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补肾益气活血方剂对生长受限胎鼠脑及肝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被动吸烟法建立孕鼠的生长受限模型,对48只孕鼠随机分成生长受限组(12只)、精氨酸治疗组(12只)、补肾益气活血方剂(简称中药)中药治疗组(12只), 另选12只正常孕鼠组成正常组.运用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孕鼠所生产胎鼠的脑组织及肝组织内ERK-1和MKP-1的表达.结果 (1)脑组织:生长受限组、精氨酸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和正常组ERK-1的表达分别为7.63±0.22、10.03±0.41、11.03±0.30、11.44±0.09;MKP-1的表达分别为7.41±0.38、10.35±0.60、10.60±0.14、11.60±0.62.(2)肝组织: 生长受限组、精氨酸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和正常组ERK-1的表达分别为4.73±0.54、5.83±0.17、11.37±0.12、12.34±0.14;MKP-1的表达分别为9.07±0.61、10.66±0.08、14.27±0.73、14.92±0.17.(3)在肝组织和脑组织中,生长受限组ERK-1和MKP-1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中药治疗组较生长受限组明显升高(P<0.01),且接近于正常组的表达水平(P>0.05).脑组织ERK-1的表达,中药治疗组较精氨酸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MKP-1的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组织ERK-1和MKP-1的表达中药治疗组较精氨酸治疗组都明显升高(P<0.01).结论补肾益气活血方剂通过影响ERK-1和MKP-1的表达,可引起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和凋亡抑制,这可能是该方剂防治胎鼠生长受限的机制之一,且其作用优于精氨酸.
作者:吴云霞;黄光英;李靖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对遗传病高危夫妇采用单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曾生育过遗传病患儿的4对夫妇通过超排卵获得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培养至6~8细胞胚胎,每个胚胎取1~2个细胞,采用FISH进行遗传学分析、筛选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胚胎移植入子宫.结果 4例患者共进行4个治疗周期,获得可供活检的胚胎12个,活检细胞20个,固定后有核细胞17个,FISH后除2个细胞无杂交信号外,其余杂交信号清楚,结果明确.活检后的12个胚胎继续发育,结合遗传学诊断,8个胚胎可供移植,其中1例妊娠,于2001年9月14日足月剖宫产分娩一女婴,发育正常,体重4 270 g,出生后染色体检查为正常女性核型.结论对遗传病高危夫妇采用FISH技术进行PGD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孟祥阁;张丽红;董云玲;李娟;王克华;江平;张梅心;胥玉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基因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了解其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2P标记的NADH脱氢酶cDNA探针斑点印迹杂交方法,对1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及10例中、重度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的胎盘组织总RNA进行检测,以图像处理系统测量每个杂交点的平均吸光度(A)值,比较两组胎盘组织NADH脱氢酶mRNA水平.结果妊高征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NADH脱氢酶平均A值分别为21±6、56±16;妊高征组胎盘组织NADH脱氢酶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NADH脱氢酶基因表达的增加,可能在妊高征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杨丽媛;姚元庆;时永全;王新;师娟子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高水平胆汁酸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及其与胎儿窘迫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33例ICP产妇 (ICP组)和3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对照组)血清中VEGF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两组产妇的胎盘血管密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产妇的血清胆汁酸水平.结果 (1)ICP组产妇的VEGF水平为(2 072±17) ng/L,胆汁酸水平为(47.9±14.2) ng/L,血管密度为(68±5)个/高倍镜下;对照组产妇VEGF水平为(2 256±30) ng/L,胆汁酸水平为(1.6±0.7) ng/L,血管密度为(74±7)个/高倍镜下.(2)ICP组产妇血清中VEGF水平与胆汁酸水平呈负相关,与胎盘血管密度呈正相关.对照组产妇血清中VEGF水平与胆汁酸水平无相关性,与胎盘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ICP产妇血清中高水平的胆汁酸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导致内皮细胞分泌VEGF减少,造成ICP患者胎盘毛细血管减少,母儿间物质交换困难.这可能是ICP患者易发生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的原因之一.
