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血清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 S)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2例HFMD 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选择其中48例为重症 HFMD 组,44例为普通 HFMD 组,选择同期健康儿童46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 H2 S 及 IL-6水平。结果急性期:重症 HFMD 组与普通 HFMD 组血清 H2 S [(21.72±7.52)μmol /L、(31.86±8.41)μmol /L]水平均明显降低,IL-6[(131.33±17.82)ng /L、(95.48±15.07)ng /L]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H2 S (55.76±7.80)μmol /L,IL-6(61.31±13.43)ng /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重症 HFMD 组与普通HFMD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恢复期:重症 HFMD 组血清 H2 S[(34.54±13.21)μmol /L]水平仍低于健康对照组,IL-6[(92.73±15.25)ng /L]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重症 HFMD 组与普通 HFMD 组血清 H2 S 与 IL-6水平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 =-0.31,P ﹤0.01;r =-0.45,P ﹤0.01)。结论 HFMD 患儿血清 H2 S 和 IL-6水平发生了改变,并且可作为重症 HFMD 患儿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远达;李荣敏;陈松松;张思思;常春鹏;张瑜;董青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观察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发生的281例心肺复苏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以自主循环恢复﹥20 min 作为近期复苏成功标准,分析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281例患儿中,男∶女为1.34∶1,年龄1~191个月,其中自主循环恢复﹥20 min 共129例(45.9%),出院存活20例(8.8%)。性别、年龄、体重、呼吸心跳骤停(cardiopulmonary arrest,CPA)发生时间、CPA 初始心电图、pH 值、乳酸水平对心肺复苏预后无明显影响。基础疾病、CPA 发生地点、CPR 组织人员、通气方式、CPR 总时间、初期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的次数、使用碳酸氢钠及血糖情况对复苏成功率有影响。结论目前 CPR 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仍较低。呼吸系统疾病成功率相对较高。CPR 时间﹥20 min、需要使用碳酸氢钠以及初期复苏中使用肾上腺素大于3次是影响 CPR 成功的不利因素。
作者:胡馨;卢仲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场景模拟教学对提高医学生儿童高级生命支持(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PALS)技能的效果。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2005、2006级七年制51名在校学生进行PALS 场景模拟教学,统一填写调查表,并在教学前后进行儿童危重症及心肺复苏知识的理论测试和操作考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1名学员接受 PALS 场景模拟教学培训后,其儿童危重症和心肺复苏理论知识考核的平均成绩较培训前显著提高[(86.51±7.16)分 vs.(53.85±14.24)分,P ﹤0.05];培训后与培训前相比,心电图识别、寻找并治疗病因以及药物使用剂量及方法的错误率显著下降(64.7%vs.15.7%,71.0% vs.10.5%,73.2% vs.25.9%),所有学员均可正确使用除颤仪;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达94%以上。结论 PALS 场景模拟教学可使在校医学生较好地掌握儿童危重症的抢救理论知识和技能。
作者:王荃;高恒妙;钱素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儿童常用血液净化方式的开展现状,促进中国儿科血液净化技术的推广,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方法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血液净化专家委员会应用问卷形式调查委员所在单位血液净化开展情况。并统计2009至2013五年间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例次与例数。结果参加调研的32所医院,血液净化开展先后顺序为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免疫吸附(immune adsorption,IA)及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其中28所(87.50%)开展了 CRRT;HP、PE、HD、IA 开展的医院分别为27所(84.38%)、23所(71.87%)、21所(63.64%)和15所(46.88%)。上述血液净化治疗2009至2013年统计,HD 患儿例数增长28.94%,例次增长357.82%;CRRT、HP、IA 例数增长分别为210.67%、43.01%、54.54%,例次增长分别为180.47%、41.34%和60.40%,IA 5年仅应用百余例。结论儿童血液净化技术发展迅速。CRRT 开展晚,但发展为迅速;HP、PE 发展较快;IA应用相对较少;HD 开展较早,儿童维持性血液透析逐渐发展。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血液净化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3月龄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的临床症状与相关因素,提高 CMPA 的诊断与防治水平。方法纳入2012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首诊及外周医院转诊疑似 CMPA 的就诊患儿,设计观察量表,由中、高级儿科医生分选并确诊病例,门诊及电话随访,完成资料收集。