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男性乳癌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对1985年10月~1999年9月收治的31例男性乳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随访至2004年9月,2例局部复发,8例出现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71.0%(22/31).结论男性乳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预后因素.综合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作者:袁芃;徐兵河;赵龙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超、CT、MRI/MRCP联合CA19-9检测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资料齐全,诊断明确的4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项检查,B超定位准确率97.7%(43/44),定性准确率72.7%(32/44);CT定位准确率97.7%(43/44),定性准确率79.5%(35/44);MRI/MRCP定位准确率100%(44/44),定性准确率88.6%(39/44).统计学分析:3项检查的定位诊断率和定性诊断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超、CT联合CA19-9检测定性准确率均为97.7%(43/44),MRI/MRCP联合CA19-9检测定性准确率100%.结论影像学检查和血清CA19-9检测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各有优势与不足.二者联合可以大大提高诊断正确率,可作为可疑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姜战武;张新江;高占虎;戴占英;毛永贤;董春燕;王俊霞;刘文礼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乳腺癌治疗水平与整形外科技术的提高,即刻乳房再造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中,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因而即刻再造与乳腺癌辅助治疗的关系及其可能对乳腺癌预后带来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仲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辅助化疗是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治远处转移的主要手段.近年来,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涌现了许多新观念,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本文对此进行全面阐述,以指导临床上合理应用辅助化疗,提高结直肠癌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林国乐;邱辉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预后较差的激素非依赖性的前列腺癌,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化疗.米托蒽醌和雌莫司汀都是已经FDA批准的可以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化疗药物.两种药物与单用激素相比,未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2004年全美临床肿瘤年会(ASCO)上,报告了两项多西紫杉醇联合化疗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能明显改善生存.
作者:王涛;江泽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Gefitinib是一个选择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凭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轻的毒性反应而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的热点之一.本文对gefitinib的作用机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不良反应和疗效预测因子等进行回顾.更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准确评价gefitinib在NSCLC治疗中的地位.
作者:王惠杰;王燕;张湘茹;孙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利用痰标本通过对相关基因点突变的检测,是肺癌早期筛查的有效方法.随着基因芯片、PCR、DNA序列分析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了新的更多的选择.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孟予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存在过表达.Cetuxumab(C225,erbitux)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可竞争性结合EGFR细胞外配体区,抑制肿瘤生长,与放化疗有协同作用.本文综述cetuxumab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前和临床资料,显示出cetuxumab具有良好耐受性.
作者:钟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肺癌病死率,提高肺癌长期生存率的惟一途径.胸部X线片检查由于经济、射线量小、无创,与痰细胞学检查一起成为筛查肺癌的首选检查手段,但发现小肿瘤的敏感性较差.CT筛查肺癌可能促进早期肺癌发现、降低肺癌病死率,但CT常规剂量扫描由于放射剂量大,每次接受检查不符合体检筛查要求.由于空气与肺病变有较高对比,故降低放射剂量仍可能获得良好的胸部CT图像.低剂量CT接受的放射剂量仅是传统CT剂量的1/6.LDCT的筛查阳性结果是胸部X线片筛查的3倍;LDCT筛查发现恶性病变是胸部X线片筛查的4倍,LDCT筛查发现的工期肺癌是胸部X线片的6倍.LDCT筛查肺癌存在的争议:①LDCT筛查肺癌能否降低肺癌病死率;②LDCT筛查肺癌的假阳性率高及过诊问题;③LDCT筛查肺癌的误漏诊问题.
作者:田巍;李龙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胸腔积液是一个常见的临床表现,其良恶性的判断治疗和与预后密切相关.许多方法和指标都曾尝试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各有利弊.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诊断指标和检测方法不断涌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对各种诊断方法进行了客观评价.
作者:樊英;李龙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可能是改善晚期肺癌疗效的主要方向.目前研究发现了很多肿瘤耐药的基因和蛋白,包括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肺耐药相关蛋白基因及其编码的肺耐药相关蛋白、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拓扑异构酶Ⅱ、EGFR基因突变、BAG-1蛋白等.本文对此作简要综述.
