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高氧肺损伤大鼠肺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26只SD大鼠分为4组:高氧组(n=8)、高氧+MG-132组(n=8)、空气对照组(n=5)、MG-132对照组(n=5).成功制备高氧肺损伤大鼠模型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并计算Bcl.2/Bax值.结果 高氧组SD大鼠肺组织可见明显急性炎症反应.高氧组、高氧+MG-132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66.76±7.64、34.78±4.40,明显高于空气组与MG-132对照组(14.48±1.75、12.88±1.95),但高氧+MG-132组的凋亡指数要低于高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氧+MG-132组Bcl-2/Bax值(1.22±0.15)高于高氧组(0.87±0.1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氧诱发肺组织细胞发生凋亡,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以通过调节Bcl-2与Bax的表达减轻高氧引起的细胞凋亡.
作者:黄宇戈;余彦亮;肖芳芳;黄秀兰;矫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胎粪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对4例胎粪性肠梗阻患儿的发病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胎粪性肠梗阻患儿以肠梗阻就诊3例,术前均怀疑为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以消化道穿孔为首诊症状者1例,术前怀疑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为新生儿期就诊,1例生后4个月就诊.4例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肠腔冲洗、末端回肠造瘘术,1例行回盲部狭窄肠管切除肠吻合术,1例行穿孔肠管修补术及腹腔冲洗引流术.3例新生儿患者术中均发现胎类极度黏稠、阻塞回盲部远端肠腔,4例患儿均在术中取病理证实肠壁存在神经节细胞.随访中1例患儿出院1个月后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而死亡:1例患儿X线胸片持续存在肺部阴影,但呼吸正常;其他2例患儿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新生儿期便秘患儿在怀疑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的同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术中病理活检对诊断该病十分重要,术后随访应密切注意肺等其他器官系统的相应合并症.
作者:胡婷嫣;赵夷;张志波;王练英;黄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动态观察脓毒症时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脓毒症时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实验组(n=30),两组又分为3、6、12、24及36 h共5个亚组.实验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除不做CLP外,余同实验组.通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印迹法检测Bcl-2及Caspase-3水平的变化.结果 (1)CLP术后心肌细胞AI呈进行性增加,36 h达高峰(43.742±2.495),与对照组(4.311±0.03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24 h和36 h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CLP术后心肌组织Bcl-2呈持续下降,36 h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24 h和36 h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心肌组织Caspase-3呈持续上升,36 h上升明显,24 h与36 h差异无显著性(P>0.05).(3)大鼠心肌组织Bcl-2与心肌细胞AJ之间存在负相关(r=-0.753,P<0.001).结论 细胞凋亡可能是脓毒症心肌损害的机制之一,通过干预心肌细胞凋亡有望改善脓毒症的预后.
作者:刘品;刘春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2(AQP2)在脓毒症大鼠肾脏的表达及对水代谢调节的意义.方法 将6周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各3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复制脓毒症模型.每组分为3、6、12和24 h 4个亚组,各8只,分别留取尿液、血液、肾脏标本.观察尿量、尿渗透压和肾功能,HE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AQP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QP2的蛋白表达.结果 手术组大鼠术后3 h尿量减少、尿渗透压增高,6 h后尿量逐渐增多、尿渗透压降低;血肌酐和尿素6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随术后时间延长肾脏病理损害加重,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间隔消失,细胞核消失;肾小球球襻融合,细胞结构不清;间质可见点灶状炎性细胞侵润.AQP2 mRNA的表达在术后3 h增高,12、24 h明显减低;AQP2蛋白表达在术后12 h下降,24 h低,较假手术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QP2参与脓毒症时肾脏水代谢的调节,AQP2表达下调导致脓毒症尿浓缩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张敏;吴玉斌;于殊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T波电交替(T-wave alternans,TWA)的病因及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心电图TWA阳性患儿诊治的过程.例1为急性重症心肌炎;例2为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因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乙胺碘呋酮后,导致获得性长QT综合征;例3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例4为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纠治术后心肌梗死;例5、例6为心率增快的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结果 6例均出现心电图TWA,其中5例即时或几小时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2例通过治疗,TWA消失,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另外4例未积极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而死亡.结论 TWA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心源性猝死的先兆,应引起临床重视;对于TWA阳性患儿,除了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应高度警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另外积极预防TWA的出现也尤为重要.
