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529-567X
  • 国内刊号:11-2141/R
  • 影响因子:2.75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3
  • 全年订价:46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EI 工程索引(美),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 获国家科委优秀期刊二等奖
  • 妇产科学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年12期文献
  • 促性腺激素对小鼠卵泡生长分化因子9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对小鼠卵泡生长分化因子9(GDF-9)及生长分化因子9B(GDF-9B)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性成熟小鼠体外培养卵泡和性成熟雌性BALB/c小鼠作为研究模型,(1)体内实验:2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10只,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每只10 IU,B组10只,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4 h后取卵巢组织,免疫组化检测GDF-9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GDF-9B的表达,比较两组间GDF-9、GDF-9B的表达差异.(2)体外实验:小鼠卵巢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后收取卵泡58个,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体外培养,C组32个卵泡,培养液中加入卵泡刺激素(FSH)100 IU/L,D组26个卵泡,培养液中不加FSH.C、D组卵泡培养72 h后收集卵母细胞,行免疫组化检测,根据细胞着色强度(+~++++)判定GDF-9表达情况.结果 (1)免疫组化:共计数370个卵泡,其中A组186个,染色强度为+~++++的卵泡数分别为41(22.0%)、86(46.2%)、42(22.6%)、17(9.1%)个,B组184个,染色强度为+~++++的卵泡数分别为78(42.4%)、79(42.9%)、26(14.1%)、1(0.5%)个,A组较B组卵巢组织GDF-9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泡培养后共收集卵母细胞58 个,C 组32个,染色强度为+~+++的卵泡数分别为9(28.1%)、17(53.1%)、6(18.8%)个;D组26个,染色强度为+~+++卵泡数分别为16(61.5%)、8(30.8%)、2(7.7%)个,C组较D组GDF-9的表达增强,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原位杂交:共计数卵泡362个,其中A组184个,染色强度为+~++++的卵泡数分别为58(31.5%)、85(46.2%)、39(21.2%)、2(1.1%)个,B组178个,染色强度为+~++++的卵泡数分别为71(39.9%)、74(41.6%)、28(15.7%)、5(2.8%)个,A组与B组卵巢组织中GDF-9B的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促性腺激素在体内可增加卵巢组织GDF-9的表达,FSH在体外可增加卵泡GDF-9的表达,促性腺激素不影响GDF-9B的表达.

    作者:李春艳;赵跃然;陈子江;赵力新;范秀玲;盛燕;唐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子宫恶性肿瘤骨转移八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5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316例子宫恶性肿瘤中发生骨转移的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宫颈癌5例,子宫内膜癌3例.结果 (1)骨转移时间:子宫恶性肿瘤诊断后发生骨转移的时间一般在2年内.低分化患者中,平均发生骨转移时间为5.3个月;中~高分化患者,平均发生骨转移时间为21.0个月.(2)骨转移部位:骨盆转移6例,腰骶椎转移4例,肋骨转移1例;单一部位骨转移6例,两处及以上部位骨转移2例.(3)骨转移危险因素:子宫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5%(8/316),其中特殊病理类型37例中3例(包括宫颈腺癌、子宫内膜奖液性乳头状腺癌、伴有透明细胞癌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各1例)发生骨转移,占8.1%;低分化67例患者中3例发生骨转移,占4.5%.特殊病理类型、低分化为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4)治疗及预后:8例发生骨转移的患者中,3例未接受任何治疗或只接受了对症支持治疗,均在6个月内死亡;其他5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或放、化疗,目前存活4例(生存时间分别为5、5、8、12个月).结论 子宫恶性肿瘤骨转移一般在诊断后2年内发生,以骨盆和椎骨为主要转移部位,特殊病理类型、低分化为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子宫恶性肿瘤发生骨转移者预后不良,积极治疗骨转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赵旸;王建六;魏丽惠;鲍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阴道壁结缔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的表达

