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唾液乳杆菌对哮喘B alb/c小鼠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4周龄、体重16~18 g、SPF 级B 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哮喘+唾液乳杆菌组(C组),应用卵蛋白建立急性哮喘模型,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病理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改变,电镜观察气管纤毛数量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ECP、IgE、TGF-β含量。结果(1)B 组小鼠在4%卵蛋白生理盐水溶液雾化激发5~10 min后出现明显的烦躁不安、头面部瘙痒、抓耳挠腮、呼吸急促、打喷嚏、弓背、前肢缩抬、二便失禁等哮喘急性相表现,C组小鼠以上反应减轻;(2)肺组织病理HE染色见B组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气管及血管周围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管腔中较多炎性分泌物,C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较B组明显减轻;电镜下,气管纤毛数量B组较A组显著减少,C组较B组显著增加;(3)C组血清IgE[(0.86±0.14)μg/ml]及ECP[(2.30±0.15)ng/ml]表达水平分别较B 组血清IgE[(1.30±0.12)μg/ml]及ECP[(3.41±0.15)ng/ml]明显降低(P<0.05);C组肺组织匀浆IgE[(0.97±0.06)μg/ml]及ECP[(5.88±0.13)ng/ml]含量分别较 B 组肺组织匀浆IgE [(1.13±0.05)μg/ml]及ECP[(8.08±0.15)ng/ml]明显降低(P<0.05);C组血清TGF-β[(0.17±0.01)μg/ml]及肺组织匀浆中 TGF-β[(0.18±0.01)μg/ml]表达水平分别高于 B 组血清 TGF-β[(0.13±0.01)μg/ml]及肺组织匀浆中TGF-β[(0.15±0.01)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致敏前唾液乳杆菌灌胃减轻了哮喘小鼠的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哮喘模型小鼠的气道炎症,TGF-β可能参与了唾液乳杆菌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
作者:相云;尚云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应用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 score,PRISM)评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探讨PRISM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并发肺出血及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于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符合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的424例患儿。收集PRISM的相关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下的面积来评估PRISM对肺出血及死亡和存活的分辨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估预期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是否拟合。结果 PRISM分辨是否发生肺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5%CI:0.80~0.94),PRISM分辨是否发生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0.87(95%CI:0.80~0.95);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价模型的准确度发现:PRISM预测肺出血发生人数和实际发生人数存在差异(χ2=36.66,P<0.001);PRISM预测死亡人数和实际死亡人数存在差异(χ2=41.11,P<0.001)。结论 PRISM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肺出血及死亡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分辨力,但是拟合性欠佳。
作者:罗兰;隆彩霞;陈鹏;卢秀兰;肖政辉;刘潇;左超;仇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床旁心肺整合超声指导PICU心肺衰竭患儿的救治规律。方法对2例呼吸衰竭、休克患儿予以综合治疗的同时行床旁心肺整合超声检查,参考呼吸困难的床旁肺部超声评估流程(Bedside Lung Ultrasound in Emergency,BLUE)方案和肺部超声指导的休克评估流程(Fluid Adminis-tration Limited by Lung Sonography,FALLS)方案,制定呼吸、循环支持治疗方案。结果例1,男,5岁,因“重症肺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入院。予以积极抗感染,仍呼吸困难,参考 B LUE方案行床旁肺部超声,显示双肺呈现显著“B型”征象,伴PaO2/FiO2<200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予以无创通气。无创通气4 d后超声显示B 线明显减少,PaO2/FiO2>300 mmHg,复查X线胸片示双肺透亮度改善,成功撤离呼吸机转出PICU。例2,男,5个月,因“重症肺炎”入院。入院后4 h 出现休克、呼吸衰竭,参考FALLS方案,排除梗阻性和心源性休克,诊断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测量下腔静脉的呼吸变异率,指导容量复苏;测得扩容前后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变化率为6.1%后,予以去甲肾上腺素升血压。入院第8小时患儿循环改善。结论床旁心肺整合超声对PICU呼吸衰竭、休克患儿的抢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张建;赵醴;安康;孙思娟;任宏;胡肖伟;钱娟;李璧如;王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对亲体肝移植术后患儿凝血功能变化进行观察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收集近一年我院接受亲体肝移植手术的患儿48例,监测术前和术后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变化),观察术后肝素用量和出血并发症并总结。结果与术前相比,患儿术后凝血功能多有迅速改善,多数患儿需抗凝治疗以避免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栓形成,使用肝素并不显著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亲体肝移植患儿术后凝血功能恢复迅速,常规肝素抗凝,护理应注意观察患儿术后出血情况,根据凝血指标调整肝素用量,避免血栓形成,同时应注意小儿围手术期相关护理的要点。
