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旨在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2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α-SMA及TIMP1和TIMP2在不同临床分期及预后的患者中表达情况。以本院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结果随着宫颈癌患者临床分级增高α-SMA及TIMP1和TIMP2表达逐步增强,且不同分级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在相同临床分期患者中,α-SMA及TIMP1和TIMP2与患者预后有关。结论α-SMA及TIMP1和TIMP2蛋白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断宫颈癌和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杨晓明;李彩红;孙冬霞;窦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香菇多糖协同增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治疗Ⅳ期肺鳞癌疗效及其机制。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Ⅳ期肺鳞癌患者60例分为单纯GP方案治疗组(CON组)和香菇多糖联用GP方案治疗组(LGP组),各组30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LGP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6.7%高于CON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GP组患者Ⅲ~Ⅳ级和I~Ⅳ级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和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CON组患者(P﹤0.05);CON组患者化疗后的CD3+、CD4+、CD8+和CD4+/CD8+与化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LGP组患者化疗后的CD3+、CD4+和CD8+均高于化疗前(P﹤0.05),且高于CON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均优于化疗前;LGP组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优于CON组患者,化疗后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和附加关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菇多糖可协同增强GP方案治疗Ⅳ期肺鳞癌的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其机制可能与香菇多糖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免疫有关。
作者:殷合林;杨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研究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患者临床分期均为Ⅱ期、Ⅲ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FAM方案;观察组采用FAM方案配合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CD4+、CD8+及CD4+/CD8+、NK细胞计数、SIL-2R以及肝功能指标,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CD8+比治疗前降低,NK细胞活性也较治疗前升高,而SIL-2R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及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力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袁琴;王虚实;王君钰;许丹;叶丽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肺癌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者34例为糖尿病组(DM组),同时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DM组患者糖尿病发病年龄为(61.02±8.74)岁,大于对照组的(56.28±9.41)岁(P﹤0.05);与糖尿病病程﹤2年比较,糖尿病病程在2~5年和﹥5年患者罹患肺癌的OR值分别为1.957和0.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空腹血糖(FBG)和血清总胆固醇(TC)分别为(8.21±1.32)mmol/L和(5.13±1.02)mmol/L,高于对照组(P﹤0.05);DM组体质量指数(BMI)为(23.01±3.12)kg/m2,低于对照组(P﹤0.05);DM组糖尿病家族史比例为14.71%,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发病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与肺癌发病相关(OR=1.042和1.223,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罹患糖尿病的年龄越大、伴有糖尿病家族的患者肺癌的患病率有可能增加。
作者:王许;李庆龙;刘颖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乳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乳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例患者仅予铁剂,治疗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EPO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异体输血需求率及患者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比容分别由治疗前的(92.2±10.8)g/L和(27.4±4.5)%升至治疗后8周的(115.4±10.6)g/L和(35.5±5.8)%,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比容分别由治疗前的(94.1±5.6)g/L和(27.7±4.6)%降至治疗后8周的(84.8±8.6)g/L和(22.7±3.8)%。对照组的输血需求率为26.0%(13/50),高于治疗组的10.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4周有效率分别为56.0%和8.0%,8周后有效率分别为90.0%和24.0%,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EPO治疗乳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肯定,安全性高,能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徐雪峰;薛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在非哺乳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5例乳腺病灶患者,按照术后病理或超声引导穿刺结果分为乳腺癌组(41例)与乳腺炎组(64例),两组均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病灶影像学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共检出良性病灶68个,恶性病灶79个。良性病灶检出率高为慢性乳腺炎(45.59%),恶性病灶中检出率高的为浸润性导管癌(75.95%)。良性病灶多数未见微小钙化,钙化病灶内部呈小条状或斑点状回声,多数病灶后方回声未见明显衰减。恶性病灶多呈微小钙化,钙化病灶内多呈簇状或散在点状强回声,病灶后方回声多明显衰减,良、恶性病灶微小钙化及后方回声衰减情况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病灶内部Ⅱ~Ⅲ级血流比例(82.28%)多于良性病灶(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血流多呈不规则穿入型血流信号,良性病灶周围血流信号程度不等。良性病灶弹性成像4~5分为20.59%,恶性病灶为9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灶RI≥0.70为26.47%,恶性病灶RI≥0.70为7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恶性病灶诊断率(67.09%)低于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8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上较单纯超声更具优势。
作者:姚瑶;李新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的关系。方法选择就诊的80例胃癌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HP感染分为感染组患者52例和未感染组患者28例,根据感染组患者的HP感染量又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比较四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结果四组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Lauren分型,局部浸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淋巴结转移N2期和N3期例数多于其他三组,而未感染组N0、N1期例数较多;C组患者Lauren分型中肠型比例,局部浸润T3、T4期比例大于其他三组;感染组患者胃窦癌比例较大,未感染组患者中胃底癌比例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大于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感染组患者中HP感染量越大患者生存期越短。Cox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淋巴结转移,年龄(﹥60岁),胃窦癌,浸润深度均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关,且HP感染量越大患者的生存状况越差。
