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妇产科临床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国际刊号:11-4967/R
  • 国内刊号:11-4967/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2000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248
  • 全年订价:2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妇产科学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1年1期文献
  • 40例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诊断差异临床意义的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临床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B超、CT及血CA125水平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0年3月间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术前行诊断性刮宫,确定病理诊断、临床分期,同时行阴道B超、CT检查及测定血清CA125,其中29例行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行手术病理分期,并对手术前后诊断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分期误差率,Ⅰ期11.8%,Ⅱ期62.5%;以血CA125监测是否宫外扩散符合率87.5%;临床Ⅰ期淋巴结转移率5.3%,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3.3%,肌层浸润者83.3%;Ⅱ期淋巴结转移率62.5%,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50%,均有肌层浸润.结论子宫内膜癌临床Ⅰ期、高分化、B超检查病变局限内膜及浅肌层,CT无淋巴结异常显示,患者术前与术后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缩小手术范围;术前CA125测定对监测宫外扩散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亚萍;李庭芳;夏米西努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CIN Ⅲ)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72年至1998年在我院治疗的宫颈原位癌48例和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位癌患者中,行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29例和全子宫切除术的11例,术后均无复发;6例行宫颈锥形切除术,1例术后14年再次发生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和锥切术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宫颈CIN Ⅲ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趋势,全子宫切除术与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预后相近,全子宫切除术可作为原位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单纯宫颈锥切术有术后复发可能,术后应严密随访;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行宫颈锥切术或LEEP手术,术后应定期随诊.

    作者:富琪;魏丽惠;虞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卵巢男性母细胞瘤13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卵巢男性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全部病历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13例卵巢男性母细胞瘤中,10例中分化型,3例低分化型.随访12例,随访率为92.3%,其中1例合并妊娠,2例死亡.2例育龄妇女,治疗后生育孩子.结论正确合理治疗是提高生存率及生育的根本保证.男性母细胞瘤分化好预后较好,合并妊娠预后差.

    作者:王亚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孕中期孕妇母血清hCG测定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预测性研究

    目的为明确孕中期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异常升高是否增加妊高征发生的危险及其能否作为预测妊高征的有效指标.方法在孕中期(13~27周)对432例单胎妊妇进行血清hCG的测定,并将测得值转换成中位数的倍数(mom),随访妊娠情况至产后,利用群组研究的方法,将hCG异常升高组作为研究组,而低于相应阈值的组作为对照组,探讨hCG的异常升高和妊高征的关系.结果孕中期血清hCG的异常升高增加了重度妊高征(先兆子痫)发生的危险,而与轻中度妊高征的发生无明显关系.当hCG≥2.0 mom、≥2.5 mom或≥3.0 mom时,发生先兆子痫的危险分别是对照组的7.88倍,31.2倍或34.5倍,95%CI分别为1.55~40.12,2.56~68.03,6.31~188.67;95%CI的下限均大于1;筛查的敏感度均为50%,特异度分别为88.7%,93%,97%.结论孕中期血清hCG的异常升高增加了先兆子痫发生的危险,孕中期hCG的异常升高值可作为预报妊高征及监测病情程度的指标.

    作者:李光辉;黄醒华;刘冬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足月产后绒癌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足月产后绒癌常见的误诊原因及其预后.方法对1985年~1996年底本院收治272例绒癌中57例足月产后绒癌的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①初诊即确诊为足月产后绒癌者5例,占8.8%,而52例误诊,误诊率达91.2%;误诊的52例病人中15例死亡,死亡率28.8%.②临床期别:88%病人就诊时已为晚期高危患者,多伴有肺、脑、肝、肠、膀胱等远处转移.③确诊时间及转归:59.6%病人是在产后3~6个月确诊的.结论重视足月产后绒癌,对于产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病人或年轻经产妇出现其它系统疾患如急性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应常规行血(或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β-hCG测定及胸片检查,诊断方法简单、准确且经济.早期产后绒癌可明显降低误诊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崔竹梅;杨秀玉;向阳;宋鸿钊;邵丽娜;李大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卵泡排卵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

    目的探讨小卵泡排卵不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方法用回顾性方法对73例经阴道B超监测发现为自然周期小卵泡排卵的不孕症患者临床表现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不孕妇女中小卵泡排卵的发生率为16.7%(73/437),其中21.9%的患者有自然流产史,明显高于其他不孕患者,53.4%的患者表现黄体功能不足,35.6%诊断为不明原因不孕.小卵泡排卵后的妊娠率为11.3%,但自然流产率高达80.0%.结论小卵泡排卵可能是引起不孕的原因之一,多被诊断为黄体功能不全或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可有自然流产史.经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是诊断的主要方法,因自然流产率高,建议小卵泡排卵周期取消治疗计划.

