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将临床因怀疑胰腺癌而申请MDCT检查的病例行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相及延迟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s、胰腺实质期45s、门脉期70s,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分析内容包括肿瘤位置、有无周围器官及主要血管的侵犯、有无器官转移、腹膜或腹腔转移等,后评估肿瘤是否可以手术切除,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于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7.5%、97.1%、100%及97.6%.结论 胰腺实质期与门脉期应作为胰腺癌术前MDCT增强的基本扫描时相,如果需要进一步观察胰周动脉走行及肿瘤的供血情况,可以加做动脉期扫描;以原始横断位图像为基础,结合MPR、MIP、VR、CPR等重建技术.MDCT对于胰腺癌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价多能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张红梅;周纯武;赵心明;刘媛;马霄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分析小肠原发性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5例有完整的CT影像资料,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强化特征、转移等.结果 37例小肠间质瘤中,十二指肠11例、空肠16例.回肠5例,肿瘤发生位置判定困难5例.其中良性间质瘤8例,恶性间质瘤24例,低度或潜在恶性间质瘤5例.CT包括良性间质瘤5例,恶性和交界恶性20例.CT发现肿瘤坏死18例(72%),侵犯周围结构10例(40%),转移瘤1例(4%).肿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平均直径7.9cm.未见肠梗阻及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 CT在小肠间质瘤的检出及定位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准确反应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对小肠间质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邢古生;周纯武;赵世俊;马宵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结合9例纵隔脂肪肉瘤病历探讨纵隔脂肪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我院1970年~2007年共收治9例纵隔脂肪肉瘤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663岁.临床均以胸闷、气短为主要表现,均接受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分型:5例为以粘液为主的脂肪肉瘤,2例为以梭型为主的脂肪肉瘤,2例为低度恶性脂肪肉瘤.其中4例患者接受放疗.结果 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局部复发.复发后再治疗3例,其中2例长期生存.结论 脂肪肉瘤为恶性间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多来源于退化的胸腺组织或纵隔胸膜脂肪组织,发生在纵隔极为罕见,占所有脂肪肉瘤的2.7%,不到所有纵隔肿瘤的1%.其病理学特点:主要成分为未成熟的脂肪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细胞,以及纤维组织和性液组织.纵隔脂肪肉瘤的治疗应首选手术治疗,关键是尽早发现并及时彻底切除肿瘤.脂肪肉瘤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很低,复发和转移是较常见的失败原因.
作者:梁军;陈东福;张涛;唐源;王绿化;李鉴;赵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AR蛋白的表达,运用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R-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胃癌组织AR阳性率为47.6%,癌旁组织AR阳性率为61.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R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TNM分期有关.AR基因在胃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组织中表达量分别为0.752±0.140和0.326±0.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R、AR基因阳性表达的胃癌具有性激素依赖性,检测胃癌组织中的AR基因及其蛋白对临床判定预后及进行内分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孙晓革;闫晓红;刘秀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我国用中草药治疗疾病悠久历史,在中草药中筛选抗癌新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单味中药提取物对结肠癌体外实验研究的文献表明,在对结肠癌抑制细胞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等方面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在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开辟了一条异于西医学结肠癌治疗的新路,将促进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天然抗肠道肿瘤药物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作者:钱金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在功能获得性突变所致的KIT或PDGFRA受体酪氨酸激酶异常活化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发病关系阐明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璜酸伊马替尼(imatinib)在进展期GIST中显现出很高的有效性,使GIST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然而,GIST中对imatinib的早期或晚期耐药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因此,对耐药的分子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本文综述了目前对imatinib耐药的分子机制的认识.这些认识可能引导新的治疗策略的产生.
作者:邓丽娟;沈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疗效优于他莫昔芬,但芳香化酶抑制剂进一步降低循环中雌激素水平,对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导致骨成分丢失增加,增加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尤其是高龄女性及低骨密度者.本文就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与骨丢失的关系及其监测和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孙明媛;张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盆腔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计划靶区变化对危险器官受照容积百分比的影响.方法 常规体外和腔内放射治疗的10例Ⅱb~Ⅲb宫颈癌患者.放疗前行CT扫描并勾画靶区,临床靶区(CTV)包括子宫、宫颈、阴道等原发肿瘤区域及髂总、髂外、髂内、闭孔、骶前淋巴结等区域及其周围组织,计划靶区(PTV)以CTV为基础向外放不同距离形成PTVA、PTVB、PTVC和PTVD,通过DVH图与传统前后两野等中心照射技术对比,了解随着计划靶区的变化,危险器官受照容积的变化.结果 膀胱和小肠接受30GY、40GY、45GY剂量的容积采用IMRT技术均小于前后两野照射技术,随着靶区的扩大,受照容积随之增加(P=0.000).但是,与前后两野对比,IMRT计划并非均能很好地保护直肠,靶区向后扩大≤10mm.直肠受照容积的变化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靶区扩大至15mm时,直肠受照容积无论是低剂量或是高剂量IMRT计划均大于前后两野照射.结论 采用IMRT技术代替常规体外放疗能减少膀胱、小肠和直肠受照容积,其优势随着计划靶区的扩大而减少,靶区的精确勾画和定位的高度重复性,以及对内在器官运动的了解,是IMRT的基础.
