,受体凝血功能呈现高凝状态,合并纤溶亢进;移植小肠再灌注后60,120 min,受体凝血功能表现为消耗性低凝状态.所有受体在移植后均出现典型的超急性异种排斥反应(HAXR)病理表现,主要为移植小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出血点以及间质出血表现.结论 受体凝血功能随HAXR发生而出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AXR的发生情况.

    作者:姚丹华;李幼生;王剑;毛琦;郭明晓;张少一;孔文成;任乐乐;黎介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肾动脉内套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

    目的 探索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SD大鼠24只作为供体,Wistar大鼠48只作为受体,采用肾动脉内套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所有受体大鼠均接受左侧原位肾移植,自体右肾切除.受体大鼠动脉重建借助自制动脉套管将受体肾动脉内套入供肾动脉,缝线固定及3点外膜加固行肾动脉重建,受体肾静脉与供体后腔静脉借助自制导管行端-端吻合,尿路改建采用供体输尿管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结果 研究共实施48例大鼠肾移植术.24只供体大鼠平均手术时间(35 ±6) min,供肾修整时间(3.9±1.2)min,供肾热缺血时间(5.7±1.5)s,冷缺血时间(52±6) min.48只受体大鼠手术时间(39±6) min,动脉吻合时间(6.9±2.5) min,静脉吻合时间(14.2±2.3) min,尿路重建时间(6.6±1.1) min.术后3d内,2只大鼠因血管吻合口出血死亡,2只因移植肾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1只因尿瘘致腹膜炎死亡,其余43只大鼠均获手术成功,成功率89.6%.截至术后14 d,共7只受体大鼠存活,所有受体大鼠中位存活时间6d.结论 肾动脉内套法操作简单,受体大鼠成功率高,初学者掌握快,易于推广.

    作者:曾启洪;朱毅;叶少军;周威;邵明杰;李偲;明英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肝癌肝移植术后口腔转移癌一例临床分析

    口腔颌面部转移性肿瘤较少见,约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1%[1-2].转移至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原发部位分布非常广泛,统计表明原发癌以肺癌多见,肝癌较少,肝癌肝移植术后发生口腔转移癌的更是少数,其临床表现复杂,不易诊断[1-2].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于2013年11月收治了1例肝癌肝移植术后发生口腔转移癌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明英姿;张朋朋;刘洪;佘兴国;牛英;叶啟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014器官移植国际前沿热点及新进展:What's hot? What's new?

    2014年全球器官移植领域重要的学术会议——国际移植大会(World Transplant Congress,WTC)于7月26至31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来自全球6 500余位器官移植及组织移植等相关领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出席了本次盛会.1954年12月,美国外科医师Joseph Murry在同卵孪生兄弟间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开辟了器官移植的新纪元.将近60年过去了,目前各类成熟的器官移植技术已成为治疗脏器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大会引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3年统计资料,截止2012年末,全球主要器官移植累积总数达到1 396 738例,其中肾移植累积例数居首位,达966 286例.肝移植累积例数居第2位,达240 929例.移植数量第3位的心脏移植累积100 466例,肺移植累积39 727例,胰腺移植11 840例,小肠移植1 268例.

    作者:王祥慧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