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早产儿应用两种肠道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择不能耐受完全胃肠道喂养的早产儿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儿生后24 h内应用氨基酸,自1.0/g(kg·d)开始,每日递增1.0g/(kg·d),直至3.0/g(kg·d);48 h内应用脂肪乳,剂量及添加方法同氨基酸,生后第5天达全静脉营养.对照组患儿生后48 h应用氨基酸,自0.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72 h后应用脂肪乳,剂量及添加方法同氨基酸,生后8~9 d达全静脉营养.两组患儿均监测营养效果,出生72 h内和第10天分别监测血生化指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下降幅度、PN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1,P>0.05).两组患儿在血糖、总胆红素、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总胆固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可以耐受生后24 h内早期足量的PN.
作者:常龙琴;张明英;夏旭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前后视频脑电图变化的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5例I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用ACTH治疗前后视频脑电图变化的特点.结果 65例患儿用ACTH治疗前IS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均出现高峰失律现象;丛集性痉挛发作频繁出现,并可见同期特征性发作图形.ACTH治疗后,40例(61.5%,40/65)完全控制发作的患儿中,27例(67.5%,27/40)脑电图高峰失律背景消失或明显好转;另25例(38.5%,25/65)仍有发作的患儿中,仅5例(20.0%,5/25)脑电图高峰失律背景消失或明显好转.完全控制发作和仍有发作患儿的脑电图高峰失律背景消失或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88,P<0.000).结论 IS患儿发作前视频脑电图监测是正确诊断IS的重要依据,ACTH治疗后视频脑电图监测是判断短期疗效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彦;路新国;陈黎;陈伟燕;徐雅娜;李永利;廖建湘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甲状腺素水平测定及脑、神经行为发育测评,分析甲状腺素水平与脑损伤、神经行为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52例,生后6 h内留取血清样本,放射免疫法测定T3、T4、TSH值.所有患儿出生后3 d行头颅B超检查,每周复查1次,出院前行头颅MRI检查.根据头颅MRI结果将患儿分为3组:无脑损伤组(33例)、脑室内出血组(10例)、脑白质损伤组(9例).所有患儿于纠正胎龄40±2周时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结果 3组患儿TSH均正常,排除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共8例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正常,占15.4%(8/52);另44例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均低下,占84.6%(44/52).无脑损伤组T3、T4水平高于脑室内出血组及脑白质损伤组,并以脑白质损伤组T3、T4水平为低下,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脑损伤组患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及总分4项得分显著高于有脑损伤的两组患儿,且脑室内出血组患儿得分又高于脑白质损伤组患儿,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脑损伤越严重,甲状腺素水平越低.有脑损伤的早产儿神经行为学评分较无脑损伤的早产儿低.
作者:史婧奕;裘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学员在参加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前后对儿科急诊基本抢救技能的掌握情况,并评价培训的效果.方法 以<儿科高级生命支持>课本为统一教材,通过理论授课及分组情景模拟训练使学员掌握儿科急救技能,统一填写调查表并进行严格的理论和操作考试,统计分析所得资料.结果 全体学员在培训后的理论考试成绩为[(81.6±11.6)分],明显高于培训前的考试成绩[(47.6±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前仪8.7%的学员使用过部分抢救设备,有61.3%的学员从未见过这些抢救设备,培训后93.0%的学员能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学员对培训班的实用性、新颖性及拓宽知以面的满意度均在80%以上.结论 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能够普及国际统一规范的儿科急救技能,提高儿科医生和护士对危重症患儿的救治能力.
作者:蒋迎佳;熊庆;谢成;马涛;贺晓春;吴方银;黄青青;刘艳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42例接受标准化屋尘螨SIT的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1年后均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测定血清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水平、进行肺功能测定和自觉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1年后屋尘螨和粉尘螨的皮肤指数和自觉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而治疗前后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水平、肺功能(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大呼气中段流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儿童给予SIT1年后其皮肤敏感性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对气道炎症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作者:黄东明;肖晓雄;崔碧云;王克明;李岚;付四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脓毒症患儿T细胞亚群和sjTREC基因水平,为其合理的免疫调节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脓毒症组(25例)、严重脓毒症组(23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在使用血制品、免疫制剂及营养支持前测定各组患儿T细胞亚群.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各组患儿sjTREC基因水平变化,利用双标准曲线法对sjTREC基因水平进行绝对定量,检测结果用sjTREC与Co内参基因拷贝数比值(sjTREC/Cα×2×1000)表示,结果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患儿CD3+、CD4+和CD8+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严重脓毒症组患儿sjTREC基因水平为173.86±38.37,明显低于脓毒症组(345.15±66.21)和正常对照组(389.42±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严重脓毒症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数量紊乱和胸腺输出功能下降,故在早期进行细胞免疫支持可能会改善临床预后.
