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529-567X
  • 国内刊号:11-2141/R
  • 影响因子:2.75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3
  • 全年订价:46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EI 工程索引(美),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 获国家科委优秀期刊二等奖
  • 妇产科学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年7期文献
  • 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T辅助细胞1、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UH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后血清T辅助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正常非孕组)、30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妊娠组)和33例UHA患者(流产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前后血清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12、γ干扰素]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结果(1)流产组治疗前血清IL-2、IL-12的水平分别为(13.3±13.8) ng/L、(50.5±25.8) ng/L,明显高于正常非孕组的(4.6±6.4) ng/L、(20.3±28.2) ng/L(P<0.01);IL-4、IL-10的水平分别为(13.8±1.0) ng/L、(13.5±0.7) ng/L,明显低于正常非孕组的(14.5±1.2) ng/L、(14.9±2.4) ng/L(P<0.01);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分别为(45.4±104.8) ng/L、(31.8±26.6) μg/L,与正常非孕组的(15.2±3.6) ng/L、(30.3±27.9) μg/L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0.05)。(2)流产组治疗后血清IL-2[(5.6±9.0) ng/L]、IL-12[(28.5±40.3) ng/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IL-4[(14.7±1.2) ng/L]、IL-10(15.0±1.8) ng/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γ干扰素[(45.4±99.2) ng/L]、转化生长因子β1[(43.0±56.8) μg/L]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流产组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正常非孕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4)正常妊娠组IL-2水平[(1.6±4.3) ng/L]较正常非孕组明显降低(P<0.05),IL-4[(16.3±0.8) ng/L]、转化生长因子β1[(49.2±33.7) μg/L]水平较正常非孕组明显升高(P<0.01,P<0.05),正常妊娠组γ干扰素[(15.3±3.7) ng/L]、IL-10[(17.4±10.0) ng/L]水平与正常非孕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UHA患者血清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主动免疫治疗可下调TH1型细胞因子,上调TH2型细胞因子。

    作者:邱丽华;林其德;洪燕;李东至;丁传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发生异位妊娠1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妊娠的43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2例中宫内妊娠415例,异位妊娠17例(包括宫内外同时妊娠4例),异位妊娠发生率为3.9%。其中因输卵管病变发生异位妊娠14例(82.4%),非输卵管病变发生异位妊娠3例(17.6%)。年龄、促排卵方案及移植胚胎的时间与异位妊娠的发生无关。结论异位妊娠的发生与输卵管病变有关,妊娠早期测定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行B超监测,有利于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焦泽旭;庄广伦;周灿权;李洁;欧建平;邓明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笑气吸入用于无痛分娩对母儿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笑气吸入用于无痛分娩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100例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给予吸入50%笑气与50%氧气混和气体以实施无痛分娩(研究组),另选择100例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仅吸入氧气作对照(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分娩时失血量、其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及产妇桡动脉血及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结果。结果研究组无痛分娩有效97例;总产程时间平均326.27 min,全部为自然分娩,失血量平均194.44 ml,新生儿Apgar评分均>7分。对照组无痛分娩有效为0例,总产程时间平均364.82 min,自然分娩98例,钳产助娩2例,失血量平均199.78 ml,新生儿Apgar评分均>7分。两组产妇无痛分娩效果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分娩时失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产程中两组产妇的血压、心率均无明显波动。两组产妇桡动脉血及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笑气吸入用于产妇分娩镇痛,对母、儿及产程无不良影响,且有利于产妇在分娩中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和体力,对胎儿有利。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无痛分娩方法。

