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使用便携式超声心输出量监护仪(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监测脓毒症新生儿的心功能变化.方法 使用USCOM测量32例轻度脓毒症新生儿、19例重度脓毒症新生儿及33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3组心功能差异及所有脓毒症新生儿给予改善心功能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的差异.结果 轻度脓毒症组、重度脓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率、外周血管阻力高于对照组,心脏指数、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主动脉峰流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脓毒症组患儿心脏指数、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低于轻度脓毒症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脓毒症患儿改善心功能治疗后心功能相关指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新生儿存在早期心功能变化,使用USCOM可快速、简便、动态了解脓毒症新生儿的心功能及整体循环状态,为治疗及评估病情提供依据.
作者:范娟;廖静;李梦妮;李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PICU脑脊液培养病原学特征,探讨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感染来源和转归,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PICU 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脑脊液培养病原学及耐药情况.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 compatⅡ系统,部分菌株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结果 982份脑脊液标本,培养阳性78例,阳性率7.9%,共分离出病原菌81株,革兰阴性菌46株(56.8%),革兰阳性菌35株(43.2%).排名前3位细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8.4%、19.8 %和13.6%.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差异较大,表现为多重耐药或泛耐药,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头孢菌素类耐药性高,对替加环素敏感性高.革兰阳性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性高,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性高.结论 PICU脑脊液培养菌群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常见为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菌素类耐药性高.
作者:刘静;闫钢风;武娜娜;殷丽军;王传清;陆国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儿侧裂池蛛网膜囊肿伴发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和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小儿侧裂池蛛网膜囊肿伴硬膜下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者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者30例,所有患儿均行血肿清除、显微囊肿切除、脑池沟通术,术中尽可能全切囊肿壁,并与蛛网膜下腔、脑池相沟通.结果 所有患儿手术过程均较顺利,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儿术后原有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随访5.7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小儿侧裂池蛛网膜囊肿可引发硬膜下血肿,一旦发生,适合行显微囊肿切除、脑池沟通、血肿清除术.
作者:王子璕;李光宇;吴安华;王运杰;韩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1200g)早产儿肺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科住院、出生体重≤1200g、住院期间发生肺出血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同期住院、相同体重范围非肺出血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母孕期及新生儿期特点,多元回归分析探讨肺出血影响因素,了解肺出血新生儿的近期预后.结果 肺出血新生儿(肺出血组)71例,对照组364例.肺出血发生于 3d 以内者57例(占80.3%),肺出血组胎龄(28.2±1.7)周、出生体重(936±192)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9.5±2.1)周,(1033±134)g,t分别为4.776、-5.145,P<0.01].肺出血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76.1%)、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76.1%,其中≥2次使用率9.9%)、动脉导管未闭(PDA)(66.2%)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1.2%、30.8%(4.1%)和38.7%,χ2值分别为33.457、28.970(4.074)和32.798,P<0.05].肺出血组产前类固醇激素治疗率(21.1%)亦明显低于对照组(41.2%,χ2=10.177,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RDS(OR=3.739,95%CI 1.383-10.113,P<0.05)、PDA(OR=2.206,95%CI 1.205-4.093,P<0.05)及5 min Apgar评分<7(OR=2.851,95%CI 1.191-6.828)是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大(OR=0.998,95%CI 0.996-1.000,P<0.05)及母孕期应用激素 (OR=0.432,95%CI 0.224-0.834,P<0.05)是肺出血的保护因素.肺出血组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及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16.9%、12.7%及18.3%)明显高于对照组(5.8%、4.4%及2.2%,χ2值分别为36.824、7.520及33.568,P<0.01).肺出血组病死率(49.3%)亦明显高于对照组(14.0%,χ2=46.634,P<0.01).结论 多种围生期因素与肺出血有关;预防早产及产前类固醇激素治疗有助于预防肺出血;肺出血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高.