作者:夏松云;陈竹钦;李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和血清CA125测定,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采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对133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肌层浸润深度的判断进行评估,并分析91例(79例为Ⅰ期,12例为同期的Ⅱ~Ⅳ期患者)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术前B超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62.6%和47.8%,特异性分别为67.7%和90.0%;术中肉眼观察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59.6%和73.9%,特异性分别为76.5%和94.6%;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70.0%和94.4%,特异性分别92.0%和97.7%.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Ⅰ期患者血清CA125水平异常(≥35kU/L)的发生率为8%(6/79),Ⅱ~Ⅳ期患者的发生率为58%(7/12),血清CA125水平异常的发生率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期别有极显著相关性(P<0.001),而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有一定帮助,其中术后大体标本测量的准确性相对较好.血清CA12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无关.
作者:彭萍;沈铿;郎景和;黄惠芳;吴鸣;崔全才;姜玉新;谭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水平及胎心监护图形预测胎儿窘迫的价值.方法测定73例胎心监护图形为不良图形(胎心基线异常、重度变异减速、轻度变异减速、心动过速)的新生儿(病例组)和118例产前无胎儿窘迫征象,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9分的新生儿(对照组)出生后脐动脉血乳酸水平.结果病例组中产钳助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顺产率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胎心重度变异减速多发于第二产程;胎心基线异常的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高于重度变异减速、轻度变异减速、心动过速的新生儿(P<0.05).病例组中,胎心基线异常者脐动脉血乳酸水平为(4.55±0.23) mmol/L;重度变异减速者为(3.84±0.40)mmol/L,出现以上两种图形的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变异减速者脐动脉血乳酸水平为(2.63±0.32) mmol/L;心动过速者脐动脉血乳酸水平为(2.55±0.46) mmol/L.并且轻度变异减速与心动过速者脐动脉血乳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测定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水平是一种有效、准确的诊断胎儿窘迫的方法.胎心基线异常、重度变异减速与胎儿窘迫的发生密切相关;轻度变异减速、心动过速与胎儿窘迫的发生无必然联系.
作者:张华;张建华;吴味辛;邓惠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阻断卵巢癌中VEGF的自分泌和(或)旁分泌通路,以检测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对卵巢癌细胞VEGF表达及其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自行设计和构建的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卵巢癌细胞SKOV3,采用氨基糖甙庆大霉素(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RNA斑点杂交检测核酶基因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转染前后卵巢癌细胞中VEGF的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卵巢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观察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致瘤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核酶基因后的卵巢癌细胞VEGF mRNA表达明显降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出现凋亡细胞;裸鼠致瘤能力减弱,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及血管形成减少.结论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可显著抑制卵巢癌细胞VEGF表达,通过减少血管形成抑制肿瘤生长,为进一步开展肿瘤血管靶向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严瑞兰;辛晓燕;金明;惠宏襄;王健;王德堂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以及前列腺素类物质与卵巢浆液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及放射免疫法对54例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其中良性卵巢浆液性肿瘤11例,交界性良性卵巢浆液性肿瘤10例,卵巢浆液性癌33例)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COX-2蛋白、前列腺素(PG)E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及血栓素(TX)B2水平检测.结果 (1)COX-2蛋白表达:卵巢浆液性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2%(27/33)、相对含量为20.08±3.53,交界性卵巢浆液性肿瘤分别为90%(9/10)、20.61±3.03,均明显高于良性卵巢浆液性肿瘤及正常卵巢(阳性表达率均为0,相对含量分别为15.04±0.12及15.33±0.6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卵巢浆液性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病理分级及有无腹水、有无淋巴结转移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前列腺素类物质PGE2、6-keto-PGF1α及TXB2水平:卵巢浆液性癌明显高于交界性、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P<0.05),而后3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卵巢浆液性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病理分级及有无腹水、有无淋巴结转移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 COX-2蛋白表达与PGE2、6-keto-PGF1α及TXB2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4及0.5,P<0.01). 结论 (1) COX-2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导致前列腺素类物质生物合成增加,其可能为COX-2蛋白导致卵巢浆液性癌发生的作用机制.(2) 前列腺素类物质有可能成为卵巢浆液性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
作者:唐丽霞;王敏;马坚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与妊娠早期人巨细胞病毒(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既往有自然流产、死胎、胎儿畸形、胎儿生长受限等异常妊娠史并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81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其胎盘绒毛组织HCMV-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其血清HCMV-IgM;原位杂交法检测其蜕膜巨噬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并行定量分析.结果 (1) 81例孕妇中有6例胎盘绒毛组织HCMV-mRNA阳性,14例血清HCMV-IgM阳性,阳性率为17.3%(14/81).依据HCMV-mRNA与HCMV-IgM检测结果,81例孕妇分为3组:Ⅰ组:HCMV-mRNA与HCMV-IgM均阳性5例,其宫内传播率为35.7%(5/14);Ⅱ组:HCMV-mRNA阴性而HCMV-IgM阳性9例;Ⅲ组:HCMV-mRNA与HCMV-IgM均阴性66例.另有1例HCMV-IgM阴性者其胎盘绒毛组织HCMV-mRNA阳性.(2)Ⅰ组患者蜕膜iNOS-mRNA呈强表达,其吸光度值为0.412±0.019,明显高于Ⅱ组的0.172±0.033与Ⅲ组的0.167±0.033,Ⅰ组与Ⅱ组及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例HCMV-IgM阴性而胎盘绒毛组织HCMV-mRNA阳性者,蜕膜iNOS-mRNA也呈强表达,其吸光度值为0.403.结论一氧化氮可能在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可作为诊断HCMV感染的辅助指标.
