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异常在抗精神病药诱发糖代谢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对152例空腹血糖(FPG)、糖耐量试验2 h血糖(2HPG)正常的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按HbA1c正常/异常分层后随机分HbA1c正常组(115例,以下简称正常组)及HbA1c异常组(37例,以下简称异常组),分别给予利培酮(正常组37例,异常组12例)、氯氮平(正常组40例,异常组13例)及氯丙嗪(正常组38例,异常组12例)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后测定各组患者的FPG及2HPG.结果(1)仅氯氮平异常组患者治疗后2HPG[(9.5±1.8)mmol/L]较治疗前[(7.2±1.4)mmol/L]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内治疗前、后FP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HbA1c水平因素与药物因素对治疗后2HPG存在交互作用(P<0.01).(4)氯氮平异常组患者治疗后2HPG高于利培酮异常组[(7.4±1.7)mmol/L]及氯丙嗪异常组[(7.3±1.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正常组患者治疗后2HP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各异常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合计2HPG[(7.1±1.6)mmol/L],[(8.1±1.9)mmol/L]均高于各正常组的合计2HPG[(6.2±1.4)mmol/L],[(6.5±1.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6)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后发生糖代谢疾病的比值比(OR)经标化为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HbA1c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是抗精神病药诱发糖代谢疾病的高危人群.
作者:徐乐平;纪菊英;端义扬;施辉;张斌;邵亚琴;孙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男性患儿在青春期的预后.方法于2004年1一12月对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基线)就诊于精神科门诊的88例ADHD男性患儿(随访组)进行随访,随访时纳入性别、年龄与随访组相匹配的对照儿童90名(对照组);以定式访谈方法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的标准对随访组确定诊断,并结合自拟的调查问卷了解其相关情况.结果(1)随访时,随访组有48例(54%)仍符合ADHD诊断,21例(24%)已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诊断;另外19例(22%)虽不符合ADHD,但仍存在行为、心境或学习等方面的障碍.(2)随访时与基线比较,注意缺陷为主型的比例(69%,33例)增加,混合型(29%,14例)和多动冲动为主型(2%,1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P=0.043).(3)随访组和对照组存在对立违抗障碍的比例分别为28%和11%,品行障碍为9%和1%,学习困难为56%和16%,出现留级或休学为22%和2%,受处分为11%和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和0.05);两组心境障碍比例(7%: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HD患儿至青春期时有24%的患儿可恢复正常,其余的仍存在较明显的学业困难及行为问题,而情绪问题不突出.
作者:康传媛;王玉凤;杨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社区正常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特点和转归.方法分别于2000年5月和2004年6月(时隔4年)对杭州市186名≥_60岁老年人采用分层、分段、随机抽取方法进行调查.两次调查的程序和使用工具相同,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进行诊断,用世界卫生组织老年认知功能评价成套神经心理测验(WHO-BCAI)进行测查.结果(1)在2000年调查时诊断为正常的127例中,4年后有97例(76.4%)正常(NC组),16例(12.6%)为MCI(MCI组),14例(11.0%)为痴呆(痴呆组);而2000年诊断为MCI的18例,4年后全部发展为痴呆.(2)与NC组比较,除性别外,MCI组的年龄大、教育水平低、从事体力劳动和不良婚姻事件多(P<0.05和P<0.01),痴呆组的年龄大和男性比例高(均P<0.05和P<0.01).(3)WHO-BCAI测验,2004年与2000年比较,三组各项测验的成绩均有所下降(P<0.01或P<0.05),其中以痴呆组为著;而MCI组在听觉词汇学习第4次测验、语言能力测验(小标记测验)、视觉辨认测验(语义联系、视觉推理)、连线测验、注销测验(注销测验2和3)、运动测验和空间结构等项下降明显.结论老年期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和功能下降呈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学习、近记忆能力、记忆再现、语义记忆、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感知及执行功能受损.
