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进展杂志

癌症进展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分册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672-1535
  • 国内刊号:11-4971/R
  • 影响因子:1.00
  • 创刊:200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7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肿瘤学
癌症进展杂志   2015年1期文献
  • 开胸术和单孔胸腔镜治疗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单孔胸腔镜治疗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胸外科诊治的10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予开胸术治疗(肺楔形切除术),观察组50例患者予单孔胸腔镜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死于呼吸衰竭。两组患者 SPN 性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与开胸手术相比,单孔胸腔镜治疗 SPN 的疗效明显,具有手术所需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较快等优势,且其创伤性小、操作安全可靠,更容易被接受。

    作者:李贲;王云;郭志敏;周斌;宫强;王琳;董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克唑替尼治疗 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克唑替尼治疗中国 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4名患者接受至少4周的克唑替尼(250 mg,q12h)治疗,以评价治疗后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口服克唑替尼治疗后,11例(91.67%)获得部分缓解,1例(8.33%)获得疾病稳定,客观缓解率为91.67%;在生活质量评估中,患者的疲乏、气短、睡眠等均得到改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其次是谷丙转氨酶升高(64.29%),视觉障碍(57.14%),大部分为1~2级。结论克唑替尼作为 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 NSCLC 患者的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郑明英;张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代谢研究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的药物代谢作用及不同解救方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至2010年收治的124例成人患者(共190例次 HD-MTX 治疗)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190例次患者的甲氨蝶呤血药浓度降至0.1μmol/L 以下的中位时间是72 h(48~342 h),76例次(40%)发生延迟排泄;延迟排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显著增高(P<0.05),其体质指数和甲氨蝶呤治疗第7日的血清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排泄组(分别为 P=0.046和 P<0.001)。甲酰四氢叶酸钙联合左旋门冬酰胺酶解救不优于单用亚叶酸钙(P=0.849)。缩短甲氨蝶呤输注时间并提前亚叶酸钙的解救时机不能改善甲氨蝶呤的延迟排泄,但可减轻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体质指数、血清肌酐水平影响甲氨蝶呤的代谢。适度缩短甲氨蝶呤输注时间和提前亚叶酸钙的解救时机或能改善甲氨蝶呤的排泄和不良反应。

    作者:李园;王迎;林冬;周春林;刘兵城;魏辉;李巍;刘凯奇;魏述宁;宫本法;王津雨;张广吉;刘云涛;赵邢力;弓晓媛;李艳;顾闰夏;秘营昌;王建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及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及各个测评功能区的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7.0% vs 44.2%)、胸胃综合征(2.3% vs 14.0%)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出院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82.6±10.4)分 vs(73.8±9.9)分]和满意度(48.8% vs 27.9%)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 FD、SD 测评功能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4.4±1.2)分 vs(15.3±1.1)分,(14.5±1.2)分 vs (15.6±1.4)分;均 P<0.05],AD、MF、SA 测评功能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1.7±2.3)分 vs(18.9±2.6)分,(12.6±1.1)分 vs(11.8±1.2)分,(8.2±0.7)分 vs(7.6±0.8)分;均 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降低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孟凡青;周中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单次、分次照射与125I 粒子低剂量率照射对人喉鳞癌 Hep2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125I 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与分次照射、单次照射对人喉鳞癌细胞 Hep2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无照射对照组(Ctrl 组)、单次照射组(SDR 组)、分次照射组(FDR 组)和125I 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组(125I-CLDR 组)四组。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法检测 Hep2细胞在不同照射条件下细胞克隆的形成能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情况;用蛋白印迹法检测不同照射条件后 Hep2细胞总γ-H2AX、CyclinB1、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经2 Gy、4 Gy、6 Gy 的剂量照射,125I-CLDR 组 Hep2细胞克隆形成率均低于 SDR 组和 FDR 组。经4 Gy 的剂量照射后,125I-CLDR 组 Hep2细胞出现 G2/M 期阻滞,且阻滞效应较 SDR 组及 FDR 组的细胞强;125I-CLDR 组 Hep2细胞的凋亡比例明显高于 SDR 组及 FDR 组;三个照射组γ-H2AX、CyclinB1、Caspase3、NF-κB、P21和 Cdk1的表达水平上调,125I-CLDR 组 p-Cdc25c 蛋白表达水平低于 SDR 组和 FDR 组。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125I 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较单次照射、分次照射能够诱发更多 Hep2细胞出现 DNA 损伤、引起持续的 G2/M 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的再增殖。

    作者:黄鹂;刘敬佳;杜立法;曲昂;赵勇;王俊杰;张建国;张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无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 CT 和 MRI 表现

