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诊断直肠腺癌和评估直肠腺癌恶性程度中的应用.方法 比较82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观察组)与82例无直肠病变者(对照组)的ADC值,并在观察组中比较磁共振成像(MRI)和DWI对直肠腺癌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观察组ADC平均值为(0.89±0.12)×10-3mm2/s,低于对照组ADC平均值(1.45±0.15)×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肠腺癌的诊断,ADC的佳分界值为1.26×10-3mm2/s,敏感度为96.1%,特异度为97.5%;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直肠腺癌的ADC值分别为(0.80±0.10)×10-3mm2/s、(0.95±0.11)×10-3mm2/s和(1.23±0.18)×10-3mm2/s,不同分化程度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肠腺癌,MRI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为74.39%,DWI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为86.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腺癌的不同分化程度与ADC值相关,DWI可以增加直肠腺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王飞;谭大林;李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常规全麻与联合麻醉对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术前接受常规全麻,治疗组患者术前接受硬膜外麻醉联合常规全麻,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术中麻醉剂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肺部啰音、术中体动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BP、DBP及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SBP、DBP及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麻醉诱导后、手术探查时、拔管时、拔管5 min的SBP、DBP及HR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麻醉剂的应用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及肺部啰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胃癌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联合麻醉相对于常规全麻可降低患者麻醉诱导后及术中的SBP、DBP及HR,降低麻醉剂的应用剂量,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降低患者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及肺部啰音的发生率,对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怀武;郑雯雯;严京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并发肛周脓肿的相关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78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白血病患者并发肛周脓肿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治疗过程中血清总蛋白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肛周疾患情况、激素及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依从性与白血病患者并发肛周脓肿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55岁、白细胞计数≤4×109/L、曾患有肛周疾患、住院时间﹥30 d及患者依从性差为白血病患者并发肛周脓肿的危险因素.结论 因白血病患者免疫力较低,并发肛周脓肿的因素也较为多样化,因此,针对性地加强对相关因素的干预是预防白血病患者并发肛周脓肿的关键.
作者:许崴崴;王婷婷;王辉;殷艳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加热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细胞因子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为热疗治疗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至对数生长期,换成无血清培养基,将其放入恒温水浴箱中,42℃恒温加热2 h.将加热后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放回到37℃,5%CO2的培养箱中进行复温培养,取复温后不同时间(0、24、48、72 h)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培养上清进行TNF-α、IL-2、IFN-γ和VEGF等抗肿瘤细胞因子的检测,并与未加热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培养上清进行比较.结果 复温不同时间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培养上清中TNF-α、IL-2和IFN-γ抗肿瘤细胞因子的分泌浓度均较未加热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培养上清中上述肿瘤细胞因子的分泌浓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VEGF的分泌浓度逐渐下降.结论42℃恒温加热2 h可以促进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培养上清中IL-2、IFN-γ、TNF-α等抗肿瘤细胞因子分泌浓度的增加,减少促进肿瘤生长的细胞因子VEGF的分泌浓度.
作者:王斌;孙小单;刘玉侠;王首寒;程显斌;陈佳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二代测序方法和主流芯片检测已知疾病相关SNP特别是癌症相关SNP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下载GWAS catalog和23andMe、HumanOmni5、GenomeWideSNP6、HumanExome12等主流生物芯片的检测突变数据集和进行基因型填充之后的突变数据集,在Linux系统下用命令和脚本提取rsid列表,对格式进行统一处理,并去除错误、冗余的数据,再各自提取生物芯片和GWAS catalog中与癌症发病、发展、耐药相关的SNP的risd,后将各生物芯片检出的SNP rsid集和GWAS catalog rsid数据集进行比较并计算检出率.结果 各生物芯片检测所有疾病相关或仅癌症相关SNP的检出率偏低.进行基因型填充后,检出率有明显提升.结论 虽然以生物芯片进行基因型填充可以提高已知SNP的检出率,但二代测序是进行较高质量个人疾病分析、健康风险管理和医疗服务的更好手段,生物芯片更适合针对部分相关度比较高的疾病SNP进行定制开发,进行定向疾病风险预测.
