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类疾病起源于胚胎期,因此,与胎儿生长发育相关的研究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胎儿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起关键作用.SHP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是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与其他多种激素受体相互作用,抑制其转录活性,同时能增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s)的转录活性,参与胆固醇代谢.Nishigori等[1]研究发现,SHP基因与日本人出生体重增加及轻中度肥胖有关,提示SHP基因可能参与胎儿宫内发育的调节.我们通过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SHP基因的单核甘酸多态性(SNP)位点rs7504,探讨SHP基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作者:韩红敬;魏丽惠;王山米;纪立农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染色体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染色体病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临床综合征,且大多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迟缓.近年来,随着不孕症及细胞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发现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疾病(特别是闭经、反复自然流产、性器官发育异常等)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5年间,共780例染色体检查的结果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叶红;郑军;石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宫内外复合妊娠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其发病率约占自然妊娠的1/30 000.近年来,由于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宫内外复合妊娠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文献报道,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随着多胎妊娠的增多,宫内外复合妊娠的发生率可高达0.75%~3.0%[1].由于临床上往往对此病缺乏认识,警惕性不足,容易导致误诊误治.我院近来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程春霞;徐大宝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随着低温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卵巢组织库的建立将为那些可能发生卵巢功能早衰的妇女提供保存生育力的可能.本研究应用超速冷冻的方法,对小鼠卵巢组织进行超速冷冻并快速复温,观察始基卵泡的形态学变化,以及始基卵泡的凋亡,探讨应用超速冷冻的方法及冻存小鼠卵巢组织的可行性.
作者:张佳荣;万小平;陈建利;刘玲;杨懿霞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胎儿心律失常是一种较常见的胎儿疾病[1].超声心动图能在产前对胎儿心律失常进行分类和诊断已早有报道[2],为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提示胎儿心律失常预后的预测价值,我们对134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的胎儿进行了随访(死胎经尸检证实),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邹勤;周启昌;彭青海;龙湘党;张静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启动子调控的胞嘧啶脱氨酶和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融合基因(CD-UPP,即自杀基因)表达的腺病毒载体,对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腺病毒载体,设立卵巢癌顺铂敏感细胞株A2780和以其诱导的耐药细胞株A2780/DDP,在体外用重组腺病毒转染两组细胞并联合应用前药5-氟胞嘧啶(5-FC),观察两组卵巢癌细胞对5-FC的敏感性.将CD-UPP阳性和CK-UPP阴性的A2780/DDP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给予5-FC,观察5-FC对混合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当重组腺病毒滴度为100感染复数(MOI)、5-FC浓度为250 μg/ml时,对顺铂耐药的A2780/DDP细胞的存活率为(3.6±1.0)%,对顺铂敏感的A2780细胞的存活率为(76.5±2.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20%CD-UPP阳性A2780/DDP细胞,即可引起80.3%的混合细胞死亡,CD-UPP /5-FC系统表现出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由腺病毒介导的含有GSTP1调控的CD- UPP/5-FC系统,对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为临床上克服卵巢癌化疗耐药,提供了一条安全、高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蔡俐琼;李敏;卢实;汪宏波;王泽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人宫颈上皮的永生化细胞系,并进行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用含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型E6、E7基因的腺病毒伴随病毒感染人胎儿宫颈上皮细胞,培养、传代.采用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和PCR技术检测HPV16型E6、E7基因的表达情况;取20代细胞,采用软琼脂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和Scid小鼠皮下接种等方法检测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果 20代细胞的表型仍保留原代上皮细胞的特征,表现为单层生长和锚锭依赖性生长.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和PCR技术检测显示,细胞内有HPV16型E6、E7基因的表达,其基因片断长度为829 bp.20代细胞进行软琼脂培养不形成克隆; scid小鼠皮下接种未成瘤;染色体核型分析为二倍体和多倍体,11号染色体可能为HPV16型E6、E7基因整合的部位.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张力原纤维,证实细胞为鳞状上皮来源.结论成功建立了HPV16型E6、E7基因诱导的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系,且其生物学特性稳定,可进一步用以宫颈癌病因和发病相关机制的研究.
