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在儿童重度肺炎诊断与治疗中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12月入院治疗的儿童肺炎患者189例(包括重度肺炎患儿51例)和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对其进行 PCT、CRP 和 wBC 测定。结果重度肺炎组、普通肺炎组治疗前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的 PCT 分别为1.12(0.44~3.07)ng /ml、0.14(0.09~0.26)ng /ml 和0.03(0.01~0.06)ng /ml,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重度肺炎组、普通肺炎组治疗前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的 CRP 分别为82.2(25.9~120.3)mg /L、10.8(5.3~23.9)mg /L 和3.2(2.1~6.9)mg /L,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重度肺炎组、普通肺炎组治疗前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的 wBC 分别为10.1(9.1~14.1)×109/L、8.8(6.8~11.7)×109/L 和6.2(4.8~7.9)×109/L,重度肺炎组与普通肺炎组之间及普通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重度肺炎组患儿经过1周抗炎治疗后,血清 PCT、CRP、wBC 分别为0.15(0.09~0.24)ng /ml、9.9(3.6~19.0)mg /L、8.5(6.3~9.8)×109/L,与治疗前相比,PCT、CRP 明显下降(t =2.396、5.805,P =0.021、0.000),而 wBC 无明显变化(t =1.312,P =0.205)。31例重度肺炎组患儿经抗炎治疗两日后血清 PCT 就下降至治疗前的44%,以后每两日平稳下降至基础值的近10%。189例普通肺炎和重度肺炎患儿血清 PCT 与 CRP 的浓度存在相关性(R2=0.5504,P ﹤0.05)。结论 PCT 和 CRP 联合检测对儿童重度肺炎的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佟威威;佟广辉;秦晓松;卢丽萍;刘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直立性高血压(orthostatic hypertension,OHT)儿童24 h 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特征及其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以不明原因晕厥及先兆晕厥为主诉儿童,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 up tilt test,HUTT)确诊为 OHT 儿童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1.26±2.16)岁。经健康教育(包括心理指导、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姿势、增加饮水量、避免晕厥诱因等)12~190(47±48)d 后复查 HUTT 及 ABPM。结果(1)ABPM 参数:健康教育前后 ABPM 参数(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收缩压昼夜差值、舒张压昼夜差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均﹥0.05)。(2)HUTT 3 min内血压变化: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 HUTT 3 min 内舒张压[(71.89±1.60)mmHg vs.(76.47±8.49)mmHg,1 mmHg =0.133 kPa,t =2.785,P ﹤0.05]和舒张压改变[(7.37±4.98)mmHg vs.(12.42±3.27)mmHg, t =3.560,P ﹤0.05]降低。(3)血压类型变化:健康教育后“勺型血压”稍增加,“非勺型血压”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2.1%(8/19)vs.31.6%(6/19)和57.9%(11/19)vs.68.4%(13/19),χ2=0.452,P ﹥0.05]。(4)OHT 治愈率:健康教育后复查 HUTT,19例 OHT 儿童 HUTT 3 min 内血压变化在正常范围14例,治愈率73.7%。结论 OHT 儿童血压类型以“非勺型血压”为主,健康教育后“勺型血压”比例增加,HUTT 3 min 内舒张压和舒张压改变降低,表明健康教育对 OHT 儿童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德宇;向际兵;林萍;李芳;吴礼嘉;邹润梅;王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给予儿童目前常规剂量万古霉素达稳态后峰、谷浓度分布情况,并基于药动学模拟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探讨临床优化给药的理论依据。方法从药动学角度入手,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0例确诊或疑似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重症患儿,给予常规剂量万古霉素达稳态后峰、谷浓度分布情况;进而借助药动学软件模拟不同优化给药方案下万古霉素达稳态后峰、谷浓度变化情况,采用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评价不同优化给药方案对万古霉素在重症感染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指标的达标概率。结果按照目前万古霉素常规日给药剂量[40 mg /(kg?d)],50例患儿万古霉素谷浓度平均值为(11.02±4.44)mg /L,其中﹥15 mg /L 者仅占12%。进一步的模拟研究显示,维持日给药剂量不变,延长给药的单次静脉滴注时间至3 h,谷浓度在大于15 mg /L 区间的分布频率为26%。若将日剂量模拟提高至50 mg /(kg?d)及60 mg /(kg?d)后,谷浓度在大于15 mg /L 范围的分布频率从12%分别增加至32%和40%。针对40、50和60 mg /(kg?d)三种日给药剂量,当万古霉素对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低抑菌浓度为1 mg /L 时,其达标概率分别为51.73%、76.54%和87.5%。结论针对重症感染的儿童,按照现行给药方案[40 mg /(kg?d)]所能达到的谷浓度偏低;单纯通过延长给药的单次静脉滴注时间所获得的优化给药效益亦有限;而结合临床病原学及药敏检测结果,将万古霉素的日给药剂量提高至60 mg /(kg?d),是一个较好的优化给药方案选项。
