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529-567X
  • 国内刊号:11-2141/R
  • 影响因子:2.75
  • 创刊:195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3
  • 全年订价:46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EI 工程索引(美),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 获国家科委优秀期刊二等奖
  • 妇产科学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4年12期文献
  • IVM技术在PCOS与非PCOS患者促排卵与未刺激周期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非PCOS患者行未刺激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方案与改行IVM方案的临床结局.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IVM治疗的591个新鲜周期分成4组,PCOS未刺激IVM组为PCOS患者行未刺激周期IVM方案,共240个周期;PC OS改行IVM组为PCOS患者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促排卵周期中因卵泡多或发育较慢而改行IVM方案,共153个周期;非PCOS未刺激IVM组为非PCOS患者行未刺激周期IVM方案组,共103个周期;非PCOS改行IVM组为非PCOS患者改行IVM方案,共95个周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项基础指标、是否为PCOS及IVM方案选择对实验室结果和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获卵数与PCOS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B)=3.37,P<0.01],卵母细胞成熟率与取卵前注射hCG呈正相关(B=0.05,P=O.010),优质胚胎率与PCOS、改行IVM呈正相关(B=0.08,P=0.010; B=0.09,P=0.001),胚胎种植率与PCOS、改行IVM呈正相关(B=0.07,P=0.010;B=0.10,P<0.01).PCOS使hCG阳性(即hCG>10 U/L)率和临床妊娠率升高(OR=1.636,95%CI为1.113~2.204,P<0.05;OR=1.507,95%CI为1.041~ 2.240,P<0.05);改行IVM方案使hCG阳性率和临床妊娠率升高(OR=1.861,95%CI为1.307~ 2.649,P<0.05;OR=1.881,95%CI为1.312~2.696,P<0.05)并使自然流产率降低(OR=0.490,95%CI为0.245~ 0.978,P<0.05);而是否为PCOS和IVM方案选择对多胎妊娠率和异位妊娠发生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PCOS和改行IVM方案可提高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hCG阳性率和临床妊娠率,改行IVM方案可降低自然流产率.PCOS患者比非PCOS患者更适合行IVM治疗;不论是否为PCOS患者,采用改行IVM方案比采用未刺激周期IVM方案可以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王佩玉;赵军招;金聪聪;余蓉;林佳;朱如如;吴永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进行遗传病因学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对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为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胎儿进行遗传病因学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并接受侵入性产前诊断的17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为CHD胎儿的临床资料,在其中15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的CHD胎儿中,有88例(50.0%,88/176)胎儿进行了CMA检测.同时收集所有CHD胎儿的父母外周血标本,用于不明确临床意义的拷贝数变异(vOUS)的协助诊断.88例行CMA检测胎儿分为两组,68例单纯心脏结构异常的CHD胎儿为单纯心脏结构异常组;20例合并心外结构异常的CHD胎儿为合并心外结构异常组,对两组胎儿的CHD表型进行分类,对检出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性质按致病性CNV、VOUS及良性CNV进行分类.结果 (1)88例行CMA检测的胎儿中,单一类型CHD胎儿共58例(66%,58/88),复合类型CHD胎儿共30例(34%,30/88).其中,单纯心脏结构异常组单一类型CHD胎儿45例,其致病性CNV检出率为11%(5/45);复合类型CHD胎儿23例,其致病性CNV检出率为17% (4/23).合并心外结构异常组单一类型CHD胎儿13例,其致病性CNV检出率为5/13;复合类型CHD胎儿7例,其致病性CNV检出率为0.(2)88例行CMA检测的CHD胎儿致病性CNV的总检出率为16%(14/88),其中单纯心脏结构异常组致病性CNV检出率为13%(9/68),合并心外结构异常组致病性CNV检出率为25%(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单一类型CHD胎儿致病性CNV检出率为17%(10/58),复合类型CHD胎儿致病性CNV检出率为13% (4/3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7).(3)176例CHD胎儿中,共有1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异常,发生率为10.2%(18/176),余158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4)88例胎儿进行了CMA检测,有8例胎儿CNV检测,结果为VOUS,对其父母的外周血进行CMA检测结果显示,其中5例胎儿CNV遗传自父母,为良性CNV;其余3例(3%,3/88)CNV的临床意义仍然无法明确.14例(16%)胎儿CNV结果为致病性CNV.结论 对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的CHD胎儿进行CMA检测,能额外发现部分致病性CNV;推荐在产前诊断的CHD胎儿中应用全基因组CMA技术作为常规分子诊断方法,更有助于遗传咨询中正确评估胎儿的预后.

