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阴道前壁膨出(AVP)患者阴道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α、β亚型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1999年7月-2004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AVP患者40例(AVP组),其中绝经前7例,绝经后33例.对照组为同时期手术的Ⅰb1~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17例(无盆腔器官膨出症状),其中绝经前9例,绝经后8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阴道前壁组织中鳞状上皮、黏膜固有层、肌层3个部位的ERα和ERβ表达水平(以阳性细胞率及阳性染色强度的评分判断ER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及统计学检验.结果 (1)ERα、ERβ在AVP组患者阴道组织中鳞状上皮、黏膜固有层、肌层均有表达.(2)AVP组绝经前患者阴道组织中ERα表达水平分别为:鳞状上皮(5.3±0.8)分、黏膜固有层(3.2±2.1)分、肌层(3.0±1.5)分,绝经后患者分别为(4.6±1.2)、(4.1±1.2)、(3.7±1.4)分,绝经前、后患者不同部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阴道组织中ERα表达水平在绝经前、后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ERβ表达水平在绝经前、后AVP组患者阴道组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绝经前患者阴道组织中ERβ表达水平分别为:鳞状上皮(4.2±0.5)分、黏膜固有层(2.6±1.4)分、肌层(2.4±0.8)分,绝经后患者分别为(2.6±1.3)、(1.1±0.7)、(1.4±0.9)分,对照组绝经后患者阴道组织中ERβ的表达水平下降(P<0.05).(4)AVP组绝经后患者阴道组织中ERβ表达水平分别为:鳞状上皮(4.1±1.6)分、黏膜固有层(3.4±1.7)分、肌层(3.3±1.2)分,绝经后AVP组患者阴道组织各部位ERβ的表达水平高于绝经后对照组患者相应部位(P<0.05);而绝经后患者ERα在阴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AV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绝经前、绝经后AVP患者,阴道组织都存在ERα、ERβ的表达.AVP患者阴道组织中ERβ表达在绝经后未下降,且较对照组绝经后患者表达增加,而ERα无明显变化.
作者:金玲;张晓红;王建六;虞有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滴度与宫颈鳞状细胞癌(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作为预测预后的因素的意义.方法 选择114例治疗前检测过血清SCCAg并经治疗后长期随访的Ⅰb1~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结合临床资料对SCCAg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SCCAg滴度升高(正常值≤1.5 mg/L)与肿瘤直径、深肌层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CCAg滴度升高与深肌层浸润(P=0.029)、盆腔淋巴结转移(P=0.049)相关.114例患者的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为78.6%,总复发率为27.2%.单因素分析显示,SCCAg滴度升高、盆腔淋巴结转移与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及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SCCAg滴度升高(P=0.030)和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3),影响复发的显著相关因素为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6).盆腔淋巴结转移且SCCAg滴度正常者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且SCCAg滴度升高者,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0%、50.9%)、复发率[分别为60.0%(6/10)、47.1%(8/17)]、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8、20.0%(3/15)]和远处复发率[分别为1/8、20.0%(3/15)]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淋巴结无转移且SCCAg滴度正常者与盆腔淋巴结无转移且SCCAg滴度升高者,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8.0%、71.8%,P=0.003)、复发率[分别为9.8%(5/51)、33.3%(12/36),P=0.006]、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1/47)、26.5%(9/34),P=0.001]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前血清SCCAg滴度升高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Ⅰb1~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治疗前血清SCCAg滴度升高且盆腔淋巴结无转移患者的局部复发风险显著升高.
