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译制并评价尿失禁诊断问卷(QUID)简体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译制QUID简体中文版。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并行尿动力学检查的95例女性尿失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Cronbachα系数评价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通过2次填写QUID简体中文版问卷,评价问卷的重测信度。以尿动力学检查的终诊断为“标准”,评价问卷的效度。结果 QUID简体中文版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压力性尿失禁(SUI)方面为0.91、在急迫性尿失禁(UUI)方面为0.89,QUID简体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好。患者先后2次进行问卷调查,Kappa一致性系数=0.795,QUID简体中文版的重测信度高。QUID简体中文版的校标效度Kappa=0.62。诊断SUI的敏感度为83%(43/52),特异度为86%(37/43);诊断UUI的敏感度为72%(13/18),特异度为86%(66/77)。结论 QUID简体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在中国大陆尿失禁患者中应用。
作者:李春颖;朱兰;郎景和;徐涛;史欣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赘生物的临床处理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9例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母儿结局。9例孕妇入院后均由产科、麻醉科、心内科、心外科、体外循环科等多科室会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由相关科室协作完成临床治疗。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心脏手术及终止妊娠手术的时机及方式。结果(1)临床特点:9例孕妇的年龄为25~36岁;发病孕周为19~36周。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进行性贫血为主要症状,心力衰竭时患者口唇发绀、不能平卧甚至端坐呼吸;查体可闻及心脏杂音、脾肿大;血培养阳性。基础心脏病类型:先天性心脏病7例,包括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右心室流出道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包括二尖瓣狭窄1例、二尖瓣狭窄人工换瓣后卡瓣1例。心内膜赘生物附着位置:二尖瓣赘生物3例,肺动脉瓣赘生物2例,主动脉瓣赘生物3例,右心室流出道赘生物1例。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1例,Ⅲ级3例,Ⅵ级5例。(2)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吸氧、卧床休息、强心、利尿等。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应用联合、足量抗生素治疗。9例孕妇均行基础心脏病的手术治疗及心内膜赘生物清除术;2例孕中期行剖宫取胎术,7例孕晚期行剖宫产术。9例孕妇中,6例心脏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同时进行,手术时间为孕22~34周;2例在心脏手术前终止妊娠,终止妊娠时间分别为孕33、37周,心脏手术时间分别为产后11、32 d;1例在心脏手术后终止妊娠,心脏手术、终止妊娠时间分别为孕26、37周。(3)母儿结局:7例孕妇抢救成功,2例孕妇死亡,术后心功能分级: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Ⅵ级2例。新生儿存活6例,其中足月产儿2例,早产儿4例;死胎或新生儿死亡3例,2例为中期妊娠行剖宫取胎术,1例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因重度窒息家属放弃治疗死亡。术后随访1~7年,平均(2.0±1.6)年,随访期内存活婴幼儿发育良好。结论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赘生物虽然风险极高,但由多学科协作制定并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心脏手术和终止妊娠的时机,仍不失为挽救母儿生命的一种方法。
作者:褚黎;张军;李燕娜;孟旭;刘岩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孕妇甲状腺自身免疫状态与早产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收集1980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1)按纳入及排除标准提取文献,并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表的评价标准对所提取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2)采用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制定的RevMan 5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先对各个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用效应模型(包括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本研究将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两个指标均阳性的孕妇定义为甲状腺抗体阳性孕妇,仅TPO-Ab阳性的孕妇定义为TPO-Ab阳性孕妇,然后分别研究这两类抗体阳性与早产风险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10篇队列研究文献,NOS量表评分均≥7分,均为高质量及中等质量文献。共纳入孕妇19910例,其中早产1322例。(2)荟萃分析显示,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孕妇其甲状腺抗体阳性不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1.41,95%CI为0.83~2.40(P=0.200);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孕妇其甲状腺抗体阳性不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0.68,95%CI为0.32~1.44(P=0.310)。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孕妇其TPO-Ab阳性明显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2.08,95%CI为1.09~3.97(P=0.030);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孕妇其TPO-Ab阳性不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1.21,95%CI为0.65~2.24(P=0.550)。