作者:曹泽毅;赵健;廖秦平;杨怡姝;周玲;曾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妊高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9例妊高征患者(妊高征1组)及26例正常孕妇(对照1组)的胎盘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12例(从妊高征1组中选出)妊高征患者(妊高征2组)及12例(从对照1组中选出)正常孕妇(对照2组)的胎盘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的表达.结果 (1)妊高征1组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3.1%、中度阳性表达率为23.3%,显著高于对照1组缺氧诱导因子1α阳性表达率的20.9%、中度阳性表达率的7.0%(P<0.01).(2)妊高征2组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表达水平为0.96±0.37,对照2组为0.95±0.2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1)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胎盘组织相似,但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胎盘组织.(2)缺氧诱导因子1α通过蛋白水平上的调节参与妊高征病理生理过程,而不是在转录水平.
作者:孙飞;姚元庆;李东红;尹国武;姜锋;王文勇;王淑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PKB)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作用以及PI-3K抑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杂交技术,检测一定浓度(1×10-6 mol/L)17β-E2 作用于Ishikawa细胞不同时间(分别为0、5、15、30、60、120 min)后和不同浓度(分别为0、1×10-10、1×10-8、1×10-6、1×10-4 mol/L)17β-E2作用Ishikawa细胞一定时间(30 min)后PKB的活化情况[以磷酸化PKB和总PKB比值(p-PKB/PKB)表示],以及用同法检测PI-3K抑制剂LY294002对17β-E2活化PKB的影响.结果 1×10-6 mol/L 17β-E2作用于Ishikawa细胞15 min时,PKB的活化水平(0.533±0.029)已明显高于对照(0.361±0.029,P<0.05),30 min时明显(0.666±0.021,P<0.001),而且持续至少达120 min时;随着17β-E2浓度(分别为1×10-10、1×10-8、1×10-6、1×10-4 mol/L)的增加,PKB的活化水平逐渐增高,与对照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除1×10-10 mol/L外, P值分别为>0.05、<0.05、<0.05、<0.001).随着LY294002作用浓度 (分别为0.1、10、50、100 μmol/L) 的增加,17β-E2作用Ishikawa细胞后PKB的活化水平逐渐下降(分别为0.415±0.032、0.111±0.035、0、0),同对照(0.443±0.03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除0.1 μmol/L外, P值分别为>0.05、<0.05、<0.001、<0.001),50 μmol/L 的LY294002已完全阻断了17β-E2对Ishikawa细胞PKB的活化作用.结论 17β-E2可通过非转录效应,迅速激活Ishikawa细胞的PI-3K/PKB信号传导通路,LY294002可抑制17β-E2对此通路的激活.
作者:郭瑞霞;魏丽惠;王建六;孙蓬明;孙秀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清甘胆酸水平变化与胎盘细胞凋亡的关系,进一步分析ICP患者胎盘功能减退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30例ICP患者(ICP组) 及27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分娩前血清甘胆酸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两组孕妇胎盘细胞凋亡调节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 (1)ICP组甘胆酸水平为(51.8±5.9) μmol/L,对照组为(9.4±5.6)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 ICP组胎盘合体滋养细胞bax阴性2例,弱阳性9例,中等阳性11例,强阳性8例;bcl-2弱阳性12例,中等阳性12例,强阳性6例.对照组bax阴性9例,弱阳性13例,中等阳性4例,强阳性1例;bcl-2弱阳性3例,中等阳性4例,强阳性20例.两组比较,ICP组bax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5), 而bcl-2的表达阳性率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5).(3)孕妇血甘胆酸水平与胎盘bax表达阳性率呈线性正相关(P<0.005),与胎盘bcl-2表达呈线性负相关(P<0.005).结论 ICP患者血中高水平的甘胆酸使胎盘合体滋养细胞bax基因过度表达,这可能是ICP患者胎盘功能减退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亚娟;岳亚飞;刘小琴;李淑红;刘朝阳;王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盐酸氟西汀及激素补充治疗(HRT)用于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已绝经并符合抑郁症诊断的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7例.盐酸氟西汀联合HRT组:每28天为1个周期,应用结合雌激素0.625 mg/d与安宫黄体酮5 mg/d,盐酸氟西汀20 mg/ d;单纯HRT组:每28天为1个周期,应用结合雌激素0.625 mg/d与安宫黄体酮5 mg/d.两组均治疗8周.于治疗开始日及治疗第1、2、3、4、6、8周各随访1次,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症程度,应用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价绝经期症状.结果治疗前HAMD评分,盐酸氟西汀联合HRT组与单纯HRT组分别为(23±5)分和(24±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3周,盐酸氟西汀联合HRT组为(10±6)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单纯HRT组为(15 ±7)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周后,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至治疗第8周HAMD评分,盐酸氟西汀联合HRT组与单纯HRT组分别为(3±2)分和(1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前KMI评分,盐酸氟西汀联合HRT组与单纯HRT组分别为(31±8)分和(33±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周后,两组KMI评分分别为(9±6)分和(14±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盐酸氟西汀联合HRT组和单纯HRT组的抑郁症治愈率分别为92%和48%,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盐酸氟西汀联合HRT治疗绝经期抑郁症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HRT,对改善绝经期症状略强于单纯应用HRT.
