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改良经闭孔无张力阴道悬吊术(tension-free vaginal tape-obturator, TVT-O)对伴轻度阴道前壁膨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1月至2008年1月哈尔滨211医院采用童晓文经闭孔无张力阴道悬吊术式治疗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3例伴阴道前壁膨出(轻度为11例,中度为2例),15例为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结果 本组28例患者术后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均消失,平均手术时间为20 min,平均出血量为40 mL;术后6个月内随访结果 示,本组10例术前伴阴道前壁轻度膨出者(1例失访)中,2例膨出明显改善,其他均未加重.结论 改良经闭孔无张力阴道吊带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具有手术创伤小、悬吊疗效可靠的特点,并适合于伴有轻度阴道前壁膨出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
作者:左春梅;金若芃;王泽倩;杨怡卓;童晓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氧合酶(hemeoxygenase,HO)的生理状态下主要存在形式血红蛋白氧合酶-1、血红蛋白氧合酶-2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患者与正常晚孕妇女胎盘中的表达规律,以及其产物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在外周血的变化,研究血红蛋白氧合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5年5月至2005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剖宫产分娩的5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观察组,其中,观察组A患者为8例,观察组B为22例)与26例正常晚孕妇女(对照组)胎盘组织中HO-1 mRNA,HO-2 mRNA的表达和定位,并应用血气仪检测外周血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变化.结果 ① HO-1 mRNA和HO-2 mRNA在观察组胎盘滋养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②血红蛋白氧合酶-1在观察组胎盘滋养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血红蛋白氧合酶-2在观察组胎盘滋养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且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的加重,血红蛋白氧合酶-1和血红蛋白氧合酶-2表达逐渐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③ 碳氧血红蛋白在观察组外周血中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血红蛋白氧合酶可能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作者:何玉洁;成要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程中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的关系,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程中血糖管理的方法 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02年8月至2007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435例孕期确诊为糖代谢异常,并进行产程血糖监测的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GIGT)组孕妇为206例)(GIGT组),妊娠期糖尿病A1型(GDMA1)组孕妇为136例(GDMA1组),妊娠期糖尿病A2型(GDMA2)组孕妇为93例(GDMA2组).比较三组不同程度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程中产程随机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水中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妊娠期糖耐量减低、妊娠期糖尿病A1型、妊娠期糖尿病A2型三组孕妇所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9%,2.9%及1.1%,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602).产程随机血糖浓度<7.8 mmol/L的孕妇与产程随机血糖浓度≥7.8 mmol/L(未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妇所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GIGT组为3.0∶1.3,GDMA1组为0.0∶1.8,GDMA2组为0∶0,各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后即刻血糖水平与产程平均血糖水平不相关(P=0.260,0.861及0.296).结论 基于孕期的良好治疗和新生儿期的适当处理,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产程中血糖对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影响有限,对高危新生儿出生后的严密血糖监测、及时喂养,可能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玉立;杨慧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的三组四色抗体流式细胞术,监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三组四色荧光抗体组合(CD45/CD19/CD10/CD34,CD45/CD19/CD10/CD13和CD45/CD19/CD22/CD34)检测18份初诊为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骨髓样本(A组)和67份该病治疗后缓解患儿骨髓样本(B组)的白血病相关异常免疫表型(leukemia-associated aberrant immunophenotyping, LAIP)细胞.A,B两组样本来源于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和定期随访的42例患儿,年龄为1~12岁;男性患儿为30例,女性为12例.同时,检测12份正常儿童骨髓(C组)作为对照(同期在本院就诊).结果 由于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的白血病相关异常免疫表型细胞与正常骨髓B细胞,在流式散点图中分布位置有差异,从而筛选出8个有价值的双参数散点图,以监测临床缓解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微小残留病.本方法 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组和B组患儿骨髓中的微小残留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9%(16/18)和48%(32/67);白血病相关异常免疫表型细胞在A,B两组样本中分别为(67.8±36.4)%(±s)和(0.056±0.083)%(±s),A组患儿均明显高于B组患儿(P<0.01).分析3例复发患儿复发前的跟踪监测结果 发现,复发前均检测到微小残留病呈阳性,并且其白血病呈相关异常免疫表型细胞均明显升高.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敏、快速、易于标准化操作的监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微小残留病的方法 .