结论妊娠合并TPO-Ab阳性是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旻;王少为;黄帅;毛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联合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BoBs)技术和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建立胎儿染色体异常及常见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产前诊断新模式,评估“核型分析+BoBs”产前诊断新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侵入性产前诊断的孕妇807例,同时采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和BoBs技术,对胎儿染色体异常和9种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在807例胎儿中,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和BoBs技术均独立地成功检出32例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21三体综合征18例、18三体综合征6例、13三体综合征1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7例,BoBs检测结果与羊水细胞核型分析结果均一致。BoBs技术检出5例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其中DiGeorge综合征3例(2例为微重复、1例为微缺失)、Miller-Dieker综合征1例、Wolf-Hirschhorn综合征1例;基于BoBs技术检出的5例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胎儿中,仅1例Wolf-Hirschhorn综合征通过传统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出来,其余4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未见异常。但BoBs技术漏诊了8例被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出的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其中,染色体易位7例、倒位1例,7例遗传自胎儿父母、1例为新发突变。结论“核型分析+BoBs”产前诊断新模式可以全面、快速、有效地检测染色体异常和9种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新华;杨必成;朱姝;苏洁;章锦曼;银益飞;冯燕;黎冬梅;赵庆芬;余蕊;朱宝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分析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相关重度痛经的效果及痛经缓解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门诊或住院部通过超声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重度痛经和(或)经量过多患者共1100例给予LNG-IUS治疗,在放置前后不同随访时点评估患者的痛经症状、疼痛评分、出血评分、生化指标、体格参数、LNG-IUS带器情况、月经模式以及不良反应,分析疼痛评分及分布的变化趋势、重度痛经缓解的预测因素以及与月经模式、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共1100例,其中重度痛经患者640例(58.18%,640/1100),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范围1~60个月),在放置LNG-IUS后60个月时的累积续用率为65%。放置LNG-IUS后重度痛经患者的疼痛评分与放置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均<0.01),放置前、放置后3、6、12、24、36、48和60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8.1±0.9)、(5.5±2.4)、(4.6±2.4)、(3.3±2.2)、(2.2±2.1)、(2.2±1.8)、(1.4±1.6)、(1.3±1.3)分。放置LNG-IUS后重度痛经患者的比例与放置前相比显著下降(P均<0.01)。在放置LNG-IUS的36个月内,每个随访时点与前一随访时点比较,疼痛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均<0.01)。未能发现可以统一预测痛经缓解的相关因素。痛经缓解情况与同期患者报告的月经模式变化、总体不良反应、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等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 LNG-IUS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相关重度痛经的有效方案,痛经改善状态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模式、月经变化或不良反应无关。
作者:李雷;冷金花;戴毅;张俊吉;贾双征;李晓燕;史精华;张加韧;李婷;徐晓璇;刘真真;游姗姗;常晓燕;郎景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样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宫腔镜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6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收治的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共403例,其中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样癌5例,均为腺癌;癌前病变22例,均呈不典型增生。回顾性分析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样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特点、超声和宫腔镜检查结果,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宫腔镜的诊断价值。结果(1)临床特点:子宫内膜息肉样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27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76例)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0±8)、(58±6)岁,平均绝经年限分别为(9.8±8.1)、(8.3±6.9)年,出现绝经后阴道流血、排液等症状者分别为13例(48.1%,13/27)、159例(42.3%,159/376),合并高血压病者分别为12例(44.4%,12/27)、140例(37.2%,140/376),合并糖尿病者分别为5例(18.5%,5/27)、43例(11.4%,43/376),两者间以上各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息肉样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为(1.3±0.7)cm,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0.8±0.4)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01)。