作者:郁琦;阴春霞;惠英;于静;何方方;魏镜;吴宜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基(RRM2)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绒毛膜癌细胞株JAR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为载体,将人工合成的分别位于RRM2 mRNA核苷酸序列第626~645(编码区)和第1572~1591 ( 3′端非编码区) 位点且全程硫代修饰的两条ASODN片断(前者称ASODN1,后者称ASODN2)导入JAR细胞中,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免疫印迹法和RT-PCR技术检测ASODN对RRM2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ASODN1对JAR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效应:100 nmol/L ASODN1作用后JAR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8.10±1.18)%;随着ASODN1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增强,ASODN1浓度为400 nmol/L时其细胞生长抑制率为(27.70±3.68)%,与ASODN1浓度为0时[(0.16±0.12)%]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0).200 nmol/L ASODN1作用24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为(13.98±1.45)%; 48 h[为(18.90±4.85)%]达到高峰,72 h抑制作用[为(19.53±5.00)%]不再明显增强,分别与作用时间为0时[(0.16±0.31)%]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0).(2)JAR细胞RRM2蛋白和mRNA的表达:200 nmol/L ASODN1作用12 h, RRM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开始下降;作用24 h,细胞RRM2蛋白和mRNA表达下降更明显;作用48 h, RRM2蛋白和mRNA表达达低水平,与作用时间也为48 h,但未加药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72 h有所恢复.ASODN2和对照寡核苷酸(即与ASODN1核苷酸组成一样但序列打乱的寡核苷酸类似物)对JAR细胞增殖及RRM2蛋白和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ASODN2与ASODN1联合应用,对JAR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RRM2蛋白和mRNA表达的下调作用显著强于单用ASODN1(P<0.05).结论 ASOND1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抑制JAR细胞生长和RRM2的转录和翻译.联合应用针对RRM2基因不同位点的ASODN是提高反义药物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崔金全;石一复;周怀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植入前胚胎染色体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0对不孕夫妇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周期的超促排卵和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于受精后第3天进行胚胎活检及FISH分析,第4天选择染色体组成正常或平衡的胚胎进行移植.结果 10个PGD周期共获卵158个,对其中54个胚胎进行活检,51个胚胎获得明确诊断,诊断率为94%(51/54).对染色体组成正常或平衡的24个胚胎进行宫腔内移植,共4例获得妊娠,其中3例已足月分娩健康婴儿,1例为异位妊娠.结论应用FISH技术进行植入前胚胎染色体诊断,是预防流产和染色体异常患儿出生的有效手段.
