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中晚期宫颈腺癌患者行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的生存情况,并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宫颈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放疗组(n=54)和同步放化疗组(n=6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情况,并对宫颈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理分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肿瘤直径、宫旁浸润情况、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组患者的生存情况优于单纯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理分级、FIGO分期、肿瘤直径、宫旁浸润情况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宫颈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级为Ⅱ~Ⅲ级、FIGO分期为ⅢA~ⅣA期、肿瘤直径﹥4 cm、有宫旁浸润、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均是宫颈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中晚期宫颈腺癌患者远期生存情况优于接受单纯放疗者.
作者:范治军;高翠娴;徐晓颖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行胃癌根治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和对照组(行开腹胃癌根治术),每组4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1);虽然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胀、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CD8+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机体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王军;王治伟;李福广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新辅助化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能明显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作者:郑添之;庞至远;张强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生存蛋白(livin)、肝受体同系物1(LRH1)、Ki-67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手术切除后骨肉瘤患者的骨肉瘤组织标本50例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50例,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化法检测骨肉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livin、LRH1、Ki-67的表达情况,并根据预后情况将组织标本分为死亡组(n=15)和生存组(n=35).分析骨肉瘤组织中livin、LRH1、Ki-67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骨肉瘤组织中livin、LRH1、Ki-67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骨肉瘤组织中livin、LRH1、Ki-67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生存组骨肉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ivin、LRH1、Ki-67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死亡有关(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ivin、LRH1、Ki-67的表达是影响骨肉瘤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livin、LRH1、Ki-67在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率表达均较高,三者共同参与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王伟阳;李辉;刘涛;王翔;杨帆;解杰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盐酸埃克替尼二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型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一线含铂类化疗失败,行二线治疗的82例晚期EGFR基因突变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9),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存率和总生存期(OS).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10%(P﹤0.0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27.91%,高于对照组的12.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的恶心、口腔溃疡、血液学不良反应和周围神经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的平均OS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埃克替尼二线治疗晚期EGFR基因突变型肺腺癌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安全性好.
作者:王丽丽;教波;王衍颜;徐德祥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联合调强适形放疗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Ⅲ~Ⅳ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帕替尼联合调强适形放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调强适形放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2.86%,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EA、CYFRA21-1、VEGF、MMP9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EA、CYFRA21-1、VEGF、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2.86%,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调强适形放疗治疗Ⅲ~Ⅳ期NSCLC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振华;单娟;郭小奇;程志垚;李定杰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对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疗效、盆底肌康复训练依从性及控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10例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95)(剔除中途退出研究者1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相关情况(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盆底肌康复训练依从性、控尿功能和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康复训练的总依从率为96.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控尿功能总有效率为98.10%,高于对照组的9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采用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具有提高盆底肌康复训练依从性和控尿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等优势,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董南南;镡云辉;贾丽娟;周卉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瘦蛋白(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及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61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1),对照组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leptin、IGF2、T细胞亚群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leptin、IGF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leptin、IGF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和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确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leptin、IGF2水平,改善患者的T细胞亚群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赵靓;夏春军;孙晓奕;田翠芳;李玲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影响.方法 选择66例中晚期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TACE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三氧化二砷联合TACE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甲胎蛋白(AFP)水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全部患者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25/3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1.52%(17/3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FP、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FP、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肝脏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肾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2年累积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三氧化二砷与TACE联合治疗中晚期HCC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减轻单纯TACE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损伤,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降低AFP、VEGF水平有关.
作者:王丽萍;苏秉忠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体素内非相干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对肝癌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hFN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肝癌患者(肝癌组)和35例hFNH患者(hFNH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肝脏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增强扫描及IVIM-DWI检查.观察肝癌与hFNH的图像特征,重点分析两组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D值、D*值及f值的差异.观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ADC值、D值、D*值、f值诊断肝癌和hFNH的曲线下面积、佳阈值、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肝癌组患者有肝硬化的比例明显高于hF-NH组(50.94%vs 20.00%),肝癌组患者中心瘢痕的比例明显低于hFNH组(24.53%vs 5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组患者的ADC值、D值、D*值、f值分别为(1.19±0.42)×10-3 mm2/s、(0.98±0.34)×10-3 mm2/s、(35.66±14.61)×10-3 mm2/s、(22.65±9.35)%,均明显低于hFNH组的(1.64±0.71)×10-3 mm2/s、(1.53±0.66)×10-3 mm2/s、(62.54±27.55)×10-3 mm2/s、(30.68±13.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值诊断肝癌和hFNH的灵敏度及特异度高,曲线下面积大,其佳阈值为1.06×10-3 mm2/s;其次为ADC值,f值的诊断效能低.结论 IVIM-DWI对肝癌及hFNH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测量D值、D*值及f值,可以鉴别诊断肝癌及hFNH,其中D值诊断效能高.