作者:杨兴礼;付永全;陶涛;刘小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康莱特联合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DCF)化疗方案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DCF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康莱特联合DCF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减少、恶心呕吐、外周神经毒性、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34.9%、39.5%、9.3%、4.7%,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莱特联合DCF化疗方案可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海斌;常柏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血清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源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对于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和效果分析,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0例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10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并对所有研究对象使用实验室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EA、CY-FRA21-1和NSE.结果 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4.68±4.89)岁;其中,男性127例,占63.5%,女性73例,占36.5%;经ROC分析发现,对于CEA而言,截断点为3.52,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0.2%;对于CYFRA21-1而言,曲线下面积为0.746,灵敏度为79.8%,特异度为80.7%;对于NSE而言,曲线下面积为0.789,灵敏度为79.2%,特异度为80.4%.联合CEA、CYFRA21-1、NSE发现,曲线下面积为0.934,灵敏度为91.25%,特异度为94.34%.结论 CEA、CYFRA21-1和NSE联合检测对于早期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显著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作者:田莹莹;张银铃;李新;邢晓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21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1例宫颈癌患者中,74例(61.16%)患者术后发生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直径、绝经情况和留置尿管时间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影响.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45岁(OR=2.380,95% CI:1.194~4.744)、肿瘤直径≥4 cm(OR=1.866,95% CI:1.870~2.935)、绝经(OR=1.902,95% CI:1.217~2.974)和留置尿管时间≥7 d(OR=4.010,95% CI:1.259~12.773)是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宫颈癌根治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对于年龄较大、绝经、分娩次数较多的患者应尽早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向楠;陈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病耻感的现状,并探讨影响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病耻感的相关因素,为宫颈癌患者病耻感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30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的住院患者和随访复查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包括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疾病史等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IS)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病耻感进行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社会排斥得分为(18.79±4.37)分,经济歧视得分为(18.21±6.24)分,内在羞耻感得分为(7.84±2.31)分,社会隔离得分为(13.21±3.24)分,总分为(58.05±16.16)分.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职业、教育水平、年龄和术后时间都与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病耻感的总分有关.结论职业地位越低,教育水平越低,年龄越小,术后时间越长,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病耻感越高,因此,临床上应重点加强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心理干预.
作者:赵敏;任春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增加临床医师对乳腺原发骨肉瘤(POB)临床诊治的认识.方法 通过PubMed进行文献搜索,关键词使用英文“osteosarcoma”和“breast”,搜集2003—2016 年间公开发表的相关个案报道进行汇总,回顾性分析24 例POB 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POB 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Fisher 精确概率法检验;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 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例POB患者,年龄24~87岁,中位年龄62岁,其中,1例患者在22年前因同侧乳腺癌接受过放射治疗?乳腺肿块直径为1.4~25.0 cm,中位直径5.0 cm,3 例患者就诊时存在乳腺外转移?24 例POB患者中,6 例患者接受了肿块完整切除,18 例患者接受了全乳切除?8 例腋窝临床检查阴性的患者接受腋窝淋巴结解剖,病理均未发现转移?全组死亡患者9 例,按照AJCC 骨肉瘤分期,Ⅰ期?Ⅱ期和Ⅳ期POB 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05,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直径﹥10 cm?组织学高级别和初诊Ⅳ期是POB患者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组织学高级别是POB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2)?结论 POB较为罕见,通常以血行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少见?治疗上推荐肿瘤完整切除,不需要常规进行腋窝解剖?组织学高级别是其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
作者:罗扬;徐兵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顺铂(GP)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多西紫杉醇联合GP化疗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比较化疗前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 化疗2个周期后,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浓度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化疗前,CD8+水平低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因性疲乏、局部疼痛及食欲不振评分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GP化疗方案能有效缓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作者:胡建平;汤兵祥;韩俊垒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胶原三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各120份,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CTHRC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CTHRC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120份乳腺癌组织中,CTHR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3.3%(88/120),高于癌旁组织的57.5%(69/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HRC1蛋白表达在不同年龄、肿瘤直径的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子分型和组织学分级的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HRC1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不良生物学行为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仕亮;孙纷纷;薛军;孙林雍;王璞良;陈勇;赫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胃癌患者胃镜下漏诊因素与临床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 收集481例中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胃镜检查有无漏诊情况将其分为漏诊组和未漏诊组.统计胃癌的漏诊率,并分别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中老年胃癌患者的胃镜下漏诊因素及导致胃镜下发生胃癌漏诊的原因.结果481例胃癌患者中,漏诊患者为26例,漏诊率为5.41%.胃镜对胃癌的检出率为94.59%.首次行胃镜检查的漏诊胃癌患者的延迟诊断的时间为1~39个月,平均(13.3±3.9)个月.漏诊组年龄﹥60岁、有报警症状、需倒镜观察以及使用制酸剂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漏诊组(P﹤0.05).以胃癌漏诊为因变量,以年龄﹤60岁、无报警症状、需倒镜观察以及使用制酸剂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使用制酸剂为胃癌漏诊的独立危险因素(OR=4.921,P=0.004),高龄、有报警症状、需倒镜观察为胃癌漏诊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91,P=0.031;OR=0.172,P=0.001;OR=0.251,P=0.002).结论 中老年胃癌患者首次行胃镜检查存在部分漏诊病例,非高龄、无报警症状、使用制酸剂可能为胃癌漏诊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对于行胃镜检查的中老年胃癌患者应提高警惕,避免漏诊.
