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移植(电子版)杂志

中华移植(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3903
  • 国内刊号:11-9290/R
  • 影响因子:0.59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44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移植(电子版)杂志   2016年3期文献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与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的临床疗效,评估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供肾切取术对供、受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31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机器人组)及29例行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后腹腔镜组)供、受者临床资料。比较机器人组和后腹腔镜组供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情况,以及两组受者手术前后血清肌酐值、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移植肾功能。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机器人组与后腹腔镜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供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9±15)和(62±37) mL,住院时间分别为(4.6±1.0)和(5.4±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1和2.46,P均<0.05);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此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2例供者术中出现脾脏损伤,1例出现术后出血;后腹腔镜组1例供者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感染,1例术后术后第6天发现髂外静脉血栓,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供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均无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生。两组受者术后第7、30天血清肌酐值分别为(120±26)和(132±43)μmol/L,(115±18)和(118±39)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8和0.96,P均>0.05)。机器人组及后腹腔镜组受者移植肾存活比例分别为100.0%(31/31)和96.6%(28/29)。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供移植肾功能等优势,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供肾切取方式。

    作者:阮东丽;张更;刘克普;李智斌;高龙;秦卫军;王延柱;杨晓剑;袁建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矽肺患者33例肺移植术后护理

    目的总结矽肺患者行肺移植术后的护理要点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6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33例行肺移植术的矽肺患者临床护理资料。从移植肺维护(包括气道管理和胸部物理治疗)、液体管理、体外膜肺氧合( ECMO)护理、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GD)观察与护理、早期肺康复和心理护理等方面总结经验。结果33例受者平均ICU住院时间(9±3) d (3~32 d);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3.8±1.2) d (2~24 d)。21例受者术后第2天拔管脱机,10例术后第3~5天拔管脱机,2例受者分别在术后第3、5天出现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暂未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7、8天行气管切开术。33例受者中2例死亡,其中1例术后发生PGD、急性心力衰竭、重度肺水肿;另1例术中出血4500 mL,术后发生PGD,术后第7天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31例均康复出院,术后1个月生存比例为93.8%(31/33)。结论矽肺患者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观察是护理的重点与难点,术后合理有效地护理是其术后顺利康复出院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丽霞;潘红;陈静瑜;王大鹏;黄琴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清和尿CMV-DNA定量监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和尿CMV-DNA定量监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后出血性膀胱炎( HC)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HSCT的120例受者临床资料,自预处理前1周开始至移植后100 d,每周1次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CMV-DNA,对于出现CMV-DNA血症或者尿路刺激征的患者同时检测尿CMV-DNA。采用χ2检验比较CMV血症患者和CMV-DNA正常受者发生HC的比例。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HSCT后100 d内,120例受者中47例(39.2%)出现CMV血症,其中同时合并CMV尿症者16例(占CMV血症患者的34.0%);73例血清CMV-DNA正常的受者中4例(5.5%)出现 CMV尿症。 CMV血症患者中,16例(34.0%,16/47)发生HC;而血清CMV-DNA正常的患者中,仅4例(5.5%,4/73)发生HC;两组发生HC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9,P<0.05)。20例检出CMV尿症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征及尿常规异常,考虑为CMV相关性HC,给予抗病毒治疗后获得良好效果。结论 HSCT受者仍有较高的CMV感染率,对于出现CMV血症患者,同时监测尿CMV-DNA有助于早期诊断CMV相关性HC,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作者:陆英;张祥忠;刘文达;刘贵连;袁青;林东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未成年及成年器官捐献者家属决策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公民逝世后未成年及成年器官捐献者家属决策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访谈15例未成年捐献者和15例成年捐献者直系亲属,使用扎根理论分析访谈记录,分析归纳器官捐献者家属决策影响因素。结果扎根理论分析访谈结果显示,主要有6大类因素影响器官捐献者家属捐献决定:个人因素、器官捐献条件(微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人际因素、伦理因素和传统观念。中国传统殡葬观念(未成人不得入祖坟)对未成年捐献者家属的捐献意愿影响较大(访谈中提及人数/次数为14/8),而对成年捐献者家属影响不大(访谈中提及人数/次数为0/0);另外,相对成年捐献者家属,未成年捐献者家属的“完尸观念”不强烈。结论相比成年捐献者家属,由于未成年捐献者家属受传统殡葬观念(未成人不得入祖坟)的影响而更易接受器官捐献。本研究结果可以辅助政府制定器官捐献相关政策,为器官捐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谢文照;李翠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细胞肝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肝细胞肝癌( HC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晚期HCC预后较差,化疗和索拉非尼治疗有效率不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与HCC的发生和进展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其通过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应经成为HCC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HCC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淑婷;童舟;蒋微琴;方维佳;赵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全腹腔镜不含肝中静脉活体右半肝供肝切取术一例