作者:熊樱;梁立治;郑敏;魏梅;沈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近20年间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1985-2004年间广西壮族自治区23家医院收治的8009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构成比:妇科恶性肿瘤中,构成比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其中,1985-1989年、2000-2004年宫颈癌住院患者的构成比呈上升的趋势,从17.48%上升到49.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呈下降的趋势,从30.69%下降到7.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等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好发年龄:近10年,宫颈癌的发病年龄明显前移,从≥60岁前移到<40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3)地域和职业分布:前10年宫颈癌患者主要集中于城市,构成比为67.1%;后10年却逐渐向农村转移,农村宫颈癌患者构成比达52.6%.(4)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就诊时大多数已经处于Ⅱ、Ⅲ、Ⅳ期,中晚期(Ⅲ、Ⅳ期)的构成比多在60%以上.结论 (1)应重点加强对宫颈癌的普查防治工作,同时也要加大对其他妇科肿瘤的防治力度.(2)加大对相应肿瘤标志物、新的诊治方法的发现和研究力度,提高早期诊治率.
作者:黄薇;李力;余冬青;黄英兰;刘燕;陈心秋;唐步坚;徐红;马刚;董林红;李廉;邱映;白桦;农文政;李立;曾定元;蒋福彦;兰鹰;叶元;唐雄志;王丹霞;黎惠珍;潘燕波;莫爱旭;吴笑彦;雷志英;周国萍;刘翠;苏庆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肺转移患者经规范治疗后,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水平降至正常,但肺内阴影持续存在患者的预后.方法 1985年1月至2004年1月间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了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1130例,其中获得完全缓解(CR)患者901例,获得部分缓解(PR)患者187例.901例CR患者中合并肺转移者463例;187例PR患者中152例经规范化疗后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但肺内转移灶未完全吸收而带瘤出院随诊.本研究对上述152例肺内带瘤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与同期出院的901例CR患者以及合并肺转移的463例CR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152例患者均接受了规范的多疗程多药联合化疗1~30个疗程(平均3.6个疗程)后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然后又接受了0~8个疗程(平均3.7个疗程)的巩固化疗而带瘤出院.152例肺内带瘤出院患者中,除17例患者未随诊外,其余135例患者均定期随诊,随诊时间为14~110个月.其中,83例患者随诊期间肺内阴影没有明显变化;46例患者肺内阴影消失或缩小;6例(均为绒毛膜癌)患者在停药6~8个月后血β-hCG水平升高,病情进展.152例肺内带瘤出院患者的病情进展率为3.9%(6/152),分别与901例CR患者的复发率[3.4%(31/901)]以及463例合并肺转移CR患者的复发率[2.2%(10/46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肺转移患者经规范治疗后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再经过2~4个疗程的巩固化疗后其肺内阴影不再继续缩小或消失者,多为肺内转移灶坏死或局部纤维化,可以认为其为CR.但出院后应密切随诊,尤其是停药6个月左右的绒毛膜癌患者.
作者:杨隽钧;向阳;万希润;李君高;杨秀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KiSS-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3者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份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20份卵巢交界性肿瘤、20份卵巢良性肿瘤和10份正常卵巢组织中KiSS-1、MMP-9、NF-κBp65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及3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KiSS-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0%)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分别为35%、10%;P<0.05);在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65%)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在卵巢癌组织中,KiS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NF-κBp65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在卵巢癌组织中,KiSS-1与MMP-9、NF-κBp65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s=-0.547,P<0.05;rs=-0.414,P<0.05);MMP-9与NF-κBp65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s=0.695,P<0.05).结论 KiSS-1基因可能对卵巢癌的转移起一定的抑制作用;KiSS-1基因可能通过抑制MMP-9、NF-κB基因,从而发挥抑制卵巢癌转移的作用.
作者:高国兰;刘丽丹;邹学森;陈文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纤维瘤病(fibromatosis、desmoid tumor),也称为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或肌肉腱膜纤维瘤病(musculoaponeurotic fibromatosis),是来源于肌肉腱膜的介于良、恶性之间的纤维组织肿瘤.本病发生率为每年(0.2~0.5)/100 000人,不足软组织肿瘤的3%[1].身体各部位的纤维瘤病均有报道,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腹部、四肢,而盆腔纤维瘤病异常罕见.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1993年7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盆腔纤维瘤病4例,本文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宏晖;朱兰;常晓燕;姜英;李春红;郎景和;成宁海;刘珠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高效、微创、稳定的早产预测指标是改善早产儿结局的重要环节.妊娠34周前的早产是影响新生儿预后的关键性阶段,且与羊膜腔内感染(intra amniotic infection,IAI)有密切关系.80%以上的IAI表现为亚临床型,难以早期发现与诊断,而分娩后胎盘病理检查等仅限于产后的回顾性诊断[1-2].因此,本研究通过前瞻性检测妊娠24~34周孕妇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探讨其在亚临床感染性早产中的预测价值及意义.