作者:徐晨明;金帆;钱羽力;叶英辉;朱依敏;黄荷凤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初乳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淀粉酶(A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改良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碘-淀粉比色法和磷酸苯二钠法,测定20例产妇的118份初乳(泌乳第1~7 天)中SOD、AM和ALP活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GF和IGF-1含量.结果初乳中SOD活性在开始泌乳的前1~4 天由(18.7±2.2)kU/L上升到(22.5±2.9)kU/L,然后下降,第7 天为(11.2±2.1)kU/L,前4 天活性显著高于第7 天(P<0.05或P<0.01).AM和ALP活性在开始泌乳的1 周内逐渐下降,分别由(155±12)kU/L和(105±17)kU/L,下降到(17±4)kU/L和(54±9)kU/L,前4 天的AM活性显著高于第7 天(P<0.05或P<0.01),第1 天的ALP活性显著高于第7 天(P<0.05).初乳中EGF和IGF-1含量在开始泌乳的前4 天快速下降,分别由(105±11 )μg/L和(25.9±2.7)μg/L下降到(40±5)μg/L和(5.6±1.3)μg/L,在泌乳的第4~7 天变化较小.泌乳前3 天,EGF含量显著高于第7天(P<0.05或P<0.01),第1天的IGF-1含量显著高于第7 天(P<0.01).结论初乳中具有高活性的SOD、AM和ALP,且富含EGF和IGF-1.初乳中酶活性和生物活性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与新生儿生长发育规律相适应.
作者:秦宜德;罗欣;黄登莲;徐从贞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FTR)在人月经周期子宫内膜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人月经周期子宫内膜中CFTR的蛋白及mRNA的分布与含量变化.结果 (1)CFTR仅在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表达,增生期晚期、分泌期、月经期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均富含CFTR,与增生期早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印迹法证实,增生期晚期、分泌期内膜存在特异性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0 000的CFTR条带;(2)CFTR mRNA在增生期晚期和分泌期早期子宫内膜中含量高,与增生期早期、分泌期晚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人月经周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存在CFT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含量均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增生期晚期CFTR表达的增强.分泌期CFTR的表达及局部调节可能参与人类胚泡着床的调控.
作者:郑晓英;陈贵安;王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卵巢癌细胞系CAOV3体外化疗后survivin mRNA 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分别为2000、200、20、2、0.2 mg/L)紫杉醇或卡铂对CAOV3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RT-PCR技术检测高浓度紫杉醇或卡铂(分别为200 、500 mg/L)处理1 d,低浓度紫杉醇或卡铂(分别为20 、50 mg/L)处理1、3、5 d后存活的卵巢癌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不同浓度(分别为2000、200、20、2、0.2 mg/L)紫杉醇或卡铂作用后CAOV3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94%、88%、34%、22%、13%或97%、46%、14%、9%、7%,随着药物浓度的下降,细胞受抑制程度明显减弱(P<0.05).低浓度紫杉醇处理1、3、5 d后CAOV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5%、23%和29%;高浓度紫杉醇处理1 d后CAOV3细胞的凋亡率为43%.低浓度卡铂处理1、3、5 d后CAOV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4%、22%和26%;高浓度卡铂处理1 d后CAOV3细胞的凋亡率为19%.紫杉醇或卡铂低浓度处理3 d及高浓度处理1 d后存活的卵巢癌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未加药的对照(P<0.01),尤其是紫杉醇处理后存活的卵巢癌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量增加更为明显(P<0.01).结论survivin基因可能在卵巢癌细胞系CAOV3体外化疗中起抑制作用.
作者:张淑兰;姜涛;林蓓;赵长清;孟丽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抑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的表达及其对SKOV3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卵巢癌细胞株SKOV3种植于24只4~6周龄裸鼠背部皮下,待裸鼠皮下肿瘤形成1周后,将24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给予生理盐水200 μl为对照组;给予西罗莫司4 mg/kg 为治疗1组; 给予西罗莫司4 mg/kg+ 紫杉醇25 mg/kg 为治疗2组;给予紫杉醇25 mg/kg 为治疗3组.治疗2周后处死裸鼠,测定肿瘤的重量和体积.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测定肿瘤细胞HIF-1α蛋白、bcl-2 mRNA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HIF-1α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对照组为对照,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7.9% (P<0.05)、 51.0% (P<0.05)、 31.8%(P>0.05).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的细胞凋亡数分别为15、36、40、22个,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细胞凋亡数的增加与bcl-2 mRNA呈负相关性(P<0.001).结论西罗莫司可抑制卵巢癌细胞HIF-1α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蒋红元;丰有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我国围产儿并指与并趾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覆盖的医院收集的孕28周至产后7 d住院分娩围产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7~2001年(除1994、1995年),监测的7 478 746例围产儿中,确诊并指(趾)畸形2311例,其中单发并指(趾)畸形988例,伴有其他畸形者1323例(57.2%).并指(趾)畸形的总发生率为3.09/万,单发并指(趾)畸形的发生率为1.32/万,综合征性并指(趾)畸形的发生率为1.77/万;男性围产儿并指(趾)畸形发生率为3.42/万,女性为2.59/万;城镇围产儿中并指(趾)畸形的发生率为3.22/万,乡村为2.79/万.畸形年度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患儿围产期病死率为20.7%,单发畸形病死率为5.7%,多发畸形为31.9%.上肢与下肢畸形发生的比例无差异,躯体左侧和右侧畸形发生的比例也无差异(P>0.05).结论我国围产儿并指(趾)畸形以多发形式常见,男性高于女性,城镇高于乡村.并指(趾)发生部位对上、下肢和躯体左、右侧无选择性.