    目的 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阴道壁结缔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TIMP)1的mRNA表达变化及其与SUI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24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女性SUI患者的阴道壁结缔组织标本作为研究组,根据年龄不同分为>60岁和≤60岁两类,每组12例;另选7例非SUI妇女作为对照组,应用RT-PCR法检测MMP-9和TIMP-1 mRNA表达量.以MMP-9、TIMP-1与内参照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的扫描灰度,计算曲线下峰面积作为PCR产物含量.结果 (1)研究组中>60岁和≤60岁者MMP-9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56±0.20和0.56±0.19,均高于对照组的0.37±0.18,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和≤60岁者MMP-9 mRNA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中>60岁和≤60岁者TIMP-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23±0.11和0.31±0.12,均低于对照组的0.41±0.13,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 mRNA的表达量在>60岁和≤60岁者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3)MMP-9/TIMP-1比值,研究组中>60岁和≤60岁者及对照组分别为2.49±1.82、1.82±1.58、0.90±1.38,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I患者MMP-9的高表达和TIMP-1的低表达,导致MMP/TIMP比值升高,年龄越大,MMP/TIMP比值升高越显著;MMP与TIMP比例失衡,在SUI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群芳;宋岩峰;朱忠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经腹彩色超声多普勒在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估经腹彩色超声多普勒(彩超)在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2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14例前置胎盘患者,产前行经腹彩超检查预测是否并发胎盘植入,可进行前瞻性跟踪及相关临床因素调查;以分娩时发现胎盘植入以及产后胎盘病理检查而明确诊断.彩超诊断胎盘植入的图像标准主要是:胎盘后间隙消失和(或)胎盘后或胎盘实质内有丰富的血流和血窦,并探及动脉血流;血流紊乱湍急,甚至累及子宫肌层. 结果 (1) 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为10.3%(22/214),并发胎盘植入者产时、产后平均出血量为2494 ml,明显多于未并发胎盘植入者的505 ml;并发胎盘植入者的子宫切除率为40.9%(9/22),而未并发胎盘植入者无一例子宫切除.(2) 经腹彩超产前诊断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的敏感性为77.3%(17/22),特异性为98.4%(189/192),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17/20)和97.4%(189/194).结论 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的发生率高,在终止妊娠时对母儿的生命安全威胁巨大;经腹彩超产前诊断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极高的特异性.

    作者:张力;李萍;何国琳;刘兴会;杨太珠;罗红;田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环氧合酶2及前列腺素15-羟基脱氢酶在早产患者胎盘及胎膜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15-羟基脱氢酶(15-PGDH)在胎盘和胎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早产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测定14例早产产妇(早产组)、18例足月临产产妇(足月临产组)、17例足月未临产产妇(对照组)的胎盘和胎膜组织中COX-2与15-PGDH的定位与表达水平(以阳性百分数计分和细胞染色计分相加表示).结果 (1) COX-2在3组产妇的羊膜上皮细胞、绒毛膜细胞和蜕膜细胞的胞质中均有表达.COX-2在早产组胎膜和胎盘组织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6±1.2)、(4.7±0.9)分,在足月临产组分别为(3.2±1.0)、(3.6±1.0)分,在对照组分别为(2.2±0.6)、(2.5±0.9)分.早产组及足月临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组与足月临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胎膜羊膜上皮细胞与胎盘羊膜上皮细胞中的COX-2表达水平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OX-2在早产组胎盘绒毛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4.9±1.0)分,在足月临产组为(3.9±1.2)分,在对照组为(2.3±0.7)分,早产组及足月临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组与足月临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胎膜绒毛膜组织中COX-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组胎盘蜕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15-PGDH在3组产妇羊膜上皮细胞、绒毛膜细胞和蜕膜细胞的胞质中均有表达,3组胎膜及胎盘组织的羊膜上皮细胞中15-PGDH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胎膜及胎盘组织的绒毛膜细胞中表达水平,早产组分别为(1.5±0.6)、(2.3±0.8)分,足月临产组分别为(2.6±0.8)、(3.0±0.7)分,对照组分别为(4.4±1.1)、(4.1±1.2)分,早产组及足月临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组与足月临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盘组织蜕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早产组为(2.1±0.7)分,足月临产组为(2.8±0.8)分,对照组为(4.5±1.0)分,早产组及足月临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组与足月临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X-2在羊膜上皮细胞中的高表达和15-PGDH在绒毛膜、蜕膜细胞中的低表达,与早产的分娩发动有关.二者在早产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丁依玲;李耀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膜联蛋白IV蛋白差异表达与人类子宫内膜胚胎接受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种植窗时期人类子宫内膜膜联蛋白IV(annexin IV)蛋白的差异表达与子宫内膜胚胎接受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内差异双向电泳(2D-DI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鉴定生育能力正常的妇女子宫内膜种植窗前期[黄体生成素(LH)峰第2天(LH+2 d)]和种植窗期(LH+7 d)内膜差异表达蛋白质;应用免疫组化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PR)水平,并对子宫内膜组织进行膜联蛋白IV的定位和半定量表达分析.结果 电泳图谱显示等电点约5.8,相对分子质量为36 000的蛋白斑点在LH+7 d的表达较LH+2 d增加2.12倍;经鉴定,此蛋白斑点肽指纹图谱(PMF)为膜联蛋白 IV;LH+2 d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存在膜联蛋白 IV蛋白表达,LH+7 d子宫内膜上皮和基质细胞中均有膜联蛋白 IV蛋白表达, 且LH+7 d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种植窗前期及种植窗期膜联蛋白 IV蛋白的差异表达,提示膜连蛋白IV可能是人类子宫内膜向胚胎接受态转化的重要蛋白.

