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对28例重复异位妊娠患者(观察组)首次异位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收治的56例初次异位妊娠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发病时年龄、结婚年龄、孕次、产次、避孕方式、停经天数、阴道出血天数、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高值、腹腔内出血量、异位妊娠类型、治疗方式和输卵管有无炎症表现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查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变量分析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比数比(OR)值为:治疗方式为输卵管吻合(OR=62.74, P=0.043)、输卵管炎症表现(OR=54.85, P=0.000)、无避孕措施(OR=11.29, P=0.002)和避孕措施为不严格阴茎套(工具)避孕(OR=4.75, P=0.046);保护性因素OR值为:治疗方式为输卵管切除加对侧绝育(OR=0.06, P=0.049)、口服避孕药避孕(OR=0.10, P=0.050)和治疗方式为药物保守治疗(OR=0.33, P=0.002).结论输卵管吻合术、输卵管炎症表现、无避孕措施和不严格工具避孕,为重复异位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治疗方式为输卵管切除加对侧绝育、口服避孕药避孕和治疗方式为药物保守治疗是保护性因素.
作者:吴国光;朱玲;刘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测米非司酮对卵巢癌细胞株3AO和SKOV3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活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蛋白表达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3AO 和SKOV3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米非司酮在不同浓度和培养时间下,3AO细胞的ER、PR、p53和bcl-2蛋白表达率、增殖率和凋亡率.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3AO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3AO细胞在不同浓度米非司酮(5、10、20、40、80μmol/L)和不同时间培养(24、48、72 h)下,其生长抑制率由1.7% 增加至75.0%,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正相关(P<0.01),但SKOV3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P>0.05).3AO细胞凋亡率与米非司酮剂量和培养时间呈正相关(P<0.01).米非司酮阻断3AO细胞周期,使其停滞于G0、G1期,降低S期细胞比率.米非司酮诱导3AO细胞凋亡,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经米非司酮培养的3AO细胞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变化,包括染色体皱缩、细胞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形成.米非司酮显著升调p53蛋白表达,而降调bcl-2 蛋白表达(P<0.01).米非司酮浓度为10 μmol/L,培养24 h时,3AO细胞p53和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4.8±4.0)%和(10.1±1.2)%,与对照的(27.1±3.3)%和(17.6±1.0)% 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米非司酮浓度为10 μmol/L,培养48 h时,PR蛋白表达率为(12.7±1.4)%,明显低于对照的 (44.9±1.4)%(P<0.01).结论米非司酮对3AO细胞的体外增殖和凋亡活性呈明显剂量-时间依赖关系,其抗肿瘤作用与降调PR、bcl-2蛋白表达和升调p53蛋白表达相关.
作者:李强;李继俊;赵兴波;季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建立人宫颈癌细胞株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宫颈鳞癌组织取材,体外培养,建株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细胞遗传学变化,检测裸鼠接种CS1213后的成瘤性和p53、bcl-2、Ki67基因表达.结果新建的CS1213细胞株在体外已传代170次.细胞呈圆形,悬浮生长,胞浆内有大量的张力原纤维,群体倍增时间为25 h,集落形成率为19%,具有超二倍体核型,染色体主干系为80~88.细胞无支原体污染,有特异性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p53、bcl-2和Ki67基因高表达,CS1213细胞接种Balb/c裸鼠,可形成移植瘤,并具有原发宫颈癌的组织学特性.结论新建立的CS1213细胞具有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特点,是研究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的理想细胞模型.
作者:李旭;陈葳;杨玉琮;司履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中是否存在DNA聚合酶β(POLB)基因的突变.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DNA序列分析法对34例宫颈癌组织进行POLB基因突变的调查.结果宫颈癌组织中存在POLB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率与癌组织的病理分级有关,G1、G2、G3宫颈癌组织中POLB基因突变率分别为9例中1例,29%(4/14)、73%(8/11),除G1与G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余两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5).测序结果表明,POLB基因的第660位核苷酸由A变为G,其氨基酸的第182位由精氨酸(Arg)变为甘氨酸(Gly).结论宫颈癌组织中存在POLB基因突变现象,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韩丽萍;乔玉环;董子明;史惠蓉;赵国强;刘栋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胎盘滋养细胞凋亡基因的差异表达,探讨细胞凋亡与妊高征发病的关系.方法妊高征患者20例为妊高征组,正常孕妇10例为对照组.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两组孕妇胎盘组织滋养细胞凋亡情况.同时采用上海博星公司生产的基因芯片进行凋亡基因表达谱的筛查.判断基因差异表达的标准:(1)cy5(妊高征组)/cy3(对照组)的自然对数绝对值>0.69,cy3与cy5的信号相差2倍以上.(2)cy3或cy5、cy3和cy5的信号值其中之一必须>800.结果 (1)TUNEL检测显示,每10 000 μm2绒毛面积中滋养细胞凋亡数,妊高征组为1.584个,对照组为0.032个,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基因芯片筛查有差异表达的凋亡基因10个,占基因芯片筛查凋亡基因总数的5%.妊高征组胎盘组织中的凋亡基因表达均明显下调,即cy5/cy3比值<1.其中包括具有明显抗凋亡作用的SFRP2、IAP2、DHCY24及ATPIA1基因.结论妊高征患者胎盘滋养细胞存在显著的凋亡现象,具有抗凋亡作用的基因表达明显下调,将可能导致胎盘滋养细胞凋亡,从而导致妊高征发病.