    作者:区煦东;李冰;杜红姿;翁慧男;黄青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每周一次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常规避孕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每周一次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5 mg或10 mg用于避孕的可行性。方法将39例健康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自月经第2~3天起,每周口服米非司酮5 mg,共19例,为A组;每周口服米非司酮10 mg,共20例,为B组。测定服药第1周期雌二醇(E2)、孕酮(P)、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血药浓度及子宫内膜孕酮受体(PR)、双花扁豆生物素(dolichus biflorus agglutinin,DBA)、整合素αvβ 3(CD51/61)的表达,并观察临床避孕效果。结果 A组共服药64个周期,4例妊娠;B组共服药68个周期,3例妊娠。两组于月经第15~17天出现LH高峰。LH峰值A组为(42.14±16.38) IU/L,B组为(33.19±10.57) IU/L;FSH峰值A组为(12.90±3.84) IU/L,B组为(13.98±5.24) IU/L。P高峰期均值A组为(51.93±7.91) nmol/L, B组为(69.00±21.29) nmol/L;E2高峰期均值A组为(407.81±89.27) pmol/L,B组为(557.85±204.69) pmol/L。两组米非司酮血清浓度均可维持36 h。内膜腺体为分泌早期改变,间质呈分泌中期改变;PR、DBA和整合素αvβ 3表达减弱。结论每周一次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妇女的月经周期改变不大,血LH峰轻度延迟,E2均值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发育受到抑制,影响分泌期功能;临床避孕效果不理想,其常规用于避孕的可行性有待研究。

    作者:程艽;翁梨驹;韩学军;肖碧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脑转移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性、预后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4年12月至199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814例中发生脑转移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绒毛膜癌382例,发生脑转移者61例(16.0%);侵蚀性葡萄胎432例,发生脑转移者8例(1.9%)。根据患者曾否接受化学治疗(化疗)及脑转移出现的时间,将所有脑转移患者分为3组,即诊断脑转移后至本院治疗前未曾接受化疗者共30例(A组);诊断脑转移后至本院治疗前曾接受化疗者共31例(B组);在我院化疗期间出现脑转移者共8例(C组)。除12例入院时已濒临死亡,未及化疗或仅接受1个疗程化疗即死亡外,其余57例均接受了以5-氟尿嘧啶为主的联合化疗或足叶乙甙、甲氨蝶呤、更生霉素/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方案(EMA/CO)3~17个疗程,平均8.2个疗程,同时辅以蛛网膜下腔穿刺鞘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69例中有4例患者因颅内压急剧增高,濒临脑疝形成而急诊进行了开颅去骨瓣减压及转移瘤切除术。结果除12例患者未经正规化疗即死亡外,57例患者化疗后缓解率为71.9%(41/57)。随诊该57例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45.8%。A、B、C 3组患者的缓解率分别为80.0%(24/30)、54.8%(17/31)及8例中0例(A与B组比较,P<0.05;A或B组与C组比较,P<0.01)。结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脑转移预后较差,重视早期诊断与及时有效的化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多药联合全身化疗结合鞘内化疗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对颅内压过高濒临脑疝形成的患者,急诊开颅手术结合化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途径。

    作者:向阳;杨秀玉;宋鸿钊;万希润;李志英;崔竹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国南方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等位基因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HLA-DQA1)位点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及内异症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51例经腹腔镜或手术证实为内异症的患者(内异症组)和44例非内异症的妇女(对照组)进行HLA-DQA1等位基因的基因分型。结果 HLA-DQA1*0401基因频率在内异症组(12%)明显高于对照组(0%)(P=0.019),而HLA-DQA1*0301基因频率在内异症组(14%)明显低于对照组(39%)(P=0.005,比值比=0.253)。结论 HLA-DQA1* 0401基因与内异症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而HLA-DQA1*0301基因可能是内异症的保护基因。

    作者:宗利丽;何援利;潘德京;徐安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孕期和产后导致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妊娠合并肺栓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1例患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于孕39周临产后,由于心脏负担加重而行剖宫产术。术后10 d突发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紫绀和呼吸困难而即刻死亡。临床考虑为肺栓塞。第2例患者孕35周双胎,由于严重的围产期心脏病而行剖宫产术,手术中产妇死亡。尸体检查证实为肺栓塞。结论孕期和产后肺栓塞死亡率极高;心脏病及心脏病史、剖宫产手术是妊娠合并肺栓塞的诱因;临床高度可疑肺栓塞者,应尽早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