作者:汪辉;闻良珍;凌霞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母胎免疫耐受机理一直是许多免疫学家研究的热点.在一定意义上说,妊娠相当于一次成功的同种异体移植,胎儿所携带的父系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刺激母体免疫系统,产生各种免疫细胞参与的排斥反应.但实际上母体却对胎儿形成免疫耐受,这种免疫调节作用不仅发生于母体全身免疫系统,而且也发生在妊娠子宫局部,这种局部的免疫调节,更直接地影响母胎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中,有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其中自然杀伤(NK)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以及表达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而转导抑制信号,在维持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金莉萍;李大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27岁,藏族,未婚.发现下腹部包块1个月余伴疼痛3 d,于2002年1月23日急诊入院.患者自诉月经规律,1个多月前发现下腹部隆起,可触及1个大小约10 cm×10 cm的包块,当时无任何不适感,故未进行治疗.3 d前无明显诱因开始下腹剧痛.既往健康,居住在牧区,有流行区生活史.月经12岁初潮,周期正常,经量中等,色红,无痛经;未婚未产.
作者:韩筱倩;拉布;边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又称先天愚型或21三体综合征,是胎儿先天缺陷中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特征为严重的先天性智力障碍、特殊的面容,并常伴有各种先天性畸形,其出生率约占活产新生儿的1/700~1/800.目前,唐氏综合征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防止和降低患儿的出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测定妊娠中期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FP)和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用于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郁凯明;王天飞;钟红菱;杨惠珠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端粒的损伤不仅限于血管壁细胞,也涉及造血细胞[1].有研究证实,外周血细胞的端粒酶激活程度与端粒的损伤程度呈正比[2].也有文献报道,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3].我们检测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外周血及胎儿脐血中端粒酶活性,旨在探讨孕妇外周血及脐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与妊高征的关系.
作者:杨华光;姚元庆;井红鸽 刊期: 2002年第11期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1,2] .雌激素与内异症发病、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我们选择雌激素受体(ER)基因为候选基因,探讨ER基因PvuⅡ、XbaⅠ的多态性与内异症的关系.
作者:傅薇;林金芳;朱铭伟;沈福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肾上腺髓质素(ADM)是1993年日本学者Kitamura等[1]在人嗜咯细胞瘤中发现并分离出的一种有扩血管作用的活性肽.内皮素是经典的缩血管活性肽.研究表明,ADM与内皮素相互作用,参与内皮源的细胞旁分泌、自分泌调节体系的构成,共同协调血管张力,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动态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 ADM和内皮素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
作者:张丽丽;曹泽毅;李维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内镜手术是传统的手术技术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光导工艺技术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是外科的革命.它改变了医生的思维观念、感觉途径、技术路线和操作技巧,并正逐步成为许多妇科疾病的一种治疗模式.
作者:郎景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二维(2D)超声技术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从初的诊断到现在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已日臻完善.在2D超声扫查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2D图像对子宫、卵巢、胎儿的解剖结构等进行三维(3D)立体构像,但由于探察者的经验所限,对一些复杂或缺损不明显的病变很难用2D超声图像进行描述,从而造成对病损的理解困难或漏诊、误诊等.