    作者:沈浣;雒雪;戴兆亨;田莉;关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微血管密度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与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无瘤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肿瘤直径≥2cm的MVD高密度率高于肿瘤直径<2 cm(84.62% VS 66.67%,P=0.000 4);Ⅲ期MVD的高密度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的总MVD高密度率(100.00%VS 74.74%,P=0.001 0);MVD在发病年龄<50岁的高密度率明显高于发病年龄≥50岁(100.00%VS78.33%,P=0.016 0);34例患者有3例有淋巴结转移,其MVD均为高密度;MVD与病理分级、无瘤生存率无关.结论子宫内膜癌中MVD可能具有促肿瘤生长、转移的作用并具有年龄依赖性.

    作者:郭英花;魏丽惠;王建六;富琪;虞有智;回允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跨膜糖蛋白V6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跨膜糖蛋白V6(CD44 V6)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CD44 V6的单克隆抗体,以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5例卵巢上皮癌、18例卵巢上皮瘤和15例正常卵巢组织的石蜡标本做CD44 V6的检测,并分析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卵巢组织CD44 V6呈阴性表达,卵巢上皮瘤中可有CD44 V6表达,正常卵巢与卵巢良性肿瘤之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卵巢上皮癌与卵巢上皮瘤相比CD44 V6表达呈升高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D44 V6的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③CD44 V6的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的预后有关(P<0.05).结论CD44 V6可能是卵巢上皮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与肿瘤发展及转移有关;检测CD44 V6可以估计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化疗.

    作者:王晶;隋丽华;高庆玉;杨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3例子宫内膜癌合并多原发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子宫内膜癌合并多原发性恶性肿瘤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82年7月~1999年8月我院共收治20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合并多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201例子宫内膜癌合并多原发性恶性肿瘤(6%),其中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6例(2.98%),平均发病年龄51.4岁,发生部位在卵巢、结肠及乳腺;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7例(3.5%),第一恶性肿瘤年龄46.4岁,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54.5岁,发生部位乳腺、肾脏、卵巢、脑及结肠.治疗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重视子宫内膜癌合并多原发性恶性肿瘤,高危患者定期复查,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李小平;魏丽惠;王悦;屠铮;崔恒;王建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nm2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预后关系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nm23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子宫内膜癌中EGFR和nm23基因的表达.结果Ⅱ、Ⅲ期子宫内膜癌EGFR过度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P<0.05),乳头状浆液性腺癌EGFR过度表达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样癌(P<0.01);nm23基因在G1表达率明显高于G2和G3,无肌层侵犯nm23基因过度表达率明显高于肌层受侵的病例.EGFR过度表达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EGFR过度表达可增加肿瘤转移的危险性,可望作为预后的独立指标;nm23基因为抑癌转移基因,其过度表达可以增加机体的防御能力,减少转移.

    作者:石彬;马淑芬;黄向华;张杰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伴卵巢平滑肌瘤一例

    患者45岁,因体检发现子宫肌瘤8年余,月经渐进性增多4年入院.12岁初潮,平素月经规律,3/30 d,孕2产1.妇科检查:子宫中后位,如孕11周大小,表面不平,质硬,活动,无压痛,双附件区未及包块.彩超示:子宫表面欠平,左前壁下段向外突起低回声结节3.6 cm×4.1 cm×3.5 cm,右侧壁内低回声结节直径1.4 cm,左后壁向外突结节直径1.8 cm,官底部结节直径1.9 cm,前壁结节直径1.8 cm,子宫内大结节周边有多量高阻力血流信号,右附件血流信号丰富.入院诊断: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经充分术前准备后于全麻下手术,术中见子宫大小6.5 cm×7 cm×4 cm,左前壁肌瘤结节大小3 cm×4 cm,左宫角结节大小2 cm×3 cm,底前壁结节大小3 cm×4 cm肌瘤,左输卵管伞端泡状附件,右卵巢大小3 cm×2 cm×1 cm,其表面有直径约1 cm质硬结节,表面光滑,与正常卵巢组织不可分,行全子宫及左输卵管泡状附件、右卵巢表面结节切除术.术中剖视,结节剖面可见旋涡状结构.术后病理回报:右卵巢表面平滑肌瘤,子宫肌壁间多发性平滑肌瘤,慢性宫颈炎,左输卵管泡状附件,免疫组化:Desmin(+),SMA(+)(图1),Vimentin(±).术后第7天伤口拆线,Ⅱ/甲愈合,痊愈出院.