作者:夏泳;陈斌华;苏雪倩;倪煜青;江长旺;李秀荣;缪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额叶灰、白质可能存在的神经生化异常.方法对24例首次发病抑郁症患者(抑郁症20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者4例;抑郁症组)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及应用三维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 MRS)检查,测量双侧额叶背外侧白质和前部扣带回皮质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醇(MI)和肌酸(Cr)的绝对值,计算NAA、Cho、MI与Cr的比值,并与2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作比较.结果(1)抑郁症组患者前额叶扣带回皮质Cho[(772±59)mmol/L]、MI[(131±39)mmol/L]的绝对值及Cho/Cr(2.3±0.4)、MI/Cr(0.39±0.14)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3±70)mmol/L,(99±26)mmol/L,2.0±0.4,0.3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NAA的绝对值及NAA/Cr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抑郁症组患者额叶背外侧白质内NAA、Cho、MI的绝对值以及NAA/Cr、Cho/Cr、MI/Cr的比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抑郁症患者额叶扣带回皮质的Cho、MI绝对值以及Cho/Cr、MI/Cr比值均增高.
作者:林明方;李建军;王桂华;蒋湘玲;郭敏;李传资;赵应满;余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是否存在大脑结构形态学的改变.方法对12例因火灾事故而致PTSD患者(PTSD组)、12名年龄、性别和创伤暴露均与PTSD组相匹配的正常人(对照组)进行MRI扫描,获取脑结构的T1加权像和3维图像,进行基于像素的形态测量学分析,比较两组灰质、白质密度的异同.结果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PTSD组与对照组灰质密度比较的差值,在左侧海马(Talairach坐标:x=-26 mm,y=-13 mm,z=-17 mm,t=5.05)、左侧前扣带回(x=-2 mm,y=40mm,z=17mm,t=5.06)和双侧岛叶(右侧岛叶x=34 mm,y=4 mm,z=6mm,t=4.64;左侧岛叶x=-34 mm,y=4 mm,z=6 mm,t=4.4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其他脑区灰质或白质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海马、前扣带回和岛叶都有灰质密度的减少,提示这些脑区的结构存在病理性改变.
作者:陈树林;刘军;李凌江;夏薇薇;胡德文;张锦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刺激对条件性恐惧大鼠的行为、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长时程增强(LTP)及长时程抑制(LTD)的影响.方法将106只大鼠分为7个实验组和4个行为对照组,检测其活体海马CA1区EPSP的LTP和LTD.(1)应激:①空白对照组(11只)除外,将6个实验组大鼠分别在A箱(应激箱)和B箱(非应激箱)中适应2 d,第3天在A箱中给予20个条件性光刺激(CS)和足底电击(应激),将②急性应激组(8只)在应激后立即检测,③无暴露组(11只)在应激后24h后检测;(2)行为学观察:第4天将其余4组分别暴露于A箱(④A暴露组,17只)和B箱(⑤B暴露组,11只)中,并在不同刺激下(⑥A暴露+1CS组,10只;⑦B暴露+1CS组,11只)观察其僵住行为(共1 h,分3个连续时相,每个时相20 min;自第3个时相开始时给予或不给予1次CS),随后进行检测.相应的4个行为对照组大鼠接受与④~⑦组同样的处理,但不予电击和EPSP检测.结果(1)僵住行为:各实验组在3个时相中的僵住时间比例均高于各自的对照组(P≤0.01).在第3个时相中,A暴露组、A暴露+1CS组、B暴露+1CS组的僵住时间比例均高于B暴露组(P≤0.01).(2)EPSP:经高频刺激,除急性应激组和A暴露+1CS组外,空白对照组、无暴露组、A暴露组、B暴露组和B暴露+1CS组均诱导出LTP(P<0.01和P<0.05).经低频刺激后,急性应激组和A暴露+1CS组大鼠的海马CA1区可稳定地诱导出LTD(P<0.01和P<0.05).结论不同刺激可引起条件性恐惧大鼠长时间的僵住行为,其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发生异质性改变.
作者:李则宣;李凌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氯米帕明、穴位刺激加行为疗法(以下简称调控法)、氯米帕明和调控法联合应用治疗强迫性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1例强迫性障碍患者分为三个治疗组,其中氯米帕明(125~200 mg/d)组30例,调控法(其中穴位刺激劳宫穴和内关穴)组31例,调控法加氯米帕明(75~100 mg/d)组30例,共治疗8周.以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G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后三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05),其中氯米帕明组痊愈率为27%,显效率为30%;调控法组痊愈率为39%,显效率为35%;调控法加氯米帕明组痊愈率为43%,显效率为33%.(2)治疗后氯米帕明组Y-BOGS强迫思维[(7.87±3.22)分]、总分的减分值[(14.40±6.49)分]与调控法加氯米帕明组[分别为(9.93±3.47)分和(18.17±6.79)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氯米帕明组、调控法组和调控法加氯米帕明组在HAMD减分值[分别为(12.37±3.62)分、(15.74±5.69)分和(15.50±7.17)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氯米帕明组、调控法组、调控法加氯米帕明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22%和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种疗法总体疗效近似,调控法加氯米帕明疗法能更好地改善强迫思维,调控法和调控法加氯米帕明治疗法能更好地改善抑郁症状;调控法或调控法加小剂量氯米帕明疗法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好.