作者:周佳;朱月钮;张明军;魏红霞;朱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 JCI 标准下的营养管理对于机械通气患儿的影响。方法将我院 PICU 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330例机械通气患儿设为对照组,按常规实施营养管理;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359例机械通气患儿设为试验组,按 JCI 标准实施营养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 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放弃和死亡数。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日(8.39±1.34)d、住 PICU 日(12.32±1.37)d、总住院时间(15.37±2.16)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9.7%,放弃或者死亡率8.48%;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日(5.69±1.12)d、住 PICU 日(9.42±1.53)d、总住院时间(12.63±2.29)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5.57%,放弃或者死亡率4.3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结论 JCI 标准下机械通气患儿的营养管理能降低机械通气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住 PICU 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降低放弃或者死亡数。
作者:刘美华;彭建雄;范江花;熊平平;刘花艳;肖政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岁以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体外循环心内直视矫治术后早期补充硫酸镁对异位性交界区心动过速(junctional ectopic tachycardia,JET)发生的预防性作用。方法325例体外循环下实施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矫治手术的1岁以内的患儿被随机分成两组,即试验组(162例,50 mg /kg 25% MgSO4)和对照组(163例,生理盐水)。在5个时间点检测血清镁浓度,术后24 h 内实施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在 T3时间点(静脉补充50 mg /kg 的25% MgSO4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后1 h),试验组平均血清镁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79±0.33)mmol /L vs.(0.92±0.18)mmol /L, P =0.001];在 T4和 T5时间点(补镁和生理盐水后12 h 和24 h),试验组平均血清镁浓度始终高于对照组[T4:(1.24±0.24)mmol /L vs.(0.83±0.17)mmol /L;T5:(1.20±0.16)mmol /L vs.(0.80±0.19)mmol /L,P =0.024,P =0.035]。JET 总发生率为5.2%(17/325),对照组 JET 发生率(9.2%,15/163)明显高于试验组(1.2%,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对照组 JET 发生时间明显早于试验组(P =0.019)。JET 病例中,14例(82.4%)存在低镁血症,JET 病例术后呼吸机应用和 CICU 滞留时间明显延长。结论1岁以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矫治术后早期积极补充镁剂可以降低 JET 的发生率,低镁血症与 JET 的发生有相关性。
作者:宋振江;李晓峰;柏松;刘晖;赵宇东;沈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以 MRI 表现为依据,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与脑损伤之间相关性,分析 BPD 患儿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内科病房收治早产儿中确诊 BPD 的患儿共113例,作为病例组,以上早产儿中选取非 BPD 患儿1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的胎龄及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在住院期间完善头颅 MRI 检查,分析对比两组病例发生脑损伤(脑白质损伤及颅内出血)的情况,分析病例组患儿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于生后(33.73±16.00)d、(24.40±12.29)d 进行头颅 MRI 检查,病例组脑损伤、颅内出血、脑白质损伤、严重脑损伤比例高于对照组(48.7% vs.32.7%,31.9% vs.21.6%,31.9% vs.21.6%,16.8% vs.8.6%),其中脑损伤及严重脑损伤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P =0.040)。利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后感染是 BPD 患儿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OR =2.21,95%CI 1.04~4.72,P ﹤0.05)。