作者:曾少颖;石继军;张智伟;李渝芬;叶钜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严重感染患儿血清脂多糖受体可溶性CD14(sCD14)的变化及其与脓毒症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32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根据诊断标准及病情程度将脓毒症患儿分为3组,脓毒症组(10例)、严重脓毒症组(12例)、脓毒性休克组(10例).于发病后1 d、3 d、7 d测定血清sCD14的浓度,同时记录当天的血白细胞计数、前降钙素、C-反应蛋白、脂多糖以及危重病例评分.对照组为20例同期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儿童.结果 脓毒症组发病1 d内血清sCD14水平为(8.09±4.33)mg/L,显著高于对照组(4.28±2.74)mg/L,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病后3 d、7 d的sCD1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在病程1 d血清sCD14水平分别为(4.46±2.31)、(8.52±4.07)、(11.21±3.67)mg/L,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在病程3 d、7 d的血清sCD14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sCD14与前降钙素、C-反应蛋白、危重病例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 在脓毒症早期sCD14的水平显著升高,其升高的程度可提示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胡海赟;乔蓉;张育才;刘家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急性腹泻儿童中A群轮状病毒(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4月至12月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2039例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标记金的A群RV单克隆抗体,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RV抗原.结果 2039份粪便标本中,621份检测到A群RV,总检出率为30.5%(621/2039),其中男430例(69.2%),女191例(30.8%).RV感染者中,以6个月~2岁年龄段的患儿为多,共571例(91.9%).检出率以10~12月份高,均在30%以上,其中高峰出现在11月份,达43.4%.北京地区18个区县的统计数据显示,距市区较近的区县RV抗原检出率较低,边远区县较高.少部分患儿合并肠道细菌感染.结论 A群RV为北京地区2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病的主病原,6个月~2岁婴幼儿是A群RV的易感人群,10~12月份为北京地区的流行高峰.在流行季节对肠道细菌感染患儿常规进行A群RV抗原检测有助于避免漏诊和进行更合理的治疗.
作者:于国慧;宋文琪;徐樨巍;许宏;革群;曾俊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高氧致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及胶原的变化,探讨高氧致新生大鼠BPD的发生与成肌纤维细胞的内在联系.方法 将新生大鼠持续暴露在85%高氧环境中,在实验的1、3、7、14、21 d,取左肺组织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用于肺组织病理变化观察及α-SMA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右肺-80℃冰冻,用于Ⅰ型胶原(ColⅠ)蛋白和mRNA表达检测.结果 新生大鼠长期高氧暴露可致肺泡简单化,肺泡数目减少,终末气腔扩张,次级隔数目减少,肺泡间隔显著增厚,出现纤维化.高氧暴露14和21 d时,α-SMA在肺泡间隔和肺泡表面表达显著增强,呈条素状分布;但空气组仅在次级间隔的顶端呈点状分布.随高氧暴露时间延长,Col Ⅰ表达增加,并且高氧组肺组织α-SMA表达与Col Ⅰ mRNA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59,P< 0.05).结论 新生大鼠高氧暴露导致肺损伤符合早产儿BPD的病理改变,成肌纤维细胞分布紊乱可能在BPD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宁;高飞;刘雪雁;韩晓华;蔡栩栩;薛辛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体外循环术(CPB)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将30例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O组,NO组在CPB期间吸入40×10-6NO.CPB前和术后气管插管未拔前0~1 h,1~2 h,2~3 h测定气道压、吸入氧浓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并分别在同时点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死腔率(VDhD/VT)、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肺泡氧合指数(OI),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同时各时相点以少量生理盐水灌洗气道,分别测定气道吸出物中总磷脂(TPL)、饱和卵磷脂(SatPC)、总蛋白(TP)值,计算SatPC/TPL和SatPC/TP.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O组VD/VTP(A-a)O2明显下降(P<0.01),OI、CaO2升高(P<0.01);两组CPB后SatPC/TPL和SatPC/TP较CPB前明显降低(P<0.01).NO组SatPC/TPL和SatPC/TP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CPB中存在明显的肺损害,表现为一些亚临床性肺功能损伤.吸入一定浓度的NO对CPB期间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海波;杨顺章;吴伟平;张志孟;张光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学,并分析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此类患儿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3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10.0×109~15.0×109/L)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取鼻咽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呼吸道常见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及PCR法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结果 33例中有28例(85%)病原检测结果阳性,其中单纯病毒感染12例(43%),单纯细菌感染8例(29%),肺炎支原体感染2例(7%),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6例(21%).在12例单纯病毒感染中,11例(92%)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3.5×109/L.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仍以病毒为首位,其次为细菌;当白细胞总数>13.5×109/L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较小.
作者:张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并发症的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 对70例确诊的I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不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IM预后良好,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IM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减少后遗症发生.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给予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并发症是IM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郭燕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分析2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儿主要表现均有嗜睡、头痛、视物不清、伴有癫癎发作,影像学以可逆性白质异常病变为特征.多位于半球后部白质.经正确治疗后,患儿的临床表现消失,影像学恢复正常.结论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经恰当治疗均可恢复正常.