    作者:商宇红;魏丽惠;王建六;戴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卵巢原发性类癌一例

    纯卵巢类癌很少见,约85%~90%为畸胎瘤的一个成分[1].近期我院发现1例卵巢原发性类癌,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旭;郑建华;史金娜;徐艳;安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常见的类型,由子宫内膜癌前病变逐渐发展而来.如何从病理形态上对癌前病变给予恰当的定义或名称,一直困扰无数妇科病理学家和临床学家.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细胞的异型性改变作为评估恶变倾向的重要标志,WHO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Gynecologic Pathology,ISGP)的Scully等以此作为子宫内膜增生分类的主要依据,认为不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AH)是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病变[1~3];WHO(1994)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单纯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复合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腺癌.

    作者:魏丽惠;张育军;回允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芳香化酶及其抑制剂在妇科肿瘤方面的研究

    一、芳香化酶的功能及生物学特征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雄激素去甲基芳香化可转化为雌激素,为绝经妇女雌激素主要来源.对绝经后乳癌妇女的研究中发现,其乳腺组织中雌二醇的浓度比血中浓度高10倍,使人们日益关注到芳香化酶在雌激素产生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张薏;魏丽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其临床意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其分子家族在分子水平的结构上具有多型性的特点.通过对hCG分子家族的测定,可以诊断妊娠及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特别是对于滋养细胞肿瘤,指导疾病治疗以及监测病情变化.

    作者:王小平;李蕾;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癌诊断及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美国为22/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

    作者:王建六;魏丽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仿生扩张仪用于人工流产扩宫及镇痛效果临床观察

    人工流产术是避孕失败的主要补救措施之一,机械性的扩宫给受术妇女带来很大的痛苦,无痛人工流产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院自1995年,将仿生扩张仪应用于146例人工流产的镇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蔚;皮玉秋;徐承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绝经后妇女取环前应用雌激素的效果观察

    宫内节育器(IUD)是我国城乡妇女普遍采用的长效节育措施,部分妇女绝经后尚未取器.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落,致使取器困难.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于取环前采用倍美力进行药物性软化宫颈,并于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取环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祥红;汤洪;隋秀娟;武永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如何撰写英文摘要

    摘要是科技期刊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文献同等主要信息,作为二次文献.

    作者:李小平;魏丽惠;钱和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卵巢交界性肿瘤病理学研究

    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也称为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卵巢上皮性肿瘤(ovarian epithelial tumor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LMP),是一组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卵巢病变,由Taylor在1929年先报告,1973年WHO正式命名[1].约占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5%,在生物学行为、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方面都与卵巢癌有着明显的不同.临床方面,BOT的发病年龄较卵巢浸润性癌年轻,平均在45岁左右,80%~92%的病人在诊断时为临床Ⅰ期,患者预后好,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100%,约有80%的病人生存期在10年以上[2].治疗原则主要依据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是否出现腹膜病变来确定.对于年轻的Ⅰ期病人,经组织学检查对侧卵巢和网膜及腹膜未受累,腹水细胞学检查阴性者,可采取保留对侧卵巢和子宫的保守手术疗法,术后无需进一步化疗[2].因此,卵巢交界性肿的正确病理诊断,对于病人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卵巢交界性肿瘤的病理诊断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一些新的亚型的提出以及相关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沈丹华;张雅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16届FIGO会议纪要(妇科肿瘤)

    第16届FIGO年会于2000年9月3~8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本文就3年来有关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及滋养细胞肿瘤的有关基础及临床研究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钱和年;崔恒;魏丽惠;李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16届FIGO会议纪要(妇科恶性肿瘤TNM分期)

    编者按 2000年第16届FIGO会议提出了外阴癌、阴道癌、宫颈癌、宫体癌、输卵管癌、卵巢癌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TNM分期标准.现将FIGO分期标准与TNM分期对照的中、英文刊登如下,便于大家掌握.

    作者:魏丽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001年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用书面世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发育毒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出版发行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一届《中国妇产科临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三届北京大学妇科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2000年12月2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妇产科联合临床病例讨论会.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温宏武主任医师主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岩医师报告了6例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病例,人民医院崔恒医师继续报告了4例相同疾病的病例,与会者对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进行了讨论.其中3例病例资料刊登如下.

    作者:张岩;廖秦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读者来信

    作者:张以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