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529-567X
  • 国内刊号:11-2141/R
  • 影响因子:2.75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3
  • 全年订价:46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EI 工程索引(美),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 获国家科委优秀期刊二等奖
  • 妇产科学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年4期文献
  • 胎盘和子宫平滑肌组织中尿皮质素mRNA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分娩发动的关系

    目的探讨胎盘和子宫平滑肌组织中尿皮质素(urocortin,UCN) 对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及UCN mRNA表达变化在分娩发动、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1)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10例未临产妇女(未临产组)及20例临产妇女(临产组,其中10例潜伏期、10例活跃期)的胎盘组织和子宫平滑肌组织中UCN mRNA表达水平;(2)另取24例剖宫产术分娩产妇的子宫平滑肌组织(实验样本)行离体收缩实验,观察不同剂量UCN对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以及对由前列腺素F2α(PGF2α)、缩宫素诱发的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以收缩曲线下面积表示.结果 (1)临产组胎盘组织中UCN mRNA的表达水平为1.23±0.52,高于未临产组的0.83±0.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组子宫平滑肌组织中UCN mRNA的表达水平为1.32±0.22,高于未临产组的0.94±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组活跃期产妇的胎盘组织及子宫平滑肌组织中U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潜伏期产妇,两者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样本对不同剂量UCN均无反应,收缩曲线下面积无变化;但在加入UCN的基础上再加入PGF2α,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曲线下面积由(2.12±0.15)cm2增加到(3.90±0.33)c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CN对缩宫素引起的子宫平滑肌收缩曲线下面积无影响.结论UCN本身对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无影响,但可以增加PGF2α及缩宫素对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作用,从而参与分娩的发动和维持.

    作者:尚涛;程昭霞;金峰;张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手术后性生活质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患者性功能(PISQ)问卷,对术后6个月至3年有活跃性生活的62例接受腹腔镜下膀胱颈悬吊(Burch)术或经阴道无张力性尿道中段悬吊(TVT)术的患者进行评分,按照手术方式、手术后时间(1年以内与1年以上)及手术前性生活中有无不自主溢尿进行分组,比较手术前后PISQ评分的变化,评分越高,提示性生活质量越高;对于评分变化无显著差别的分组进行手术满意率及性生活改善率的比较;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产次、体重指数、月经情况、手术史、内科合并症、SUI程度、手术中是否同时切除子宫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临床指标,是否影响手术后性生活的变化. 结果 56例回答了PISQ问卷,问卷回复率为90%(56/62).手术前PISQ总评分为(85.2±10.7)分,手术后为(82.4±17.7)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情感因素术后评分为(26.8±10.7)分,手术前为(30.5 ±6.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以内患者,手术前后的PISQ总评分分别为(86.0±10.7)分和(77.7±18.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情感因素评分,手术前后分别为(31.0±7.2)分和(23.7±11.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年以上患者,手术前后的PISQ总评分分别为(84.4±10.8)分和(86.5±16.1)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理因素评分,手术前后分别为(34.5±5.6)分和(36.9±4.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生活改善率,TVT术组为54%(21/39),Burch术组为12%(2/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溢尿组患者的性生活改善率为62%(16/26),无溢尿组为23%(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各临床指标均不是术后性生活变化的影响因素. 结论手术治疗SUI,不会对患者的性生活造成损害,在术后1年内,可对患者的性生活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1年后可望恢复;TVT术较Burch术更有利于性生活改善;手术前有性生活中不自主溢尿的患者,手术后可改善性生活的质量.

    作者:王巍;朱兰;郎景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对不同年龄和不同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27例,分别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内膜汽化电切术(A组,53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内膜电切术(B组,175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息肉旁浅层内膜切除术(C组,54例,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内膜电凝术(D组,45例,绝经后患者).结果手术时间:A组(15.1±0.8)s, B组(19.7±0.7) s,C组(20.9±0.7) s,D组(22.1±0.8) s,A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A、D组为0,B组为1.7%(3/175),C组为7.4%(4/54),C组术后复发率与其他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无闭经者,但术后息肉复发率高于其他3组,C组中有14例术后5~23个月妊娠.结论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息肉旁浅层内膜切除术后复发率高;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选择适宜的宫腔镜下手术方式.