结果共纳入137例患儿,过敏组51例,对照组(排除病例)86例,过敏组与对照组共有的症状包括腹泻、便秘、血便、腹痛、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消化不良、厌食拒食、喂养困难等。过敏组与对照组喂养方式(即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不当添加辅食、新生儿期间长期使用抗生素、父母过敏体质等11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就诊时有胃食管反流[20例(39.2%)vs.7例(8.1%)]、新生儿期间接触牛奶成分配方奶[51例(100%)vs.71例(82.6%)]、喂养不耐受(含 GER)[17例(33.3%)vs.11例(12.8%)]、肠道感染[8例(15.7%)vs.4例(4.7%)]、输血及使用血制品[12例(23.5%)vs.11例(12.8%)]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38、P =0.000,χ2=9.989、P =0.002,χ2=8.308、P =0.004,χ2=4.691、P =0.030,χ2=5.198、P =0.023)。结论≤3月龄婴儿 CMPA 以腹泻、血便、GER 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新生儿时期接触牛奶成分配方奶具有重要触发作用。
作者:许靖;梁淑恒;韦秋芬;李燕;蒙丹华;黄丽莲;潘新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重型发展为危重型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重型及危重型 HFMD 患儿的临床资料(重型组82例,危重型组18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的差异,探讨重型 HFMD 进展为危重型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发病年龄大多﹤5岁,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居多(重型组占85.4%,危重型组占88.9%),两组均以男孩为主,男女比例分别为2.28∶1及8.00∶1。肠道病毒71型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绝大多数有发热和皮疹,神经系统症状以肌阵挛、肢体抖动、肢体无力、嗜睡、呕吐、抽搐多见,危重型病例除了上述症状外,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出现昏迷,并伴有呼吸、循环系统严重表现。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2岁、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糖升高、持续高热、肢体无力、肺部啰音及 X 线胸片异常改变为重型 HFMD 进展为危重型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岁、心率增快、肢体无力、肺部啰音是发生危重型病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2岁、心率增快、肢体无力及肺部啰音与重型手足口病进展为危重型高度相关。
作者:以丹林;韦薇;韦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岁以内婴儿非惊厥性发作(non-conclusion seizures,NCS)的临床特征及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对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 NCS 患儿在 VEEG 监测时先行20 min 清醒常规脑电图检查,然后继续监测2~4 h 记录醒-睡眠-觉醒 VEEG,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同时1、2、3个月后分别随访患儿的 NCS 发作情况。结果常规脑电图监测期间3例(10.0%)出现发作事件,VEEG 监测23例(76.7%)出现发作事件,VEEG 监测儿童发作事件阳性率高于常规脑电图(P ﹤0.01)。30例患儿临床症状均为躯体性发作 NCS,无心因性发作,其中表现为非癫痫性强直发作者19例(63.3%),包括双眼凝视2例,咬牙或用力咧嘴2例,头后仰1例,伸颈或缩颈1例,耸肩2例,摇头晃头9例,全身用力或僵直、抖动、面色发红2例;表现为良性肌阵挛者7例(23.3%),良性非癫痫性婴儿痉挛者4例(13.3%);未见其他类型 NCS 发作。所有患儿均未进行抗癫痫药物治疗,15例患儿随访1个月内发作事件趋于消失,7例2个月后消失,1例患儿随访3个月消失,另有7例患儿3个月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仅在高兴、生气或情绪激动时偶有发作。结论 VEEG 对1岁内婴儿 NCS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监测 NCS 病情进展也有重要价值。
作者:邓瑶;胡春辉;王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生物电抗无创心排量监测(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easurement, NICOM)在儿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12月期间收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需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者,分别采用 NICOM 及超声心动图法对同一患儿进行心指数(cardiac index,CI)及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的测定。比较两种测定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共纳入30例患儿,中位年龄7.25岁,NICOM 及超声心动图法测得 CI[中位数(第5,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3.42(2.28,4.92)L/(min?m2)和3.51(2.94,4.85)L /(min?m2)。二者 Spearman 相关系数为0.385(P =0.035),Bland-Altman 分析提示两种方法测值的平均偏倚为-0.22 L/(min?m2)(P =0.051)。NICOM及超声心动图法测得的 SV[中位数(第5,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36.3(12.6,87.8)ml 和39.4(14.7,86.9)ml。二者 Spearman 相关系数为0.768(P ﹤0.001),Bland-Altman 分析示两种方法测值平均偏倚为-3.1 ml (P =0.176)。结论 NICOM与超声心动图法测得的儿童 CI 及 SV 一致性较好,但在临床常规应用前仍需更多研究证实。