    作者:李洁;谭真;黎明涛;刘郁林;刘群;顾熊飞;周建中;庄广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雌激素受体β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与子宫内膜息肉(EP)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SP)法,检测72例EP患者[其中36例合并不孕(不孕组),36例为带宫内节育器后发生EP(置器组)]的EP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β、ERα含量[用吸光度(A)值表示],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P患者外周血中雌二醇浓度.结果 (1)不孕组和置器组患者EP间质细胞中ERβ含量分别为2.1±0.9和1.9±0.5,明显高于两组同时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的含量(1.7±0.3,1.3±1.1),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孕组患者外周血和EP组织中雌二醇浓度分别为(66.4±12.8)pmol/L和(3.0±0.7)pmol/L,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0.789,P<0.01);置器组患者外周血和EP组织中雌二醇浓度分别为(67.4±13.4)pmol/L和(2.8±0.7)pmol/L,二者也呈正相关关系(r=0.792, P<0.01)(3)EP中ERβ的含量与EP中雌二醇浓度呈正相关,且与外周血雌二醇浓度呈正相关;(4)两组ERα在EP间质细胞中的表达较其在相同时期的子宫内膜间质中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且ERα含量与EP中雌二醇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与外周血雌二醇浓度也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ERβ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EP发病的原因之一.

    作者:叶红;许先蓉;刘幼昆;刘志华;赵安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3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33例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3例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Ⅰ期11例,Ⅱ期2例,Ⅲ期7例,Ⅳ期13例.早期患者(Ⅰ期和Ⅱ期)13例,占39%;晚期患者(Ⅲ期和Ⅳ期)20例,占61%.Ⅰ、Ⅲ、Ⅳ期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4%、53.3%、12.1%,3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对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受累、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脉管浸润和p53基因表达情况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仅手术病理分期(P=0.008)和肌层浸润深度(P=0.025)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仅手术病理分期和病理分级与预后有关(P均<0.05).晚期患者中,行术后辅助化疗者的生存时间平均为30个月,明显长于未化疗者的6个月(P=0.014).结论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差.治疗强调全面的手术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任玉兰;王华英;沈磊;杨文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产后发现的子宫颈癌11例临床病理分析

    宫颈癌为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在产后短期内发现的宫颈癌非常少见.目前,多数学者将产后宫颈癌归于妊娠相关性宫颈癌一同报道.迄今为止,妊娠相关性宫颈癌的确切定义尚未统一,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将妊娠期、分娩期和产后6个月内发现的宫颈癌,称为妊娠相关性宫颈癌[1-3].因此,我们将在产后6个月内诊断的宫颈癌称为产后发现的宫颈癌(简称产后宫颈癌).为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1例产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水勤;张国楠;马杰科;陈毅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RNA干扰技术沉默survivin基因对卵巢上皮性癌细胞株SKOV3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survivin基因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AP)成员之一,具有肿瘤组织表达特异性,与肿瘤化疗耐药相关,已有研究证明,survivin基因在卵巢肿瘤组织高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1].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具有很强的转录后基因沉默作用,已广泛用于抗肿瘤的研究中.