作者:刘雅辉;金艳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PICU危重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于山东省立医院PICU住院治疗的10例甲基丙二酸血症危重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儿均在1岁内发病,以反应差、喂养困难、体重不增、贫血为主要表现。到PICU就诊时,10例患儿均表现为两个以上的脏器功能损害或衰竭,7例合并血液系统损害,6例合并呼吸衰竭,3例合并肝功能损害,3例合并肾功能不全,且这些临床表现以感染等常见原因不能解释。在PICU治疗过程中,2例患儿死亡,7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患儿接受了维生素B12、左旋肉碱的长期补充治疗及特殊奶粉喂养,病情逐渐好转,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我国虽无确切的发病率统计,但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需提高警惕。对于一些“病情反反复复且呈间歇性加重”的危重患儿,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及时做血尿遗传代谢病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作者:靳有鹏;赵春;刘海燕;王玉娟;王伟;王秀华;孙正芸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PICU收治的重症意外伤害患儿的发生原因及分布特征,为预防重症意外伤害患儿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PICU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4例儿童重症意外伤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同性别患儿重症意外伤害的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54,P=0.016),不同年龄的患儿重症意外伤害的类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2,P=0.00),0~3岁为小儿重症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高发年龄段,其中交通事故是主要的伤害类型,各年龄组均为首位,且预后差;骨折是交通事故损伤的主要表现,占51.64%(63/122);创伤部位多的是头部,占38.52%(47/122);郊区和市区的伤害类型有所不同,在郊区意外伤害类型前三位分别为:交通意外、中毒和窒息,而在市区意外伤害类型前三位分别为:交通意外、坠落伤和砸伤。结论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地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儿童重症意外伤害的发生。
作者:朱忠生;周少明;蔡华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木舒克地区腹泻儿童轮状病毒( rotavirus,RV)、腺病毒( adenovirus,ADV)感染情况。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采集门诊和住院儿童腹泻标本616例,用胶体金法检查 RV、ADV抗原。结果616例腹泻标本,检出 RV阳性175例、ADV阳性85例,阳性率分别为28.4%(175/616),13.8%(85/616),RV与ADV同时阳性47例,阳性率7.6%。RV、ADV感染对象主要为1岁以内婴儿,其检出率分别为总检出率的90.2%、91.8%,小发病年龄分别为3d和5d。RV感染有两个高峰,10~12月及次年的5~6月,ADV感染以秋冬季明显。不同性别、门诊与病房患儿RV、ADV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维吾尔族患儿RV感染率(34.2%)高于汉族儿童(22.2%)。结论RV、ADV是图木舒克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感染病原。
作者:邓杰;马廷和;黄萍;李燕萍;刘凤琴;陈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PICU呼吸机相关气管支气管炎的对照研究/A case contro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 (VAT )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Wheeler DS, Whitt JD,Lake M,et al.Pediatr Crit Care Med,2015,16(6):565-571.关键词摘要前言院内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增加PICU患儿发病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研究所在PICU自2005年起实施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质量改进(quality improvement)方案,发现VAP几近消失,而呼吸机相关气管支气管炎(ventilator-as-sociated tracheobronchitis,VAT)发病率上升,VAT 对危重患儿的影响尚无研究报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心脏术后早期患儿应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无益于减少骨骼肌降解/ Tight glycemic control with insulin does not affect skeletal muscle degradation during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following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 Fisher JG,Sparks EA,Khan FA,et al. Pediatr Crit Care Med,2015,16(6):515-521.