    作者:杨剑秋;冯凤芝;盖铭英;刘俊涛;徐蕴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正常妊娠胎盘滋养细胞表面Fas配体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正常妊娠绒毛滋养细胞表面Fas配体表达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母-胎免疫耐受机理。方法分别选取正常妊娠早、中、晚期绒毛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方法确定其Fas配体的表达,并通过HPIS-1000高清晰彩色病理图像免疫组化测量系统对其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各期绒毛滋养细胞表面均有Fas配体的表达;且不同孕周之间其表达量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妊娠早、中、晚期绒毛滋养细胞表面Fas配体染色平均面积分别为(91.410±8.328) μm2、(101.322±11.480) μm2、(97.461±10.517) μm2;平均光度分别为0.227±0.032 5、0.261±0.021、0.145±0.015;积分光度分别为21.391±4.636,25.993±6.231,18.588±3.897。结论绒毛滋养细胞表面Fas配体的表达在维持妊娠及胎儿正常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母胎界面的Fas配体介导的特异性Fas(+)T淋巴细胞凋亡,可能是母-胎免疫耐受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邱红玉;孙永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人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系的建立,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贴壁培养法建立细胞系,冷冻保存。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系的形态,研究细胞系的生长及生物学特性。结果国内第1株人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系建立成功,命名为OMC685,现已传至91代,冷冻8年多复苏后仍生长良好。其生物学特性为,形态学观察证实该细胞系具有腺上皮癌细胞的特点;细胞生长旺盛;植物血凝素凝集试验阳性;染色体为亚三倍体,有畸变;异种动物移植阳性;免疫组织化学酸性粘液染色阳性;雌二醇及黄体酮阳性;无支原体及病毒污染;对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腺病毒7型及麻疹病毒敏感。结论 OMC685是一株独特的人卵巢癌细胞系。

    作者:万启惠;李维才;吴中明;程南俊;徐大刚;李宗权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肺水肿的诱因及防治探讨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肺水肿的诱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1例妊娠合并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孕妇均合并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其中合并肺部疾病者9例(42.9%),因输液不当或妊高征治疗时不适当扩容诱发12例(57.1%);经解痉、降压、强心及利尿治疗后,14例患者肺水肿得到明显控制,控制不满意或再次发作者,改用血管扩张药物;16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1例顺产,1例产钳助产。孕产妇死亡1例。结论妊娠合并肺水肿多发生在妊高征性心脏病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时,对妊高征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时,应注意鉴别诊断;治疗中严格掌握扩容指征,可防止诱发肺水肿。

    作者:张丽江;赵耘;王山米;刘国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硝酸甘油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可行性。方法选择中、重度妊高征患者34例;其中单纯用硫酸镁治疗11例(硫酸镁组),单纯用硝酸甘油治疗11例(硝酸甘油组),硫酸镁+硝酸甘油联合用药治疗12例(联合用药组)。另选取正常晚期妊娠妇女11例(正常妊娠组)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仪测定以上4组产妇胎盘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应用硝酸甘油后脐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期(S/D)比值和阻力指数,并记录各组应用药物后的血压变化。结果(1)胎盘eNOS含量: 硫酸镁组为0.24±0.07,硝酸甘油组为0.25±0.08,联合用药组为0.26±0.07,正常妊娠组为0.35±0.08。妊高征各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2)硝酸甘油组用药后,脐动脉S/D比值及阻力指数较用药前明显降低,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血小板聚集率: 硝酸甘油组、联合用药组用药后明显降低,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硫酸镁组则无明显改变。(4)降压作用: 硫酸镁组用药后,血压变化不明显;硝酸甘油组及联合用药组,用药后血压降低,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硝酸甘油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胎儿-胎盘循环阻力及降低血压的作用。能改善妊高征患者的病理状态,从而对妊高征引起的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有治疗作用。

    作者:徐洪斌;徐宏里;陈递林;马利国;谢康云;苏放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以转移灶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卵巢上皮性癌