作者:黄曼妮;徐英杰;吴令英;安菊生;耿辉;李斌;李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内生场热疗对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热疗+化疗)31例,采用NRL-001型内生场热疗机透热治疗,每周2次,每次60分钟,12次(6周)为1个观察疗程,同时进行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化疗)34例,选用亚叶酸钙注射液200mg/m2,5-氟尿嘧啶注射液500mg/m2,顺铂注射液20mg,每日1次,连用五天,21天为1个周期,2个周期(6周)为1个观察疗程.结果 6周后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0.32%和55.88%,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和47.05%,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内生场热疗能有效缓解恶性肿瘤的癌性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赖靖;张晶晶;宁采亭;沈友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周剂量给药联合顺铂方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3月收治的54例既往治疗失败的ⅢB~Ⅳ期NSCLC患者,多西他赛35mg/m2静脉点滴1小时,第1、8天,DDP25mg/m2静脉点滴,第1~3天,21天为1个周期.结果 54例中cR 3例,PR 9例,NC29例,PD 13例.总有效率(RR)为22.3%(12/54),临床获益率为76%.全组中位TIP为4个月(2-9个月),中位生存期10月,1年生存率为39%,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占64.8%(35/54),达到Ⅲ~Ⅳ度的为9.3%(5/54);非血液学毒副作用性轻微;全组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周剂量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耐受性佳.
作者:柳影;程颖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妇科肿瘤占妇科疾病中的一大部分,随着人类的老龄化,50%的妇女会面临癌症的威胁,除了肺癌、乳腺癌外,常见的便是妇科恶性肿瘤.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尽管几经改进,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治疗无效或治愈后复发.一旦发生治疗无效或复发,再次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棘手,因为这些患者多数有手术、化疗或放疗史,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已难以改善疗效.因此,这些难治性、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处理一直以来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也是妇科肿瘤医师所面临的大挑战.
作者:向阳;冯凤芝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手术联合化疗的治疗方式明显提高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但复发患者的治疗仍是难点.目前我们就复发性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作一总结.
作者:于靖蓉;吴令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女恶性肿瘤之一,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传统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但是对于晚期宫颈癌和放化疗不敏感的患者,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近年来,多个实验室从基因水平对宫颈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本文对宫颈癌基因治疗的主要进展及其与传统治疗联合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陈琰;向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盆腔复发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采用IMRT放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前接受单纯手术20例、单纯放疗8例、手术后辅助放疗者1O例,采用6my-X线5-9野照射,曾经接受放疗的患者给予处方剂量95%PTV50GY,无放疗史患者给予处方剂量95%PTV70GY,分割2GY/次,每周5次,共25-35次完成,放疗后3个月评估疗效,并将曾经接受放疗的患者(18例)与单纯手术患者(20例)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放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下肢水肿、腰腿疼痛症状缓解率100%,肾盂积水缓解率75%(9/12),3个月疗效评估:完全缓解率65.8%(25/38),部分缓解率13.1%(5/38),稳定率10.5%(4/38),进展率10.5%(4/38),有效率78.9%(30/38).曾经接受根治性放疗和术后放疗与单纯手术比较有效率分别为61%(11/18)(P=0.016)和95%(19/20),近期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Ⅲ度31.6%(12/38),胃肠道和泌尿系反应均为Ⅰ-Ⅱ度.结论 IMRT放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能很好地缓解症状,近期疗效高,对于复发性宫颈癌IMRT放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曼妮;章众;安菊生;高菊珍;戴建荣;吴令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HM)是一种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GTD),以绒毛水肿变性和滋养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为特征.
作者:黄文阳;向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同期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 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3.35%(32/137),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高,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的59.37%.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鳞癌与非鳞癌)、病理分化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 肌层浸润≥1/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3个者预后差,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范红燕;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早期子宫内膜癌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98年6月~2004年12月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12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21~35岁,平均29岁.其中33.3%合并不孕,41.7%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分化11例,高-中分化1例;FIGO I期10例,Ib期2例;孕激素受体阳性10例,阴性2例.安宫黄体酮500mg/d或己酸孕酮250mg/d治疗3-10个月,完全缓解9例(75%),无缓解3例(25%);完全缓解的9例中复发2例(22.2%);后行子宫切除术5例.随诊36-108个月,12例均无瘤存活,无1例妊娠.结论 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对于仔细选择的年轻子宫内膜癌妇女是可行的.由于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在长期观察中的复发率仍高,故应强调密切随访.
作者:冯凤芝;向阳;沈铿;黄惠芳;潘凌亚;连利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化疗药物选择.方法 64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随机分成顺铂组(30例)及多西紫杉醇组(34例).两组在同样放疗的基础上,顺铂组同步给予顺铂40mg/m2,每周1次,化疗6周;多西紫杉醇组同步给予多西紫杉醇25mg/m2,每周1次,化疗6周.放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60Co全盆对穿两头照射野DT30Gy后,改为60Co盆腔四野照射并后装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 外照射结束时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67%及100%,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4年生存率分别为56.67%及73.52%,差异有显著性(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00%及5.88%,差异有显著性(P<0.0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82%及5.88%,差异有显著性(P<0.05).顺铂组有较明显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而且肾功损害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多西紫杉醇同步放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副作用相对较轻.
作者:姜丽;郝权;王慧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