作者:曹清;安康;张建;李璧如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延迟钳夹脐带对早产儿早期血容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东莞市石龙博爱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19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钳夹脐带组100例和延迟钳夹脐带组94例.比较分析两组经阴道分娩早产儿的钳夹脐带时间,生后24h、48h、72 h的Hb、RBC、红细胞压积、血压、血氧饱和度和贫血的发生率,以及生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和第7天的静脉血胆红素值.结果 延迟钳夹脐带组脐带钳夹时间为(100.14±10.57)s,常规钳夹脐带组脐带钳夹时间为(22.40±5.02)s,两组脐带钳夹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延迟钳夹脐带组早产儿生后前3 d的Hb及血压均比常规钳夹脐带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钳夹脐带组94例早产儿中,3 d内发生贫血3例,发生率为3.19%,常规钳夹脐带组100例早产儿中,3 d内发生贫血11例,发生率为11.00%,延迟钳夹脐带组贫血发生率低于常规钳夹脐带组(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后7 d内的静脉血胆红素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延迟钳夹脐带对早产儿Hb及血压有明显影响,可提高阴道分娩早产儿早期血容量,减少早产儿早期贫血的发生.
作者:黄雪群;刘绍基;黎小玲;马可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Fas/Fasl介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小儿各25例,采用Annexin V/PI双参数法经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两组小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并用双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0.697 6±0.110 9)%]较正常对照组[(0.128 8±0.106 9)%]明显升高(t=18.459,P<0.001),且与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羟丁酸脱氢酶升高程度均呈正相关(r=0.817,P<0.01;r=0.785,P<0.01;r=0.726,P<0.01;r=0.712,P<0.01);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Fas、Fasl蛋白表达[(2.8804±0.3020)、(4.4496±0.4836)]较对照组[(2.1300±0.6200)、(0.123 8±0.0384)]明显增加(t=17.321,P<0.001;t'=44.577,P<0.001);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与 Fas、Fasl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0.972,P<0.01;r=0.958,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增加,可能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且与心肌损害程度相关 Fas、Fasl基因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梅花;任少敏;傅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用Bio Merieum Vitek 2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为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共86例患儿纳入试验,分为医院内感染/定植株组(n=68)和医院外感染株组(n=18),记录患儿的临床信息,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儿童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多发生于婴儿,且多有基础疾病,与普通肺炎临床表现区别不大.肺炎克雷白杆菌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很高(76.7%),医院内感染/定植株组共64例(94.1%,64/68)检出ESBLs阳性株,医院外感染株组共检出2株(11.1%,2/18),两组间ESBLs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院内感染/定植株组耐药性显著高于医院外感染株组,前者仅对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敏感,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氨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医院内感染/定植株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5.0±7.1)d,医院外感染株组为(8.2±3.8)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患儿多有基础疾病,且多见于婴儿,临床表现不典型.ESBLs阳性肺炎克雷白杆菌的多重耐药问题相当严重,尤其是对四代头孢菌素耐药性的增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医院内感染和医院外感染患儿在抗生素的选择上应区别对待.
作者:张姣;刘霞;刘瑀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88例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结果 男52例,女36例;发病年龄小2个月,大6岁,平均1.65岁,其中1~2岁占53.4%;农村占80.7%,城市占19.3%;发热病例占98.9%.所有患儿均出现呼吸急促、节律不整、心率快.肺部湿啰音12例(13.6%),合并肺水肿21例(23.9%).88例患儿中,肢体抖动69例(78.1%),震颤17例(19.3%),无力、弛缓性麻痹8例(9.1%),腱反射活跃或亢进80例(90.9%),腱反射减弱8例(9.1%),呕吐13例(14.8%),高血压76例(86.4%),血压下降、休克10例(11.4%).白细胞计数增高30例(34.1%);高血糖25例(28.4%);心肌酶升高20例(22.7%).86例行腰穿及头颅MRI检查,10例气管插管前腰穿脑脊液检查均异常.头颅MRI异常22例(25.8%).X线胸片68例(77.3%)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20例(22.7%)表现为点状阴影.肠道病毒71型阳性46例(52.3%),柯萨奇病毒A16型阳性8例(9.1%).结论 手足口病危重症主要发生在1~2岁幼儿,农村发生率高,肠道病毒71型是主要病原.主要表现为发热伴肢体抖动、震颤、无力、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快、血压高及腱反射异常.白细胞计数升高、高血糖、乳酸升高是重要参考指标.以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疗效显著.