    作者:吴晓丽;符芳;李茹;潘敏;韩瑾;甄理;杨昕;张永玲;李发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INSR基因rs22526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目的 研究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rs22526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易感性的相关性,进一步确证INSR基因在PCOS发病中的风险.方法 选择2007年7月-2013年4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就诊的224例汉族PCOS患者(PCOS组)和192例因输卵管原因或男方原因的不孕患者(对照组);根据体质指数(BMI)对PCOS患者进行再分组,分为肥胖组(BMI≥25 kg/m2) 88例、非肥胖组(BMI<25 kg/m2) 136例.同时以PCOS患者为先证者,采用由其父亲、母亲以及患者本人组成的224个满足经典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分析的核心家系为观察对象.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法分析INSR基因rs2252673位点SNP基因型,比较PCOS组与对照组患者、肥胖组与非肥胖组PCOS患者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并比较不同基因型的PCOS患者间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临床、生化指标包括年龄、BMI、睾酮、雌二醇、LH、FSH、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分析INSR基因rs2252673位点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TDT分析法验证INSR基因rs2252673位点在PCOS核心家系中是否存在危险等位基因的过度传递.结果 PCR产物的测序结果显示,rs2252673位点存在CC、CG和GG 3种基因型.(1)PCOS组CC、C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0%、38.8%和53.1%,对照组CC、C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6%、42.2%和43.2%;PCOS组C、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7.5%、72.5%,对照组分别为35.7%、64.3%.PCOS组与对照组患者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基因型(包括CC、CG和GG基因型)的PCOS患者间各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基因型CG和GG患者合并后,CG+GG基因型的PCOS患者的TC水平明显高于CC基因型患者(t=2.072,P=0.048),HDL水平明显低于CC基因型患者(t=2.274,P=0.026);CG+GG基因型患者的FBG、FINS水平也有升高的趋势,但分别与CC基因型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肥胖组GG、CG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2.3%、39.8%和8.0%,非肥胖组分别为53.7%、38.2%和8.1%;肥胖组G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2.2%和27.8%,非肥胖组分别为72.8%和27.2%.肥胖组与非肥胖组PCOS患者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54,P=0.974; x2=0.022,P=0.883).(4)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INSR基因rs2252673位点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TDT分析显示,INSR基因rs2252673位点存在传递不平衡,且危险等位基因G在患病子代中存在过度传递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递基因∶未传递基因=120∶88;x2=4.923,P=0.027).结论 INSR基因rs2252673位点SNP与PCOS的发病易感性相关,且这种相关性不受BMI的影响.携带INSR基因rs2252673位点G等位基因的女性可能有较高的PCOS发病风险.

    作者:杜静;王泽;张江涛;贾丽丽;张凤丽;石玉华;陈子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利用MRI原始数据构建人正常离体胎盘动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研究