作者:桑田;王颖;冯雪;张欣;刘雪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 PICU 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重症感染患儿53例。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或临床经验给予利奈唑胺治疗。53例患儿疗程6~43 d 不等。观察患儿症状好转及阳性体征消失时间,评价其临床疗效。并于用药前、治疗3 d、疗程结束后监测血 WBC、C 反应蛋白、PLT、肝肾功能,以评估其安全性。结果53例患儿中,痊愈40例(75.4%),显效7例(13.2%),进步自动出院3例(5.6%),无效3例(5.6%)。临床有效率88.6%(47/53)。53例中共检出革兰阳性菌24株,总体细菌清除率95.8%(23/24)。患儿于接受利奈唑胺治疗3 d 时血 WBC 计数、C 反应蛋白明显降低(P ﹤0.05);治疗结束时进一步降低(P ﹤0.001)。疗程结束后较用药前谷丙转氨酶、PLT、尿素氮、血肌酐无明显变化(P ﹥0.05)。治疗过程中发生轻度腹泻2例,皮疹1例,PLT 下降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监测肝、肾功能无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9.4%。结论利奈唑胺治疗儿童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临床疗效好,细菌清除率高,儿童耐受性好,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伟;钱素云;王荃;李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于3月龄婴儿巨细胞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我院儿科收治住院的158例巨细胞病毒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8例巨细胞病毒性疾病住院患儿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性疾病17例(A 组),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性疾病141例(B 组)。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吸气三凹征、抽搐、发热、肝肿大、黄疸等,B 组患儿以咳嗽症状为主,达50.35%,伴喘息者23例,占肺部症状的23.95%(23/96)。A 组患儿肝功能损害伴肝脏肿大者2例(11.76%);B 组肝功能损害53例(37.58%),伴肝脏肿大者13例(9.21%)。158例患儿中累及多脏器损害者42例(26.58%),其中 A 组6例(占本组35.29%),以神经系统合并其他系统损害多见;B 组36例(占本组25.53%),以肺脏合并肝功能损害多见。A 组死亡2例(11.76%),B 组死亡1例(0.71%)。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性疾病易发生多脏器损害,其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常表现为非特异性多脏器损害症状,预后较差。
作者:洪淑君;潘静;倪文泉;陈冶;梁敏;潘家华;陈名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入沙培林对婴儿乳糜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婴儿乳糜胸的临床治疗过程,并复习文献,探讨沙培林对婴儿乳糜胸的治疗效果。结果患儿,男,61 d,以咳嗽、痰鸣1周,加重伴气促2 d 为主要表现。查体:呼吸稍促,左肺呼吸音偏低,左下肺叩诊呈浊音。辅助检查:X 线胸片示左侧胸腔大量积液,胸水乳糜定性试验阳性。入院后考虑先天性乳糜胸,先后予持续胸腔闭式引流2周,经胸腔内注入红霉素2个疗程,胸导管结扎术,胸腔引流液均未减少。后通过胸腔内注入沙培林2次后胸腔积液消失。随访1年无再发胸腔积液。结论沙培林能快速、有效地治愈婴儿乳糜胸,是治疗儿童乳糜胸可供选择的一种硬化剂。
作者:梁亚峰;林蓓蓓;陈旭;南向珍;赵琦峰;潘国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院前死亡儿童家庭状况、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方法对昆明市儿童医院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患儿年龄、死亡地点、父母职业、户籍进行分析,并比较2007至2010年和2011至2014年前后2个阶段各系统疾病患儿院前死亡变化趋势。结果院前死亡共323例,男女比例为1.86∶1,新生儿院前死亡150例(46.44%),1岁以下婴儿死亡129例(39.93%),235例(72.75%)为赴医院路途中死亡;父母无固定职业、农民和农民工、事业单位者分别为160例(49.54%)、77例(23.82%)、49例(15.13%);农村户籍患儿248例(76.78%),明显高于城市75例(23.22%);院前死亡的前四位原因主要为早产儿101例(31.27%)、重症肺炎34例(10.53%)、多器官功能衰竭15例(4.64%)、气管异物窒息13例(4.02%);与2007至2010年相比,2011至2014年间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气管异物等比例有升高趋势,而消化系统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传染病比例下降。结论父母无固定职业及农村户籍的患儿院前病死率明显升高,需重新衡量卫生资源公平分配;早产儿病死率高且有上升趋势,加强早产儿的急救和转院是降低院前病死率的关键;创伤和气管异物等意外事件逐年增多,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公众现场急救技能培训。
作者:段丽芬;周玲;王惠萍;孙莹;杨艳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发热诱导的儿童难治性癫痫性脑病的合理救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发热诱导的儿童难治性癫痫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抢救措施,并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既往正常,急性起病,病初有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头颅 CT 正常,脑脊液正常,脑电图提示慢波增多,按照病毒性脑炎治疗病情不能缓解,常见病原学检验均为阴性。急性期主要是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积极控制惊厥发作。3例患儿经过抢救后生命体征稳定,但1例遗留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认知功能障碍,语言交流困难,面部肌肉痉挛,流涎。