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Cs)在去细胞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过程中对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体质量为150~200 g、2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15只及雄性Wistar大鼠15只.手术切取SD大鼠的坐骨神经以造成坐骨神经缺损,同时利用切除的神经分离雪旺细胞.手术获取15条Wistar大鼠的坐骨神经,化学萃取法制备去细胞神经,并根据需要向去细胞神经中植入雪旺细胞和BMSCs.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去细胞神经组,采用去细胞神经移植修复缺损;去细胞神经+雪旺细胞组,采用植入雪旺细胞的去细胞神经修复缺损;去细胞神经+雪旺细胞+ BMSCs组,采用同时植入雪旺细胞和BMSCs的去细胞神经修复缺损.分别在移植前及移植后3、7、14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SD大鼠尾静脉血标本中的T细胞亚群.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及同组内多个时间点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移植前去细胞神经组、去细胞神经+雪旺细胞组及去细胞神经+雪旺细胞+ BMSCs组受体SD大鼠CD4+、CD25+及CD4+ CD25+ Foxp3+T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移植后,各组3种T细胞比例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移植后14 d达到峰值,与移植前、移植后3d及移植后7d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移植后14d,去细胞神经组CD4+、CD25+及CD4+ CD25+ Foxp3+T细胞比例分别为(39.9±1.9)%、(9.15±0.17)%及(2.37±0.09)%;去细胞神经+雪旺细胞组CD4+、CD25+及CD4+ CD25+ Foxp3+T细胞比例分别为(41.0±1.7)%、(10.11±0.15)%及(2.47±0.05)%;去细胞神经+雪旺细胞组+ BMSCs组CD4+、CD25+及CD4+ CD25+ Foxp3+T细胞比例分别为(38.1±1.6)%、(8.19±0.13)%及(2.79±0.12)%,可见移植后14 d去细胞神经+雪旺细胞+BMSCs组的CD4+及CD25+T细胞比例均低于去细胞神经组和去细胞神经+雪旺细胞组(P均<0.05),而CD4+ CD25+ Foxp3+T细胞比例高于去细胞神经组和去细胞神经+雪旺细胞组(P<0.05).结论 在神经移植过程中,BMSCs具有增强免疫耐受的作用,其机制为BMSCs可增加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从而抑制免疫活性.
作者:陈鸥;王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诊再血管化治疗成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的有效性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移植中心1999年2月至2013年12月925例成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发生HAT.比较再移植、急诊再血管化及非外科治疗3种不同措施治疗HAT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对比急诊再血管化成功和失败患者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 24例HAT患者中,早期17例,晚期7例.7例晚期HAT患者中3例接受再移植,4例未手术仅接受保守治疗.17例早期HAT患者中,1例行再移植至今存活;3例接受保守/介入溶栓治疗均发生院内死亡;13例接受急诊再血管化,9例成功,4例失败.对9例再血管化成功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6.2个月(5.3~88个月),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9%、77.8%和62.2%;3例死亡,患者死亡前均未出现因HAT引起的肝脓肿、移植物功能不全或胆道并发症;6例至今存活,肝动脉血流长期保持通畅,未出现明显的HAT相关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功.与4例再血管化失败的早期HAT患者相比,成功患者肝移植术后到确诊HAT的中位时间早于失败患者(3d和9.5d,P=0.005).结论 急诊再血管化治疗HAT可以长期保持肝动脉通畅,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早期诊断是确保其疗效的关键.
作者:杨轶;赵纪春;严律南;马玉奎;黄斌;袁丁;李波;文天夫;杨家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供者肝肾联合切取时供肾切取和修整方法.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济南军区总医院成功完成5例婴幼儿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5例婴幼儿供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9个月(0.5 ~27个月),中位体质量为10 kg (4 ~ 14 kg),死亡原因为颅脑外伤4例、溺水1例;采用腹部器官联合切取法,取腹部“十字”切口,原位经单侧髂总动脉和门静脉插管,分别以0~4℃UW液2000mL灌洗,灌注压力约为80 cmH2O(1 cmH2O =0.098 kPa);联合切取肝、肾,在工作台分离肝脏和肾脏,修整供肾.5例成人受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37岁(28 ~ 38岁),中位体质量64kg (44~68 kg),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术前接受血液透析4例,接受腹膜透析1例,中位透析时间为17个月(6~ 30个月).结果 5例成人受者均为首次肾移植,采用双肾整体移植术式,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远端与髂血管吻合,膀胱瓣与膀胱吻合或输尿管分别与膀胱吻合.供肾热缺血时间中位数为5 min(4~10 min),器官灌注良好,无血管损伤;冷缺血时间中位数为6h(5~10 h).1例受者术后1个月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血清肌酐维持在200 μmol/L;其余4例受者术后6~9d血清肌酐恢复正常,其中1例术后32 d发生移植肾动脉破裂导致受者死亡.1例受者术后14d发生尿漏,再次手术后恢复.术后随访12 ~21个月,4例受者存活.结论 婴幼儿DCD供器官切取较成人供者难度大,正确的供肾切取、保存及修整方法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刘毅;杨先振;宋华;常征;沈弋桢;张爱民;郝俊文;刘少鸽;李香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IADH)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例肝移植术后发生SIADH受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常规补钠对肝移植术后发生SIADH受者无效,可通过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提高细胞外渗透压及防止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才得以纠正.结论 当肝移植术后发生低钠血症且常规补钠无效时,要考虑SIADH,及时确诊并正确处理,以避免延误病情.