结论 BPD 患儿脑损伤(包括脑白质损伤及颅内出血)及严重脑损伤(包括Ⅲ~Ⅳ级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 BPD 患儿,感染是 BPD 患儿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娜;富建华;薛辛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Ⅲ级创伤性脾破裂的非手术(保守)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措施。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24例Ⅲ级脾破裂患儿,对其中的18例进行非手术(保守)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的18例Ⅲ级脾破裂患儿,除中转开腹1例,其余17例出院随诊均未出现迟发性脾破裂、脾脏脓肿及暴发感染综合征等并发症,复查超声或 CT 检查提示脾愈合良好。结论在“保证生命第一,保全脏器第二”的总原则基础上,儿童Ⅲ级脾破裂选择恰当保守治疗疗效肯定,具有防止脾切除后出现暴发感染综合征的优点。
作者:黄益平;胡东来;孙志南;陈仲美;蒋佳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黄芪对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治疗,两组患儿均随访6个月,第1、3、6个月各随访1次,并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临床症状评分及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血清总 lgE、嗜酸性粒细胞(EOS)、CD3、CD4、CD8及 CD4/CD8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3、6个月与治疗前鼻炎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3、6个月鼻炎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组治疗后1、3、6个月与治疗前哮喘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3、6个月哮喘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患儿的总 IgE 及 EOS 水平较对照组患儿明显降低,CD3、CD4、CD4/CD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的 CD3、CD4、CD4/CD8、总 IgE 及 EOS 水平与两组患儿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黄芪可调节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免疫功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杨琳;陈述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性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性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收集临床表现及细菌耐药情况等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10例患儿纳入分析,起病年龄在2.5个月~8.5岁,中位年龄为1.0岁。所有患儿均有感染中毒及颅内高压表现,3例年龄小于3岁患儿出现惊厥。10例患儿中,8例行药敏试验,对青霉素耐药者4例,对氯霉素耐药者2例,对美罗培南耐药或者中介6例,对头孢噻肟钠耐药或者中介5例,对头孢吡肟中介或者耐药4例,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敏感。9例患儿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平均使用时间为(18.0±8.1)d(10~38 d),2例使用了氯霉素。10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22.8±5.8)d(15~38 d),出院时预后良好者9例,预后不良者1例。有6例发生了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5例)。结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一旦确诊,应足量足疗程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必要时予氯霉素,总体预后良好。其常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主要见于婴幼儿。
作者:李听松;陈波曼;刘来成;蒋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支气管黏液栓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通过支气管镜检查明确合并支气管黏液栓53例 MPP 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6.23%患儿体温为高热或超高热,平均热程9.3 d。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肺部影像学表现为肺不张/肺实变和(或)大灶性、节段性肺炎,49.06%炎症累及两叶以上,60.38%合并胸腔积液。支气管镜下53例均可见一个及以上部位支气管黏液栓阻塞(其中黏液栓塑型19例),黏膜充血水肿、滤泡增生、糜烂坏死及管腔开口炎性狭窄。黏液栓病理示假膜样炎性坏死组织,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经1~5次灌洗后支气管黏液栓消失,64.15%肺泡灌洗后1周胸片病灶明显吸收,50.94%第一次肺泡灌洗后1~3 d体温恢复正常,堵塞严重者需借助毛刷或异物钳清理黏液栓。结论 MPP 合并支气管黏液栓临床多出现持续高热或超高热,影像学表现肺不张/肺实变和(或)大灶性、节段性肺炎,多合并胸腔积液,在予抗感染同时及早进行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可明确诊断,及时清除黏液栓,促进疾病恢复,减少后遗症发生。
