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卡铂(DC)治疗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8例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被随机分为DC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DC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卡铂治疗,对照组采用长春瑞滨(NVB)联合顺铂(DDP)组成NP方案治疗,评价两组的近远期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DC组有效率为46.9%,疾病控制率71.9%;对照组有效率为41.9%,疾病控制率68.8%.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组患者生存率为28.1%,死亡率为71.9%;对照组生存率为22.6%,死亡率为77.4%,两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和脱发现象,发生率>90%,但DC组Ⅲ~Ⅳ级毒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C组出现关节肌肉痛、恶心呕吐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和Ⅲ~Ⅳ级毒副作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卡铂治疗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开展研究和推广.
作者:潘金华;丁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合并肾功能衰竭并需要行替代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点、化疗疗效和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选取合并肾功能衰竭并需要行替代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分析其所采用的化疗方案、药物的剂量强度、有效率和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共22例肾功能衰竭合并替代治疗患者进行化疗,其中骨髓瘤患者10例,非骨髓瘤患者12例.骨髓瘤合并肾功能衰竭行替代治疗患者化疗平均剂量强度为标准剂量的91±19.12%,化疗有效率为87.5%,6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达到80%、60%、不低于25%和不低于12.5%.3例患者肾功能好转.非骨髓瘤患者化疗平均剂量强度为标准剂量的82.55±17.73%,行辅助化疗患者6个月、1年和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3.33%,不低于60%和不低于40%.晚期患者化疗有效率为80%,6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不低于80%,不低于40%和不低于20%.常见的不良反应: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8.18%,感染率发生率为31.82%.结论 合并肾功能衰竭并需要行替代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可以进行化疗并获得一定的长期生存,医师需要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和患者个体化需求进行剂量调整并监测不良反应.
作者:应红艳;张在军;陈书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癌脑转移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肝癌发生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生存期.结果 本组共8例肝癌脑转移病例,其中7例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为50.0岁.5例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患者血中甲胎蛋白含量7例>1000ng/ml,并且2例>10000ng/ml.头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4/8),3例患者出现头晕、轻偏瘫、感觉障碍,2例出现复视、意识障碍,1例出现构音障碍,6例患者同时伴有至少2种症状,5例患者同时伴有肺转移,4例患者在2个月内死亡.结论 肝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很差,其治疗模式有待积极探索.
作者:吴艳芳;杨渤彦;王金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Survivin(SVV)蛋白在乳腺腺病、乳腺管状腺瘤、乳腺癌组织(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和乳腺癌细胞系细胞中的表达,及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SVV的表达与肿瘤大小,Her-2、ER、PR、p53、及ki-67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的相关性,研究SVV在乳腺良性病变和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对鉴别诊断及乳腺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择乳腺腺病、乳腺管状腺瘤各20例、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各30例,5个乳腺癌细胞系.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VV、Her-2、ER、PR、p53、及ki-67在组织和细胞系的表达情况;应用TUNEL原位凋亡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 SVV在乳腺腺病、乳腺管状腺瘤、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的表达比例分别为7/20、6/20、20/30和24/30;其相应的高表达比例为3/20、1/20、14/30及16/30.与乳腺腺病、乳腺管状腺瘤组织相比,SVV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具有明显增强(P<0.05).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中,SVV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细胞凋亡以及Her-2、ER、PR、p53、及ki-67的表达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SVV在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对乳腺腺病、乳腺管状腺瘤与乳腺癌的鉴别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关健;陈杰;罗玉凤;曹金玲;高洁;赵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2006年间500例肾移植后并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情况.结果 14例病例发生恶性肿瘤,占肾移植病例总数的2.8%.治疗方法包括:停用或减少部分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更换免疫抑制剂的种类;手术切除肿瘤,辅以化疗和放疗.后者转归较佳.讨论要重视肾移植后病人发生肿瘤的问题.肾移植后个体化监测及治疗对术后并发恶性肿瘤患者有较大的帮助.
作者:王海;纪志刚;薛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以及新的化疗靶向药物的发现,AL的治疗效果已经有了明显改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完全缓解(CR)率可达50%~8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CR率达60%~85%.