作者:王旭丽;冯友红;穆玉娟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导航技术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吲哚菁绿导航技术联合亚甲蓝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对照组患者单用亚甲蓝检测乳腺癌SLN.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乳腺癌SLN检出率及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灵敏度为100%(22/22),特异度为94.44%(17/18),约登指数为94.44%,准确率为97.50%(39/40).对照组的灵敏度为95.24%(20/21),特异度为89.47%(17/19),约登指数为84.71%,准确率为92.50%(37/40).观察组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准确率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检出158枚SLN,平均SLN为(3.9±1.2)枚;对照组共检出94枚SLN,平均SLN为(2.3±1.1)枚;观察组检出的SLN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吲哚菁绿导航技术联合亚甲蓝检测SLNB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准确率均较高,能够提高SLN的检出数量,临床效果较优,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朱敬军;杨金喆;王哲;任殿泉;韩旭;杨文涛;殷玉敬;张培礼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索扶正抗癌方加减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采用中医扶正抗癌方加减联合化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单纯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并对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4周,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高于研究组的5.0%(P﹤0.05);化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医治疗联合化疗能够降低晚期胃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情况.
作者:廖桂雅;廖凯 刊期: 2018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PDC)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209例PD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PDC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黄疸、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及体重减轻等.发病部位:降部152例,球部25例,水平部14例,升部2例,发病部位不明确16例.病理类型以中分化腺癌多见.糖类抗原19-9(CA19-9)的阳性表达率为49.69%,高于癌胚抗原(CEA)的3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9例PDC患者中,133例PDC患者行原发灶切除术,76例患者的原发病灶未切除,其中,49例PDC患者行姑息性旁路术.共112例患者出现转移(初始诊断转移85例,术后转移27例),转移部位以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较为多见.112例出现转移的患者中,接受姑息性化疗者65例.结论 PDC早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CA19-9对PD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俊宝;远丽芳;崔成旭;王琦;张苗苗;王静;李伟功;侯立杰 刊期: 2018年第15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早期诊断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目前国际上推荐应用低剂量CT(LDCT)进行肺癌早期筛查,但LDCT具有假阳性率高及过度诊断等不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传统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诊断早期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不高,随着液体活检等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筛查提供了新的方法,在肺癌的早期诊断中显示了重要的价值.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肺癌抗体阳性在肺癌早期筛查中具有一定意义,有望成为肺癌早期筛查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肺癌早期筛查的几种方法,以期将合适的方法更好地应用于肺癌的早期筛查中.
作者:王水莲;杨芳 刊期: 2018年第15期
食管癌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目前,食管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不能承受外科手术的食管癌患者,则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化学治疗是一种常见的食管癌非手术方式,但治疗效果尚不理想.高压氧临床上多应用于缺氧、缺血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存在很大争议.本文综合国内外食管癌治疗的研究现状,对化学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高压氧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行分析,对高压氧联合化疗处理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作者:鲁志刚;贾慧琼;鲁艳;张欣 刊期: 2018年第15期
自噬是真核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细胞内无功能的蛋白质及自身受损细胞器的过程,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生命现象,也被称为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证实,自噬与多种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和肿瘤细胞的生长有关.自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至今仍没有定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自噬水平下降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Beclin1是重要的自噬基因,参与自噬激活及自噬体形成,在多种肿瘤中表现为单等位基因缺失.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率低、预后差.目前自噬基因Beclin1与胰腺癌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其与胰腺癌的关联,对胰腺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现就自噬与胰腺癌的关系,Beclin1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以及利用自噬治疗胰腺癌的策略等进行综述.
作者:郑春燕;刘晓风;孙秀威 刊期: 2018年第15期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carcinoma,PEComa)由Zamboni等[1]于1996年首先命名.目前国内外有关子宫PEComa的报道仅有几十例.子宫PEComa多发于子宫体浆膜下,少数发生于宫颈及黏膜下,大多为孤立性肿瘤,个别多发;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但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各异,常常由B超检查诊断为平滑肌肿瘤.子宫PEComa易破裂、出血,引起腹腔积血,甚至失血性休克.本研究结合临床中发现的1例子宫恶性PEComa患者的病历资料,复习相关文献.
作者:杨姗姗;王辉 刊期: 201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