作者:孙丽洲;赵文英;洪蕾;彭韬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a twin pregnancy consisting of a complete mole and coexisting fetus,CMCF)的产前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CF的临床资料.结果第1例患者在孕10周时,B超发现胎儿与葡萄胎胎盘共存,患者要求终止妊娠,刮宫物间期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核型分析提示,胎儿与葡萄胎均为二倍体,证实为CMCF.第2例患者在孕21周时,B超发现胎儿与葡萄胎胎盘共存,B超引导下经腹壁绒毛活组织检查(活检)和羊膜腔穿刺,葡萄胎和羊水的间期细胞FISH和核型分析提示,胎儿与葡萄胎均为二倍体,证实为CMCF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患者继续妊娠,在孕28周时胎膜早破,因继发感染而行剖宫产终止妊娠,胎儿存活,胎盘、新生儿外周血的核型分析结果与产前诊断相符.结论产前一旦发现胎儿与葡萄胎胎盘共存,应立即进行CMCF和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PHM)的鉴别,如果绒毛和羊水行间期细胞FISH和核型分析为二倍体,则为CMCF,是否继续妊娠,需采取个体化原则;如果为三倍体,则为部分性葡萄胎,应及时终止妊娠.
作者:戚庆炜;向阳;郝娜;刘俊涛;徐蕴华;杨秀玉;孙念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因子宫内膜息肉行各类宫腔镜手术109例,其中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15例、生育期子宫内膜息肉94例.109例中合并月经紊乱84例、贫血34例、痛经16例、原发不孕3例、继发不孕2例.患者年龄26~73岁,平均(45±9)岁;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12±5)个月.月经紊乱者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月经失血图以评估月经血量.结果 109例中,单纯息肉切除35例,息肉切除同时浅层内膜切除9例,息肉切除同时内膜切除63例,息肉切除同时内膜剥除2例.84例月经紊乱者术后闭经14例、阴道点滴出血26例,其余44例月经血量均较术前减少.34例术前贫血患者,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即恢复正常.16例痛经者术后7例症状消失、7例缓解、2例加重.5例不孕者术后4例妊娠.15例绝经后患者术后无异常出血.结论有月经改变且无生育要求者,息肉切除同时应行子宫内膜电切术,可避免息肉复发;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行单纯息肉切除,如合并内膜息肉样增生,应同时行浅层内膜切除;绝经后患者,可行单纯息肉切除,如合并内膜息肉样增生,应同时行子宫内膜剥除.