    目的 探讨利用MRI原始数据构建人正常离体胎盘动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方法 收集6例孕妇足月分娩排出的离体胎盘,应用改良的自凝牙托材料对胎盘血管进行灌注,然后行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T1e-THRIVE)的MRI扫描,将采集的原始数据导入Mimics 14.0软件中,行胎盘动静脉血管网三维重建,并与胎盘动静脉血管网铸型标本进行对比.结果 (1)MRI扫描在二维图像上可清晰呈现胎盘动静脉血管,利用MRI原始数据成功地构建出正常离体胎盘动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三维模型真实、清晰地显示出胎盘动静脉各级血管,立体感强,并可提供图像大小的缩放、任意角度的旋转.(2)对胎盘动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进行结构分析显示,脐带中有1根脐静脉(第1级)及2根脐动脉(第1级),脐静脉在脐带根部开始往下分至5~7级,2根脐动脉在脐带根部吻合成血窦,再逐渐分级,末梢血管网分支丰富,终止于胎盘母体面.(3)将重建的胎盘动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与胎盘动静脉血管网铸型标本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胎盘动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血管网结构、形态、血管角度及走行方向,均与胎盘动静脉血管网铸型标本一致,两者的血管网形态相似性极高.结论 利用MRI原始数据构建人正常离体胎盘动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是一种有效研究胎盘血管的新方法,其三维模型图像具有立体感强、血管光滑饱满、任意角度旋转且无辐射等优点,为临床在体胎盘血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志坚;朱晓雯;石瑾;李彩霞;贠照强;何艳红;陈玉英;曹艳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取卵后应用来曲唑与发生早发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危患者在取卵后应用来曲唑能否降低早发型OHSS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OHSS高危且行全胚胎冷冻的176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6例)自取卵日起连续5d口服来曲唑5 mg/d,对照组(90例)予以安慰剂口服.检测两组患者hCG注射日及其后第5、8、10天血清生殖激素(FSH、LH、雌二醇、孕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中、重度早发型OHSS的发生率.结果 在hCG注射后第5、8、10天,实验组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分别为(5 727±2 089)、(1 613±879)、(193±90) pmol/L,对照组分别为(11 826±4 281)、(7 925±3 507)、(1 628±888)pmol/L;实验组VEGF水平分别为(80±14)、(66±11)、(48±7) ng/L,对照组分别为(108±19)、(126±14)、(148±14) ng/L;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CG注射后第8、10天,实验组患者血清FSH水平分别为(2.1±1.1)和(3.5±1.3) U/L,对照组分别为(0.7±0.3)和(0.7±0.4) U/L;实验组血清LH水平分别为(0.26±0.19)和(0.72±0.60) U/L,对照组分别为(0.11±0.03)和(0.14±0.08) U/L;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重度早发型OHSS发生率[2%(2/86)]明显低于对照组[12%(1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OHSS高危需行全胚胎冷冻的患者,取卵后在黄体早期连续5d口服来曲唑(5 mg/d),可以降低血清雌二醇和VEGF水平,有助于降低早发型OHSS发生率.