作者:张卫社;周昌菊;吴新华;伍招娣;马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影响妊娠预后常见的妊娠期特有疾病, 直接威胁母儿的生命安全, 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其发病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自身免疫、凝血及纤溶系统失调等有关.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 是一种细胞间磷脂类信号分子, 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发挥广泛而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中的LPA可以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而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则促使血栓形成,因此,LP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中风预警中有重要价值[1].本研究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LPA水平的检测, 以探讨LPA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留霞;张建好;王淼;周蔚;乔玉环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在低氧应答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其蛋白水平的变化受细胞氧分压的严密调节,对于低氧环境中机体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引起胎儿宫内缺氧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清楚.我们已有的研究支持ICP患者的胎儿缺氧是急性缺氧[1].本研究主要探讨ICP患者急性缺氧及复氧时胎盘组织中的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胡雅毅;刘淑芸;王晓东;姚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聚焦超声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设计制造了早的聚焦超声治疗设备,并成功地进行了动物大脑深部损伤的实验.由于缺乏精确定位和监控技术, 聚焦超声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B超、CT、MRI等对医学有着深刻影响的影像学技术的出现,不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多、更有力的诊断依据,也使临床治疗中的精确定位和监控成为可能.伴随着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聚焦超声技术终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地应用于临床[1].
作者:周崑;熊正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SLE患者合并妊娠并不少见.SLE合并妊娠患者体内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水平的变化与胎儿生长受限(FGR)、反复妊娠丢失以及早产的关系已备受关注,本文就SLE合并妊娠患者自身抗体水平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章群;叶冬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HER-2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侵袭和趋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用已知的干扰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特异性位点作为阳性对照,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GAPDH蛋白和HER-2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吸光度(A)值表示.然后在HER-2基因的编码区内根据干涉位点的筛选原则,选择HER-2 siRNAⅠ、HER-2 siRNAⅡ、HER-2 siRNAⅢ 3段靶序列,体外转录合成HER-2 siRNA.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脂质体组、非特异性转染组(非特异性siRNAⅢ)、特异性转染组(HER-2 siRNAⅢ),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照,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SKOV3细胞HER-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细胞侵袭实验和细胞趋化实验检测转染前后SKOV3细胞体外侵袭和趋化能力的变化.结果 GAPDH siRNA 能明显抑制SKOV3细胞内源性GAPDH蛋白的表达,空白对照及加入不同剂量(0.5、1.0、1.5、2.0 μg)的GAPDH siRNA转染SKOV3细胞后,其GAPDH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6855±0.0259、0.5698±0.0275、0.4542±0.0296、0.3341±0.0178及0.1816±0.0180,各剂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8.126,P<0.01).HER-2 siRNAⅡ、HER-2 siRNAⅢ均有抑制HER-2蛋白表达的作用,HER-2 siRNAⅡ、HER-2 siRNAⅢ转染后SKOV3细胞中HER-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2162±0.1589、0.1562±0.0067), 分别与空白对照组、非特异性转染组及转染HER-2 siRNAⅠ的SKOV3细胞(分别为0.3674±0.0350、0.3839±0.0188、0.3532±0.019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461,P<0.01).