(3)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样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息肉平均直径为(2.4±1.0)cm,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1.6±1.0)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04)。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共6例,其中腺癌4例,不典型增生2例。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22.2%(6/27)、100.0%(376/376)、100.0%(6/6)、94.7%(376/397)及94.8%(382/403)。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样癌及其癌前病变多见于息肉直径大和子宫内膜明显增厚的患者,应在宫腔镜下完整切除息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作者:张颖;陈梅;郭银树;段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nt)方案的自发排卵率,并分析自发排卵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LVF-ET中使用GnRH-ant方案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长方案共10612个周期,计算GnRH-ant方案(2098个周期)的自发排卵总体情况,并与GnRH-a长方案(8514个周期)比较;进一步将GnRH-ant方案中发生自发排卵(自发排卵组)的周期(34个)与未发生自发排卵(未自发排卵组)的周期(136个)进行1∶4匹配的对照研究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在GnRH-ant方案中发生自发排卵的高危因素。结果在总体人群中,GnRH-ant方案的自发排卵率为1.62%(34/2098),高于GnRH-a长方案的0.15%(13/85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进一步的对照研究中,自发排卵组患者的基础FSH水平显著高于未自发排卵组,中位基础FSH水平分别为10.7、7.2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仅基础FSH水平是GnRH-ant方案中自发排卵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0,P=0.009)。结论在IVF-ET的促排卵方案中,GnRH-ant方案的自发排卵率约为GnRH-a长方案的10倍;较高的基础FSH水平是GnRH-ant方案使用过程中发生自发排卵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罗璐;陈明晖;贾梦希;王琼;周灿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行胰腺部分切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5年7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有2500例原发性卵巢癌患者接受了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8例患者因胰腺远端受肿瘤侵犯同时接受了胰尾或胰体尾切除术。回顾性分析这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范围、术后病变残留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等。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8岁(39~63岁),术前中位血清CA125水平为1688 kU/L(119~5000 kU/L),胰体尾处中位肿瘤直径为4.5 cm(3~10 cm)。病理类型:8例患者均为高级别卵巢浆液性腺癌;手术病理分期:Ⅲc期4例,Ⅳ期4例。(2)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范围:8例患者术中探查均见肿瘤病灶广泛播散,均累及上腹部、中腹部及盆腔;8例患者均接受了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盆腔腹膜+部分胰腺+脾切除术,每例患者接受了平均9.6个不同部位的盆腹腔内肿瘤切除。8例行远端胰腺切除术患者中,7例为胰尾切除,1例为胰尾+部分胰体切除。术中中位出血量为1350 ml(300~3500 ml);7例患者接受了输血,中位输血量为1150 ml(500~1800 ml)。(3)术后病变残留情况:8例患者均达到了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无肉眼残留灶3例,残留灶直径<0.5 cm 3例,残留灶直径<1 cm 2例。(4)术后并发症:8例患者中,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2例胰瘘、1例腹腔内出血、1例胰腺周围囊肿伴感染,经相关治疗后均治愈。(5)生存情况:随访截止至2015年9月20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2~46个月)。随访期内,3例死亡,分别在术后5、20和46个月死亡;5例存活,其中4例在治疗中,1例治疗后无复发,已存活29个月。结论晚期卵巢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行胰腺部分切除虽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但在能获满意减瘤效果的患者中切除胰腺转移瘤和部分胰腺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作者:向礼兵;涂云霞;贺天聪;裴璇;沈旭霞;杨文涛;吴小华;杨慧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 1,MACC1)异常表达于结肠癌、胃癌、肝癌、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可能与上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5]。有研究显示,在前列腺癌细胞中采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MACC1基因的表达,可增加前列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其作用可能与抑制Ras/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6]。本研究利用短发夹状RNA(shRNA)沉默MACC1基因表达后,观察顺铂耐药的卵巢癌细胞系A2780/DDP、COC1/DDP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变化,探讨MACC1基因与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作者:张瑞涛;史惠蓉;任芳;苑中甫;贾艳艳;冯巍;李霞;张明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子宫破裂是指分娩期或妊娠晚期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破裂,为产科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母儿生命安全。按发生时间分为产前及产时破裂,按原因分为自发性及创伤性破裂。本文报道1例腹腔镜子宫颈环扎术后妊娠晚期自发性子宫破裂的孕妇,为临床相应处理以经验教训。