作者:吕晓;王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c-Fos是1983年被克隆的一种癌基因,与c-Jun蛋白结合,形成AP-1复合物,调控下游多种肿瘤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c-Fos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已经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得到证实.c-Fos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本文就近年来c-Fos在胃癌中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张杰石;周立;于健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前对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在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和所起的作用众说纷纭.MnSOD在许多肿瘤细胞中表达下调,但在其他甚至同样的肿瘤细胞中也有表达上调的报告.MnSOD高表达可增强肿瘤细胞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促进肿瘤的分化与进展,但肿瘤细胞体外培养普遍发现MnSOD高表达却抑制肿瘤的生长及恶性表型.MnSOD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复杂,其影响机制在不同肿瘤中也不尽相同.
作者:曾跃平;刘洁;王宝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granuloma,ELG)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一类良性肉芽肿性疾病,因病变好发于头颈部,主要累及皮下组织、淋巴结和大涎腺等组织器官,故患者多就诊于头颈及颌面外科,单发于肢体的病变少见.
作者:单华超;李远;牛晓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1.1 病例1患者,男性,56岁,以便血2周为主诉于2008年6月24日就诊我院,行肠镜检查报进镜94cm处隆起性病变,肠腔狭窄,高度可疑癌变.同时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该患者于2008年7月1日行结肠癌根治术,见肿物位于横结肠中段,术后病理报结肠菜花型中一高分化腺癌,部分区域为粘液腺癌,肿物大小为4.5cm×3cm×3.5cm,癌组织浸润肠壁全层,未见脉管癌栓,肠系膜淋巴结未见癌组织转移,手术断端未见癌组织.确诊为结肠癌菜花型中一高分化腺癌根治术后Ⅱ期(T3N0M0).
作者:赵伟珠;王季堃;李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胰腺上皮性肿瘤包括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其中包括外分泌和内分泌肿瘤,以外分泌胰腺的胰腺导管腺癌为常见.多数肿瘤均为实性肿瘤,但部分肿瘤则以囊性为特征.传统上以粘液性囊性肿瘤为其代表,包括良性的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和恶性的粘液性囊腺癌.
作者:陈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和胰腺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临床及病理工作中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现率明显提高.相应的胰腺囊性肿瘤的分类和认识也日新月异.相对于胰腺实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通常为良性或低度恶性.其中粘液性肿瘤如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和粘液性囊性肿瘤具有明显恶性潜能,非粘液性肿瘤如浆液性囊性肿瘤则为良性,只有少数由实性肿瘤退变或坏死形成囊性结构的肿瘤如导管腺癌、囊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实性假乳头瘤有不同程度的恶性浸润性及转移性.
作者:李霁;常晓燕;陈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胰腺伴有破骨样巨细胞的肿瘤非常罕见,组织学形态上与骨的巨细胞肿瘤很类似;主要包括两种:伴有破骨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和伴有破骨样巨细胞的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本文将就这两种肿瘤的临床及形态特征、组织学来源、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做一综述.
作者:孟云霄;陈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s)越来越多,是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并与胰腺癌关系密切,是胰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之一,WHO将其定义为起源于主胰管或其主要分支的一种分泌粘液的乳头状肿瘤.根据影像学表现,IPMN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3种,主胰管型恶变率高;根据囊肿被覆上皮的形态分类,可分为4种类型:胃型、肠型、胰胆管上皮型及嗜酸细胞型,免疫组化MUC1、2、5AC有助于鉴别;根据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型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可分为腺瘤、交界性肿瘤、非浸润性癌及浸润性癌4类,这个肿瘤发展谱系对研究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IPMN需要与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鉴别.未发展为浸润性癌时预后良好.IPMN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较多,许多胰腺癌中有意义的基因都在IPMN中进行了研究,DPCA与IPMN的发生发展关系不大,随着细胞异型性的增加k-ras基因的突变率增高;Johns Hopkins的研究机构比较研究12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和2例正常胰腺导管上皮,利用寡核苷酸微阵列的方法做全基因组表达谱检测,证实有673个基因表达高于胰腺导管上皮至少5倍,低表达的300个基因也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基因.但众多研究仍没有突破性进展,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常晓燕;姜英;李霁;卢朝辉;陈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