    目的:探讨并分析影像学评价无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lipid poor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s, LPRL)的 CT 和 MRI 表现及其临床诊断、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无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及 CT、MRI 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21例患者病变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物,大小为(12.5±8.0)cm,范围为1.9~21.0 cm。肿瘤边界清晰者12例,边界不清者9例。病变呈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肿瘤位于肾周间隙者12例,位于肾旁前间隙者6例,位于肾旁后间隙者3例。9例患者的肿瘤伴粗大血管影,11例伴分隔,7例伴坏死,4例伴钙化(粗大、散在、多发钙化)。该病有特征性的CT、MRI 表现,多表现为软组织实性肿物;平扫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病变多伴坏死或分隔、血管影。结论 CT 及 MRI 对无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朱正;赵心明;戴景蕊;周纯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中间入路法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采用中间入路法治疗结肠癌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50例结肠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研究组25例采用中间入路法进行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手术,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开腹手术。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93.2±28.2)ml,明显低于对照组(128.3±32.8)ml;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132.8±32.8)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67.9±38.2)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研究组淋巴结清扫(16.2±5.3)枚,标本切除长度(24.3±7.2)cm,对照组患者淋巴结清扫(15.4±3.2)枚,标本切除长度(22.8±7.6)cm,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2±0.3)天、(3.0±0.5)天和(9.8±2.2)天,均少于对照组的(4.2±0.6)天、(5.3±0.4)天和(15.5±3.6)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结肠癌根治手术可大大提高手术的效率,提高治疗安全性,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并可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曹双军;于海洋;石庆龙;王红禄;任正华;赵雪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SOCS3通过 PYK2信号通路调控小细胞肺癌的HIF-1α表达及增殖潜能

    目的:通过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增殖情况,探讨细胞因子信号途径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通过脯氨酸丰富的酪氨酸激酶2(proline-rich tyrosine kinase 2,PYK2)信号通路对 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转染 Ad5-SOCS3后 SOCS3的表达水平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其次建立实验用裸鼠移植瘤模型并分组,观察并记录移植瘤的生长速率、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图,并对瘤体称重;再次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IF-1α、SOCS3、PYK2及 Tyr402在裸鼠移植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 Ad5转染组相比,Ad5-SOCS3转染组SOCS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和皮下移植瘤的增殖速率显著下降;而 Ad5-SOCS3-HIF-1α共转染组的 SOCS3蛋白表达水平、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和皮下移植瘤的增殖速率均介于上述两组之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未转染组相比,Ad5-SOCS3转染组和 Ad5-SOCS3-HIF-1α共转染组小细胞肺癌 HIF-1α表达水平、PYK2及其磷酸化活性形式 Tyr40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 P<0.05);Ad5-SOCS3-HIF-1α共转染组的 HIF-1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Ad5-SOCS3转染组(P<0.05),但两组 PYK2和 Tyr402的表达水平均无差异。结论 SOCS3可能通过调控 HIF-1α表达水平来影响小细胞肺癌的增殖潜能。SOCS3可能通过PYK2信号通路调控 HIF-1α的表达。

    作者:万军;车云;康宁宁;柴惠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抗 PD-1通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是负性免疫调节因子,其在肿瘤细胞的表达在肿瘤的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 PD-1或其配体 PD-L1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研发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多项早期的临床研究提示,抗 PD-1及抗 PD-L1药物治疗肿瘤的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有望改善部分晚期肿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赵玲娣(综述);高全立(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肝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疾病,其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发生转移,确诊时多数患者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患者的预后极差。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门新兴的治疗技术,其应用及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在中晚期肝癌的诊治方面有一定优势。高强度聚焦超声在减毒增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为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提供了参考。

    作者:刘涵荫;李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胆管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差和死亡率高等的特点。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胆管癌的发生过程复杂,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及发生、发展中信号通路方面的研究为胆管癌的临床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史保宾;吴阳;唐哲;赵永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增强核磁共振结合 CT 淋巴造影技术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及性质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

    前哨淋巴结的定位及性质评估对乳腺癌患者诊疗流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有创性的传统活检法(腋窝淋巴结切除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有诸多并发症,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以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增强核磁共振、CT 淋巴造影为代表的新兴的影像学技术在前哨淋巴结定位及性质评估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技术层面上为实现前哨淋巴结的无创性定位及评估提供了支持。

    作者:孙矗(综述);沈赞(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晚期平滑肌肉瘤的二线化疗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是一种侵袭性的软组织肉瘤,目前多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于晚期尤其是转移性 LMS 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为系统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综合近年的研究结果,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 LMS 患者,二线单药化疗可以选用吉西他滨(GEM)、达卡巴嗪(DTIC)和替莫唑胺(TMZ),联合化疗可以选用 GEM 联合多西他赛(TXT)或 DTIC 等方案。对于二线化疗失败、有化疗禁忌证或拒绝化疗者,可以尝试使用帕唑帕尼等分子靶向药物。

    作者:孙元珏;姚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恶性肿瘤骨转移双膦酸盐使用时限的相关研究进展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基础药物,然而其用药佳时限尚无统一标准。双膦酸盐类药物长期用药的时限、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数据已在多种实体肿瘤的研究中获得初步积累,均提示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的发生,不良反应多为轻至中度。

    作者:林叔陈;闵大六;姚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骨转移癌个体化治疗以规范化综合治疗为前提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晚期肿瘤患者这个庞大的群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约一半的患者存在骨转移。虽然多数骨转移患者的治愈希望已非常渺茫,但是不同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方面的差异却有天壤之别。

    作者:姚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骨转移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不但骨转移的发生率较高,而且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SRE)也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双膦酸盐是肺癌骨转移全身治疗的基础用药,能将首次发生骨相关事件的中位时间平均延迟2~3个月,但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及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随着骨转移癌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验证了靶向药物如地诺单抗等在延迟乳腺癌、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和其他实体肿瘤骨转移癌所致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方面优效于双膦酸盐。

    作者:李洪涛;孙元珏;沈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世界复合医学》征稿通知

    作者:《世界复合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