作者:张李琼;范丽萍;孙惠泉;周菁;郝创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1125例肺炎患儿进行统计,其中376例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对其年龄、发病季节、影像学改变、合并感染、肺外并发症、诱发喘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岁、6岁以上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8.11%,45.36%,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16,P﹤0.01)。夏、秋季感染率(33.33%、51.7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61,P ﹤0.01)。不同年龄组肺炎影像学表现不同,婴幼儿以斑片影多见,学龄儿童及年长儿以肺段或大叶实变多见。146例(38.83%)患儿合并病毒感染,18例(4.79%)合并细菌感染,2例(0.53%)合并真菌感染。有52例(13.83%)患儿同时合并2项及以上混合感染。肺外系统受累以消化系统损害(18例,4.79%),皮疹(16例,4.26%),心血管系统损害(5例,1.33%),神经系统损害(17例,4.52%),血液系统损害(35例,9.31%)多见。110例(29.96%)患儿出现了初次喘息发作,42例(11.17%)患儿再次喘息发作,喘息发作率高达40.43%。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夏秋季高发,不同年龄儿童肺炎影像学表现不同。支原体感染易合并病毒感染,出现肺外并发症及诱发喘息发作。
作者:张丽娉;王丽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方伯梁(译);钱素云(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方伯梁(译);钱素云(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儿,男,1岁4个月,因“发热3 d,咳嗽、气促2 d”入院。入院前3 d 无明显诱因始发热,体温39.6℃,家长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1/2袋,日3次,热退。咳嗽,阵咳,气促,家长予止咳药(具体不详)口服2次,效不显,遂来我院儿科急诊就诊,由儿科门诊以“肺炎喘嗽”收入院。现症状:咳嗽,气促,喉间痰鸣,发热;无腹痛呕吐;病来精神尚可,食少纳呆,睡眠不实,小便正常,大便正常。既往史:曾患过幼儿急疹;否认肝炎及结核;按计划接种。无其他过敏史。个人史:足月,顺产,第一胎,人工喂养,正常出生体重,生长发育良好。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王献虎;王雪峰;王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方伯梁(译);钱素云(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儿,男,3.5岁,因“左腹股沟区不可复性包块2 d”入院。2 d 前家长无明显诱因发现患儿左腹股沟区包块,不能回纳,伴有腹胀及哭闹,无恶心呕吐,食欲差,大便未排,小便正常。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反应好,呼吸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全腹无明显压痛及胃肠型,肠鸣音4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金属音,左腹股沟区可及一肿物,大小约4 cm ×4 cm,上界不清,质地韧,张力高,有触痛,透光试验阴性。阴囊及睾丸无异常。超声提示左腹股沟内见混合型光团,约42 mm ×38 mm 大小,随体位改变,实质部分可见血流信号,向上与腹腔相通,通道直径6 mm,拟诊断为左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未成功。急诊手术探查,取左腹股沟区斜切口,逐层切开,见提睾肌明显水肿,分离提睾肌,见囊肿样物,切开后即溢出淡棕色液体,量约600 ml,从切口向囊上方探查,无阻力,未触及肠管,向下通至阴囊上方,术中考虑腹膜后淋巴管瘤,延长切口,分离囊壁,见其后方为盆壁肌肉组织,该囊肿位于腹膜后间隙,完整剥离瘤体,4%碘酊涂抹处理创面,检查腹膜无损,腹股沟区未发现肿大淋巴结,腹膜后间隙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管瘤。
作者:沈刚;董明武;王玮;齐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儿,男,10岁,46 kg,以头部外伤后右侧肢体软瘫1 d收入院。入院前1 d 突发头晕头痛,继之倒地撞伤头部,3 h后出现右侧肢体瘫痪,渐加重,不伴有意识障碍及抽搐。无肾脏疾病病史,无多汗、消瘦病史,无糖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类药物应用史,运动耐力良好,智力发育正常,无高血压家族史。查体:左上肢血压220/190 mmHg (1 mmHg =0.133 kPa),右上肢血压210/185 mmHg,左下肢血压215/195 mmHg,右下肢血压210/185 mmHg,测血压高260/190 mmHg;呼吸平稳,面容正常,体型偏胖,无满月脸、水牛背等中心性肥胖表现,心率150次/min 左右,心音有力,律不齐,无明显杂音,脉搏及脉率正常,末梢温。颅脑 CT 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9 ml,右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