    作者:丁岩;沈谷群;马俊旗;艾星子·艾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剖宫产术对母乳喂养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剖宫产(剖宫产组)、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各30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产后1年内母乳喂养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产妇产后血清催乳素含量.结果在分娩后6~24 h内的白天,剖宫产组产妇血清催乳素均值为8.48 nmol/L(95%CI:7.80~9.21 nmol/L)、阴道分娩组为9.61 nmol/L(95%CI:8.99~10.26 nmol/L).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中位时间为产后12 h,晚于阴道分娩组的产后2 h.剖宫产组产妇产后1个月时乳量仅为阴道分娩组的90%.产后1、6、12个月时,剖宫产组母乳喂养率均低于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妇产后1年内母乳喂养失败的风险是阴道分娩组的1.21倍(95%CI:1.10~1.33). 结论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晚,血清催乳素含量低,产后1年内母乳喂养失败的风险高.对剖宫产产妇更应加强促进泌乳、催乳的措施,以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作者:王炳顺;周利锋;朱丽萍;高晓玲;高尔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0例PCOS患者[PCOS组,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者(BMI≥25 kg/m2)19例,非肥胖者(BMI<25 kg/m2)21例]及15例健康志愿者和10例非PCOS不孕患者(对照组,其中肥胖者9例,非肥胖者16例)的APN水平,化学发光法、葡萄糖氧化酶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计算两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 (1) PCOS组肥胖者APN水平为(1.6±0.5)mg/L,PCOS组非肥胖者为(3.0±0.6) mg/L,对照组肥胖者为(3.2±0.3) mg/L,非肥胖者为(4.9±0.5) mg/L,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OS组肥胖者胰岛素水平为(17±6)mU/L,非肥胖者为(14±6) mU/L,对照组肥胖者为(10±3) mU/L,非肥胖者为 (7±3) mU/L,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COS组肥胖者空腹血糖为(5.2±0.7) mmol/L,非肥胖者为(5.1±0.6) mmol/L,对照组肥胖者为(5.4±0.5) mmol/L,非肥胖者为(4.8±0.6) mmol/L, 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COS组肥胖者TNF-α水平为(1.32±0.14)μg/L, 非肥胖者为(1.02 ±0.12) μg/L,对照组肥胖者为(0.93±0.15) μg/L,非肥胖者为(0.63±0.18) μg/L,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PCOS组肥胖者ISI为-4.5±0.3,非肥胖者为-4.1±0.4,对照组肥胖者为-3.6±0.3,非肥胖者为-3.1±0.4,两组分别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PCOS组患者APN水平与BMI 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6,P<0.05),与IS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0.49, P<0.05).结论 PCOS患者APN水平降低,并以PCOS肥胖者降低更明显;PCOS患者APN水平下降与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抵抗相关.

    作者:杨雪峰;任芬若;郭淑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卵巢上皮性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变异的确认及其功能研究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是通过切除药物或者紫外线等对DNA损伤形成的DNA加合物,从而维护基因组的完整性.在人类细胞中,化学药物以及紫外线造成的DNA损伤主要通过NER途径修复,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NER途径中起着关键作用[1].

    作者:李体远;徐勇;刘雪燕;刘争红;Eddie Reed;Jingjie Yu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患者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近年来,在对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研究中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这些疾病中高血压和肾脏损害的发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1166)基因的多态性,增加了机体对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易感性[1-3].本研究旨在探讨ACE基因和AT1R1166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蛋白尿的关系.

    作者:李桦;马玉燕;牟瑞丽;王磊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MDR3基因突变的研究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是妊娠期特发性疾病,患者可出现全身瘙痒、肝功能异常,部分伴有黄疸、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升高.