作者:冯力民;王伟娟;张红霞;朱荫芝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外用生物黏附缓释避孕凝胶杀精剂(凝胶剂)的临床避孕效果.方法将240例育龄妇女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20例使用凝胶剂(凝胶剂组),120例使用避孕栓剂(栓剂组).随访6个月,以生命表法统计、Log rank 检验比较两组的妊娠率、因症停用率和非医学原因停用率等.结果两组使用药剂前后,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均无异常.6个月的随访率,凝胶剂组和栓剂组分别为100.0%和97.5%;粗累积妊娠率分别为6.39/100妇女和2.95/100妇女;因症停用率为3.45/100妇女和4.57/100妇女;非医学原因停用率为6.89/100妇女和14.17/100妇女.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凝胶剂的临床效果与避孕栓剂一样,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徐晋勋;石林特;周晓波;肖志琴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靶向非病毒载体GE7在卵巢癌细胞株CAOV3细胞中的转导效率,及其介导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SV1-tk)/更昔洛韦(GCV)基因治疗系统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构建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介导的非病毒载体GE7,分别与外源基因[即报告基因β-半乳糖苷酶(β-gal)和治疗基因HSV1-tk]构成载体复合物,体外转导CAOV3细胞,通过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染色、核酸分子印记杂交分析, 观察非病毒载体GE7对外源基因β-gal及HSV1-tk基因的转导情况;将 GCV加入转导HSV1-tk基因的CAOV3细胞,通过细胞生长抑制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等,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β-gal基因的转导效率可达80%,呈瞬时表达;加入10 mg/L的GCV时,转导HSV1-tk基因的CAOV3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可达95%;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AOV3细胞S期比例上升,高达90%,凋亡指数高达30.结论 GE7载体系统能高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CAOV3细胞,GE7/ HSV1-tk /GCV基因治疗系统在卵巢癌治疗中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晓军;徐丛剑;金志军;刘彦;戴霏寒;韩峻松;田培坤;顾健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区域基因HLA-DR3、HLA-DR4、HLA-DR13、HLA-DR15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研究组)和4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外周静脉血中HLA-DR3、HLA-DR4、HLA-DR13、HLA-DR15基因表型分布及频率.结果 (1)研究组孕妇HLA-DR3基因频率为1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P<0.05);HLA-DR13基因频率为2.6%,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的17.5%(P<0.05);两组孕妇HLA-DR4 、HLA-DR15的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研究组孕妇中,HBV高复制状态者的HLA-DR3基因频率为30.0%,显著高于低复制状态者的7.9%(P<0.05).(3)将研究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根据脐血清HBsAg、HBV DNA的检测结果分为:宫内感染组和宫内未感染组,宫内感染组孕妇HLA-DR3的基因频率为50.0%,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的14.7%(P<0.05).其余各基因表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宫内感染组新生儿HLA-DR3基因频率为30.0%,明显高于宫内未感染组的7.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孕妇HBsAg携带与HLA-DR3和HLA-DR13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其体内病毒高复制状态与HLA-DR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孕妇或胎儿携带HLA-DR3,易导致HBV母婴垂直传播.
作者:刘海英;孔北华;罗霞;徐永萍;戴旻笙;江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宫颈癌前病变是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它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 (CIS). 根据细胞异常的程度将CIN分为3级:CINⅠ、CINⅡ、CINⅢ.目前,妊娠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关系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陈庆云;卞美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血凝增强是妊娠晚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产后止血的重要机制.但是,血液高凝状态可以引起许多产科并发症,例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胎盘早剥、胎盘梗死、DIC、胎儿生长受限(FGR)、反复流产、死胎、早产和死产等,严重者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有先天遗传、后天获得、免疫失调和多种缺陷等因素的共同参与.本文就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丁虹;朱付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26岁,孕1产0.因停经3月+,突发腹痛1 h,头晕半小时于2002年11月16日晚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为2002年7月6日.停经后曾自测尿妊娠实验(+),未进行过B超检查.停经40 d+出现早孕反应至今,停经后无阴道出血.近期时感右下腹胀痛,但能自行缓解.
作者:魏增涛;方正慧;毛红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57岁,孕5产4,末次妊娠25年前.患者绝经已6年,近2周阴道少量间歇出血,接触性出血1次,无腹痛.当地医院诊断为阴道炎、宫颈炎,给予氧氟沙星、甲氨苯酸药物口服,阴道放置少量呋喃西林粉,病情无改善.于2002年7月29日转来我院.既往健康,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病患者接触史.
作者:王金仙;林峰;尹先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33岁.因停经36周+4,头痛2个月、眼花1个月,于2001年2月19日入院.入院检查:血压19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面部及眼睑水肿,眼底视网膜有点状渗出,视网膜动脉变细、迂曲,静脉充盈良好,动静脉比值为1∶2,双侧瞳孔等大.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肢体水肿,宫高28 cm,腹围85 cm,左枕前位,胎心率138次,宫口未开,胎膜未破.骨盆各径线正常.辅助检查:尿蛋白(++),颗粒管型(+)/低倍视野.血常规:血小板300×109/L,红细胞压积0.42.肝、肾功能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21.1 s,纤维蛋白原2.63 g/L.B超示单胎头位,胎盘位于宫前壁,实质回声均匀,羊水适量.入院诊断:(1)妊娠36周+4;(2)先兆子痫;(3)胎儿生长受限.