    作者:何巧花;徐嘉宁;崔世红;李杭生;张翠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胎儿镜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术治疗44例双胎输血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胎儿镜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FLOC)术治疗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的临床分期与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FLOC治疗的44例TTT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FLOC术的临床分期与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TTTS患者平均年龄为(29±4)岁,中位确诊孕周为20.4周,Quintero临床分期为Ⅰ期7例、Ⅱ期14例、Ⅲ期19例、Ⅳ期4例.(2)44例患者行FLOC手术时中位孕周为21.2周.43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术中胎盘浅表血管破裂出血,仅行FLOC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0±15) min.(3)TTTS经FLOC术治疗后无效的比例为14%(6/44),术后胎死宫内的发生率为15%(13/88),术后孕28周内胎膜破裂的发生率为16%(7/44),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IUGR)发生率为5%(4/88),双胎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征(TAPS)发生率为5%(2/44).(4)44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因提前终止妊娠未进入围产期,25例进入围产期,其中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4、11、7、3例,Ⅰ、Ⅱ、Ⅲ、Ⅳ期患者双胎均存活分别为4例(4/7)、10例(10/14)、5例(5/19)、3例(3/4),胎儿总存活率分另为8例(8/14)、21例(75%,21/28)、12例(32%,12/38)、6例(6/8).FLOC术后平均分娩孕周(34±3)周,供血儿活产22例,活产率为88%(22/25);受血儿活产25例,活产率为100%(25/25).供血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 631±612)g,受血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2 071±585)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进入围产期和双胎均存活的比例分别比较,Ⅲ期显著低于Ⅱ期(P<0.01),但与Ⅳ期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总存活率为53%(47/88),双胎均存活率为50%(22/44),至少一胎存活率为57%(25/44).(5)TTTS早期(Ⅰ+Ⅱ期)患者与晚期(Ⅲ+Ⅳ期)在进入围产期[分别为71%(15/21)及44%(10/23)]和双胎均存活率[分别为67%(14/21)及35%(8/23)]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儿总存活率方面比较,早期患者高于晚期患者[分别为69% (29/42)及39%(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新生儿随访发现,供血儿中有12例心脏畸形,受血儿中有5例心脏畸形;供血儿中发生1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可疑脑损伤;受血儿中发生1例新生儿死亡,2例出生后1个月内影像学检查提示脑损伤.结论 FLOC手术能明显提高TTTS患儿的存活率.Quintero临床分期能否预测TTTS患者的FLOC手术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TTTS患者有FLOC手术指征时,应积极建议患者和家属尽快接受FLOC手术,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学举;熊光武;魏瑗;原鹏波;赵扬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MRI检查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54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检查分型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对CSP1型患者行保守治疗或经阴道手术,对CSP2型患者行经腹联合经阴道手术治疗,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血清hCG降至阴性(血清hCG<2.9 U/L为阴性)的时间.结果 54例患者平均年龄(34±5)岁,停经时间平均为(56±16)d,全部患者治疗前生命体征均平稳,治疗前血清hCG水平为23~ 142 962 U/L.MRI检查提示为CSP1型的患者12例,其中5例病灶直径1~2cm,血清hCG水平为436~1 159 U/L,予药物保守治疗,治疗后23~ 32 d血清hCG转为阴性;7例病灶直径2.0~ 4.4 cm,血清hCG水平为2 218~ 63 446 U/L,行官腔镜或B超监测下经阴道子宫瘢痕处妊娠组织清除术.MRI检查提示为CSP2型的患者42例,病灶直径1.0~ 7.1 cm,血清hCG水平为23~ 142 962 U/L,22例经腹(6例开腹、16例经腹腔镜)行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20例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随后行妊娠组织清除术.CSP1型、2型的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平均50.1、267.2 ml,手术时间分别为平均30、128 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平均4.6、6.7 d;术后13~ 30 d患者血清hCG水平转为阴性.全部患者均保留子宫,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经一次手术痊愈出院.结论 MRI检查分型是指导临床治疗CSP的有效方法.

    作者:种轶文;张坤;周延;韩劲松;朱馥丽;郭红燕;熊光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重复异位妊娠78例临床分析

    重复异位妊娠是指首次异位妊娠经手术治疗或保守性治疗后,再次在子宫腔以外的卵巢、输卵管、腹腔、子宫颈或阔韧带等部位发生的妊娠[1],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生率为10.8%~ 40.5%,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命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2-3].本研究通过分析重复异位妊娠的临床特点,并寻找适宜的临床治疗策略,旨在为重复异位妊娠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刘彩云;刘娇兰;华海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循环肿瘤细胞在卵巢上皮性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病死率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明显,约75%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接受初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约75%会复发,因此,尽管卵巢癌的诊治水平较以往有所提升,但其5年生存率较30年之前相比也只是从37%升高到46%[1].

    作者:单伟伟;鹿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需氧菌性阴道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是近年来新认识的1种阴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需氧菌感染引起,其特点为阴道内能产生H2O2的乳杆菌减少或缺失,其他细菌如B族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等需氧菌增多,并产生阴道黏膜炎性改变.由于过去对AV认识不够,将其按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或非特异性阴道炎等进行治疗,导致治疗失败,进而引起盆腔炎症性疾病、不孕、流产、胎膜早破、早产等并发症[1-2].现对AV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韩姹;范爱萍;储赞军;薛凤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妊娠早期超声软指标在产前筛查胎儿畸形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随着产前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胎儿结构畸形可以在产前获得诊断.但是大多数胎儿结构异常的诊断要在中孕期或晚孕期的常规超声检查时才能被发现.这对于孕有严重畸形胎儿的孕妇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令胎儿医学工作者面临处理上的困难.如何能进一步提前对胎儿结构畸形的诊断时机,并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是目前产前超声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作者:潘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ICSI双胚移植后单卵三胎并单卵单胎妊娠一例