作者:钱敏;陈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作者:冷金花;段华;李志刚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作者:周应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中诱发并发症的潜在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5年1月~2001年1月,在行各类宫腔镜手术中发生并发症的17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生子宫穿孔3例和不全子宫穿孔7例,分别发生在较大的子宫肌瘤切除术、宫腔粘连分离术、子宫纵隔切除术和胎骨嵌入切除术中,均在B超或腹腔镜下诊断并经腹腔镜缝合止血,避免了开腹手术;发生术中大出血4例,分别在宽蒂、多发性黏膜下肌瘤切除和子宫腺肌病内膜切除术中,除1例开腹行子宫切除外,3例经宫腔放置球囊导管压迫止血; 发生经尿道前列腺切除(TURP)综合征3例,其中2例为宽蒂黏膜下肌瘤和内突壁间肌瘤切除,1例为子宫腺肌病行内膜切除,经补钠、利尿和纠正左心功能衰竭,症状得到控制.结论复杂的宫腔内操作是宫腔镜单极电切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的潜在危险,进行术前预处理、术中监护等,是预防及检查手术并发症的基本措施.
作者:段华;夏恩兰;李兰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月5年间收治的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输卵管妊娠病例21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有休克症状及腹腔内出血量超过1 000 ml的21例为研究组,其余194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输卵管破裂的发生率分别为81%(17/21)、16%(31/194),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腹腔内出血量分别为(1 775±531)与(133±176) ml (P<0.01),自体输血量分别为(1 141±1 327)与(25±83) ml (P<0.01),自体输血率分别为95%与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22)与(56±58) m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输卵管切除术的比例分别为86%与51%,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50±24)与(43±24)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0±0.8)与(2.3±0.8) 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腹腔镜操作引起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具备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对休克型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是安全的,良好的麻醉监护与自体输血技术是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保障.
作者:李志刚;冷金花;郎景和;刘珠凤;孙大为;朱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妇科内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的规律.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上海市9所三级医院和5所二级医院近10年妇科内镜手术(腹腔镜和宫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4所医院共进行妇科手术性腹腔镜手术10 263例,并发症155例,发生率1.51%;宫腔镜手术18 306例,并发症16例,发生率为0.09%.腹腔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性并发症,70例,发生率0.68%,占并发症总数的45.2%(70/155),其他主要并发症为感染性并发症18例、脏器损伤性并发症12例,发生率各为0.18%、0.12%;主要并发症在非经验者中的发生率为有经验者的6倍(P<0.01);从1992~2001年,并发症发生率由7.25%下降至0.90%.宫腔镜手术并发症为子宫穿孔6例,液体超负荷3例,心脑综合征2例,术后出血3例,内脏损伤1例,死亡1例,死亡率0.005%;并发症年发生率为0.04%~0.20%.进行宫腔镜手术不到1 000例医院的并发症发生率为手术超过1 000例医院的16倍(P<0.01). 结论内镜手术并发症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随手术范围的扩大,出血性并发症、脏器损伤性并发症有所增加,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者的手术经验有关.要降低妇科内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应重视适应证的选择、内镜手术的基础操作及手术医师的分级培训.
作者:刘彦;张惜阴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对子宫内膜癌21例、子宫颈癌35例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和淋巴结切除术适应证,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其中对30例患者行选择性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切除,再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结果腹腔镜下手术时间平均为3.1 h,术中出血平均198 ml,切除淋巴结数平均16个.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6 d.术中发生膀胱损伤2例、静脉损伤2例,1例大肠损伤术中转行开腹术.术后仅1例于1个月后出现双侧输尿管轻度狭窄,1例术后1个月出现肿瘤穿刺孔转移,3例出现尿潴留,其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施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安全可靠;淋巴结切除彻底,且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作者:梁志清;徐惠成;熊光武;李玉艳;陈勇;王琳;何畏;史常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镜学组于2000年成立,该学组的宗旨及任务是致力于我国妇科内镜事业的推广和发展.2001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妇科内镜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学组对全国各地妇科内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冷金花;段华;龚晓明;夏恩兰;郎景和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