作者:朱岩;王孟昭;李龙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化学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肺癌仍占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展,对肿瘤细胞与正常上皮细胞的区别的了解日益深入,针对肺癌发病的分子事件进行干预的靶向治疗,为肺癌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本届ASCO会议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治疗是讨论的热点之一.
作者:张晓彤;李龙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极其复杂.靶向治疗的进展,已使部分类型的白血病获得了治愈可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1988~2000年1月对388例复发的APL给予三氧化二砷治疗(10mg),连续用药至完全缓解.结果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的388例复发APL中完全缓解(CR)率为74.13%,部分缓解(PR)率10.14%,CR+PR为84.27%,预计10年无病生存率为69%.早期死亡率及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为7%、10%.主要死亡原因是脑出血、DIC、脑梗死.本组高白细胞综合征发生率为15%.副作用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26%,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9%,肾功能损害6%,心电图改变16%,精神症状7%.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是治疗复发APL有效的药物之一,并可治愈APL.
作者:马军;展昭民;梁红;贡铁军;唐庆华;任实;郝文鹏;靳明华;夏国强;邵秀茹;王来慈;张伯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白血病的发病率在中国为4.7/10万,在肿瘤中居第七位.欧美国家为6.4/10万,居肿瘤的第六位.死亡率居肿瘤的第六位.白血病仍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研究进展,部分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已明确,随靶向治疗研究及临床新药应用的进展,已有部分白血病病人可以完全治愈,白血病已成为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1,2].
作者:马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造血重建及生存情况.方法白血病患者10例,其中同胞间HLA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7例,无亲缘关系HLA不全相合脐血移植(UCBT)3例.结果9/10例受者获造血重建,UCBT患者造血重建速度较HLA相合的同胞PBSCT慢,1例UCBT移植后35天造血未重建,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后,仍未能重建造血,于72天死亡.其余至今均无病生存.结论Allo-HSCT是目前治愈白血病的有效方法,对于无同胞HLA相合的供者,选择细胞数量较高、HLA 1~2个位点不合的UCBT仍然有效可行.
作者:王志国;展昭民;于存国;俞佳伟;范艳玲;唐庆华;陈立君;佘袭南;卢润章;姜春富;魏负禾;曹峰林;杨华;张伯龙;马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865年Trousseau观察到一例疑诊为恶性病的胃肠症状的患者伴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肿瘤相关性血栓与其他原因发生的血栓有所不同,它一般影响下肢深静脉,而且是孤立的,肿瘤相关性静脉血栓可以是游走性的,可累及浅静脉和深静脉,及一些少见的部位,如上臂和胸部.
作者:李家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所1985~2003年收治的48例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结果临床各型占同期各类白血病的0.6%,占AML的7%.48例中放疗所致的相关性白血病全部为CML,化疗所致的相关性白血病全部为AML.化疗主要的药物为鬼臼类,烷化剂和蒽环类药物.但对Ph阳性的CML应用STI571,有2例病人获长期生存.APL应用三氧化二砷+ATRA双诱导治疗后全部获CR,1例无病生存7年.结论治疗相关性白血病对治疗反应较差,CR率极低.
作者:展昭民;陈德发;吴红菊;贡铁军;任实;郝文鹏;唐庆华;关小军;张伯龙;马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Spira报告2004年内估计在美国约有173 700例被确诊为肺癌,约164 440例死于肺癌.我国肺癌发病率上升快,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占多数大城市恶性肿瘤的首位.1996年上海男性肺癌发病率为74.74/10万,至2000年已上升到83.43/10万.近5年中(2000~2005年),肺癌发病人数将增加12万.大多数病人在明确诊断时已为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全身化学治疗及局部放射治疗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有效提高生存期,且毒副反应大,使病人不能耐受治疗,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作者:李龙芸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