关键词严格控制血糖;危重症;儿童;蛋白水解;分解代谢;胰岛素摘要目的危重症可导致分解代谢显著增强,而持续性蛋白丢失和患病率及病死率升高有关。胰岛素为强效抗分解代谢激素;大剂量胰岛素可减少危重手术患儿骨骼肌蛋白分解。然而尚无研究分析临床剂量的胰岛素对蛋白分解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后严格控制血糖及应用临床剂量胰岛素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儿骨骼肌分解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儿,女,2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咳嗽3 d,加重伴发绀半天”入住我院PICU。患儿于入院前1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病初以低热为主,体温波动于37.5~38.0℃,无畏寒、寒战,无咳嗽、流涕,到当地诊所就诊,予口服药物治疗(阿莫西林),仍反复发热,体温逐渐升高,波动于37.5~40.0℃,后到当地各诊所不规范治疗,未见好转,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1周后自动出院,期间予输液治疗(头孢类抗生素)。患儿出院后仍有反复发热,但发热间隔时间较前延长。入院前3d患儿开始出现咳嗽,伴有喘息、气促,无发绀,无烦躁不安,到当地另外一家三级医院就诊,予收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查血常规:WBC 11.2×109/L, N 43.7%,X线胸片检查示双肺感染性病变,予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止咳化痰、补液等治疗后,患儿发热仍反复。入院前1d患儿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降低,予吸氧、输液(甲泼尼龙,余用药不详)后稍缓解。入院当天上午患儿复查X线胸片提示双肺病变较前增多,入院当天下午患儿出现呼吸浅促,颜面发绀,考虑心力衰竭,予应用西地兰强心、利尿、多巴胺改善循环后气促稍缓解,行血气检查示:SpO250%,PCO250 mmHg(1 mmHg =0.133 kPa),示病重转来我院,予收住PICU。患儿起病以来,无盗汗,无头痛,无呕吐,无腹泻,精神疲倦,胃纳差,大小便正常。患儿既往体健,否认结核病接触史。按时行预防接种(有接种卡介苗,手臂上可见卡疤)。
作者:蔡晓莹;林创兴;林广裕;陈派镇;吴家敏;周晓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患儿,男,11岁,以“反复发热1周伴咳嗽”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T 37.8℃,R 26次/min,P 104次/min,BP 102/68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可,呼吸稍促,面色红润,全身无皮疹及出血点,咽充血,扁桃体Ⅰ°肿大,两肺呼吸音粗,右上肺可闻及少许细湿啰音,心率104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肢温,无压痛及反跳痛,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患儿为抱养儿,出生史不详,出生后预防接种按计划进行,生长发育如同龄儿。既往有反复咳嗽病史,家长要求行肺部CT检查明确诊断。门诊查肺部CT(图1A、B)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右上肺见多发结节状高密度灶,边缘模糊,其内密度尚均,右上肺见逗点状分叶改变。余肺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气管通畅。纵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未见积液。血常规+CRP示WBC 24.01×109/L,N 90%,RBC 4.38×1012/L,Hb 127 g/L, PLT 263×109/L,CRP 18 mg/L;入院后辅助检查示:流感病毒IgM、副流感病毒IgM、腺病毒IgM、合胞病毒IgM、肺炎衣原体IgM、肺炎支原体IgM均阴性(入院后1 d)、生化全套、二便常规均无明显异常,PCT 0.94 ng/L;痰培养、血培养均阴性。入院诊断:(1)支气管肺炎;(2)右上肺奇叶。入院后予“头孢噻肟钠”及补液营养支持治疗3 d,患儿仍发热伴咳嗽;第4天肺炎支原体IgM阳性,换“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第5天热退,咳嗽好转;8d后患儿病情痊愈后出院。
作者:竺青华;杜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危重症患儿临床预后与输注红细胞有关:为期一年的前瞻性研究/Clinic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a one-year prospective study.Demaret P,Tucci M,Karam O,et al.Pediatr Crit Care Med,2015,16(6):505-514.关键词红细胞;重症监护病房;儿科;输血;预后摘要目的确定与输红细胞相关的潜在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Ⅷ因子或可预测危重症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栓:初步研究/FactorⅧmay predict 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a preliminary study.Faustino EV,Li S,Silva CT, et al.Pediatr Crit Care Med,2015,16(6):497-504.关键词标记;血因子;重症监护病房;血小板;血栓弹性描记法;凝血因子摘要目的如果我们能识别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较高的危重症患儿,就可以针对性给予预防血栓的药物。本研究旨在确定Ⅷ因子活性或G值是否和危重症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栓有关。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百草枯是一种常用的除草剂,因误服或自服引起急性中毒屡有发生,近年呈上升趋势。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死率高,预后差,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多数学者认为早期血液净化是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首选方式。然而,百草枯中毒的不同时期采取何种血液净化方式及具体参数尚无统一标准。