作者:陈晓娟;张家源;陈玉梅;邹尧;王书春;杨文钰;刘天峰;竺晓凡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与阿托品在治疗小儿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 将开封市儿童医院PICU 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1例采用盐酸戊乙奎醚治疗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儿(盐酸戊乙奎醚组)与2003年5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采用阿托品治疗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儿(阿托品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阿托品组相比,盐酸戊乙奎醚组症状消失快、胆碱酯酶恢复时间短、给药次数与住院天数少,且心动过速、躁动的发生率低,而呼吸衰竭、中间综合征发生率较低,未出现需采用血液灌流及透析的病例.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小儿急性有机磷中毒疗效明显优于阿托品.
作者:张诺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例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和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结果 保守治疗后,86例在2周~3个月内积液完全消失,41例手术患儿1个月内积液减少,6个月内积液消失.结论 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以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为主,只要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大部分保守治疗后恢复良好;对积液量多、症状明显者应及时手术引流,减少后遗症,提高疗效.
作者:李争民;王长平;孙若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23年间收治的9例以Coomb试验阴性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者的肝功能ALT平均为12 U/L,血清白蛋白极度降低,均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患儿病情凶险,大部分预后很差,常规治疗无效,发病11~34 d均死亡.结论 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应考虑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特别是合并急性溶血.Coomb试验阴性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可能是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首发表现.肝移植是目前佳的治疗手段.
作者:郝良纯;王弘;王秀丽;王欢;李佳特;朱会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T方案(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硫代鸟嘌呤)治疗后发生肝静脉闭塞病(HVO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CAT治疗后发生HVO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儿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项、彩色多普勒检查中肝静脉显影及腹水、胸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CAT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HVOD可能与化疗药物联合作用有关,去纤苷是一种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HVOD药物.
作者:杨文钰;王书春;陈晓娟;邹尧;陈玉梅;贾友超;刘天峰;刘芳;宫本法;竺晓凡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早产儿高钾血症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18例除外病理因素、在住院期间发生高钾血症并室性心律失常早产儿的胎龄、体质量、尿量、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间、血钾浓度、肌酐浓度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12例存活儿与6例死亡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发生高钾血症并室性心律失常时尿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后至发生高钾血症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时间、发生心律失常时血钾浓度及血肌酐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胎龄≤32周的早产儿在生后48 h内是发生高钾血症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窗日期,血肌酐浓度增高是预后严重的实验室指标.对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在生后48 h内应每6小时监测血钾水平,可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避免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王强;沈霞;胡晓波;周翔;丁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辅助治疗羊水吸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肺氧合功能变化.方法 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羊水吸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40例分成两组,其中20例为治疗组,2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气管插管后,从气管插管内注入PS(固尔苏Curosuff,初始剂量100~200 mg/kg),观察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数(OI)及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变化.结果 治疗后1、12、24及36 h,治疗组OI均低于对照组,a/AP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组病程包括上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PS辅助治疗严重羊水吸入性肺炎,能有效改善肺氧合功能.
作者:王丽娟;李瑛瑜;张芳;庞保东;宋宴宏;杨国颖;张建丽;侯桂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中的作用.方法 对10例张力性纵隔气肿并发呼吸衰竭患儿在行前纵隔引流后予以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前充分镇静、保持肌肉松弛,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SV)或压力目标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观察患儿氧合状况、生命指征、气道压力、X线胸片等变化.结果 10例患儿经机械通气后,患儿气道压力下降,生命指征渐趋正常,全部抢救成功.结论 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起病凶险,在合适的前纵隔引流后可予以适当的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在抢救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中安全有效,是挽救这类危重患儿生命的可靠手段.
作者:刘易林;李莉;李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心衰)及呼吸衰竭(呼衰)患儿心肺功能的支持作用.方法 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呼衰患儿38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NCPAP,观察NCPAP应用前后患儿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 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结果 NCPAP应用4 h后,患儿平均呼吸频率、心率、血压、PaO2、PaO2/FiO2有明显改善(P<0.01);PaCO2略下降,但与应用NCPAP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NCPAP可提高合并心衰及呼衰患儿氧合功能及左心泵功能,且不加重高碳酸血症.
作者:王学军;朱云;潘杰;乌日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9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以肝脏损害为主;15例行K-F环检查,其中阳性9例,阳性率60%;14例测定了24 h尿铜,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00μg/24 h);18例检测了血浆铜蓝蛋白,均有降低(<0.2 g/L).本病首诊误诊率高,19例中首诊误诊7例.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多样,除了主要累及肝脏外,还可以累及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肾脏、骨骼等,还可以表现为无症状,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合辅助检查以及家族史及时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郭亚琼;吴捷;毛志芹;孙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4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1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儿分别应用全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置换,同时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 6例患儿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恢复时间为8~13 d,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恢复时间为24 d,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儿恢复时间为5 d.肌力可恢复至Ⅲ~Ⅴ级.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儿童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安全、有效.