不同剂量(0.5、1.0、1.5、2.0 μg)的HER-2 siRNAⅢ转染后,SKOV3细胞中HER-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53,P<0.01);HER-2 siRNAⅢ转染后第1、3、6天,SKOV3细胞中HER-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0506±0.0017、0.0266±0.0011及0.0154±0.0020,不同时间点比较,HER-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特异性转染组SKOV3细胞的侵袭和趋化能力均明显低于非特异性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707,P<0.01;F=11.361,P<0.01).结论 HER-2 siRNA对卵巢癌细胞HER-2基因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HER-2 siRNA能显著抑制细胞侵袭和趋化能力,这为卵巢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作者:张淑兰;鲁艳明;孟丽荣;赵彦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孕鼠营养异常对子鼠成年后胰岛素、瘦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36只孕鼠随机分成低蛋白组(低蛋白饲料喂养)、高营养组(高营养饲料喂养)及正常营养组(普通饲料喂养),每组12只,各组孕鼠均足月自然分娩.正常营养组子鼠为正常体重组,低蛋白组子鼠体重小于孕龄(SGA)为SGA组(体重小于正常体重组子鼠平均体重2 s以下),高营养组子鼠体重大于孕龄(LGA)为LGA组(体重高于正常营养组子鼠平均体重2 s以上),每组子鼠36只.于子鼠出生后4周、12周龄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其胰岛素、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1)低蛋白组子鼠体重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组(P<0.01),69%的子鼠为SGA.高营养组子鼠体重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38%的子鼠为LGA.(2)子鼠出生4周时,SGA组子鼠与正常体重组比较,体重已无显著差异,肾脏周围脂肪重量(FW)、FW与体重(BW)比值分别为(0.36±0.14)g、6.5±0.3,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的(0.19±0.13)g、3.4±0.3(P<0.01,P<0.05); LGA组子鼠FW/BW比值与正常体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鼠出生12周时,SGA组子鼠体重为(222±19)g,LGA组子鼠体重为(257±24)g, 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的(215±25)g(P<0.05,P<0.01).SGA组子鼠FW/BW比值为10.5±5.1,LGA组子鼠为11.8±3.6,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的7.2±3.6(P<0.01).(3)SGA组子鼠在出生4周时,胰岛素、瘦素水平分别为(5.5±0.9)μg/L、(6.1±0.7)μg/L,ISI为3.4±0.3,与正常体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2周时,胰岛素、瘦素水平及ISI的变化与正常体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GA组子鼠在出生4周时,胰岛素、瘦素水平及ISI分别为(4.0±1.0)μg/L、(5.0±0.3)μg/L及4.1±0.5,与正常体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2周时的胰岛素、瘦素水平及ISI与正常体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孕鼠营养异常将导致子鼠出生体重异常,体重异常子鼠在成年后可发生腹型肥胖以及胰岛素、瘦素抵抗.
作者:宋薇薇;尚涛;刘洪波;张世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尝试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鸡胚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类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采用分组对照研究,内异症对照组和非内异症对照组为分别种植内异症及非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药物对照;内异症实验组和非内异症实验组为分别种植内异症及非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使用抗VEGF抗体作用的鸡胚模型.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细胞增殖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成功构建了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鸡胚模型.内异症实验组细胞的凋亡强度[(6.9±0.8)分]比内异症对照组[(5.4±1.1)分]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内异症实验组细胞的凋亡强度[(6.7±0.9)分]也高于非内异症对照组[(5.0±0.9)分;P<0.05].内异症实验组的MVD[(4.9±1.2)条]比内异症对照组[(9.1±3.0)条]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内异症实验组的MVD[(4.2±1.1)条]也低于非内异症对照组[(6.9±1.6)条;P<0.05].细胞增殖强度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位子宫内膜鸡胚模型可作为研究异位子宫内膜血管形成及抗血管形成的动物模型;抗VEGF抗体可能是通过促进内膜细胞的凋亡,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抑制血管形成从而达到抑制细胞种植、生长的目的,而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含必;冷金花;朱兰;刘珠凤;孙大为;郎景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急性宫颈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当或非特异性化脓性细菌等病原体长期潜伏于宫颈黏膜所致.多见于分娩、流产或宫颈手术后,也可见于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疾病急性感染之后.但上述各种病原体,特别是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可能并不引起急性感染症状,而直接表现为慢性宫颈炎症状.