    作者:刘玉凌;乔福元;刘海意;唐红菊;秦惠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小剂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应用的比较

    1984年,Porter等[1]首次报道,于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中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促性腺激素(Gn)获得成功,至今已常规应用了20余年.但随着不同剂型、不同剂量GnRH-a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长效标准剂量,即3.75 mg的GnRH-a,存在对垂体-卵巢轴的过度抑制和妊娠率较低等问题[2].

    作者:李洁;周灿权;钟依平;欧建平;林雯青;庄广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体外成熟对卵母细胞纺锤体及染色体形态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发现,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着床率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纺锤体和染色体排列发生了异常,引起胚胎发育潜能降低[1].本研究通过观察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后,卵母细胞纺锤体与染色体的变化,探讨体外成熟培养对卵母细胞纺锤体与染色体的影响.

    作者:曹义娟;李媛;陈子江;马水英;姜晶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妇科恶性肿瘤保留女性生理功能的治疗进展

    随着妇科肿瘤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其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循证医学观点的引入,强调以人为本、合理治疗,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其女性生理功能已成为妇科肿瘤治疗的新理念.手术治疗开始从单纯的解剖学模式向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仿生学模式转变,从单纯关注患者的肿瘤治疗,到在去除肿瘤的基础上,注意保护患者的生育功能、器官功能和形态等女性生理功能.本文就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在手术治疗中保留女性生理功能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陈飞;沈铿;郎景和;吴鸣;杨佳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Budd-Chiari综合征一例

    患者32岁,孕2产0,因妊娠38周+1,阴道流水4 h,于2004年10月6日入院.末次月经2004年1月12日,预产期2004年10月19日,停经45 d出现早孕反应,妊娠3个月因双下肢水肿、脾脏增大,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诊断为Budd-Chiari综合征.妊娠5个月时自觉胎动.

    作者:刘伟伟;牛亚明;王晓霞;刘宁;刘桂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脐带静脉瘤样扩张致胎死宫内一例

    患者27岁,孕2产1,因停经33周+2,胎动消失4 d于2004年10月8日收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4年2月17日,无不良孕产史.孕23周在本院行产前B超检查,显示胎儿发育未见明显异常;脐带内脐静脉局限性串珠状、囊状扩张,范围11 cm×5 cm×5 cm,大囊约为4.8 cm×4.7 cm×4.7 cm,脐动脉两条,脐动、静脉血流频谱未见异常.

    作者:谢红宁;蔡丹蕾;梁润彩;朱云晓;叶子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医学治疗模式的转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治疗年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同时,要考虑到患者的生育情况,若有可能,应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法,这是当前妇科肿瘤治疗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个新的治疗理念,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达成共识,甚至还存有争论.很多治疗方法也并不十分完善,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期待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指导和支持.因此,正确理解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内涵,掌握治疗方法和技术,严格治疗的适应证,及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保证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能循序渐进、健康发展的关键.另外,在治疗前一定要向患者和家属交代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利弊,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避免发生更多的医疗纠纷.

    作者:沈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孕妇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预防与治疗

    甲状腺激素是胎儿神经发育的必需激素.胎儿甲状腺激素缺乏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呆小症.对孕妇进行碘营养监测和恰当的补碘治疗以保证妊娠期间甲状腺激素的足量供应,产后及时筛查和治疗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均是保障儿童智力健康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晨阳;尚涛;滕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双胎妊娠中第二个胎儿延迟分娩

    正常情况下,双胎妊娠分娩时两个胎儿几乎总是在极短时间内先后娩出.过去普遍认为,若两个胎儿阴道分娩间隔时间超过30 min,可能会引起第2个胎儿窒息和病率上升.