作者:陈植;周楠;张桂菊;陈春红;沈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的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96例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从消化道症状起病到出现皮肤紫癜时间平均(5.2±4.7)d.患儿腹痛明显,但腹部体征与腹痛不相平行,腹部无固定压痛点.23例患儿胃镜检查表现为消化道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点状或斑点样出血,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全部患儿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抗凝剂、维生素C及H2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消化道症状完全缓解时间(4.5±2.5)d,尿蛋白转阴中位数时间为9.0 d.随访6个月~5年,无一例患儿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结论 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的过敏性紫癜,早期诊断十分重要,胃镜检查有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应用糖皮质激素、抗凝剂、维生素C及H2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本病有良好效果.
作者:王士杰;鹿玲;桂明;胡波;邓芳;张传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肺动脉压水平下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SID)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明确TNF-α与CHD伴肺动脉高压(PH)的关系.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8例CHD患儿(其中无PH、轻度PH、中度PH、重度PH各12例)在不同时间点静脉血清中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 在无PH组中,TNF-α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度PH组、轻度PH组术前TNF-α水平高于术后,在手术修补后,随着病情的好转,TNF-α水平逐渐下降,尤以术后第7天降低更为明显(P<0.05).在同一时间点但在不同肺高压水平下,重度PH组手术前TNF-α明显高于中度PH组、轻度PH组(P<0.01);在体外循环开始和修补术结束时,重度PH组TNF-α明显高于中度PH组、轻度PH组及无PH组(P<0.05);在手术后第1天,重度PH组TNF-α高于轻度PH组及无PH组(P<0.05);在手术后第4天,重度PH组TNF-α高于无PH组(P<0.01);在手术后第7天,重度PH组TNF-α高于中度及无PH组(P<0.05).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随着缺损的修补与病情好转,TNF-α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均明显下降,尤以重度及中度PH组下降明显,但无PH组无显著变化.结论 TNF-α与CHD患儿PH的发生有关,通过检测TNF-α水平变化可估测CHD伴PH程度,判定手术指征及预后.
作者:郭俊晓;傅亮;朱宪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危重哮喘患儿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10年间28例危重哮喘患儿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通气方式、好转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通气模式上,采用容量辅助/控制模式12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16例.撤机模式均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此外根据病情还适当应用肺保护性通气、低呼气末正压通气、肺开放等通气策略.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率96.4%,病死率5.6%.结论 机械通气是危重哮喘患儿十分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把握适应证、采用正确的通气策略、配合及时有效的呼吸管理和综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爱勇;李宁;田爱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皮肤黏膜的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为特征.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作者:王天有;张朝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外周血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内脏出血.
作者:贾苍松;胡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及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常规治疗包括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及脾切除.但对于难治性ITP的治疗,目前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一致意见 [1].
作者:郝良纯;边爽;王秀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以往也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它是免疫介导的以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血小板,造成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1].儿童ITP的年发病率大约1/10000,我国尚无发病率方面的统计学报道.ITP有成人型和儿童型、急性和慢性以及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但在诊断儿童ITP时应格外注意排除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2].
作者:竺晓凡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儿童AIDS少见,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常累及多个系统,诊断较为困难 [1].我们1998年9月至2000年9月在云南省德宏州工作期间收治4例小儿AIDS,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泉;周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新生儿皮肤再生不良(aplasia curls congenrlal,ACC)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皮肤局限或广泛缺损性疾病,以一定部位的皮肤缺损为特征,可伴有其他发育异常,现报道2例新生儿ACC.
作者:王丹;钱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在上世纪20年代,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骨髓腔内(intraosseous,IO)输注技术的医学文献报道 [1],至今已经经历了八十余年,有数百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报道 [2].早期研究主要关注IO输注相关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后来随着一次性塑料静脉输液导管的普及和推广,IO输注在一段时期内曾被忽视,但在近二十余年中,IO输注的传统技术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关心的是进行一次成功穿刺操作所需时间和穿刺后进行输液的成功率问题.近期的一些文献除开始关注IO输注装置在急诊和军队医疗单位的使用情况之外 [3-5],也出现不少关于IO输注在儿科领域应用的报道 [6-8].
作者:耿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围生期窒息引起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在近几十年,大量神经保护措施不断涌现,其中亚低温治疗无论在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试验中都证明是有效的,并逐渐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袁玉肖;刘翠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新生儿脑梗死(neonatal 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为新生儿中风(neonatal stroke)、围生期脑梗死(perinatal cere-bml infection)或围生期中风(perinatal stroke),通常指在胎龄28周至生后28 d之间发生于某一或某些脑血管供血区内的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分为出血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梗死.
作者:刘敬;封志纯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