作者:曾涛;翁永彬;杨宗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对宫颈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接受宫颈病理活检的患者260例,均进行高危HPV联合TCT检测,分析其与病理活检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以病理活检诊断结果为金标准,HPV联合TCT检测的阳性预测值及特异性均高于单独检测方法,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联合TCT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符合率高(78.46%),Kappa值=0.52,一致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随访中,病理活检诊断复发或残留10例,HPV联合TCT对残留或复发检测的特异性为93.33%,灵敏度为60.00%,阳性预测值为54.45%,阴性预测值为94.59%。结论 HPV联合TCT应用于宫颈早期癌变的诊断,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对宫颈病变术后残留及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晓;田延龙;吴宏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3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40岁87例,41~59岁190例,≥60岁103例。通过各类随访方式,观察不同发病年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发病年龄≤40岁、41~59岁、≥60岁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的观察结果中显示,患者年龄越大,5年总体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者分期越高,5年总体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1~59岁和≥6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死亡风险分别是≤40岁患者的3.465倍和5.142倍,41~59岁和≥6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分别是≤40岁患者的2.753倍和4.874倍。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病年龄是影响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越大,病理分期越高,所表现出的预后情况越差。
作者:李华;刘兴元;王玲;石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充气造影检查对食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0例经胃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疾病患者,均行MSCT充气造影检查,将扫描后的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及后处理,对MSCT充气造影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采用Kappa检验分析其一致性。结果100例食管疾病患者中,经消化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食管平滑肌瘤62例,食管癌8例,食管憩室6例,食管囊肿8例,隆突下增大淋巴结结核2例,食管血管瘤4例,正常食管10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MSCT充气造影检查,食管管腔扩张良好。经Kappa检验,MSCT充气造影结果与病理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98,P﹤0.001)。MSCT充气造影诊断食管平滑肌瘤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8%、78.9%、90.0%,诊断食管癌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MSCT充气造影检查作为一种诊断食管疾病的新方法,有利于提高食管疾病的检出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丽丽;刘白鹭;王海波;张金玲;申秀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保温对胃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和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以25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保温组220例和未保温组230例,未保温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治疗,保温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保温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和应激指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得分和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PT、APTT、TT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手术后,未保温组的PT、APTT、TT水平较手术前升高,而保温组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手术前的血糖、皮质醇、胰岛素、TNF-α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上述指标水平较手术前增高,而未保温组增高更明显(P﹤0.05)。保温组患者术后VAS得分较未保温组低,满意度较未保温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保温可明显改善胃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和应激反应,对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罗晓琴;张檀;刘庆;纪权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是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是嘧啶代谢中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在氟尿嘧啶类药物的代谢中起关键作用,其活性与氟尿嘧啶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相关。DPD的酶活性个体差异很大,部分和完全缺陷能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对DPD的研究也从酶学水平上升至基因水平。本文回顾了DPD的分布、功能和检测方法,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氟尿嘧啶类药物相关性。
作者:韦青;王晰程(综述);沈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microRNA-21(miRNA-2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72例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临床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食管癌组织、周围正常食管组织miRNA-21表达水平;以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情是否恶化等作为观察指标,分析miRNA-21与临床资料的关系。再以肿瘤中位生存期作为观察指标,筛选出影响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食管癌组织miRNA-21相对表达量为(7.57±0.14),周围正常食管组织相对表达量为(1.37±0.08),食管癌组织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P﹤0.05)。72例食管癌患者分为miRNA-21高表达组42例和低表达组30例,miRNA-21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进展有关,即淋巴结转移、肿瘤进展及肿瘤临床分期越晚,肿瘤miRNA-21表达也越高(P﹤0.05);miRNA-21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20.7%,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38.6%,两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15,P=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肿瘤进展、miRNA-21表达水平是影响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iRNA-21在食管癌组织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且miRNA-21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差,miRNA-21可以作为哈萨克族食管癌诊断及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作者:孙清超;宗亮;张海平;张力为;张铸;邓彦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癌痛作为影响公共健康的全球性问题,严重干扰了癌症患者的正常生活。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主张将阿片类药物应用于临床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中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止痛的同时其不良反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药源性便秘作为其突出的不良反应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本文将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药源性便秘的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药源性便秘提供参考。
作者:范娜;殷艳玲;黎丽;宋新灵;郭新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利多卡因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酰胺类局麻药物,近年来对利多卡因体外抗肿瘤作用的报道较多,研究证实该药可通过去甲基化途径、内质网应激途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类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HB-EGF)途径以及其他非死亡受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且相比于正常细胞对肿瘤细胞表现出靶向趋势,本文就利多卡因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杨川;刘涛;王娜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类微小RNA-141(has-miR-141)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24 h内的血清标本,以同期收治的12例子宫肌瘤患者术前24 h内的血清和5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has-miR-14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has-miR-141表达水平与5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has-miR-141的表达水平(2.6295±2.038)高于对照组的(1.561±0.