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纳入早期复发性流产(RM)患者的常规病因及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对自然流产2次与≥3次的早期RM患者的病因构成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妊娠早期(≤12周)连续发生自然流产≥2次的患者,纳入其中有RM常规病因检查结果且同时有至少1次流产胚胎染色体检查结果的6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RM患者的病因构成,并对自然流产2次与≥3次的早期RM患者的病因构成进行比较.本研究中RM的常规病因包括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夫妻双方染色体异常、子宫异常、内分泌异常、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结果(1)696例早期RM患者中,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比例为60.6%(422/696),RM常规病因的比例为32.2%(224/696),而病因不明的比例仅为29.0%(202/696).(2)696例早期RM患者中共有717例次流产胚胎染色体检测结果(其中21例患者有2次流产胚胎染色体检测结果),其中核型正常者占39.7%(285/717)、核型异常者占60.3%(432/717).432例次异常胚胎核型中,非整倍体344例次、多倍体33例次、其他55例次(包括大片段重复或缺失、微重复或缺失、杂合性缺失等);常出现(>10%)的非整倍体的染色体是16三体(19.2%,83/432)、X单体(11.3%,49/432)及22三体(10.9%,47/432).(3)696例早期RM患者中,自然流产2次、≥3次者分别为446、250例,分别占64.1%(446/696)、35.9% (250/696).与自然流产2次患者比较,自然流产≥3次患者的年龄、宫腔粘连的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而两者的体质指数以及夫妻染色体异常、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除宫腔粘连以外的其他子宫异常、内分泌异常、APS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常见的早期RM的病因,自然流产2次与≥3次患者的病因构成几乎没有区别,提示,应将自然流产2次作为RM常规病因检查以及流产胚胎染色体检查的起点.
作者:张丽梅;杨燕宁;张瑞晓;罗璐;谈际范;周丽;王琼;周灿权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不同孕周胎儿心率(胎心)昼夜节律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规律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或为低危妊娠,且为单胎、头位、新生儿结局正常的9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以及在妊娠晚期不同孕周分别采集的130例次母胎动态心电图数据.妊娠28~33周+6组29例次(22.3%,29/130),34~36周+6组37例次(28.5%,37/130)和37~40周+6组64例次(49.2%,64/130).分析胎心基线、胎心基线变异、胎心加速面积在妊娠晚期不同阶段的昼夜节律变化,以及胎心基线与母体心率的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1)妊娠晚期,胎心基线呈现夜间降低、白天升高的昼夜节律,其中夜间2:00~5:00为胎心基线的低值;随孕周增加,胎心基线夜间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548).(2)胎心基线变异与胎心基线的昼夜节律类似,基线变异夜间降低、白天升高,随着孕周增加,尤其是≥妊娠37周,胎心基线变异的夜间下降程度明显减小(P<0.01).(3)胎心加速面积的昼夜节律呈现夜间升高、白天降低的趋势;随孕周增加,其夜间升高的幅度逐渐增加.(4)胎心基线与母体心率之间的昼夜节律关系表现为胎心基线在夜间低点的出现落后于母体心率低点1~2 h,与母体心率的恢复基本同步.结论 妊娠晚期胎心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且随孕周增加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
作者:李淑芳;王妍;李广飞;赵扬玉;陈练;张松 刊期: 2018年第12期
胎盘植入(placenta accreta)为胎盘绒毛不同程度侵入子宫肌层,临床表现为胎儿娩出后胎盘难以完整剥离,易致产时及产后严重出血[1],是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术和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胎盘植入机制主要为肌层瘢痕[2]、蜕膜缺失或功能异常[3]、植入部位的异常血管生成[4]等,滋养细胞异常侵袭的机制并不清楚[5].研究胎盘植入滋养细胞的侵袭行为,能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策略和思路.
作者:龙禹;李慕军;陈悦;王素梅;杨芳;陈智炜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大约影响4%的生育年龄女性,青少年及绝经后女性少见[1];是一系列盆腔症状的常见原因,如月经紊乱、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及不孕.尽管在疾病发展和激素机制上取得了进展,但内异症的治疗流程及早期诊断仍然知之甚少.
作者:陈欣;刘海元;郎景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EAH)及早期子宫内膜癌(early endometriod adenoncarcinoma,EEC),其标准的手术治疗方式为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或加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这将导致年轻患者丧失生育功能.
作者:何翊姣;王建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子痫前期是1种多因素、多机制及多通路致病的疾病,是妊娠期特发疾病,可影响机体的各个器官及系统.子痫前期的发生率约占全部妊娠者的3.9%,是造成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约有76 000例孕产妇和500 000例围产儿死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2].研究表明,子痫前期孕妇及其子代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如卒中、肺动脉高压等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早发型和(或)重度子痫前期孕妇[1-2].因此,子痫前期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安云鹤;程小艳;张豪锋;张小莉;田彦捷;张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患者40岁,因发现腹壁包块4个月明显增大2个月于2017年11月14日就诊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妇科.患者2003年在外院行剖宫产术,4个月前出现左下腹壁包块,月经时增大,伴疼痛,放射至左腰部,近2个月包块明显增大.
作者:张承;赵昊云;钱敏;刘锦霞;程文俊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患者28岁,2017年12月9日、12月10日先后于山东省莘县两家医院行宫内节育器(IUD)取出术,术前行X线检查均提示盆腔内可见IUD影,但均失败;2018年1月1日月经干净3d就诊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患者放置IUD已3年,放置时为产后8个月、哺乳期,在当地计划生育服务站放置花式IUD.