作者:张双;庞保东;田庆玲;冯雪;洪源;李进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无痛电子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异物诊疗中的应用.方法 61例在本院诊治的误吞异物患儿开放静脉通道后,先后缓慢静脉滴注咪唑安定0.02~0.05mg/kg和异丙酚2 mg/(kg·h),持续监测ECG、血压、SpO2,鼻导管下持续吸氧,流量为2L/min,保持自主呼吸.待患儿不能应答,睫毛反射、角膜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或入睡后缓慢、轻柔插入胃镜,上下左右仔细观察食管、胃黏膜四周情况.发现异物后,根据异物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嵌顿情况,选择合适的器械将异物钳夹或套取,连同胃镜一起退出.内镜操作完成后全部留院1~2 d以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内镜下成功取出异物54例,失败7例,成功率88.5%.患儿对诊疗过程无记忆,遗忘率100%.内镜下同时可观察到部分患儿有食道、胃内及十二指肠擦伤,1例食道异物患儿因时间较长,可见食道糜烂及溃疡形成.全部患儿均无术后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在无痛胃镜下进行取异物术安全有效,可作为处理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源;周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原因.方法 将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293例早产儿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 g、~2500 g、≥2500 g组;根据胎龄分为≤32周、~34周、~37周组.分析患儿的早产原因,并比较各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1)早产原因: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多胎妊娠为早产的主要原因,上述原因常合并存在.(2)并发症:呼吸系统疾病、喂养不耐受、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在不同胎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越小,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在不同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质量越小,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越高;肺炎、消化道畸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在不同体质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生体质量越大,发生率越高.(3)病死率及死亡原因:本组293例患儿中共死亡15例,病死率5%.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死亡患儿中除1例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14例均因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1)加强围生期保健、重视产前检查、避免胎膜早破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预防早产发生,尤其要避免胎儿在孕32周以前出生.(2)不同的并发症在不同胎龄与出生体质量的早产儿中发生率不同.(3)早产儿死亡原因除与自身发育不成熟有关外,还与家长担心早产儿的远期并发症、经济问题及发育畸形有关.
作者:张晓慧;初清;刘秀梅;丁艳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儿童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近5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28例急性中毒儿童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毒年龄、原因、途径、毒物种类、季节、地点、城乡分布及转归等临床特点.结果 1~3岁婴幼儿中毒发生率高,占42.1%(138/328),其次为4~6岁,占36.9%(121/328).主要中毒原因为误服,占36.9%(121/328).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主,占57.6%(189/328).毒物种类以药物中毒为主,占29.0%(95/328).中毒高峰无季节性,但不同季节毒物种类有差别.家中是中毒常见地点,占71.3%(234/328).乡村儿童中毒比例高于城市儿童(75.6%∶24.4%).急性中毒的病死率为1.8%,以蜂蜇伤、蛇咬伤为主.结论 我院收治的儿童急性中毒涉及各年龄段,但以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主,家中误服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农村儿童是预防的重点.
作者:梁茜;韦丹;谭丽琴;周林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博州人民医院住院死亡儿童年龄分布、入院后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及病死率.方法 对博州人民医院儿科1999年至2009年住院死亡的10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999年至2009年住院患儿总病死率为0.38%(102/26458),其中新生儿病死率高,为2.68%,占死亡总数的47.05%;住院5 d以下者死亡例数多,占死亡总数的62.67%;居死亡原因前5位的是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先天畸形、传染病、肿瘤;不同年龄组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同.结论 降低儿童病死率的关键是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呼吸道感染、提高医务人员急诊抢救水平、减少中毒意外事件发生.应根据不同年龄组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疾病防治措施.
作者:王艳红;安娜;郝梦青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早产儿气管内分泌物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以及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至2009年住院的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50例,收集其气管内分泌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EGF表达.结果 早产儿治疗4周后,42.6%(20/47)有BPD,其气管内分泌物中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BPD的患儿.结论 早产儿VEGF表达降低可能是BPD发病原因之一.