    作者:陈莹;钟玲;王勇;邓凯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环境状态研究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是常见的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约占微生物所致阴道炎的1/4~1/3.研究显示,VVC和复发性VVC(RVVC)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免疫功能异常有关[1],但关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抗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还不明确,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观点及结论不一,而国内关于此的研究甚少.

    作者:刘朝晖;王晓莉;廖秦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胸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三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胸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根据病灶部位不同,胸腔内异症可分为胸膜内异症和肺实质内异症两种.迄今,胸膜内异症世界范围内只有200余例的报道,通常表现为月经性气胸或血胸[1];肺实质内异症则更少见,世界范围内仅30余例报道,多表现为月经性咯血[2,3].本文报道北京协和医院近年经治的3例较为典型的胸腔内异症并行文献复习.

    作者:宋英娜;郎景和;朱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孕期不同阶段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分型研究

    孕期妇女的阴道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于非孕期妇女[1],且以白假丝酵母菌为常见.与非孕期妇女比较,由于用药限制、孕期机体的生理变化等因素而使孕期妇女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难以治愈.我们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和限制性酶切分析两种方法,对孕期不同阶段的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孕期不同阶段妇女阴道白假丝酵母菌是否存在基因型差异,为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祁文瑾;石一复;杨建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短发夹状RNA抑制AKT2基因表达增强卵巢上皮性癌细胞对紫杉醇敏感性的研究

    RNA干扰(RNAi)技术是运用双链RNA引发的转录后水平基因沉默机制[1],特异性抑制靶基因转录,进而下调相应蛋白表达水平及功能.新近的RNAi技术,是利用DNA载体直接在体内表达短发夹状RNA(shRNA),特异性封闭相应的靶基因mRNA,抑制mRNA的翻译.与早期的RNA干扰技术相比,该方法的特异性和干扰效率均有较大提高,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研究领域.利用RANi技术特异地抑制癌基因、癌相关基因或突变基因的过度表达,使这些基因保持在沉默或休眠状态,从而使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减慢,凋亡加快,显示了RNAi技术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者:翁丹卉;邢辉;邓友星;梁逢奇;黄磊;李芳;卢运萍;马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甾体激素与子宫颈癌发生的关系

    宫颈组织中存在雌、孕激素受体,雌激素能促进宫颈鳞状上皮增殖及宫颈间质生长,诱导鳞-柱交界外移,宫颈黏膜外翻,与酸性的阴道环境共同作用,可促使宫颈黏膜上皮出现灶状化生.在致病因子存在的情况下,良性化生过程可向恶性病变转化,形成宫颈上皮内瘤变,部分发展为浸润性宫颈癌.关于甾体激素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众多学者争论的一个话题.有的学者认为,甾体激素与宫颈癌的发生无关[1,2].但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应用口服避孕药者发生宫颈癌的相对风险为1.4,口服避孕药超过5年者相对风险为2.1[3].

    作者:冯静;王建六;魏丽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宫内微创手术现状与进展

    对于先天异常的胎儿,孕妇既往仅有两种选择:终止妊娠或分娩后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胎儿医学逐渐由产前诊断向宫内干预领域发展,并已从初的宫内输血、羊膜腔灌注等发展到更高层次的胎儿外科.胎儿外科使部分疾病的围产期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得到改善,为孕妇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何志明;方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胎儿肺发育不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胎儿肺发育不良,是指胎儿肺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肺发育不全或发育迟缓,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表现为肺细胞、气道和肺泡数量的减少,导致肺的大小和重量减低,影响气体交换[1-3],生后立即出现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甚至新生儿死亡,其围产期的死亡率约70%(55%~100%).自Potter[4]于1946年发现胎儿双肾及肺严重发育不良后,对于胎儿肺发育不良的研究一直在不断系统、深入.