作者:代礼;周光萱;朱军;毛萌;衡正昌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索丙型肝炎病毒(HCV)、庚型肝炎病毒(HGV)混合感染的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第3代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4506例孕妇血清HCV抗体(抗HCV),其中878例检测HGV抗体(抗HGV),用荧光定量PCR( FQ-PCR)方法,检测孕妇血清HCV RNA 、HGV RNA.结果 HCV RNA 和HGV RNA均阳性孕妇10例,其所分娩的11例新生儿中,HCV RNA阳性2例、HGV RNA阳性2 例;阴道分娩3例、急诊剖宫产分娩1例.母乳喂养4例,孕妇临产前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3例.结论孕妇HCV和HGV混合感染并不增加母婴传播率.阴道分娩、孕妇临产前ALT升高及母乳喂养是HCV、HGV混合感染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
作者:姚展成;陈明纯;陈燕玲;张仁华;邱杰文;程红求;杨燕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的感染是全世界流行的疾病,至少50%的性活跃妇女有生殖道HPV的感染.生殖道HPV感染需要增殖的细胞为宿主,宫颈的HPV特异性地感染鳞柱交界处基底和旁基底细胞,HPV感染是宫颈恶性肿瘤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宫颈局部HPV持续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关系密切[1].但大多数HPV感染是一过性的,其症状不明显,与局部的自然免疫有关.本文就宫颈HPV感染的局部免疫及其变化作一综述.
作者:周坚红;谢幸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在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中,卵巢癌发病率居第3位,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其死亡率却是高的.虽然近年来在卵巢癌的诊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远期生存率,尤其是晚期患者的生存率仍没有显著改善.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找除化疗、手术之外的新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新疗法之一,其中肿瘤疫苗是主动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方面.肿瘤疫苗治疗是指给机体输入具有肿瘤抗原性的免疫制剂,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效应.其基本原理在于:用肿瘤细胞、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或肿瘤相关抗原(TAA)免疫患者,使患者体内产生免疫应答,生成肿瘤特异的抗体或T淋巴细胞,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卵巢癌疫苗主要有自身肿瘤疫苗、肽疫苗、以树突状细胞(DC)为基础的疫苗(DC疫苗)和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本文就近几年来卵巢癌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彭澎;沈铿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者26岁,因停经39周+2,阵发性腹痛伴阴道少量流血3 h于2003年8月15日入院.患者4年前在我院血液科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缺乏(GP)Ib/IX复合物,电子显微镜(电镜)观察血小板形态异常巨大,血小板内颗粒明显增多,确诊为遗传性巨血小板综合征(BBS).患者孕期在我院定期行产前检查,未用药物治疗,血小板计数在30×109~50×109/L,患者无明显皮肤黏膜出血体征,胎儿发育正常.
作者:奚玲;胡建铭;黄亚珍;王兆钺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西方循证文化在医学领域中的体现.实际上,循证医学并非自今日始,在历史上可追朔到19世纪法国唯结果论的盛行时期,甚至早在1769年Morgagni用尸体解剖研究疾病时已经开始了.但近30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Scakett 将临床流行病学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其所提出的现代循证医学概念是有其特殊的背景的.了解现代循证医学的背景,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循证医学的意义,以及合理地应用于日常的医疗实践.
作者:刘庸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