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肿瘤(电子版)杂志

消化肿瘤(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
  • 国际刊号:1674-7402
  • 国内刊号:11-9301/R
  • 影响因子:0.20
  • 创刊:200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51008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肿瘤学
消化肿瘤(电子版)杂志   2008年1期文献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胃癌淋巴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ARB)对胃癌移植瘤模型肿瘤生长以及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这两类药物可能的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 建立胃癌移植瘤模型1周后60只裸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缬沙坦组)每组12只分别以生理盐水、培哚普利2 mg/kg、卡托普利5 mg/kg、氯沙坦50 mg/kg、缬沙坦40 mg/kg予以灌胃每日1次.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第口周末时处死各组裸鼠,立即解剖标本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切片则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测定各组裸鼠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的表达使用VEGFR-3单克隆抗体分别测定各组标本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 ACEI组和ARB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受到抑制,差异有显著性(P<0.01),ACEI组和ARB组肿瘤组织中的VEGF-C(P<005)和LMVD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而ARB对MMP-7并没有抑制作用.结论 ACEI和ARB能明显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以及新生淋巴管的形成.

    作者:王亮;何裕隆;张常华;蔡世荣;吴晖;彭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0例胃癌患者共850枚淋巴结采用CK-20 mRNA RT-PCR扩增检测转移.结果 14例(46.7%)患者共77枚(12.5%)淋巴结检出微转移,其中7例TNM分期提高:IB期→Ⅱ期、IB期→ⅢA期、Ⅱ期→ⅢA期、ⅢA期→ⅢB期、ⅢA期→Ⅳ期各1例ⅢB→Ⅳ2例.HE染色法的重新分期率为23.3%(7/30).淋巴结微转移与Lauren分型、浸润深度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8.00+7.48)月,明显短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的(22.86+3.17)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预后较差.

    作者:万进;吴泽宇;林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皮消融治疗微小肝癌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评估经皮消融微小肝癌的疗效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方法 2003年7月至2006年10月,对单个结节直径≤2 cm的33例微小肝癌行超声引导经皮消融,视肿瘤所在部位分别采用水冷式低杆温微波消融或多极无水酒精消融,每个肿瘤治疗一次.结果 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3.9%,局部复发率9.1%,远处复发率33 3%,1年、2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63.4%、63 4%和63.4%,总生存率84.5%、76.6%和71.2%.单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基线水平与无瘤生存率显著相关,甲胎蛋白、治疗后远处复发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高甲胎蛋白水平和远处复发是显著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经皮消融对微小肝癌长期疗效良好,病人的甲胎蛋白基线水平和治疗后远处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匡铭;徐作峰;吕明德;谢晓燕;梁力建;彭宝岗;刘厂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潜在抑癌基因-磷脂酶A2组ⅡA在胃癌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磷脂酶A2组ⅡA(phospholipase A2 GroupⅡA,PLA2G2A)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别选取人胃癌细胞系、新鲜胃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组织胃癌石蜡组织标本及其肠上皮化生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Real-time RT-RCR验证PLA2G2A在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制备PLA2G2A的多克隆抗体,利用Wesl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验证PLA2G2A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改变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PLA2G2A在肠上皮化生中的Paneth cell浆中高表达,并在肿瘤细胞浆(27%,40/149)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不表达.进一步对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PLA2G2A的表达与浸润深度(P=0.023)、肿瘤分化程度(P=0.001)、淋巴结转移(P=O.009)以及TNM分期(P=0.015)相关.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PLA2G2A高表达组病例5年生存率(52.50%)明显高于低表达组(22.02%,P=0.0004).Cox回归分析表明PLA2G2A是一个独立预后因子(P=0.003).结论 PLA2G2A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类似于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

    作者:仲西瑶;李宏;张连海;贾淑芹;石涛;陈涉;季加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原发性小肠癌的诊断与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小肠癌的诊疗方法和主要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1978年~2007年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3例原发性小肠癌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构成、治疗方法、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型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等),所有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利用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性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除患者性别构成和肿瘤的生长部位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外,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以及治疗方法对生存率都有重要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虽然小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总体较低,但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手术可改善预后,提高无病生存率,化疗对延长生存期作用不大,其价值有待商榷.

    作者:刘春远;李玉明;成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中期报告

    目的 评价具复发转移高风险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imalinib,IM)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4年8月16日至2005年12月15日期间,国内16家医院共同参加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18岁以上、肿瘤大径在5 cm及以上、病理核分裂相在5/50个高倍视野及以上CD117阳性、肿瘤能作完整切除的GIST患者,手术后4周内开始服用IM,每天400mg;疗程持续12个月或以上.主要终电观察指标为术后1、3年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率;次要终电指标为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按方案完成12个月或以上的IM治疗且至少有1次主要终电指标评估者归入符合方案(PP)分析至少服用过1次研究药物者归入意向治疗(ITT)分析.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者57例,其中男34例,年龄(50.6±12.2)岁,女23例,年龄(50.0±10.8)岁.肿瘤部位:胃50.9%,小肠38.6%,结直肠10.5%,全部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归入PP分析者12例归入ITT分析者57例.至中期报告随访期间所有受试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无病生存期ITT分析为(268.3±120.2)d, PP分析为(396.7±38.2)d;不良事件发生率44.4%.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基线评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有高度恶性倾向的胃肠间质瘤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每天口服400 mg的IM可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其不良反应是可以接受的.