作者:高明磊;孙玉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方伯梁(译);钱素云(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儿,男,10个月,因“皮肤、巩膜黄染6 d”入院。患儿无发热、抽搐、腹泻,无特殊药物或食物服用史,全身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小便色黄,大便呈白陶土色,精神尚可,食欲正常。个人史:足月平产,孕3产1,出生体重3.2 kg,生后混合喂养,按时按卡接种疫苗。家族史:父母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孙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儿科的应用已有数十年,已成为小儿呼吸道疾病重要的诊疗工具。随着纤支镜设备本身的改进及操作技术的进步,其在儿科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危重患儿的应用方面。重症肺炎是儿科常见危重症,患儿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目前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纤支镜由于具有检查和治疗双重职能,使得其在小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纤支镜能提高重症肺炎患儿治疗的效果,缩短病程,改善患儿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作者:袁远宏(综述);祝益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第一次查房主治医师查房,入院后第2天。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女,3岁5个月,因“非进行性运动发育落后2年余”收治入院。患儿生后因“早产儿、颅内出血”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NICU 住院治疗15 d 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即有运动发育落后,家属不重视,至患儿2岁仍不会行走,遂就诊于我科,行头颅 MRI 示侧脑室旁软化灶,双侧侧脑室旁对称性斑片状异常信号影,脱髓鞘改变(?);脑电图示:异常儿童脑电图,常见低电压慢波呈短程出现,考虑“脑性瘫痪”建议康复训练,家长因经济因素未行康复治疗。现患儿可四点爬,能独自站立3~5 min,可扶走,不会独走,双手会主动抓握,言语能力正常,今为进一步治疗收治我科康复训练。
作者:骆丹丹;史惟;杨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液体复苏作为循环衰竭患者治疗的首要步骤,旨在提高心输出量,维持足够的组织循环灌注。根据 Frank-Starling 曲线原理,这一效应的前提是前负荷的增加在心功能所承受的范围内,而超负荷的液体输注将直接增加一部分患者的死亡风险。有效区分容量反应者或无反应者仍是成人和儿童重症监护医师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年来经胸心脏超声容量反应性评估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拟对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在儿童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作者:王莹;孙思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超声检查技术发展迅猛,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因其无创、无离子辐射、快捷、便携等优势使其成为备受青睐的影像诊断手段。本文将简要叙述超声在血管及其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朱善良;喻文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床旁超声以评估循环状况、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要目标,并有助于引导完成有创性操作。与传统超声不同,床旁超声更侧重于直接解决临床问题,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床旁超声已成为发达国家急诊和重症监护医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依赖床旁超声技术发展的危重症治疗策略,尤其是流程化治疗策略,是床旁超声的发展趋势。我国床旁超声技术,尤其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广床旁超声理念,制定合理的培训和考核制度,是我国现阶段床旁超声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作者:钱素云;李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创伤是导致儿童死亡、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超声技术已经应用于创伤早期的评估以及诊断。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具有快速有效、无创伤、成像时间短、设备可移动、可根据不同患者所需进行不同部位检查的特点,越来越多的被临床急诊科医生应用于危重创伤患者各个重要脏器的评估。
作者:陆国平;张震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近三十年来床旁肺部超声在急诊、重症医学领域应用日益广泛。肺部超声对多种胸膜、肺部病变如气胸、肺炎、急性肺损伤、肺间质综合征、胸腔积液等诊断效能高,显示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可以引导有创操作安全进行。典型的肺部超声征象包括 A 线、正弦征、肺滑行征、胸膜滑行征、组织样征、B 线、肺火箭征、肺点、条码征、动态支气管征等。床旁急诊肺部超声方案(BLUE 方案)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快速病因诊断。进一步普及应用及床旁超声监测与临床常规诊治流程有机结合是今后发展方向,将大大提高诊断效能,促进临床诊治能力的飞速发展。
作者:赵醴;王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1设备配置及功能单元目前国际上已有品牌 ECMO 整体机,性能基本满足使用需要,但可选择品种较少,全球各地供应也存在差别。国内目前可选择的整体机为 Maquet 和 Medtronic 两种机型。国际上 ECMO 整体机的耗材规格也未实现完全标准化,各品牌机的单元配置各不相同,大多数耗材及配件相互间很难直接替换。儿科应用时遇到问题更多,主要涉及不同年龄所需要的各种规格。有时会根据用途对整体机进行部分单元增补配置(如气泡监测,增加压力监测点,增加 CRRT 接口等)。此外有一些医院也使用根据自己要求配置的组装设备。以下是 ECMO 设备一些主要单元的配置及要求。
作者:陆铸今;陆国平;闫钢风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