作者:曹孟宸;李娟;孙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严重脓毒症体液免疫、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3年3月至2017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严重脓毒症患儿共224例,其中82例于入PICU 24h内和治疗7d后至少2次进行体液免疫(IgG、IgM、IgA)、细胞免疫[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和NK细胞(CD16+56+)测定,比较存活组(59例)与死亡组(23例)、不同器官功能状态患儿(累及出现器官功能障碍个数>3个共36例,2~3个共30例,1个共16例)的免疫功能变化.同期体检儿童1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1)严重脓毒症患儿入PICU时血NK细胞明显低于正常,治疗7 d后存活组NK细胞数量升高[(3.7±1.9)% 比(11.5±1.9)%,P<0.05];严重脓毒症组与正常对照组IgG、IgM、I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8+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8±8.5)% 比(70.9±2.3)%、(33.3±7.0)% 比(39.8±1.8)%、(22.6±2.8)% 比(34.8±15.6)%,均P<0.05].(2)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NK细胞比例随患儿儿童危重病例评分降低、第三代儿童死亡危险评分增高及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增多,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IgM、IgA及CD19+细胞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组患儿在入院24h内NK细胞及CD3+、CD4+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1.5±0.5)% 比(4.7±1.4)%,(55.1±5.0)%比(66.4±7.4)%,(29.7±5.2)%比(35.0±7.2),均P<0.05].结论 未发现免疫球蛋白水平与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NK细胞及CD3+、CD4+淋巴细胞降低是脓毒症病情加重的标志,可作为评估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斐;缪惠洁;王春霞;张育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对足细胞相关分子及其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足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1、10、50、100nm/ml)和不同作用时间(12、24、48、72h)IL-17对足细胞凋亡的影响;将足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100ng/ml IL-17诱导组,Real-time RT PCR法检测IL-17对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WT1、Synaptopodin及阴离子蛋白Podocylaxin、凋亡受体Fas和FasL mRNA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足细胞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足细胞WT1、Caspase8、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1)IL-17可促进足细胞凋亡,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同时IL-17可增加足细胞凋亡受体Fas的表达(P<0.01),并且增加其下游分子Caspase8、Caspase3的表达(P<0.01);(2)IL-17减低足细胞阴离子蛋白Podocylaxin的表达(P<0.05),对Nephrin、WT1、Synaptopodin的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 IL-17可能通过抑制足细胞阴离子蛋白Podocylaxin表达,引起足细胞凋亡的方式来发挥对肾脏的损伤作用.
作者:王莉;李秋;王莉佳;阳海平;李翠翠;冯仕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IFN-α1b)体外对肠道病毒71型(EV71)复制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抗病毒机制.方法 测定IFN-α1b对RD细胞的毒性和IFN-α1b在EV71感染前后给药对EV71感染所致的RD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检测IFN-α1b对EV71 RNA和VP蛋白表达量以及病毒复制的影响,并通过构建瞬时表达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IFITM3)的RD细胞探索IFN-α1b 通过促进IFITM3的表达,抑制EV71侵入的作用机制.结果 在EV71感染前12h和感染后1h给药,IFN-α1b 抑制EV71细胞病变的IC50值分别为258.53IU/ml和2113.58IU/ml,选择指数SI分别为>16497和>3271,提示IFN-α1b具有明显的抗EV71活性,且在EV71感染前给药效果更明显.机制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FN-α1b可显著抑制EV71的RNA复制、蛋白合成和子代病毒释放,且可能通过对IFITM3 的诱导表达阻止EV71侵入.结论 IFN-α1b具有抗EV71活性,可通过影响病毒生命周期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过程达到抗病毒作用.
作者:李亚男;张玉和;童梅;高向东;刘金毅;徐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腹部损伤的保守治疗及手术探查的指征,提高儿童腹部损伤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9例腹部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损伤部位情况进行分类,并逐一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1)89例腹部损伤患儿中,25例肝损伤,1例行剖腹探查;48例脾损伤,46例保守治疗,1例行脾切除术,1例予修补;14例胃肠道损伤,4例急诊剖腹探查,1例住院4 d后出现迟发穿孔;8例胰腺损伤,6例肾、肾上腺挫伤,予保守治疗;1例子宫、膀胱损伤,急诊手术治疗.(2)与成人不同,肝脾损伤患儿绝大多数经保守治疗能治愈,静脉补液后输血仍超过40 ml/kg,且血压不稳定者应及时手术探查.(3)CT检查对怀疑有胃肠道损伤,而不宜行腹部X线立位平片者有重要临床意义,合并气腹或腹胀明显加重,或出现腹膜炎表现的患儿,应及时手术探查,尤其注意迟发消化道穿孔的可能.(4)排除有胰腺横断的患儿,胰腺损伤多应保守治疗.(5)膀胱及子宫损伤患儿,外伤多较严重,需及时剖腹探查.结论 基层医院儿童腹部损伤应高度重视,实质脏器损伤导致的内出血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空腔脏器损伤延误诊治是导致患儿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早期准确诊断,积极治疗,以及综合处理其他严重的合并伤、并发症是成功救治该类患儿的关键.