作者:卞度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构建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动物模型方法包括: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1],腹腔移植瘤模型[2],裸鼠网膜移植瘤模型[3],原位移植-转移瘤模型[4]等.原位移植因为可以提供给被移植物类似于人体的微环境所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的原位移植技术主要是用细胞株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作为供瘤体,切成小块后在解剖显微镜下打开卵巢的包膜,将组织块植入卵巢实质[5].该技术只能间接反应卵巢癌细胞株的特点;此外难度高,需要解剖显微镜等特殊仪器.本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巧妙地使用了一种新方法,将细胞悬液直接注射到小鼠的卵巢实质内,成功地建立了糖尿病合并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卵巢癌模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惠;王沂峰;刘风华;彭文明;曹长安;林琳;杨永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和谐社会、和谐医疗依然是我们的目标.妇产科学的发展象整个医学的发展一样,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遗传学研究带来的强大冲击,信息技术与传播,以及医疗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等.有契机,亦有挑战;有推力,亦有漩涡.
作者:郎景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并初步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共76例,采用聚焦超声进行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局部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阴道镜检查方法观察体征的变化.结果 聚焦超声治疗后平均随访28.3个月(24~60个月),有39例患者治愈(27例为鳞状上皮增生型,12例为硬化性苔癣型),总治愈率为51%(39/76),总有效率达95%(72/76),累计复发率为36% (26/72).对复发病例在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再次聚焦超声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18例复发后再治疗患者中,6例完全恢复正常,12例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76例患者中,4例(2例鳞状上皮增生型,2例硬化性苔癣型)于治疗后2~4 h出现治疗区皮肤少量水疱,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另有2例(1例鳞状上皮增生型,1例硬化性苔癣型)在治疗后2周出现治疗区局部皮肤浅表溃疡,经抗炎、对症及促表皮生长等治疗3周后痊愈.76例患者经24~60个月的临床观察未发现有远期并发症.不同的麻醉方式及不同的病理类型对聚焦超声治疗效果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程越短、年龄越小,聚焦超声治疗的临床效果越好.结论 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安全有效,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成志;卞度宏;汪炼;王华琴;曹友德;殷年刚;赵纯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聚焦超声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采用聚焦超声治疗的941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鳞状上皮增生型498例(占52.9%),硬化性苔癣型342例(占36.4%),硬化性苔癣伴增生(混合)型101例(占10.7%).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0.8岁.平均病程为6.2年(3个月~45年),于治疗后6、12个月评价其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以治愈及有效例数计算有效率).结果 941例患者中900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治疗后6个月,临床治愈434例(占48.2%),有效420例(占46.7%),无效46例(占5.1%),治疗后6个月的有效率为94.9%.治疗后12个月的有效率为83.7%.治疗后12个月有101例患者再次出现明显的外阴瘙痒症状(占11.2%),再次给予聚焦超声治疗,其中90例达到临床有效.900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阴道周围组织(尿道或直肠)损伤等并发症,但有50例患者(5.6%)在治疗中及1周后出现皮肤水泡及局部浅表溃疡,经对症治疗后全部愈合.结论 聚焦超声是当前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焦鲁霞;胡丽娜;熊正爱;冯丽华;张勇;田耘博;陈文直;王智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单次聚焦超声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CZF型聚焦超声治疗仪,对313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行聚焦超声单次治疗,对其中有完整记录的300例患者(轻度53例、中度126例、重度121例)的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聚焦超声单次治疗轻、中、重度宫颈糜烂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53/53)、95.2%(120/126)、91.7%(111/121),总有效率为94.7%(284/300).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糜烂面直径与辐照时间呈指数关系.结论 聚焦超声单次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效果显著;根据糜烂面积和不同组织声能量沉积的差异决定辐照时间,可提高治疗过程的可控性及单次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肖雁冰;孙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