作者:黄风雷;郭东霞;吕讷男;席琳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妇科肿瘤的诊断涉及临床、影像学、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病理学诊断,就目前的医学科学水平,病理学诊断仍是妇科肿瘤诊断的终诊断,也是后续制定肿瘤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分子技术的进步,妇科肿瘤的一些新分类的提出,对于临床后续的治疗、预后判断都发生了变化.临床医师需要了解这些变化,病理医师也有责任更为详尽地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及意义,双方的沟通、合作方可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与治疗.为此,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有关子宫体肿瘤病理诊断、分类中的一些变化及其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的影响.
作者:沈丹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我国著名妇产科学专家,妇科肿瘤学先驱者之一,妇产科学教育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顾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终身专家焦书竹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1月26日1点52分逝世,享年93岁.
作者:《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8年第12期
2018年11月22日,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学专家,妇科肿瘤学、妇科腹腔镜手术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原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张惜阴教授因呼吸功能衰竭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作者:《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基因包括MLH1、MSH2、MSH6、PMS2基因的蛋白表达及MLH1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7—2016年10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组织蜡块共420份,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LH1、MSH2、MSH6、PMS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当出现MMR蛋白表达缺失(即MLH1、PMS2、MSH2及MSH6中的任何1个或多个蛋白表达缺失)则高度疑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LS-EC);进一步采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S-MLPA)技术检测其中MLH1蛋白表达缺失(72份)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LH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当出现MLH1基因甲基化阳性时,可判定该患者为散发性子宫内膜癌,而非LS-EC.结果(1)420份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为34.5%(145/420),其中MLH1、MSH2、MSH6、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7.1%(72/420)、8.1%(34/420)、7.4%(31/420)、26.2%(110/420);MLH1和PMS2蛋白的联合缺失率为16.7%(70/420)、MSH2和MSH6蛋白的联合缺失率仅为6.2%(26/420).(2)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与非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分别为32.4%、58.8%)、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为23.6%、55.9%)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及MLH1、MSH2、MSH6、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手术病理分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SH2蛋白缺失率(Ⅰ、Ⅱ、Ⅲ期分别为5.5%、10.6%、18.6%)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不同浸润深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黏膜内、浅肌层、深肌层浸润分别为35.0%、30.8%、48.1%)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及MSH2、MSH6蛋白缺失率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3)72份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57份DNA质量检测合格,其中MLH1基因甲基化阳性27份,甲基化阳性率为47.4%(27/57).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缺失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免疫组化方法及进一步的MLH1基因甲基化检测可作为初步筛查LS-EC的方法.
作者:晋薇;王利群;刘有;刘爱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伴微囊、拉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5年4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或加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的108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筛选出其中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免疫组化染色的特点,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MELF浸润是指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的肌层中以微囊型腺体、拉长变形的腺体以及碎片状腺体形式出现的1种特殊的浸润方式.结果 子宫内膜样癌伴MELF浸润的发生率为23.1%(25/108),患者年龄为(59.3±10.9)岁(46~76岁);绝经前4例、绝经后21例;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MELF浸润灶通常位于紧邻肿瘤主体的周围组织或深肌层中.25例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率(52%,13/25)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0%,5/25)均明显高于不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均为2%(2/83),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MELF浸润组织中, ER、PR、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β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呈弱阳性表达,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呈中等强度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CK)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25例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术后随访(23.2±5.9)个月(14~33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MELF浸润是发生于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的特殊浸润方式,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LVSI阳性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增高,提示其预后较差.
作者:张晓波;赵成龙;祁晓莉;秦云;王颖;沈丹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同期原发性双癌(SEO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8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63例SEO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SEOC的治疗及预后,并对影响SEO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63例SEOC患者诊断时的年龄为(48.3±10.0)岁,体质指数(BMI)为(23.4±3.7)kg/m2;首诊症状为异常子宫出血者占73%(46/63);未生育者占30%(19/63),未绝经者占68%(43/63).(2)病理特点:SEOC中的子宫内膜癌主要为低手术病理分期(Ⅰ期占90%)、低病理分级(G1~G2占81%),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占86%),浸润深度以无或浅肌层浸润为主(占81%);SEOC中的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主要为低手术病理分期(Ⅰ期占70%)、低病理分级(G1~G2占65%),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占62%),以卵巢单侧受累为主(占68%).(3)治疗及预后:63例SEOC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56例(89%)接受了包括腹膜后淋巴清扫在内的分期手术, 57例(90%)接受了术后辅助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48.0个月(2~176个月),随访期间内复发8例(13%),复发的中位时间为38.5个月,死于肿瘤复发者6例(10%);SEOC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69%,5年总生存率(OS)为80%.(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卵巢癌为非子宫内膜样癌、卵巢癌手术病理分期高于Ⅰ期者的5年PFS更差(P<0.05),LVSI、SEOC中子宫内膜癌为高病理分级、SEOC中卵巢癌的手术病理分期高于Ⅰ期者的5年OS更差(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SEOC中卵巢癌的病理类型和手术病理分期为影响SEOC患者5年PFS的独立因素(P<0.05),LVSI、SEOC中卵巢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是影响SEOC患者5年OS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SEOC患者通常较为年轻,多为绝经前女性,预后较好.LVSI、卵巢癌为非子宫内膜样癌以及卵巢癌手术病理分期高于Ⅰ期是影响SEOC患者5年PFS的独立因素,而LVSI与卵巢癌手术病理分期高于Ⅰ期是影响SEOC患者5年OS的独立因素.
作者:王遥;俞梅;杨佳欣;曹冬焱;张颖;沈铿;游燕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