作者:时学芳;李红;王春香;郑红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31岁,结婚7年未孕.14岁月经初潮,周期30 d至数月.B超检查显示:子宫大小正常;双侧卵巢均匀性增大,包膜回声增强,轮廓较光滑,每侧卵巢均可见10余个小囊性卵泡,呈车轮状.血清雌二醇(E2) 244 pmol/L,促卵泡激素(FSH)5.95 IU/L,促黄体生成激素(LH)17.3 IU/L,睾酮(T) 25.1 nmol/L,孕酮(P)1.8 nmol/L,泌乳素(PRL)48 nmol/L,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于2001年11月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
作者:李弘;王怀秀;王静;王永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33岁,孕2产2.因月经期食用不洁食物出现腹痛、腹泻5 d, 为稀水样便,无脓血;腹痛为阵发性上腹部及脐周疼痛,后腹痛并加重1 d,伴晕厥3次,急诊入当地医院.给予止泻及支持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腹泻消失,但腹痛无明显减轻.次日行B超检查,显示腹、盆腔内大量液性暗区.考虑为腹腔出血(原因待查),于2002年7月20日急诊转入我院.患者平时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2年7月14日,月经量同平时,无特殊病史.
作者:赵菊芬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原因不明自然流产(不明流产)的关系密切[1,2].TNF-α主要通过TNF-α受体1(TNFR1)的信号传导产生生物学效应.本研究检测了早期不明流产孕妇蜕膜组织,及血清中TNF-α膜受体1(mTNFR1)及其可溶性受体 (sTNFR1)的表达,探讨早期不明流产与蜕膜及母体血清TNFR1表达水平的关系,为其病因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闫春芳;李旭;金辉;陈葳;杨玉琮;程小丽;曹云新;于学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阴道斜隔综合征是发病率较低的先天性生殖道畸形,表现为双子宫、双宫颈、一侧阴道完全或不完全闭锁,且多伴有闭锁阴道侧的肾脏缺如,因其罕见,而更易被基层临床医生忽视及误诊,尤其是在隔后子宫妊娠时,容易导致反复行人工流产术.我院于2000年~2001年收治2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式景;陈永琴;王晓黎;姚丽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近年来,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病因研究方面,血管内皮损伤及胎盘浅着床学说受到广泛关注.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研究证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白细胞激活有重要关系[1],白细胞的激活是由表达于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所调节[2].本研究检测了妊高征患者血循环中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水平,以及VCAM-1在胎盘组织螺旋动脉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妊高征发病的关系.
作者:王福玲;刘佩秋;汤秀明;彭伟;杨宗利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36岁,孕2产1.因停经25周+4,胸闷憋气5 d,于2002年3月14日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1年9月17日,预产期2002年6月24日.在外院定期产前检查无异常发现.此次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夜间不能平卧,无咳嗽、咳痰,在外院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202次,予口服心律平对症治疗无好转,转入我院.既往健康,1989年足月顺产一男婴.
作者:王山米;席南;何洁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2 000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在维持细胞外基质(ECM)结构完整,调控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TFPI-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株A2780细胞,探讨其对卵巢癌细胞体外浸润转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仲任;黄瑞滨;宋善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在肿瘤侵袭、转移的复杂过程中,除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外,还与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在一些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中,上皮型钙黏附素( epithelial cadherin, E-cd)的表达下降、明显异常或缺失,与肿瘤细胞的高侵袭力及低分化密切相关[1].本研究对绒毛膜癌(绒癌)细胞株JAR及JEG-3在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点的E-cd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对两种绒癌细胞株E-cd的表达与基底膜成分--纤维黏连蛋白(FN)体外黏附能力改变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探讨E-cd的表达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侵袭的关系.
作者:胡燕;孙红;帅茨霞;丰有吉;吴建波;王群姬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正常妊娠和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GTN)并存是非常罕见的,存在一系列诊断和治疗上的难题.这种情况在自然受孕和助孕受孕中都可能发生,可能合并非恶性GTN,也可能合并恶性GTN.在国外文献中,对该疾病的报道较多,在国内也相继有些个案报道,但对其诊断与处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
作者:向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也称艾滋病(AIDS),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的广泛流行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我国也面临HIV流行的严峻挑战.
作者:樊庆泊;边旭明;郎景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第一次全国宫颈病变学术会议于2002年11月28日至30日在珠海召开.这是继2000年宫颈病变学习班之后,第一次正式召开的关于宫颈病变的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治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250余人,及澳大利亚有关专家及澳门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曹泽毅、副主任委员郎景和教授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专题报告.会议论文分专题报告、大会发言及书面交流3个部分.其中专题报告25篇、大会发言42篇、书面交流94篇.细胞病理学、临床、流行病学专家等,对宫颈病变筛查、诊断及治疗,以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作者:王友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e cell tumor,JGCT)是一种少见的性索-间质肿瘤.至今约有200余例报告.1999年,WHO关于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将粒层细胞瘤分为幼年型和成年型粒层细胞瘤(adult granulose cell tumor,AGCT)两种.近年来,随着对JGCT不断地认识和研究,有关JGCT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现将其主要临床与病理学特征介绍如下.
作者:陈乐真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