作者:范学圣;张舰;刘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脓毒性休克大鼠不同程度心功能障碍时,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情况与心肌兰尼碱受体2(ryanodine receport2,RyR2)表达水平的关系. 方法 250~300g雄性Wistar大鼠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脓毒性休克组与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与对照组又依不同时间分为0h、2h、4h、6h组,每组6只.脓毒性休克组予大鼠静脉注射内毒素,大鼠平均动脉压比基础值下降25%~30%被判断为休克.通过股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颈动脉插管监测左室舒张末压、收缩期左室内压上升大速率、舒张期左室内压下降大速率.通过病理切片,观察心功能障碍时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RyR2蛋白表达总量的变化及磷酸化改变.通过PCR方法检测RyR2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出现了结构紊乱、肌肉组织断裂、细胞溶解、细胞核裂解的现象,且脓毒性休克组大鼠心功能障碍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可见,脓毒性休克组RyR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休克0h组表达高,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大鼠心功能下降,RyR2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但RyR2磷酸化水平随着休克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PCR结果可见脓毒性休克组RyR2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休克早期表达较高,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RyR2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结论 RyR2作为心肌组织中的Ca2+通道,在脓毒性休克情况下,心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可能与RyR2受体的表达水平及其磷酸化程度有关.
作者:潘颜戈辉;刘春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床旁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在辅助救治儿童剥脱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 对2例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IVIG)救治无效的重症剥脱性皮炎患儿采用床旁PE联合CVVH治疗,观察病情演变与转归情况.结果 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本院PICU收治2例重症剥脱性皮炎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8个月及1岁11个月.两例患儿均予甲泼尼龙、IVIG、抗感染及烧伤单元式皮肤护理等积极综合救治,病情加重,高热不退,皮疹、水疱急剧增多,皮肤大片剥脱,予PE联合CVVH序贯式血液净化治疗.PE采用Prisma TPE 2000膜式血浆分离器,每次置换血浆量60~80ml/kg,间隔48h;CVVH应用AN69 M60滤器,置换液量50ml/(kg·h).2例剥脱性皮炎患儿经PE 2~3次联合CVVH治疗72~96h后,体温开始恢复正常,呼吸、循环、肝、肾功能好转;治疗7d 后,皮疹颜色变淡,水疱开始收敛结痂,新生皮肤出现.监测血液净化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系列(IL-2、IL-6、IL-8、IL-10)均明显下降;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上升.例1住院32d治愈出院.例2入PICU第13天(入院第26天)再次高热,血、皮肤及尿培养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血培养:鲍曼不动杆菌,皮肤渗出液:铜绿假单胞菌,尿培养:热带假丝酵母菌),于入PICU第20天(入院第33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循环、血液、胃肠、呼吸、肾脏)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PE联合CVVH可减轻炎性反应、保护受损器官,可能是剥脱性皮炎患儿的辅助救治措施.
作者:朱光耀;任玉倩;崔云;张育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进一步提高PICU儿科医生对危重症遗传代谢病患儿的认识,以提高其临床诊断率、治疗率,减少后遗症发生.方法 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我院PICU收治10例诊断为遗传代谢病的患儿,回顾性分析10例患儿的发病年龄、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脏器损害类型和程度、合并症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10例患儿的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5个月,其中l岁以下婴幼儿6例.10例患儿中,甲基丙二酸血症2例,尿素循环障碍2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苯丙酮尿症1例,生物素和生物素酶缺乏1例,尼曼匹克病1例,线粒体脑肌病1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1例.6例患儿发生脏器功能衰竭,其中4例均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呼吸衰竭4例、肝功能衰竭2例、心力衰竭2例、肾功能衰竭2例.8例代谢紊乱患儿,包括代谢性酸中毒5例,低血糖症5例,高血糖症1例,高氨血症4例,离子紊乱4例,高乳酸血症2例.合并重症感染4例,3例为重症肺炎,1例合并脓毒症.1例患儿心脏超声示右心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心包少量积液,同时其肺CT可见双肺弥漫性病变,腹部B超提示肝脾肿大.3例患儿头颅MRI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双侧大脑对称性异常信号.结论 遗传代谢病种类繁多,发病早,起病急,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甚至以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或猝死样症状为首发表现,PICU医生需要警惕不要遗漏遗传代谢病.对PICU中收治的遗传代谢病疑似患儿,应尽快获得有效的血、尿标本进行生化检查、串联质谱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酶活性检测,以及必要时的基因检测,骨髓穿刺等相应检查,尽早确诊,以便及时挽救危重症患儿的生命、减少后遗症、判断患儿的预后.