    作者:詹文华;王鹏志;邵永孚;伍晓汀;顾晋;李荣;万德森;丁克峰;师英强;于吉人;卢辉山;邹小明;毕建威;孙益红;陆云飞;陈道达;张信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前后肝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3DCRT前后肝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 周边及内部彩色血流信号显著减少,部分消失.血流透度均有所降低,其中收缩期峰值流透周边、内部均显著降低(P<0.05).内部舒张期低流透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CDFI是观察原发性肝癌3DCRT前后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杨伟萍;梁世雄;韦长元;丁战铃;李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肠癌中SFRP2和β-catenin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分泌型Frizzled相关蛋白2(Secreled Frizzled-relaled proleins2,SFRP2)和β-连接素(β-calenin)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正常大肠黏膜20例非腺瘤性息肉、36例大肠腺瘤和4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SFRP2和β-cal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和大肠腺瘤组SFR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和36.1%显著低于正常大肠黏膜(100.O%)和非腺瘤性息肉组(95.0%)(P<0.05).大肠癌中β-calenin膜表达缺失率为52.4%,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O%)、非腺瘤性息肉(0%)及大肠腺瘤组(11.1%)(P<0.05).大肠癌和大肠腺瘤组β-calenin异位表达率分别为64.3%和30.6%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和非腺瘤性息肉组(0%)(P<0.05),大肠癌β-calenin异位表达率高于大肠腺瘤(P<0.05).SFRP2表达、β-calenin膜表达缺失及异位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肿瘤部位、大体形态、肿瘤直径、淋巴转移和Dukes分期无明显关系,而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其中SFRP2表达还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密切相关SFRP2表达与β-calenib膜表达缺失、异位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β-calenin膜表达缺失与异位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SFRP2和β-calenin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且SFRP2表达与β-calenin膜表达缺失、异位表达均呈负相关,前者起抑癌作用,后者起促癌作用.

    作者:刘宁;姜海行;黄振宁;覃山羽;李信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补充外源性白蛋白在胃肠术后早期低白蛋白血症中的作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手术后出现低白蛋白血症是外科常见的问题.术后是否应该补充外源性白蛋白在国内外均存在较大争议.本试验探讨补充外源性白蛋白对胃肠外科术后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是否有益处.方法 使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7个胃肠术后早期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随机分配到白蛋白组和生理盐水组.研究患者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发展、营养状态、术后液体平衡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的血浆白蛋白浓度在术后均有显著下降(P<0.01).与术前相比,两组的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的术后血浆白蛋白、总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两组的术后白蛋白3d恢复率和5d恢复率无明显差异,7d恢复率在白蛋白组明显较低(P<0.05).两组的液体总入量和尿量无显著差异,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白蛋白组23.4%,对照组12.7%P=0.116).结论 对胃肠术后早期低白蛋白血症补充外源性白蛋白对于纠正低白蛋白血症或改善临床结果均无益处.

    作者:袁锡裕;何中隆;张常华;蔡世荣;袁燕娴;罗凝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晚期胃癌化疗进展

    胃癌是人类常见的肿瘤之一.在过去的70年多年来尽管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显著下降[1],但胃癌仍旧 是全球第口大常见肿瘤和第二位的肿瘤相关死亡原因[2].在2002年,全球报道有1100万新发病例,有700万病人死亡[3].手术仍然是治愈胃癌的主要手段,化疗、放疗也占有重要地位,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等新手段也不断开展.本文就晚期胃癌化疗的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作者:徐瑞华;滕开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努力构建消化肿瘤诊治和研究的循证医学交流平台

    消化肿瘤是常见的肿瘤死亡原因.近的资料显示,每年全球共有一千零八十万人罹患肿瘤,其中大约三百三十万是消化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胰腺癌等.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D2+)

    作者:何裕隆;蔡世荣;詹文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稿约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电子音像作品稿约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我国胃癌外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遭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仍然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从Bilroth医生第一例胃大部切除至今已有120年余,胃癌外科治疗从一般的胃大部切除术进入以清除淋巴结为目的的根治术;从解剖学为基础的手术走向以解剖学、肿瘤生物学及免疫学为基础的手术;从只重视手术的安全性到根治性安全性及机能性统一;从只重视切除肿瘤到以切除原发肿瘤及受侵器官,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及杀灭腹腔脱落癌细胞的外科治疗;从单一的手术进入以围手术期治疗加规范化手术的新的治疗模式.

    作者:季加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胃癌根治术中联合脏器切除的问题

    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能治愈胃癌的措施,为了达到根治目的,常常需联合脏器切除,如脾、胰、肝、横结肠、十二直肠、肾脏等,其中胰腺、脾脏、肝脏是多见被联合切除的器官.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先进仪器的应用、围手术期监护的发展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在不断提高,联合器官切除日益受到重视其指征也愈来愈受到关注.

    作者:何裕隆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胃癌根治术后少见并发症及其防治

    手术在胃癌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根治性手术是能够达到治愈目的的重要方法.胃癌根治性切除的手术原则为整块切除包括癌灶和可能受浸胃壁在内的胃的部分或全部,按临床分期标准清扫胃周围淋巴结,重建消化道.

    作者:蔡世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放射疗法致放射性肠损伤的防治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放射疗法已广泛应用于腹腔和盆腔肿瘤的治疗,如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宫颈癌.但因个体的差异、放射剂量与疗程和保护措施等因素,在杀死肿瘤组织的同时,照射区域正常组织亦会出现急慢性损伤.

    作者:任建安;黎介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腹腔镜远端胃癌D2切除术的解剖思路

    腹腔镜肖癌根治性手术近年来逐渐成为肖肠外科的新热点和新趋势.相比于传统剖腹术,腹腔镜的优势在于视野放大、多角度、高亮度和高清晰度,新角度的术野需要新角度的解剖学阐释.腹腔镜的劣势在于丧失了宝贵的手的触觉.弥补这一劣势好的方法无疑足更加详尽和针对性的局部解剖学知识.

    作者:李国新;张策;余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创刊词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全国消化肿瘤专家和各地同道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圆年的筹备,终于创刊了.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