作者:韩坤;唐海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与乳腺黏液腺癌的分子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6例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患者和25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分子分型特点及生存情况.结果 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与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在发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及分子分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Ki-67表达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与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6.7%、80.0%.结论 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比乳腺黏液腺癌更具侵袭性,淋巴结转移率高,Ki-67表达水平高,预后差.
作者:于晶晶;吴雅媛;孙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联合止痛药物对癌痛患者治疗效果和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例伴有疼痛的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癌痛规范化治疗,干预组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4周后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癌痛缓解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便秘的发生率为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理干预联合止痛药物可缓解癌痛程度,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作者:郑鸿;张宁;蔡芸芸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术前预防性应用头孢曲松钠对胃癌术后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胃癌根治术术前预防性应用头孢曲松钠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与60例胃癌根治术术前没有预防性应用头孢曲松钠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分别比较术后第1天和第5天两组患者的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体温变化情况;术后第5天患者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细菌培养的阳性率.结果 术后第5天,观察组患者细菌培养的阳性率(6.67%)低于对照组(23.33%),腹腔感染的发生率(6.67%)亦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WBC和CRP水平均低于术后第1天,且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5天WBC、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5天,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体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预防性应用头孢曲松钠可以减少胃癌术后患者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侯丽艳;于成勇;余晴晴;钱佳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的VEGF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阳性表达率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病理分级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VEGF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变和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判断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赵莉莉;庞有成;陶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评估某院近3年门诊癌痛患者麻醉镇痛药品的应用情况,探讨镇痛治疗策略,为临床合理应用该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门诊收治的268例癌痛患者为对象,记录其所用药品名称、用药量、使用天数、病种等,并进行逐份统计、整理、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的差异.结果268例癌痛患者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有5种,排序由高到低分别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吗啡片和磷酸可待因片.268例癌痛患者中,肺癌患者多(26.5%);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使用量多;有36例患者用药时间超过1年.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痛感程度得到了缓解,疼痛数字评分(NRS)降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诊癌痛治疗基本符合WHO癌痛治疗原则,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完善.
作者:左丽;应江山;江联萍;李安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7例腹腔内型侵袭性纤维瘤患者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的护理资料,以规范此类患者护理要点.方法 对7例行HIFU消融治疗的腹腔内型侵袭性纤维瘤患者于术前、术中及术后针对其个体情况进行具有专科特色的围手术期护理,并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前主要症状:腹胀患者3例(43%)、压迫导致排尿困难患者2例(29%)、排便困难患者1例(14%)、腰背重度疼痛患者1例(14%).治疗后不良反应:低热患者4例(57%)、治疗区轻-中度疼痛患者3例(43%)、治疗体位导致的前胸壁疼痛患者2例(29%).通过围手术期针对性专科护理,7例患者治疗安全、有效,术后不良反应程度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出院后对患者定期随访,不适症状均于治疗后3个月内完全缓解.结论 具有专科特色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有望成为一种对HIFU消融治疗腹腔内型侵袭性纤维瘤有效的、可行的方法.