    作者:梁琴;周启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子宫内膜癌术后顽固性巨大盆腔淋巴囊肿一例

    患者48岁,于2005年9月27日因子宫内膜癌收入我院行次广泛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第8~9天予环磷酰胺+阿霉素(CA)方案全身化疗1次后出院,出院时无特殊不适.患者于术后第13天开始出现双下肢肿胀并迅速蔓延至腹股沟处,伴下腹胀痛、尿频.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盆腔B超检查提示盆腔内囊性占位,大小为25.0 cm×20.0 cm×15.0 cm,初步诊断为盆腔淋巴囊肿,遂第2次入院并于10月16日在B超监视下穿刺放液,放出1100 ml淡黄色清亮液体,细胞学检查发现囊液中淋巴细胞为99%,中性细胞为1%,穿刺后患者下腹胀痛及尿频等症状即消失.

    作者:侯敏敏;郄明蓉;余海燕;郑艾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卵巢切除和雌激素补充治疗对大鼠膀胱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不同雌激素水平大鼠进行膀胱功能、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比较,探讨雌激素对膀胱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雌性成年SD大鼠均分为3组:OVX+E组(切除双侧卵巢后补充戊酸雌二醇0.8 mg·kg-1·d-1,溶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每日灌胃1次)、OVX组(切除双侧卵巢)、正常对照组(未切除卵巢),后两组大鼠每日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1次.3组大鼠用药12周后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并用切除膀胱的石蜡切片分析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的面密度及两者比值,透射电镜下观察逼尿肌的超微结构.结果 (1)OVX组膀胱大容量(0.32±0.20)ml、顺应性(0.012±0.006)ml/cm H2O(1 cm H2O=0.098 kPa)和大收缩力(1.4±0.4)cm H2O,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1±0.09)ml、(0.026±0.003)ml/cm H2O和(4.4±0.3) cm H2O]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E组膀胱大容量为(0.83±0.10)ml,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减少(P<0.05),而膀胱顺应性(0.029±0.003)ml/cm H2O、大收缩力(4.8±1.4)cm H2O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胶原纤维面密度、胶原纤维面密度/平滑肌面密度比值,OVX组分别为0.218±0.041和0.54±0.08,相对于正常对照组(0.160±0.039、0.32±0.09)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VX+E组(0.178±0.027、0.38±0.0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电镜观察OVX组逼尿肌超微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其他两组无类似变化.结论 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后膀胱功能明显降低,补充雌激素有利于改善膀胱功能,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胶原增生,保护细胞器来实现的.

    作者:李亚珍;杨欣;吴士良;商敏;吴琼;廖秦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针对Her-2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对卵巢上皮性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目的 通过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Her-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针对Her-2基因的siRNA质粒和阴性对照质粒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到包装病毒细胞株PT67中,嘌呤霉素筛选细胞克隆,收集其上清液并感染SKOV3细胞,经过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细胞株SKOV3/siRNA、SKOV3/siRNA-negative,并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鉴定Her-2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并绘制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并将稳定转染的细胞株接种到裸鼠皮下检测成瘤情况.结果 (1)SKOV3/siRNA细胞Her-2基因的表达明显减弱.(2)SKOV3/siRNA细胞的G0/G1期细胞占68.6%,S期细胞占15.1%,SKOV3/siRNA-negative细胞的G0/G1期占55.8%,S期占23.3%.(3)SKOV3/siRNA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10.500±0.250)%,而SKOV3/siRNA-negative细胞为(0.340±0.0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SKOV3/siRNA-negative细胞比较,SKOV3/siRNA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P<0.05),接种于裸鼠皮下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P<0.01).结论 siRNA可以有效抑制Her-2基因的表达,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周颖;凌斌;冯定庆;程志祥;沈国栋;高婷;石永云;王梅梅;赵卫东;祝怀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乙状结肠代阴道术后4年性生活困难

    病历摘要患者31岁,已婚,2005年6月13日因乙状结肠代阴道术后4年,性生活困难1年入院.4年前,患者因青春期后无月经来潮,在外院诊断为先天性无阴道,行乙状结肠代阴道术.术后未严格按要求放置阴道模具,自觉放置模具过程逐渐困难.1年前患者结婚,性生活难以完成来我院就诊.患者精神可,食欲佳,一般情况无异常.既往无月经来潮,无特殊嗜好,30岁结婚.

    作者:席晓薇;万小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