作者:罗文斌;罗晓青;张羡;肖小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而位居第3位,但其致死率占妇科肿瘤的首位[1]。近年来,肿瘤干细胞学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肿瘤干细胞有着类似正常干细胞的特性,即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启动肿瘤发生的潜能,此外,还具有抵抗放化疗的特性。该学说认为,肿瘤干细胞是恶性肿瘤的起源,是导致肿瘤转移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这给研究者们提供了新思路,能否通过特异地消除卵巢癌干细胞来达到治疗卵巢癌的效果,本文从卵巢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参与化疗耐药的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等几个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苏节;李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围绝经期泌尿生殖综合征(genitourinary syndrome of menopause,GSM)是新近提出的概念。因为这一综合征可能对绝经后妇女的生命质量存在远期的不良影响,所以,如何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GSM这一新术语的提出背景以及其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杨阳;谢静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被国际尿控协会(ICS)定义为“尿急,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常合并尿频和夜尿的一组综合征,诊断OAB时应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和其他病理情况”[1]。OAB的病因尚不明确。欧洲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40岁以上妇女OAB的患病率为16.6%,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2]。中国妇女OAB的患病率为6.0%,50岁以上妇女增加到14.8%[3]。由此可见,绝经后妇女是OAB的主要发病人群。OAB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地影响老年妇女的生命质量,其临床治疗方式多,但疗效有待提高,故就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艾方方;朱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39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4个月于2010年8月入院。既往体健,孕2产1。术前血清CA125水平(42.88 kU/L)轻度升高,MRI检查提示:子宫体部及颈部恶性肿瘤。宫腔组织病理检查: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及低分化癌可能。遂腹腔镜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侵犯子宫壁及子宫颈管壁(深度<1/2),见广泛性脉管内癌栓;肿瘤细胞体积小,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稀少。免疫组化检测:突触素、p16阳性,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70%阳性,ER、PR及p63阴性。术后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小细胞癌(SCCE)Ⅱb期G3。术后予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末次化疗时间2011年4月);盆腔外照25次,总量40 Gy。共随访56个月,随访至第18个月时,发现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癌蛋白2(CP2)水平(分别为59.12和41.7 kU/L)均增高;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检查提示:气管前及左侧锁骨区域18F-脱氧葡萄糖代谢增高灶,考虑复发,原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复查血清CA125和CP2仍高,复查B超、胸部CT及PET-CT未发现肿瘤病灶,决定暂停治疗,严密随访。现患者术后56个月,血清CA125、CP2水平持续增高已39个月,仍无瘤生存。
作者:杨媛;赵丽君;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是于产程中或胎儿娩出后,产妇突然出现的喘憋、心肺功能衰竭、昏迷、意识丧失、甚至心跳骤停、DIC所致严重产后出血为特征的产科并发症,病死率高达20%~60%[1-6];在全球范围内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6]。目前,羊水栓塞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快速的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排除法诊断。由于羊水栓塞罕见且发病迅猛,早期识别和快速高效的团队流程化抢救是减少不良结局的关键。
作者:时春艳;丁秀萍;张梦莹;杨慧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自2002年起,我国启动了以唐氏综合征等常见染色体异常为主要目标疾病的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是确诊的“金标准”。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准确、可靠,但以手工操作为主,需要进行细胞培养,存在耗时长、检测通量低、需培养专业人员及实验室建设周期长等诸多问题,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产前诊断需求。
作者: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协作组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