作者:李雅婧;张雪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筛选不同海拔地区生活的藏族患者的胃癌组织微小RNA(miRNA)差异表达,探讨高原地区外环境缺氧是否参与调控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等.方法 选择5对不同海拔地区生活的藏族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海拔﹥3500 m者5例,海拔﹤2450 m者5例),对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进行miRNA芯片检测,分析差异miRNA,查询差异miRNA-靶基因,预测的靶基因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功能富集分析(GO分析)和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 在5对不同海拔地区生活的藏族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找出16个差异表达的miRNA,在海拔﹥3500 m组均上调,仅有hsa-miR-1260b、hsa-miR-130b-3p、hsa-miR-3648、hsa-miR-4284预测到验证的靶基因,其中hsa-miR-1260b预测118个,hsa-miR-130b-3p预测151个.这些靶基因富集在细胞增殖、基因表达调控、转录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内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和功能上;pathway富集到癌症通路上.结论 在高原藏族胃癌患者的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及肿瘤耐药等过程中,hsa-miR-1260b、hsa-miR-130b-3p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丽娟;沈存芳;骆玉霜;李进章;姬发祥;李豪;徐晓宁;肖菡;袁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初步探索一种新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平台在膀胱癌诊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膀胱癌患者10例为试验组,健康志愿者5例为对照组.10例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前分别取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外周全血样本10 ml、尿液样本10 ml,术后再次取试验组的外周全血、尿液样本各10 ml.使用Celsee PREP 400TM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平台分别检测所有样本中所含CTC,对比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尿样本中的CTC,对比试验组术前、术后的CTC.随访12个月,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复发或进展.结果 试验组术前血样本中均发现CTC,中位数为4个(1~9个);对照组均未发现CTC.试验组术后血样本中,8例(80%)发现CTC,中位数为1.5个(1~4个),2例(20%)未发现CTC.膀胱癌患者术前与术后血样本中的C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尿液样本因杂质堵塞微通道而无法检测样本中的CTC.随访1年,患者无疾病进展/复发生存率为80%.结论 Celsee PREP 400TM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平台可有效检测血样本中的CTC,值得进一步探索其在膀胱癌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欣;纪志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对中医药一线联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卡培他滨(DOX)化疗方案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该方法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影响.方法 选取21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8例.试验组患者采取中医药一线联合DOX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DOX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生存情况进行比较,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恶心呕吐、腹泻、肝肾功能损伤、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降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药一线联合DOX化疗方案可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ORR及生存率均高于单纯DOX化疗方案.
作者:刘登湘;王娜;郭军;孙雅薇;郭婷;朱晓燕;王军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甲状腺微小癌全切术与传统手术的疗效.方法 比较82例经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观察组)与82例经传统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对照组)的疗效、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1年复发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12%(39/41),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1.5±11.4)min、(42.5±12.8)ml、(5.2±1.0)cm、(4.4± 1.2)d,均低于对照组的(68.7±14.6)min、(83.6±10.6)ml、(6.2±1.4)cm、(6.3±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3/41),低于对照组的29.27%(1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88%(2/41)、4.88%(2/41)、7.32%(3/41),均低于对照组的19.51%(8/41)、21.95%(9/41)、26.83%(11/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疗效明显,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同时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转移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虎;杨洁;王伟霖;李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128层CT灌注成像与MRI序列联合评估胶质瘤术前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胶质瘤术前MRI图像和CT灌注图像,分别研究MRI的序列敏感加权成像(SWI)、扩散加权成像(DWI)与CT灌注图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准确率,对比分析MRI序列与联合评估对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准确率.结果 SWI对高级别胶质瘤出血和钙化的发现率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和Ⅲ级与Ⅳ级胶质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Ⅰ级与Ⅱ级胶质瘤之间和Ⅲ级与Ⅳ级胶质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低级别(Ⅰ和Ⅱ级)胶质瘤术前分级,MRI联合CT灌注成像评估的准确率高于单纯MRI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作者:李良清;李才元;赵帆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内分泌治疗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内分泌治疗耐药严重制约着其临床应用,但耐药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多信号通路激活参与耐药形成,其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试验提示,在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阻断信号通路可以逆转耐药,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本文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内分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陈茂山;杨光伦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