作者:代东伶;李志川;蔡华波;刘四喜;刘晓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2例PPHN患儿在机械通气下,将NO气源加入呼吸机环路中,NO浓度从(15~20)×10-6开始,每4小时下降5×10-6,治疗前后动态观测患儿心率、血压、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22例PPHN患儿吸入NO治疗48 h后肺部氧合得到改善.氧合指数由25.79±16.94降至4.97±3.74(P<0.05);平均气道压由(13.43±1.51)cm H2O降至(9.71±1.25)cm H2O(P<0.05);血气分析中氧分压由(50.86±21.06)mmHg上升至(128.29±41.9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儿显效,2例患儿死亡.治疗过程中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吸入一氧化氮对治疗由肺血管痉挛导致的PPHN是有效的,能改善氧合,对心血管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燕;潘新年;杨广林;覃柳菊;陈瑜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致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时血浆脑钠钛(BNP)浓度的变化与急性心衰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 d~26个月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心衰患儿18例(A组),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未并发心衰患儿20例(B组),健康儿童20例(C组),检测血浆BNP水平,同时测定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内径缩短率(FS).结果 A组患儿BNP水平为(727±153)pg/ml,明显高于B组[(37±13)pg/ml]及C组[(21±17)pg/ml](P<0.05),LVEF及FS值明显低于B组及C组(P<0.05).B组和C组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可作为早期诊断RSV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心衰的指标.
作者:朱学龙;严虎;鲍仕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儿童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时临时心脏起搏的救治经验.方法 对3例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3例患儿中,2例在发病后及时就诊并积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后好转;1例因发病时间较长,出现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对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应积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使患儿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安全度过危险期,改善预后.
作者:佟玉静;刘春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大黄在体外循环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我院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体外循环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9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使用西咪替丁、思密达、止血剂等,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儿有效48例(48/50),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38/46,82.6%);平均治疗时间(1.94±1.20)d,明显短于对照组[(2.74±1.39)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黄对体外循环后应激性溃疡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许飞;陈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新生儿时期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主要包括肺循环依赖动脉导管供血的先心病(肺动脉闭锁、重症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闭锁、Ebstein畸形)、体循环依赖动脉导管供血的先心病(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主动脉弓离断、重症主动脉瓣狭窄)、其他先心病(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极重型法洛四联症、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永存动脉干).本文重点介绍这些疾病救治方面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黄国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是新生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常见的原因包括:新生儿器质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肌炎、心肌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窒息缺氧,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药物过量.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实施不同的治疗,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对症保护心肌治疗.
作者:袁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新生儿急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也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新生儿的自身特点,临床表现与年长儿不同,早期诊断困难,难于准确把握治疗时机,易贻误病情.本文介绍了新生儿急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治疗.
作者:吴红敏;陈之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症,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临床合理处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的关系、相关的临床诊断程序、辅助检查方法及常见需要鉴别的疾病等进行介绍,重点对肺动脉高压的超声诊断方法进行了评价.
作者:杜立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动脉导管开放(PDA)是早产儿常见病症,导致早产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积极处理.药物关闭PDA仍是有效、方便和经济的治疗方法,吲哚美辛一直是内科保守治疗的主要用药,PDA关闭率为46%~89%,但吲哚美辛有效血药浓度安全范围较窄,且可导致肾功能障碍、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肠穿孔等不良反应.近年国外采用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取得较好疗效,关闭率为73.0%~95.5%,且对肾脏、脑及消化道血流动力学影响显著减少.药物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心肺功能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作者:陈超;石文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国内外关于难治性MPP的病例报道也明显增多,MPP的治疗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本文就MPP的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及其他辅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锡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土壤、水、空气,乃至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PA存在.健康人群很少患病,但烧伤、免疫缺陷、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早产儿及大手术后患者易发生感染,是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临床上经常将PA感染分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和医院获得性感染,其中前者容易引起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病情进展迅速,救治困难,病死率极高,需引起儿科医师高度重视.本文重点总结PA感染的一些临床特征和救治策略,以供参考.
作者:周益平;张育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在发热的婴幼儿中,约7.5%的患儿是UTI [1].由于婴幼儿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因此鉴别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还是下尿路感染(膀胱炎)较困难.早期、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有研究显示60%的婴幼儿UTI会进展为永久性的肾瘢痕,进而使高血压的发生率上升[2].
作者:徐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第一部分指南目标和原则一、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二、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实施复苏;负责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护和查房等.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
作者: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