结论对于发热诱导的儿童难治性癫痫性脑病急性期的早期诊断,确认患儿处于癫痫持续状态时及时联合抗癫痫药物以抗惊厥、保护脑组织为主的综合治疗,有可能减轻患儿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作者:肖曙芳;李斌;周琳;何娟;杭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功能性心血管疾病(FCVD)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 FCVD 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收治住院的以头晕、头痛、晕厥、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终确诊为 FCVD 的24例患儿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儿均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表现为头晕、头痛、晕厥、抽搐等症状,经头颅磁共振、脑电图、脑脊液等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经直立倾斜试验等检查终诊断为 FCVD,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12例(50.0%),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7例(29.2%),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5例(20.8%)。结论对于以头晕、头痛、晕厥、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儿童在考虑神经系统疾病的同时,不要忽视可能存在 FCVD。心率变异性分析、24 h 动态血压监测及血清25-(OH)D水平检测有助于 FCVD 诊断。
作者:蔡虹;王成;吴礼嘉;邹润梅;许毅;毛定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方伯梁(译);钱素云(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例1男,3岁,13.5 kg,因“睡眠打鼾2年,流涕、鼻塞2 d,突发发绀、呼吸困难1 d”入住我院PICU。既往史:出生后眼球突出明显,睡眠时张口呼吸、打鼾,无类似家族史,母孕史、生长发育史无特殊。查体:头颅呈塔尖状,前囟已闭,额弓高而窄,双眼球明显突出,眼眶浅,眼距宽,双眼睑不能闭合,双侧瞳孔等圆等大,鼻根部凹陷,上颌骨小,上唇短,下颌前突,呈反咬颌状态,口唇红润,舌体肥大(图1),双侧扁桃体Ⅰ°肿大。气管居中,双侧肋弓中段稍向前凸,双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及痰鸣音。肝脏右肋下约1.5 cm,质软,心脏与神经系统及四肢检查未见异常。头颈部 CT(图2)示双侧上颌窦、筛窦及蝶窦黏膜增厚,双侧下鼻甲明显不规则增厚,邻近气道亦较窄。双眼明显突出,眼球呈外展改变,眼环外侧软组织影稍厚,眼距较宽,双侧眼眶较平浅,鼻根部凹陷。定位像显示颅骨呈尖状改变,面颅骨发育偏窄小。双侧乳突气化不佳。考虑诊断:(1)肺炎;(2)上气道梗阻查因:喉软骨发育不良,急性喉炎并喉梗阻,气管发育畸形;(3)Crouzon综合征。
作者:王丽娟;张新萍;祝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方伯梁(译);钱素云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方伯梁(译);钱素云(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儿童脓毒症是危重病医学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有关研究表明,营养风险可能是间接影响脓毒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为评定脓毒症患儿是否具有营养风险、是否需要营养支持以及营养支持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国内有关脓毒症儿童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主要对脓毒症儿童的营养风险与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胡美艳(综述);钟燕(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在重症患者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传统的诊断方法时间长、阳性率低,容易延误治疗,影响愈后,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1,3-β-D葡聚糖、甘露聚糖及其抗体、抗烯醇化酶抗体、念珠菌评分及定植指数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黄腾飞(综述);祝益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PICU)的患儿常存在各种原因导致脑损伤,数字视频脑电图检查可为病因诊断、病情变化监测、评估、预后等提供帮助,现将数字视频脑电图在 NICU 和 PICU 中常见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温秀芳(综述);马秀伟;洪小杨(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1病例介绍女,9岁10个月,主因“发热25 d,抽搐20 d”,气管插管下由外院转入。外院诊断“病毒性脑炎”,曾多次撤离呼吸机失败,经口气管插管近3周,抽搐频繁。既往体健。转入时查体:体重25 kg,T37.9℃,HR 117次/min,BP 108/76 mmHg (1 mmHg =0.133 kPa),神志不清,Glasgow 评分6分(E 1分,M 4分,T 1分),经口气管插管,鼻扇、三凹征(+),全身略水肿,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5 mm,光反射存在,颈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闻及痰鸣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四肢肌张力减低,双下肢肌力Ⅱ级,双上肢肌力Ⅱ~Ⅲ级,巴氏征阴性,循环稳定。外院检查: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数170×106/L,单核为主;蛋白升高,余阴性。肺CT:右肺上叶不张,左肺实变(图1)。血常规:WBC 2.2×109/L ~6.99×109/L,N%66.06%~69.79%,Hb 104~115 g /L,PLT 正常,CRP 23 mg /L。脑电图:广泛重度异常脑电图,全导周期性尖慢波阵发间以异常快节律。初步诊断:病毒性脑炎,惊厥持续状态,肺炎,呼吸衰竭。
作者:刘珺;王荃;钱素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