作者:牟怡平;王瑞涛;王博;刘学民;张晓刚;刘昌;于良;吕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肝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很罕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预后极差.目前并无统一的标准用于诊断肝移植术后aGVHD,且aGVHD很难与药物反应以及病毒感染鉴别,亦无标准治疗方案.本文就肝移植术后aGVHD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移植术后aGVHD的防治提供参考经验.
作者:吕国悦;蒋超;杜晓宏;孙晓东;邱伟;张平;石小举;王广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肝移植术后受者管理的进步,肝移植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然而,供肝资源短缺制约了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有效扩大了供肝数量.但是DCD供肝作为扩大选择标准的供肝来源,如何有效地评估其质量以保证移植后生存率和受者安全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段鑫;郑树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肾移植术后髂动脉并发症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可导致移植肾丢失,严重者可导致受者死亡[1].既往国内外报道对于肾移植术后反复髂动脉破裂出血的受者多采用双侧髂动脉搭桥的方式,以保障患肢的血运及受者的生命安全[2-3].出现髂动脉并发症的受者行再次肾移植难度较大,因为经历首次肾移植以及术中或术后抢救性的大量输血后,受者体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常常增高[4].2014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功完成1例双侧髂动脉搭桥术后伴高HLA抗体受者的再次肾移植,现报道如下.
作者:明英姿;刘洪;邵明杰;庄权;叶少军;佘兴国;牛英;叶啟发;邹义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第一部分 脑死亡判定标准1 判定的先决条件(1)昏迷原因明确(2)排除了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2 临床判定(1)深昏迷(2)脑干反射消失(3)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通气,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以上3项临床判定必须全部具备.3 确认试验(1)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正中神经SLSEP显示双侧N9和(或)N13存在,P14、N18和N20消失.(2)脑电图
作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器官移植受者是一特殊群体,对大多数育龄青年来说,他们渴望拥有一个幸福家庭的同时能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1963年,Murray等学者首次报道了肾移植术后成功生育的病例.1991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移植妊娠登记处(NTPR).2012年,NTPR获得了临床试验评审及管理委员会批准,获准收集术后受孕时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女性受者信息.迄今为止,全球大约有17000名移植受者所生子女.然而有关中国大陆肾移植受者术后妊娠与生育,还仅有为数不多的报道.目前,中国大陆还没有建立器官移植妊娠与生育的登记组织机构,仍然根据为数不多的临床资料来指导器官移植受者妊娠与生育,对其认识非常有限.因此,对女性肾移植受者术后妊娠、分娩应慎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整个妊娠、分娩过程应有移植科、产科以及心内科等医师共同参与指导和监测,以确保子女、移植肾以及受者自身的安全,减少胎儿与新生儿异常以及移植器官失功的发生.
作者:许龙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器官获取组织(OPO)的建设和管理是发展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关键.国内现有OPO均依托具备移植资质的医院组建,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团队成员构成不合理,内部制度建设落后,工作流程不规范,资金支持力度弱,监管机制缺乏等等问题.应借鉴欧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按任务型组织模式合理配置OPO数量及其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器官捐献工作,由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承担全国OPO日常工作的组织与领导职责.OPO内部成员共享领导权和决策权,并加强伦理监管,建立规范的捐献流程和经济核算制度,完善协调员职业发展与激励制度.
作者:杨顺良;谭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14年10月18日,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在重庆隆重召开了中华医学电子系列杂志第一次总编联席会,系列杂志的总编和编辑部主任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创办国内第一本医学电子期刊——《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在主管、主办单位及国家出版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0年来陆续创办了41种医学电子期刊,逐步发展壮大,在期刊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形成目前国内医学专业分布广、数量多的“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期刊群,其中14种期刊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不仅传统纸质期刊,以光盘为阅读载体的电子期刊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及时召开了此次系列杂志总编联席会,目的是在国家政策层面,结合国际知名出版集团期刊数字化、平台化建设的经验,全方位解读电子期刊未来发展趋势和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尽早在思想上、架构上和技术上做好迎接新一轮数字出版变革的准备,探索适合电子版系列杂志发展的高效、专业、共赢的发展道路.
作者:孙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