作者:张剑波;李戈;母得志;房俊;陈杰;景清;屈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输卵管妊娠患者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persistent ectopic pregnancy,PEP)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的47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术前血HCG水平及术后递降率等因素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确定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佳临界点.结果 470例患者中,共计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33例(7.02%,33/4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与同侧输卵管妊娠史、术前血HCG水平、术后第9、第12天血HCG递降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停经时间、非同侧输卵管妊娠史、输卵管完整性、腹腔内出血、附件包块大小、下腹部手术史、盆腔粘连、妊娠部位、术后第3、第6天血HCG递降率无相关性(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与患者术前血HCG水平、术后第9、第12天血HCG递降率仍呈相关关系(P<0.05).以术前血HCG水平大于3 390 mIU/ml结合术后第9天血HCG水平递降率小于41%为阈值,预测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7%和85.91%.结论 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与患者术前血HCG水平及术后第9、第12天血HCG递降率相关,当术前血HCG水平大于3 390 mIU/mL,并术后第9天血HCG递降率小于41%时,应及时应用甲氨蝶呤(MTX)等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
作者:谢咏;王刚;卢文琼;林铁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在各种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病理科存档的141例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宫颈癌、1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级(CINⅠ组)、1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Ⅱ~Ⅲ级(CINⅡ~Ⅲ组)、15例慢性宫颈炎(对照组)的宫颈组织标本中,中期因子的表达与定位.双盲法对免疫组化结果 进行评价.结果 ①宫颈癌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及对照组的宫颈组织中,中期因子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13.3%,40.0%,6.67%,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中期因子表达随宫颈病变加重而升高.②在宫颈癌组织中,中期因子表达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加,并在宫颈局部癌灶直径≥4 cm的癌组中,表达明显增高(P<0.05).而各组间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中期因子表达与宫颈病变程度有关,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中期因子表达呈逐渐增高趋势.这提示,中期因子与宫颈癌发病,可能有一定关系.
作者:张健;郑艾;巩俊玲;张云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EphA2蛋白和nm23-H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标本取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手术切除的56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phA2,nm23-H1蛋白在56例宫颈癌(12例有淋巴结转移,44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石蜡标本和在12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对照组)中的表达,分析EphA2和nm23-H1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结果 显示,EphA2蛋白实验组的阳性表达率(85.7%,48/56)明显高于对照组(25.0%,3/12).实验组中,12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phA2蛋白的阳性率为100%,44例不伴随淋巴结转移患者EphA2蛋白的阳性率为81.8%(36/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nm23-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48.2%,27/56)低于对照组(91.7%,11/12).实验组中,12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3%(1/12),44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为59.1%(26/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结论 EphA2和nm23-H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这提示,EphA2和nm23-H1蛋白可望为宫颈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范波;姚珍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乙型脑炎的疗效.方法 将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85例乙型脑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分组征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对治疗组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400 mg/(kg·d)],连续治疗5 d;纳洛酮每次静脉输注(0.01~0.02)mg/kg,每天1~3次,连续治疗5 d~7 d.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综合法治疗(抗病毒治疗+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抽搐时间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呼吸衰竭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对两组患儿随访半年结果 显示,治疗组患儿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遗留神经精神症状体征,且脑电图及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 异常)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治疗乙型脑炎,可通过不同环节,共同阻止脑部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较快纠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恢复意识、减少病残、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为目前治疗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
作者:石明芳;蔡苗;陈颖;吕勇彬;宗小敏;杨介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脆性组胺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 FHIT)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蛋白在宫颈涂片中的表达及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宫颈计算机辅助细胞学检测涂片(computer-assisted cytology test, CCT)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74例)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40例)的可疑宫颈病变患者114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宫颈组织中脆性组胺三联体、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脆性组胺三联体蛋白在正常宫颈上皮中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及宫颈癌中表达缺失,在宫颈上皮内瘤变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宫颈上皮内瘤变Ⅲ及宫颈癌组织中,其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3.3%,30.0%,60.0%和71.4%.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表达升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宫颈上皮内瘤变Ⅲ及宫颈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7%,60.0%,80.0%,85.7%,而且其染色强度明显升高.各组间脆性组胺三联体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1). 结论 脆性组胺三联体蛋白表达缺失,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其表达缺失程度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分级有关,高级别的癌前病变缺失率明显增高;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前病变中逐级增高,可用于评估癌前病变的恶变潜能.
作者:许飞雪;杨永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凉山州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特点.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71例麻疹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性别、民族、预防接种、发病地区方面数据采用χ2检验.麻疹纳入标准为:发病前10 d~14 d有麻疹接触史;出疹前经过2 d~4 d的前驱期,表现为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口腔黏膜见麻疹黏膜斑;身体自上而下皮疹,3 d~4 d出齐,并按出疹先后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不典型病例依据: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结果 本研究结果 显示,本病流行高峰期为秋、冬季,62.0%(230/371)患者来自农村,76.5%(284/371)发病年龄<3岁,22.6%发病年龄<8个月,婴儿发病有明显增加趋势.62.5%患儿未接种麻疹疫苗,未接种率彝族与汉族间,农村与城镇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本组不典型麻疹病例为42例(11.3%,42/371).结论 小儿麻疹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3岁以下婴幼儿为高发人群,易感人群的积累和传染源的增加是此次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和;杨尧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 女性,37岁,未孕10年,于2007年8月在本中心要求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病史采集:外院输卵管造影提示为慢性输卵管炎,曾行常规IVF-ET 1个周期(具体方案不详),获卵约10枚,自述有授精,但数目不详,因胚胎质量差放弃移植.常规检查示:基础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为9.41 mIU/mL,促黄体生成激素(LH)为7.61 mIU/mL,雌二醇(E2)为43.11 pg/mL.夫妻双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血清反应(RPR)均呈阴性;女方阴道分泌物解脲支原体、衣原体呈阴性.丈夫精液3次检查结果均提示:少精子症;解脲支原体、衣原体呈阴性.