    作者:劳子僖;梁永昌;马润玫;马春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效羊水细胞培养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自1966年Steele,Breg[1]首次报道培养羊水细胞成功,并应用于胎儿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以来,至今此项技术仍在产前诊断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既往的羊水细胞培养时间长、成功率低,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我们对原有的羊水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对979例孕16~32周的高危孕妇进行了羊水细胞培养产前诊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争峰;胡娅莉;朱瑞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检测在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21三体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先天性染色体病,其发病率约为1/600~1/800[1],高龄产妇多发.新生儿出生后多智力低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正常孕妇及妊娠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水平的变化,旨在寻找一种非创伤性、快捷、经济的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的新指标.

    作者:迟洪滨;程利南;李岩;刘银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40岁以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孕激素治疗--附六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评价孕激素治疗40岁以下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至2004年以孕激素治疗作为初次治疗的6例 40岁以下的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检索近10年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发现相关病例56例,对以上两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6例患者中,4例孕激素治疗有效,2例无效者行手术治疗.4例有效者中,2例分别于治疗后10个月和12个月出现复发而行手术治疗,故共有4例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均未发现子宫外转移.6例患者随访至今均无瘤生存.文献报道的56例患者中,46例孕激素治疗有效,其中11例复发者中7例再次采用孕激素治疗,且5例再次获得完全缓解.此56例中,共有16例行手术治疗,15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出现盆腔复发.本组6例患者治疗后无妊娠和分娩;文献报道的56例患者中,共有41次妊娠,并分娩40个婴儿,其中双胎4例,三胎2例.结论孕激素治疗40岁以下高分化、早期子宫内膜腺癌我们的经验尚少,虽难作评价,但国内外文献报道是安全可行的,并可达到妊娠和分娩的目的.

    作者:王华英;沈磊;孙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改良的腹式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的腹式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在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4年9月,对13例Ⅰ期宫颈癌患者,施行腹式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证实无淋巴结转移后,行改良的腹式广泛性宫颈切除术,保留子宫体,并保持子宫动静脉的完整性.术后随访,观察其复发情况,对其中要求生育者随访其生育情况.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地施行了改良的腹式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58 min(135~18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0 ml(100~180 ml).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9.7 d.随访1~24个月,无一例复发;5例有生育要求者中3例已成功妊娠,1例孕34周早产,另1例现孕16周,第3例现孕8周,妊娠经过良好.结论改良的腹式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安全、可行,对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更适宜.

    作者:王沂峰;刘(王乐);刘风华;苏静;苏玛;谭鹰;陈春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子宫颈癌患者卵巢腹腔内移位术后卵巢功能的评价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行卵巢腹腔内移位术后卵巢的功能.方法收集1999年9月-2004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28例手术治疗同时行卵巢腹腔内移位术的绝经前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定期随访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并测定外周血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FSH)水平,B超测定移位卵巢的位置及大小,将随访结果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1)单侧及双侧卵巢移位术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行双侧卵巢移位术患者14例,平均随访17.4个月,6例(43%)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单侧卵巢移位术14例(右侧4例,左侧10例),平均随访14.2个月,7例(50%)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单、双侧卵巢移位术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移位卵巢位置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有16例患者测定了移位卵巢的位置,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上者10例,有4例(40%)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移位卵巢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下者6例,有4例(4/6)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移位卵巢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上者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低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下者,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辅助治疗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有13例患者术后行辅助放疗和(或)化疗,其中11例(85%)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术后未辅助治疗者15例,其中2例(13%)出现围绝经期症状,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辅助放疗与移位卵巢位置的关系:13例术后放疗患者中,12例测量了移位卵巢的位置,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下者3例,均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其中2例伴血清雌二醇水平下降和FSH升高;移位卵巢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上者9例,有7例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其中5例伴有血清雌二醇水平下降和FSH升高.结论移位一侧或双侧卵巢对术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无明显影响;将卵巢移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上并不能避免盆腔放疗对卵巢的损伤,术后辅助放疗仍显著影响移位卵巢的功能.