作者:冯斌;刘兰英;徐方忠;陈炯;王佩蓉;陈文松;于恩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方法,对173例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别进行利培酮(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氟哌啶醇组)治疗,其中利培酮组85例,平均剂量为4.6 mg/d;氟哌啶醇组88例,平均剂量为8.0 mg/d;观察疗程均为4周.以Young躁狂评定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根据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统计指导原则规定,由PP人群统计分析判断是否非劣效.结果利培酮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9%,氟哌啶醇组的有效率为76%.PP人群统计学分析,利培酮治疗急性躁狂的疗效不劣于氟哌啶醇.利培酮组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氟哌啶醇组为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4%)明显低于氟哌啶醇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利培酮治疗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少于氟哌啶醇.
作者:张鸿燕;舒良;李华芳;顾牛范;谢世平;李婷;肖卫东;李鸣;张波;刘铁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应激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及与焦虑行为的关系.方法将3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精神应激组(30只)和对照组(8只).对应激组采用限制应激和饮水冲突应激,持续2个月;分别于应激前、应激后1,2个月用空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焦虑水平,计算出中央格爬行次数、外周格爬行次数、开放臂进入次数及停留时间、闭合臂进入次数及停留时间.以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主动脉血管局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主动脉结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应激1个月后,应激组大鼠在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闭合臂的次数少(P<0.05),闭合臂的时间多(均P<0.01);应激2个月后,应激组大鼠在外周格爬行的个数和闭合臂时间多(P<0.01),开放臂时间少(P<0.01).(2)应激组大鼠主动脉失去原有的正常结构,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数目增多.(3)应激组大鼠血管壁PCNA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为(16 485±10 694)个/mm2,对照组大鼠为(4 012±2 256)个/mm2,t=4.359,P<0.01.(4)中度焦虑组大鼠PCNA表达与大鼠焦虑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8,P=0.004).结论大鼠中度焦虑时,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作者:李卫晖;李凌江;石长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抑郁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首发患者(患者组),给予文拉法辛缓释剂(40例,75~300 mg/d)或盐酸氟西汀胶囊(40例,20~40mg/d)治疗,共12周.于治疗基线和治疗末评定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韦氏记忆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并与4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结果(1)治疗后患者组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2)患者组记忆商数改变与睡眠障碍分改变呈负相关(r=-0.26,P=0.021),短时记忆分改变与HAMD17总分改变、睡眠障碍分改变呈负相关(r=-0.27和-0.34,P=0.017和0.002),语言智商改变与阻滞分改变呈负相关(r=-0.24,P=0.034).(3)痊愈组(HAMD17总分≤7分)患者的长时记忆分[(41.96±3.77)分]低于对照组[(44.05±5.06)分],症状残留组(HAMD17总分>7分)的记忆商数(107.52±18.12)、长时记忆分[(40.89±5.06)分]、短时记忆分[(60.74±12.58)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1.90±11.26)、(44.05±5.06)分和(71.41±8.51)分;P<0.05和P<0.01].(4)治疗后仍有14例(18%)患者的记忆商数低于正常值范围下界(均数-1.96倍标准差),多于对照组[1例(2%);P<0.05].结论抑郁症首发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提高,认知障碍改善与临床症状缓解存在相关性,治疗后仍有少部分患者的记忆功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作者:苏晖;江开达;徐一峰;宋立升;虞一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索成功老龄(SA)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心理社会问卷、神经心理学测验、分子遗传学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方法,比较230名SA与137名常态老龄(UA)及58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者的差异.结果(1)SA组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水平高于UA组及MCI组,评分分别为[(18.99±1.84)分,(19.46±1.72)分,(20.11±2.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质和宿命感倾向的评分从高至低依次为MCI组(均为0.19)、UA组(均为0.04分)和SA组(均为-0.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2和0.00).(2)除UA组在信息处理及加工速度、即刻及延迟回忆的评分低于SA组外,多数认知测验评分与S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I组与SA组、UA组在绝大多数认知测验分项目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SA组与UA组71~75岁老年人在神经心理学测验中有差异的项目多.(3)分子遗传学指标:SA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I基因型频率(23.67%)分布高于UA组(11.21%)及MCI组(1.72%),外周血单核粒细胞端粒酶活性亦高于UA组及MC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4)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听觉词汇流畅性任务刺激下,SA组前额叶尤其是背外侧皮质激活比UA组及MCI组明显,偏侧化指数为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A在多个维度具有一定特点,UA的认知功能有可塑性,7l~75岁是认知老化的敏感阶段.