作者:何芳;马兰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1年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提高CNS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给予HSCT治疗的58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儿中有9例(15.52%)在allo-HSCT术后1年内发生了CNS并发症,其中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4例,病毒性脑炎2例,难治性癫痫、高热惊厥和低镁抽搐各1例.9例CNS并发症病例中,男性供者2例,女性供者7例;4例为HLA全相合,5例为HLA不全相合;使用糖皮质激素5例,未用4例.本研究无死亡病例,所有患儿均脱离地中海贫血输血状态;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P均<0.05.1例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难治性癫痫),其余痊愈.结论 女性供者、HLA不全相合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allo-HSCT术后发生CNS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CNS并发症,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并降低病死率,有效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四喜;李长钢;王晓东;张小玲;肖海荣;李越;文飞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PICU收治的重症意外伤害患儿的临床特点,为重症意外伤害的监测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PICU 2012 年 1 月 至 2015 年 12 月收治的儿童重症意外伤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治意外伤害患儿 315 例,占 PICU 收治患儿总数的 9.38%;男198 例,女117例,男女比例为1.7∶1.意外伤害种类按照例数排序依次为中毒,坠落伤,气管异物,溺水(溺粪),车祸,窒息,食管异物.幼儿期是意外伤害的高发年龄段,为164例,占52.06%,其次是学龄前期组59例(18.73%)及婴儿组35例(11.11%).各年龄段发生重症意外伤害的原因不同,婴儿组以跌落伤12例(34.29%)和窒息8例(22.86%)为主,其余年龄段均以中毒为主.车祸伤住院人均费用高,为63120.05 元,其次为跌落伤(55783.53元),而食管异物的人均住院天数长,为12.88 d.结论 儿童重症意外伤害不仅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建立完善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急救系统十分重要,而制定儿童意外伤害预防措施时应考虑区域、年龄、性别及伤害类型等因素,切实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作者:王娟;王莹;安媛;楚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儿,男,11月龄,因“发热伴指趾青紫3d,昏迷1h”收住我科.患儿于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5℃左右,伴指趾发青,在外自服布洛芬颗粒(具体剂量不详)治疗2d效果不佳,入院前1d院外给予头孢曲松钠、病毒唑等治疗.入院前1h出现昏迷,就诊我院.
作者:孙莹莹;黄秀玲;王黎明;李存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儿,女,2岁9个月,主因“发热1d、腹部不适6d”于2016年6月14日入院.患儿入院前6d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7.6℃,无寒战,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数次,家长予小儿柴胡颗粒、藿香正气液等口服,后体温降至正常,仍有间断腹痛腹胀.入院前5d就诊于当地中心医院,腹部平片示肠管大量积气,予开塞露通便,实验室检查便常规白细胞15~20个/HP,诊断“肠道感染、急性菌痢不除外”,转至当地传染病院住院,予头孢曲松静脉输液3d,腹部症状缓解后出院.
作者:王岩;张丹;路丽芳;冯国和 刊期: 2017年第08期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 1,HMGB1)是一组高度保守的DNA结合蛋白,存在于体内各种细胞的细胞核中,调控着细胞基因的转录.生理状态下HMGB1 发挥着核结合蛋白的作用.当释放到细胞间隙后则会起到晚期炎症因子的作用.近的研究提示,HMGB1 不仅参与脓毒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肝病、恶性肿瘤等的致病过程,还可参与细胞损伤的修复或致病,在多种疾病及组织器官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玉凤;邓慧玲;符佳;王小燕;张瑜;谢燕;袁娟;徐鹏飞;刘瑞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早产儿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不仅病死率高,部分存活儿有肠狭窄、肠梗阻、营养不良、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症等并发症,甚至发生短肠综合征、肠道功能衰竭及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结局.NEC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早期诊断较困难.近年来,早产、喂养不当、Toll样受体异常表达、异常细菌定植、缺氧缺血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被认为是NEC发生的高危因素,母乳喂养及益生菌对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重要监测手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非常重要.目前,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有多种,有创性的方法包括直接Fick法、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及脉搏波形法;无创性的方法包括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收法、生物阻抗法等方法.本文将对几种监测方法各自的原理,优缺点进行综述.
作者:李泉林;张辉;欧阳川;李稼;罗毅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