    患者28岁,原发不孕;男方无精症,睾丸穿刺有精子.于2013年3月在本院经睾丸穿刺取精行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法(ICSI)治疗.采用常规短方案控制性促排卵,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取卵,获卵14枚,行ICSI后正常受精6枚,卵裂6枚.取卵后3d移植2枚胚胎(8A,8A),无胚胎冷冻保存,予黄体支持.移植后2周,查血hCG为1 129 U/L,继续黄体支持.移植后4周,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增大的官腔内见双绒毛膜孕囊,孕囊A大小为30 mm×14 mm×24 mm,孕囊B大小为21 mm×19 mm×16 mm,均可见点状胎芽及卵黄囊,未见胎心搏动;超声诊断:宫内早孕(双绒毛膜双羊膜囊).继续黄体支持至移植后5周,复查阴道超声显示孕囊A大小为39 mm×23 mm×25 mm,其内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头臀长11 mm,内见卵黄囊;孕囊B大小为29 mm×24 mm×27 mm,其内见3个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头臀长均为11 mm,内见3个卵黄囊;超声诊断:宫内双孕囊四胚芽,如孕51d.

    作者:池海虹;肖宇;陈益鲁;葛红山;陈华;黄检英;吕杰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腹腔镜治疗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后腹膜后妊娠一例

    患者27岁,孕3产0.因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39 d,彩超未见宫内孕囊、疑为异位妊娠,于2014年4月18日收入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2008年因异位妊娠在外院行左侧输卵管切除术,2012年因异位妊娠在本院行右侧输卵管切除术.2014年3月10日于本院彩超引导下行IVF-ET.ET后14d血β-hCG 22 U/L,ET后30 d彩超见官腔内无回声区14 mm×9 mm;ET后35 d血β-hCG7 058 U/L,当日彩超示宫内、宫旁未见孕囊;ET后39 d彩超示宫内仍未见孕囊,遂入院,复查血β-hCG水平18 210 U/L.