作者:屈大卫(综述);钱素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男,7岁4个月,小学一年级,因“自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由父母陪同来诊。父母诉该儿自幼儿园起,老师常反映坐不住、顽皮、管不住自己,经常招惹推搡其他孩子,集体活动时游离在队伍外面,不能遵守规则。上学后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动作多,刚入学时甚至有上课离开座位、突然发出叫声等情况,现在患儿被安排独自坐在班级后的位置,每节课都需要授课老师多次提醒或者警告。回家写作业时,需要大人全程陪同,时常分心,经常停下来玩铅笔、橡皮,别人几分钟完成的作业常花费1h之久。能自己整理书包,但条理性差,丢三落四,文具、水壶、校服等均有遗失。和其他孩子相处时,发生肢体冲突多,喜欢玩冲撞、打架的游戏。其他同学常反映“不喜欢他”。运动能力和同龄孩子相仿,能连续跳绳,做手工不能坚持,常常半途而废。患儿学习成绩在班级中下水平,波动大。父母觉管教困难,经老师建议前来心理专科就诊。
作者:韩晶晶;朱大倩;高鸿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暴发性心肌炎是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心肌细胞损伤或免疫介导的心肌组织炎性病变导致心脏结构及功能的严重损伤,常在数小时内极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病死率极高,若患者在初的干预治疗中恢复则预后良好。了解暴发性心肌炎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快速识别、诊断及干预治疗的关键,本文拟对此做一介绍。
作者:王莹;孙思娟;李娟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暴发性心肌炎是临床急症,进展迅速,常可危及患者生命。研究显示,病毒感染介导的心肌损害以及免疫炎症反应在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因子角度探讨免疫机制在暴发性心肌炎中的作用,以及暴发性心肌炎的相关免疫调节、免疫抑制治疗进展。
作者:张琴;喻文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以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心肌炎,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极高,早期即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易漏诊、误诊。目前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一般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近年来,体外膜肺氧合的应用是治疗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强力有效措施,可提高该病的抢救成功率。本文就目前体外膜肺氧合在暴发性心肌炎中的应用做一简单综述。
作者:张晨美;杨子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心肌损伤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暴发性心肌炎。传统的生物学标志物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肌红蛋白特异性不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在血液中存在时间较短,不利于动态监测。肌钙蛋白仍然是现阶段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的标志物。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等可能是有前途的新型标志物。联合检测心肌标志物并结合临床指标可提高早期诊断暴发性心肌炎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作者:崔云;张育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症性疾病,90%的患者均无症状,因此诊断率远低于实际发生率。心脏磁共振Lake Louise标准已经成为替代心肌活检无创诊断心肌炎的方法,不仅能显示心肌损伤部位,而且能很好地显示心肌炎症程度和范围,还能显示炎症后纤维化修复。
作者:曾洪武;何颜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文献报道体外膜肺(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 )各种并发症总发生率在1%~25%之间。ECMO并发症可分为两类:机械并发症和患者并发症。前者主要涉及设备故障及体外环路中的问题,后者主要为患者的并发症。由于ECMO治疗需要持续运转的时间较长,长可达数月, ECMO 并发症会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其中很多并发症会对ECMO继续治疗及患儿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因此整个治疗期间需要ECMO系统持续保持运转正常。对于ECMO运转产生的器件磨损老化,以及患者在体外循环中出现的病理变化,需要进行相应监测及处理。良好的ECMO管理能使治疗效益大化,同时也是高质量ECMO治疗的重要体现。对于ECMO中一些严重或处理困难的并发症,如血栓栓塞、出血、脱管等,应在ECMO日常管理中注意预防。
作者:陆铸今;陆国平;闫钢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上世纪60年代,麻疹大流行,痢疾发病率也相当高,感染性休克等抢救任务异常艰巨。1967年春,湖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流行,长沙各医院床位爆满,他吃住在病房,浑然忘了自身安危。一些患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的孩子,咽喉部的分泌物抽吸不出来,他毫不犹豫地用口吸痰;一些危重患儿出现呼吸骤停、生命垂危,他口对口做人工呼吸,舍命把患儿抢救过来。长期以来,他心中只有一个期望,就是将每个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心中也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开拓中国儿科的急救事业。他,就是今年90岁高龄的赵祥文教授,我国儿科泰斗和儿科急诊医学创始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京外第一位副主任委员,2013年被授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设立的行业内高奖第一届“终身成就奖”,全国儿科急救学组第一任组长。
作者:祝益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