    目的探讨以转移灶症状为首发症状就诊的卵巢上皮性癌(EOC)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自1986年1月~1997年12月我院收治25例盆腔病灶隐匿、初表现均为远处转移灶症状的EOC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为锁骨上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多见,分别为6例和5例;2个以上部位转移者6例。16例(64%)术后盆腹腔残留灶直径≤1 cm。20例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仅有锁骨上淋巴结或胸膜转移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转移患者的19个月(P=0.026 4)。结论以转移灶症状为首发症状就诊的EOC预后较好,特别是仅有锁骨上淋巴结或胸膜转移者,不应放弃积极的手术和化学治疗。

    作者:臧荣余;张志毅;蔡树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妊娠与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中的发生率约为0.5‰~7.0‰,现已成为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妊娠期凝血机制的改变已众所周知,目前妊娠合并VTE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也已有了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徐凌;蔡柏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雌激素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自从发现了雌激素以来,对其作用机理及其治疗价值的探讨不断深入,并于近年取得重要进展。以往曾认为,雌激素仅通过唯一的受体, 即雌激素受体α(Erα)起作用。近年来又发现了另一个受体,即Erβ。雌激素受体激活剂、调节剂对单一受体作用的特异性研究、受体被这些物质激活后的信号转导,以及因两种受体组织分布不同而使雌激素展示的多重功能等,均为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进展。现将近年来雌激素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晓光;甄然;孙建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1],临床上常伴有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和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生化指标出现紊乱,如血清睾酮增多,黄体生成素水平及胰岛素水平增高等。接近20%的生育年龄妇女在超声下可以扫描到多囊卵巢[2],接近10%的妇女有与诊断PCOS相一致的症状。已知肥胖和代谢异常是普通人群中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而这些人中往往能查出PCOS的临床表现,应引起注意的是妇女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此综合征的关系[3]。现就PCOS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性的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迟洪滨;张玉兰;胡桂英;周志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伴有睾酮分泌功能的卵巢透明细胞癌一例

    患者58岁,因发现盆腔肿物3个月,伴食欲及体重下降,于2000年4月24日入院。患者不孕,已绝经8年。1992年因右侧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服用三苯氧胺3年。入院检查:脸部上唇周围可见细小胡须,脐耻之间毛发重;下腹部扪及巨大肿物,腹水征(+)。盆腔检查:子宫正常大小,盆腔肿物平脐、囊实性、不活动,三合诊检查未触及结节。实验室检查:CA125为283.5 kU/L(正常值<35 kU/L),睾酮(T)6.84 nmol/L(正常值<1.74 nmol/L),雌二醇(E2)50.65 pmol/L(正常值>73.40 pmol/L),孕酮(P)7.95 nmol/L。B超检查:肿物为巨大囊实性。于4月28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血性腹水1 500 ml,子宫正常大小,左侧附件萎缩质脆,右侧卵巢见一30 cm×25 cm×15 cm肿物,表面有外生性乳头,与降结肠和乙状直肠粘连,子宫直肠窝封闭,大网膜上有一15 cm×10 cm×10 cm肿物,切除右侧附件送冰冻检查,病理报告为卵巢透明细胞癌,遂切除子宫+左侧附件+大网膜+阑尾+盆腔淋巴结。病理报告:卵巢中分化透明细胞癌,间质有成簇黄素化细胞(图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肿瘤间质细胞T染色(+)(图2)。术后第6天检查,T为0.003 nmol/L ,CA125为82.8 kU/L。5月24日予紫素+卡铂化学治疗(化疗)后,CA125降至0.1 kU/L,T为0.003 nmol/L,E2为24.59 pmol/L,P为0.95 nmol/L。现患者在进一步化疗中。

    作者:史宏晖;沈铿;吴鸣;崔全才;龚晓明;占英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剖宫产术后肺栓塞一例