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has-miR-141表达与组织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诊断有关(P﹤0.05),非子宫内膜样癌、淋巴结转移、Ⅲ期+Ⅳ期患者has-miR-141的表达水平高于子宫内膜样癌、无淋巴结转移、Ⅰ期+Ⅱ期患者。不同组织病理分级、年龄、CA125值患者血清中has-miR-141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has-miR-141呈高表达水平,且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有关。has-miR-141有可能成为一种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新型标志物,同时有可能作为进展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依据,从而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作者:贾英华;韩瑛;李义;刘芝华;李淑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EGFR突变与临床特征关系,探讨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EGFR-TKI治疗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与临床疾病控制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EGFR突变与吉非替尼或者厄洛替尼临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RT-PCR检测112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和87例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其中47例外周血和肿瘤组织配对检测。分析外周血和肿瘤患者组织中EGFR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两者EGFR突变的一致性。采用EGFR-TKI治疗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评价EGFR突变与吉非替尼或者厄洛替尼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 EGFR突变在鳞癌组明显高于非鳞癌组(P﹤0.05);肿瘤组织和外周血同时EGFR突变的有11例,且突变位点一致,检测到的EGFR状态以肿瘤组织为标准,两者突变一致性达到73.33%;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的患者接受TKI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EGFR野生型患者(P﹤0.01)。结论食管癌外周血和肿瘤组织EGFR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与鳞癌密切相关;食管癌外周血和肿瘤组织EGFR突变的一致性较高;EGFR-TKI分子靶向治疗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的疗效显著。
作者:高巍;郭俊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辅助放化疗对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疗效及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0例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单纯手术组30例和术后联合放化疗组50例,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随访,以患者性别、年龄、病程、TMN分期、病理分型、手术类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等资料作为观察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联合放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4.0%,高于单纯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63.3%(χ2=4.422,P=0.035);生存分析显示术后联合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90.6个月高于单纯手术组的69.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T3~T4分级、低分化程度、单纯手术切除、合并淋巴结远端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辅助放化疗能够提高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病理分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涛;李海涛;李凤梅;郑建金;董刚;刘海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Ⅱ(Annexin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nnexinⅡ在51例胃癌组织和24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统计AnnexinⅡ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用AnnexinⅡ特异性siRNA在胃癌HGC-27细胞抑制AnnexinⅡ的表达,应用黏附实验、侵袭实验检测抑制AnnexinⅡ表达后对胃癌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AnnexinⅡ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2.4%,在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AnnexinⅡ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临床特征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HGC-27细胞转染AnnexinⅡsiRNA后,细胞中AnnexinⅡ的蛋白和mRNA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抑制AnnexinⅡ表达后,胃癌HGC-27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nexinⅡ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AnnexinⅡ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临床特征有关,并且AnnexinⅡ高表达可促进胃癌转移。因此,AnnexinⅡ可以作为抑制胃癌转移的潜在靶点,开发靶向AnnexinⅡ的药物可能成为治疗胃癌转移的新方法。
作者:韩峰;黄华;吕黄勇;聂川;林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和肺癌筛查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得到确诊。外科手术一直被认为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在过去十年里,许多新的非手术治疗替代方法逐渐形成,而且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这些替代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经皮冷冻消融(PCT),光动力治疗(PDT)和外照射放疗(EBRT),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本文综述除外科以外其他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潜在并发症和疗效;根据肿瘤的可切除性、肿瘤大小以及肿瘤位置来阐述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以及如何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后讨论对于可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哪一种治疗方式可供患者选择,将会成为手术治疗的挑战。
作者:王济东;颜学庆;王俊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肝脏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患者有效且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治疗方法。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患者可从外科手术中获益。化学药物的发展和靶向药物的应用,使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脏转移转化为可切除,从而使更多患者获得治愈机会。多学科合作团队诊治模式(MDT)的广泛应用,使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更加精准。
作者:安松林;丁磊;高宏;吴健雄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前肺癌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小细胞肺癌预后相对较差,早期行同步放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存率。本院近期收治了1例确诊时即有骨髓抑制的老年小细胞肺癌患者,予同步放化疗期间骨髓抑制进一步加重,随后检测出血小板抗体,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劭婷;王汉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膀胱憩室是膀胱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常为单发,也可为多发,系因膀胱肌层发育不良或缺损致膀胱壁较薄弱,由于慢性感染或结石致下尿路阻塞引起膀胱内压力升高,使膀胱壁形成向外凸出的囊袋样结构,在憩室口处膀胱壁较厚,膀胱收缩时尿液引流不畅,使尿液长期残留而引发感染及结石等,在这种慢性感染及结石的刺激下膀胱黏膜容易引起癌变[1]。本文收治膀胱憩室癌1例,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李凤陈;戴士林;于代友;陈雯;王浩;孙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妊娠及围产期上皮性卵巢癌(EOC)是威胁母婴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发生率低,早期诊断困难,且对生命及家庭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详尽分析3例妊娠及围产期上皮性卵巢癌病例的诊断、治疗经过及结局,并回顾相关文献报道,以提出对该病的治疗建议。通过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发现妊娠合并EOC早期诊断困难,肿瘤标志物及B超诊断价值有限。一旦诊断,是否继续妊娠以及手术化疗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及其家庭情况多方面考量,充分沟通,每个患者均应获得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预后尚存在不确定性。
作者:韩超;孔为民;刘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