    目前,肝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供肝短缺极大地限制了肝移植的开展,活体肝移植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案。自2002年Cherqui等[1]首先报道了全腹腔镜下活体左外叶供肝切取以来,全腹腔镜左半肝供肝切取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多例报道,并被认为是安全、可重复的,且明显缩短供者住院时间[2];而全腹腔镜右半肝供肝切取仅在国外有少量报道[3-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成功完成国内首例成人全腹腔镜右半肝供肝切取活体肝移植,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灏德;李宏宇;李波;魏永刚;刘非;陈克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

    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为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供器官获取、保存及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1]。自20世纪中期起,各研究中心不断研发、改进器官保存液,如Collins液、UW(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液、HTK( 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液等相继问世,促进了基于器官保存液的静态冷保存( static cold storage,SCS)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器官保存进一步摆脱了时间及地域限制,器官保护技术进入崭新的纪元,极大推动了器官移植事业的进步[2]。 SCS仍是目前器官保存常用的技术,为全球多数器官移植中心广泛使用。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器官的主要来源。然而捐献器官本身以及较长的热缺血、冷缺血时间,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IRI )更为严重,显著影响移植预后。因此,如何改善供器官质量尤为重要[3]。近年来,新兴的机械灌注技术应用于器官保存与修复,但受压力、灌流速度、氧合情况等参数综合影响,其广泛应用还需大量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4]。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器官移植受者EB病毒感染和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前言近年来,外科手术技术、免疫抑制药物、预防性抗感染药物、移植前供/受者风险评估等的发展已显著降低了实体器官移植(solid organ transplant ,SO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感染及因此引发的相关疾病在SOT受者中仍较常见[1-2]。其中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相关的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是SOT受者的严重并发症,其总体死亡率高达50%,为移植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100091 北京,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体外膜肺氧合在中国公民逝世后捐献供器官保护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

    1前言2012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依据前期探索经验并参照国际分类,将我国现阶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分为三大类:中国一类(C-Ⅰ),国际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中国二类(C-Ⅱ),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包括目前国际上的Maastricht标准的M-Ⅰ~Ⅴ类;中国三类( C-Ⅲ),中国过渡时期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awaiting cardiac death , DBCD)。这三类供者均可发生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和炎症介质释放,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进行性组织器官氧合灌注障碍,使器官功能受损。

    作者:[1]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2]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6国际肝移植年会纪要

    2016国际肝移植年会于2016年5月4日至7日在韩国首尔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全世界43个国家623篇摘要,共计20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参加。会议内容涵盖肝移植相关各个领域:活体肝移植、免疫抑制剂使用、供肝捐献与分配、儿童肝移植、肝癌等恶性肿瘤肝移植、肝移植预后、移植并发症、肝癌介入治疗、肝移植相关基础研究等。本文介绍的研究进展均来自会议专题发言或口头汇报。

    作者:贾俊君;周燕飞;俞浩;耿磊;徐骁;王伟林;郑树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第二届编辑委员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第二届编辑委员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16年8月5日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庄会议中心召开。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史红社长、本刊总编辑郑树森院士、副总编辑石炳毅教授、来自全国各地30余位编委以及《中华医学杂志》等6本期刊的编辑部主任出席了本次会议。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做生命的接力者,为移植保驾护航

    经过几代移植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奋斗,现今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器官移植技术日趋成熟,如临床肝移植、肾移植等大器官移植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移植总量居世界第2位,成千上万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被成功挽救。但是,目前移植器官来源短缺的问题仍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仍有约30万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等待器官移植。同时由于器官转运程序复杂、效率低下,器官浪费现象严重,每年有约15%的器官弃用,导致许多捐献成功的器官不能及时为等待移植的患者延续生命。改善器官质量,减少器官浪费,缓解器官供需矛盾、通畅器官转运等问题,已成为解决制约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口。

    作者:郑树森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