作者:刘晓妍;郝翠芳;张守信;沈肖方;单英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小分子药物是当前抗肿瘤研究的热点[1,2].槲皮素是自然界分布广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相对分子质量为302.23,具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表明,槲皮素β环上的邻苯二酚结构和2,3位的双键,对抗肿瘤作用具有重要相关性[3].本研究就近年来对槲皮素抗肿瘤的化学预防、基因调控、信号转导和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龙奇达;熊绍权;赵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影像医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MI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分子的生物学行为在影像学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1,2].
作者:周晨燕;宁刚;母得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抗菌肽(thrombocidins)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昆虫、植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内,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酵母菌、真菌和包膜病毒具广谱抗菌作用,在人类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菌肽是一种微小、不含糖链、两性电离的阳离子多肽.抗菌肽家族包括防御素(defensins),cathelicidins,histatins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抗菌肽等类型[1].防御素在动物的管道上皮和黏膜中广泛表达,是机体防御疾病的重要屏障.
作者:王成方;张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s, GTDs)来源于胎盘滋养细胞,一般分为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及绒毛膜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妇科疾病之一.随着化疗药物的应用,滋养细胞肿瘤治愈率达80%~90%,成为早可经化疗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GTDs可在较早期通过血行发生浸润和转移,特别是颅脑转移,常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转移、浸润机制及其相关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现就该病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刘霞;潘小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以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脂质代谢紊乱,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重要的伴随症状,更是引起和促进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由高脂血症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常伴发心血管疾病,由此引起的患者死亡率也明显升高.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导致的多种风险,已应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并取得很多临床成果,包括非降脂效应依赖的肾脏保护作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非降脂效应依赖的肾脏保护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张伟;李秋;杨锡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院接诊的生殖道感染疾病患者中,盆腔炎的发病率较前几年明显升高.若盆腔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引起盆腔粘连,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还可导致不孕及增加宫外孕的危险,故需重视对盆腔炎的防治[1].本研究根据中医学传统理论,结合盆腔炎的证治规律,采用康妇消炎栓肛塞治疗盆腔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傅作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宫颈癌放疗后,易引起阴道放射性炎症改变[1].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宫颈放疗后,阴道炎症出现早、症状重,治疗困难,给患者带来痛苦,生活质量下降[2].本研究对中老年患者宫颈癌放疗后阴道炎采用常规阴道冲洗加复方甲硝唑栓(内含甲硝唑及人参茎叶苷、维生素E)联合结合雌激素软膏(倍美力软膏)局部用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朝晖;黄爱华;朱矩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法为我国使用多的避孕方法[1].IUD常因放置时间过长,绝经后未及时取出, 导致变形、尾丝脱落、嵌顿、断裂等而取出困难.本研究对630例在本院接受超声监视引导下取出IUD困难的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程丽村;李维;秦毓秀;徐小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先天性代谢缺陷可导致患儿全身多器官系统发育异常,并出现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孕期形成,因此代谢中断可导致个体大脑形成不良,孕期第1~第3个月易受影响.人脑的发育在孕期第3至第4周伴随着神经管的出现和闭锁开始,而后者在脊索(初级神经形成)诱导下,由外胚层形成.若初级神经形成中断,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管缺陷,如颅脊柱裂、无脑畸形、脑膨出及脊膜脊髓膨出.
作者:张传仓;封志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EMS以痛经、慢性盆腔痛和不孕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良性病变,但具有浸润、转移、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严重影响着育龄期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异位子宫内膜可存在于身体不同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卵巢、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该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减灭和去除病灶、缓解和消除疼痛、改善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主要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也引入了介入治疗手段.临床医师了解该病的新治疗进展,为患者选择佳治疗方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郄明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作者:叶滨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小儿烧伤后极易发生休克,且发生休克后死亡率较高.补液疗法是小儿烧伤休克复苏的主要手段,也是烧伤科实习生临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通俗的语言、简明的道理、易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学懂弄通小儿烧伤休克液体疗法,是烧伤科临床带教医师长期探讨的问题.
作者:颜洪;景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作者:童晓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