    患者27岁,孕1产0,宫内妊娠42周,头位。于1990年3月12日入院。入院当日行1∶1 000催产素静脉点滴引产。由于宫颈条件差,引产3 d失败,于3月15日上午10点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娩出一男婴,体重3 700 g,手术顺利。术后1 d排气,给予半流食,但患者未进食。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时,突然感头晕、胸闷、憋气、大汗淋漓,可疑低血糖,嘱适当进食,症状无缓解,进而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血压80/5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28次,口唇发绀,心肺检查未发现异常。立即鼻管吸氧,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60 ml,症状未见好转,半小时后呼吸困难加重,呼吸急促达40次,口唇发绀加重,心率140次,给予西地兰0.2 mg静脉注射,仍不见好转,心电图呈SⅠQⅢTⅢ型,并有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经内科会诊,诊断为肺栓塞。但考虑到剖宫产术后第2天,顾虑子宫及腹部切口出血,未立即加用肝素治疗。给予硝酸甘油1 mg加入10%葡萄糖液200 ml 内静脉滴注,血压有下降倾向,同时静脉滴注多巴胺以维持血压,症状好转,血压平稳,可以平卧,紫绀减轻,心率115次。于发病11 h后,上述症状又突然加重,并出现胸痛、干咳、痰中带血丝及右下肢疼痛。检查:血压105/70 mm Hg,烦躁不安,半卧位,口唇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音,心界不大,心率齐,128次,腹软,肝脾未触及,腹部切口无渗血,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6 g/L,白细胞7.6×109/L,血小板210×109/L,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PCO2) 30.5 mm Hg,氧分压(PO2) 111.5 mm Hg,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肺灌注同位素99M扫描,肺右上叶前段、后段、下叶背段,左肺上叶舌段,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呈现放射形灌注缺损区,符合肺梗塞。胸部X线片:右中肺外带有斑点状阴影。考虑肺栓塞面积较大,立即加用肝素,同时监测凝血时间(试管法),肝素开始用量为12.5 mg/6 h,随后改为肝素25 mg/次,同时也加大硝酸甘油用量,症状逐渐好转,次日病情稳定,转入内科继续用肝素治疗,并静脉滴注罂粟碱90 mg/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先锋霉素抗感染治疗。治疗期间子宫及腹部切口无渗血,无感染,切口Ⅰ期愈合。10 d后病情稳定,停用肝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罂粟碱,改服华法林(原名华法令),后又服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潘生丁)治疗,病情好转,无不适,复查胸片、心电图、肺扫描等基本正常,于剖宫产术后35 d出院。

    作者:杨慧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剖宫产术后肺栓塞死亡一例分析

    妊娠合并肺栓塞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据报道,妊娠合并肺栓塞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妊娠合并肺栓塞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希望引起妇产科医师更广泛的关注。

    作者:郑敏;张四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引产药物对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水平的影响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1],脐血胆红素水平是监测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及催产素常用于妊娠引产。为了观察这些药物对新生儿胆红素的影响,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这3种药物对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择1998年11月~2000年3月,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健康足月新生儿168例,其中男90例、女78例,胎龄37~42周,母亲均健康无妊娠并发症。根据新生儿分娩时是否应用引产药物,分为药物引产组(74例)和对照组(94例)。

    作者:孙革;余跃元;汤明华;方素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白血病抑制因子在子宫内膜、早孕蜕膜及绒毛组织中的表达

    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哺乳动物子宫内膜中是胚泡成功植入的关键因素之一[1]。本研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LIF mRNA在人子宫内膜、早孕蜕膜及绒毛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在受精卵着床及早期胚胎维持中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1)正常子宫内膜:选取1998年7月至1999年9月在我中心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病人,年龄34~45岁,月经规律、术前3个月未用激素,其中增殖期,分泌早、中、晚期子宫内膜(病理检查证实)各10例。(2)早孕蜕膜:选同期在我中心门诊行人工流产术的健康妇女,10例,年龄22~35岁,停经42~59 d,术前2周未用激素。取正常子宫内膜、蜕膜及绒毛组织后,立即置入-70℃液氮中保存。

    作者:夏良斌;冯淑芝;李明;杨菁;徐望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子宫镜电切术对不同组织造成的热损伤的观察