    作者:孙燕茹;韩璐;荆春丽;刘彧;王亚萍;张文清;曹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雌二醇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产生的VEGF和bFGF对MAPK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雌二醇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细胞生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中主要基因蛋白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4组:雌二醇组(E2组,加入1 μmol/L的雌二醇作用30 min),抑制剂组[包括Bibf1120组:加入10 μmol/L的VEGF受体抑制剂——Bibf1120; Ponatinib组:加入2.5 μmol/L的bFGF受体抑制剂——Ponatinib; U0126组:加入10μmol/L的MAPK激酶(ME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各组均预处理1 h],抑制剂+E2组(包括Bibf1120+E2组、Ponatinib+E2组和U0126+E2组,各抑制剂预处理1h后,加入1μmol/L的雌二醇作用30 min);对照组(仅加入无血清DMEM培养基).(1)以不同浓度(分别为0.01、0.1、1、10、100μmol/L)雌二醇作用于Ishikawa细胞后,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蛋白活化水平.(2)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VEGF、bFGF、MEK1/2、ERK1/2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VEGF、bFGF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NEK1/2(p-MEK1/2)、p-ERK1/2蛋白活化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比例,体外穿膜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 (1)不同浓度(分别为0.01、0.1、1、10、100 μmo1/L)的雌二醇作用30 min后Ishikawa细胞中p-ERK1/2蛋白的活化水平分别为0.16±0.03、0.10±0.03、0.41±0.04、0.19±.0.03、0.19±0.0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5±0.00 (P<0.05),且雌二醇浓度为1μmol/L时其活化水平高.(2)E2组细胞中VEGF、bF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bf1120+E2组细胞中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与E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2组MEK1/2、ERK1/2mRNA及p-MEK1/2、p-ERK1/2蛋白活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ibf1120+E2组、Ponatinib+E2组、U0126+E2组细胞中MEK1/2、ERK1/2mRNA及p-MEK1/2、p-ERK1/2蛋白活化水平均低于E2组(P<0.05).E2组G1期及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3.6±3.2)%和(29.2±4.2)%,分别与对照组的(65.1±2.6)%和(20.2±1.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0126+E2组、Bibf1120+E2组、Ponatinib+E2组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66.8±2.6)%、(63.1±2.6)%和(63.3±0.4)%,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5.4±1.9)%、(25.0±3.8)%和(23.8±0.5)%,分别与E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0126+E2组分别与Bibf1120+E2组、Ponatinib+E2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2组穿过微孔的细胞数为(110±17)个,与对照组的(65±8)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0126+E2组、Bibf1 120+E2组、Ponatinib+E2组穿过微孔的细胞数分别为(28±4)、(38±5)、(42±6)个,分别与E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0126+E2组分别与Bibf1 120+E2组、Ponatinib+E2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雌二醇通过非基因转录效应产生的VEGF、bFGF可以激活MAPK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卢燕琼;蒋斯;张洁清;宋红林;李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二甲双胍对雌激素诱导的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及ER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雌激素诱导的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及ER表达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分别为0.5、1、5、10、15、20、25、30 mmol/L)二甲双胍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和HEC-1A细胞不同时间(分别为24、48、72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Ishikawa和HEC-1A细胞的增殖情况.17β雌二醇(1×10-6mol/L)单独及联合二甲双胍(5 mmol/L)分别作用Ishikawa和HEC-1A细胞24 h后,通过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法检测Ishikawa和HEC-1A细胞的增殖情况;不同浓度(分别为1、5、15 mmol/L)二甲双胍作用24 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shikawa和HEC-1A细胞中原癌基因c-fos和c-myc 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Ishikawa和HEC-1A细胞中ERα和ER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MTT比色法检测显示,与对照(仅加入培养基)细胞比较,上述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作用不同时间后,Ishikawa和HEC-1A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明显增加(P<0.05),且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及时间依赖性(P<0.05).BrdU标记法检测显示,17β雌二醇联合二甲双胍作用后Ishikawa、HEC-1A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62±7)%、(72±6)%,分别与17β雌二醇单独作用后的Ishikawa、HEC-1A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124±16)%、(10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显示,不同浓度(分别为1、5、15 mmol/L)二甲双胍作用后,Ishikawa、HEC-1A细胞中c-fos和c-myc mRNA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除HEC-1A细胞中1 mmol/L的二甲双胍作用后c-myc mRNA表达水平与相应对照(即二甲双胍浓度为0)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外,其余浓度分别与相应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Ishikawa、HEC-1A细胞中ERα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而ERβ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其浓度为5 mmol/L和15 mmol/L时分别与相应对照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抑制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调节ER的表达进而影响原癌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张晶波;张蓓;印泽远;陈凤;刘桐;徐慧;刘玉清;周雪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妊娠晚期促子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2014)

    妊娠晚期引产是在自然临产前通过药物等手段使产程发动,达到分娩的目的,是产科处理高危妊娠常用的手段之一.引产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子宫颈成熟程度.但如果应用不得当,将危害母儿健康,因此,应严格掌握引产的指征、规范操作,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在2008年发表了《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草案)》[1],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循证医学证据,再次进行了较大程度地修改,以提供妊娠晚期促子宫颈成熟和引产方面符合循证医学的建议.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第五次全国妇科盆底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主办的第五次全国妇科盆底学术会议于2013年10月11-13日在上海举办,这是继福州(2004年)、成都(2007年)、南京(2009年)、北京(2011年)后的第五次全国会议,此次会议由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协办.本次会议的主旨是普及盆底疾病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促进盆底疾病诊治的规范化.针对妇科盆底学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次会议共精心策划和组织了7个特邀发言、18个主题讲座,22个大会交流和8个手术录像演示讲解.会议由妇科盆底学组组长郎景和院士致开幕辞,在庄严的国歌中开始.为了增加会议的互动性和与会代表的参与感,会议还专门设置了“专家面对面”活动以及妇科泌尿学热点问题处理现场答题调查.

    作者:陈娟;朱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