作者:吴文源;张明园;李春波;肖世富;张旭;江三多;何燕玲;申远;方芳;李晨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从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中华精神科杂志>(以下简称该刊)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特点.方法依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1999-2004年载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该刊1999-2004年共载文695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416篇,占发表文章总数的59.9%.被引用次数共1865次,其中单篇平均被引次数为4.48次;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数量较多;被引作者群的地域分布于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北京(460次,24.7%)、上海(253次,13.6%)、江苏(226次,12.1%)在精神病学研究领域中居于前列.引用期刊种数多,有334种期刊引用该刊,自引率7.45%.结论<中华精神科杂志>所载文献质量较高,发表的论文能够反映精神病学的学科发展和新研究动态.该刊不仅是国内精神病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源之一,也是国内医学领域的主要核心期刊.
作者:杨华;于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25岁,初中文化.平素性格开朗,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和癫痫史,身体健康.于2004年2月因车祸致左下颌骨开放性骨折,左前额头皮血肿,深度昏迷.送当地医院抢救,先后两次CT显示未见异常;14 h后苏醒,生命体征正常,但出现胡言乱语,言行幼稚,在综合医院住院治疗2个月外伤愈合.于4月和7月分别转人省、地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症状同前.
作者:田长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恐惧是一种基本的、与动物进化保存有关的情感,它可以激发一系列防御机制,使动物在面临威胁时能生存下来.而病理性恐惧的习得和产生,在人类的焦虑和抑郁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陶嵘;张亚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用于临床的SSRIs主要有5种,即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它们不仅主要用于治疗抑郁障碍,也用于治疗焦虑症、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进食障碍、孤独症、自伤和遗尿等,且疗效肯定[1,2].与非特异性受体阻断抗抑郁剂(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剂)相比,其不良反应少,服用过量时相对安全[3],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儿童少年抑郁障碍等的一线药物.然而,由于对SSRIs用于儿童和少年中的益处与风险迄今仍有争议[4,5],故对此作如下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作者:王晨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探索海洛因依赖者在渴求状态下的脑电地形图变化特征,利用相关场景诱发依赖者对海洛因的渴求进行初步研究.对象为2004年3-5月和2005年4-5月在北京市安康医院戒毒中心的45例男性海洛因依赖者(研究组),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阿片类药物滥用诊断标准;年龄21~40(30±6)岁;连续滥用海洛因2~10年(中位数6年);剂量0.20~2.50(0.83±0.45)g/d;静脉注射24例,肌肉注射11例,烫吸10例;经脱毒治疗2周以上;本研究前未用任何药物,毒品尿检均为阴性.对照组44名,为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20~37(29±6)岁;从未使用过任何毒品.两组均排除器质性病变史,经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无异常.
作者:谢春明;杨征;延宾;邸秀珍;姜晓明;陈亦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早产分娩发动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研究了心理应激(生活事件)及防御方式与早产及脐血硫化去氢表雄酮(DHEA-s)含量的相关性.
作者:张震;温坚;许文荣;吕为农;张红梅;张蔚;钱晖;欧阳华;俞捷;李国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奎硫平是一种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该药可诱发躁狂症状,现报道于下.对象和方法对象为2001-2002年在本院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有躁狂史、双相障碍的家族史、治疗依从性差和有行为严重紊乱者.共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19~51岁,平均(26±7)岁;病期(3.4±1.5)年;均为奎硫平单一药物治疗,从100 mg/d开始,7~10 d加至350~700mg/d.药物日剂量<400 mg为低剂量组,日剂量≥400 mg为高剂量组;治疗疗程为8周.
作者:郭田生;李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