    子宫镜电切术,即用电切环切除子宫内膜及粘膜下肌瘤等病变,是目前公认的子宫镜手术的标准术式。它通过将电能转变为热能,对宫壁组织起到凝固、干燥、切割作用;同时热能通过辐射、传导、扩散到全层宫壁甚至邻近器官,在切割面两侧和电凝面下方造成热损伤,形成热坏死带(zone of thermal necrosis,ZTN)[1-4]。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镜电切术对不同组织造成的热损伤,及切下肌肉组织上的热损伤深度可否反映相应宫壁上的热损伤深度。

    作者:邹冰玉;杨延林;谭欣;雷巍;董晓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艾森曼格综合征合并妊娠剖宫产后肺栓塞死亡一例临床报告及分析

    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征,系由于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压力增高,造成的心脏血自右向左分流。妊娠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而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更易发生血管内的栓塞,使母婴预后不良。现将我院1例艾森曼格综合征合并妊娠,剖宫产术后肺栓塞死亡病例报告如下。 一、病例报告 患者32岁,孕1产0,孕33周+6,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伴心慌,气短1月余,于1986年6月26日第2次入院。

    作者:刘颖;梁静;邢淑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人子宫内膜的表达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KGF)是由间质来源的细胞分泌,调节间质-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因子,刺激表皮细胞增殖[1],特异性刺激上皮细胞增殖,是体内上皮细胞增殖的重要旁分泌介质[2],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2-4]。近年来,KGF作为旁分泌调节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腺体增殖与分化方面的研究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尚未见KGF与生殖关系的报道。为此,我们检测不同时期子宫内膜中KGF及其受体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腺体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周瑾;邢福祺;陈士岭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肺栓塞猝死一例分析

    妊娠合并肺栓塞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但妊娠合并肺栓塞的死亡率则明显上升。现将我院一例妊娠合并肺栓塞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赖爱鸾;张建生;吴庆庆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子宫切除术后急性应激性溃疡四例分析

    1997年1月至2000年9月在我院妇产科行以子宫全切术为主的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急性应激性溃疡4例,占同期同类手术的5.89%。现将此4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临床表现:患者年龄为40~56岁,均无胃溃疡史。(1)临床诊断:例1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高血压;例2为多发性子宫肌瘤;例3为子宫腺肌病、左侧卵巢囊肿;例4为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局部粘液性囊腺癌,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2)手术情况:均在我院妇产科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式:例1为子宫全切术+双侧附件切除术;例2为子宫全切术;例3为子宫全切术+左侧附件切除术;例4为子宫全切术+双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术。术后均应用抗生素,未用肾上腺激素类药物。(3)术后应激性溃疡的表现:术后4~40 h出现恶心、呕吐咖啡色粘液,有时为暗红色血液,5~8次,每次量100~300 ml。化验检查:呕吐物红细胞(++)~(+ + + +),术后3~5 d出现大便潜血试验(+)。例2伴有剑突下压痛,例4伴有上腹痛。例3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79×109/L,例4为61×109/L。

    作者:高丽亚;张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子宫颈妊娠10例临床分析

    宫颈妊娠甚为少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及伊春市中心医院妇产科,自1985年8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宫颈妊娠10例,占同期两家医院异位妊娠的1.5%。现将10例宫颈妊娠的诊断、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667例异位妊娠中宫颈妊娠10例,占异位妊娠的1.5%;年龄20~30岁6例,30~40岁4例,平均28岁。初次妊娠2例,有流产史8例。均有停经,停经6~8周6例,9~10周3例,12周1例。妊娠早期无痛性阴道流血8例,其中有2例阴道流血较多。另2例为早孕药物流产术后阴道持续流血,如月经。妇科检查:子宫颈软,紫蓝着色,膨大如桶状8例,宫颈光滑2例,未见增大;宫体正常6例,稍大2例。B超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宫颈管呈漏斗状,妊娠囊位于子宫内口下方,未见胚芽。提示宫颈妊娠6例,B超提示宫颈肿瘤2例,宫腔内容物2例。化验检查:血hCG为200~650 IU/L。

    作者:邱湘伊;罗钰铭;朱关珍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