    作者:王建六;张晓红;梁旭东;王世军;邢会美;魏丽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孕激素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采用孕激素治疗以保留患者子宫的疗效,并随访其治疗后的生育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991年至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5岁以下、接受孕激素治疗(以醋酸甲羟孕酮为主)的25例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其中,子宫内膜样癌8例(内膜癌组),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17例(不典型增生组).孕激素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分期评估,治疗后每1~6个月诊刮以评价疗效,对有生育要求者随访其生育情况.结果内膜癌组患者孕激素治疗前经全面的分期评估,证实为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除1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尚未评估疗效外,内膜癌组其他7例及不典型增生组17例患者治疗后有效者分别为6例(6/7)、17例(100%);缓解者分别为5例(5/7)、14例(82%);缓解后复发者分别为1例(1/5)、3例(21%),复发时间为缓解后6~30个月;随访缓解后要求生育的14例患者中,内膜癌组4例患者尚未生育,不典型增生组10例患者中4例妊娠共7次.1例自然受孕后失访;3例经促排卵治疗后受孕并足月分娩,其中1例产后人工流产3次.结论对于要求保留子宫的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年轻患者,孕激素治疗是一种治疗选择.孕激素治疗前应对子宫内膜样癌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期评估,辅助生殖措施的介入有望提高治疗后的妊娠率.

    作者:俞梅;沈铿;杨佳欣;黄惠芳;吴鸣;潘凌亚;郎景和;连利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腹腔镜阴式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阴式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LVRT)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手术指征和高危患者的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2年间,1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进行LVRT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9岁(26~34岁),11例未生育,4例已有子女,但所有患者均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2例Ⅰa2期,13例Ⅰb1期和1例Ⅰb2期;15例鳞癌,1例腺鳞癌.手术的平均时间3.20 h,平均出血量320 ml.16例患者中无泌尿道、肠道损伤和术中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诊时间13个月,1例复发,复发率为6%.无患者在治疗后的随诊期内妊娠.结论对早期宫颈癌患者施行以LVRT为主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是可行的.

    作者:沈铿;郎景和;杨佳欣;陈亦乐;向阳;华克勤;黄惠芳;潘凌亚;吴鸣;丰有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卵巢恶性肿瘤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效果评价

    目的总结评价卵巢恶性肿瘤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和术后辅助化疗的效果及对生育功能及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1989-2004年收治的64例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的卵巢恶性肿瘤年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初诊时患者中位年龄为20(7~30)岁.64例患者中,卵巢上皮性癌患者22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38例,性索间质肿瘤4例.首次手术方式如下:单侧附件切除术23例;单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术10例,单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或取样术10例;单侧附件切除+肿瘤细胞减灭术4例;单侧附件切除+对侧卵巢楔形切除活检术11例;6例仅行患侧肿瘤剥除术.64例患者平均随访76(5~192)个月,5例(8%)死亡,59例(92%)存活至今,其中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存活率为89%(34/38),上皮性癌患者为95%(21/22),性索间质肿瘤患者全部健在(4/4).15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其中发现癌灶者6例.生存病例中53例患者有月经,除2例周期缩短外,其余患者月经均正常.20例有生育计划的患者中,13例(65%)患者有15次妊娠,9次足月分娩.结论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无论期别如何,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是可行的;对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需慎重,仅限于年轻、有强烈生育要求、肿瘤为Ⅰ期、高分化且术后有条件密切随访的患者;坚持规范化疗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十分必要;化疗对卵巢及生育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郄明蓉;侯敏敏;曹泽毅;张崇淑;彭芝兰;王红静;郑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药物流产因其痛苦小、方法简便及副作用小等优势而被普遍采用.但药物流产仍有一定比例的不全流产和流产失败,且影响流产效果的因素也比较多.为了深入了解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各种因素,本工作回顾性调查了我院2002年1月至2003年8月,因非病理性因素,如吸烟、酗酒嗜好,自愿要求行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共1366例.

    作者:田大彤;杨际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