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首次发病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以及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中文版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中的连线测验A、范畴流畅、符号编码、韦氏记忆量表-第三版空间广度测验、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修订版、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持续操作测验-相对配对、迷宫测评25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治疗前后的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言语学习、视觉学习、注意/警觉性、推理和问题解决的功能;使用PANS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认知功能与PANSS各因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29名健康青少年对照者(对照组)进认知功能测评.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连线测验A完成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57.1±31.5)分与(40.9±15.0)分,t=-2.44,P<0.05];符号编码[(38.8±11.0)分与(56.2±10.3)分,t=5.88,P<0.01]、范畴流畅性[(14.9±4.1)分与(18.5±4.8)分,t=2.88,P<0.05]、韦氏记忆量表-第三版空间广度测验[(17.0±3.3)分与(19.6±2.3)分,t=3.12,P<0.05]、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修订版[(19.6±5.6)分与(26.7±4.9)分,t=4.89,P<0.01]、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21.3±6.2)分与(28.9±5.3)分,t=4.55,P<0.01]、迷宫[(9.3±6.1)分与(14.4±6.1)分,t=2.29,P<0.05]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持续操作测验-相对配对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治疗前认知功能与PANSS各因子分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首次发病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初期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独立于精神症状,不随精神症状的缓解而改善.
作者:张燕;国效峰;赵靖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立哌唑治疗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氨磺必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联用5、10、15 mg阿立哌唑(Ami+5 mg、Ami+10 mg、Ami+15 mg)组,每组29例;将106例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联用5、10、15 mg阿立哌唑(Ris+5 mg、Ris+10 mg、Ris+15 mg)组,每组分别为36例、35例、35例.维持原有氨磺必利或利培酮剂量不变,联用相应剂量阿立哌唑进行12周对照研究.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检测患者催乳素水平,观察高催乳素血症患者的相关临床变化;以PANSS和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定联用不同剂量阿立哌唑对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在第4、8、12周末氨磺必利合并阿立哌唑不同剂量组催乳素水平在组内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培酮合并阿立哌唑不同剂量组在第4周起催乳素水平均有显著下降并持续到12周,与基线时相比,Ris+5 mg组[(38.9±19.0) nmol/L与(11.0±8.1) nmol/L]、Ris+ 10 mg组[(36.2±16.5)nmol/L与(8.8±7.3)nmol/L]、Ris+15 mg组[(35.6±14.8) nmol/L与(9.2±7.6)nmol/L]第12周催乳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9、4.798、4.506,均P<0.01).Ris+5 mg组、Ris+10 mg组、Ris+15 mg组高催乳素血症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比率分别为66.67%(24/36)、62.86% (22/35)、51.43%(18/35),3组间高催乳素血症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NSS评分第12周末除Ami+15 mg组、Ris+10mg组、Ris+15 mg组较基线有明显下降外(t=2.419、2.406、2.631,均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mi+ 15 mg组不良反应率[52%(15/29)]高于Ami+5 mg组[17%(5/29),t=3.521,P<0.01]和Ami+10mg组[24% (7/290),t=2.348,P<0.05],Ris+ 15 mg组不良反应率[34%(12/35)]高于Ris+5 mg组[11%(4/36),t=2.203,P<0.05]和Ris+10 mg组[11%(4/35),t=2.314,P<0.05].结论 合并不同剂量阿立哌唑对氨磺必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无改善作用,但可以降低由利培酮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且5 mg/d为合适的联用剂量.
作者:徐彩霞;黄炜;赵惜辉;梁震韬;邓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35岁,医师,因“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无兴趣感伴反复应用地佐辛注射液2年”于2014年9月5日入住我院.患者2012年初无诱因出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感觉活着没意思,睡眠差,当地精神科就诊,考虑抑郁症,予帕罗西汀等抗抑郁治疗,疗效差.之后患者因睡眠差自行肌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dezocine injection)5 mg/次,用药几分钟后感觉抑郁情绪有所缓解,浑身放松,昏昏欲睡,但持续时间短暂,几小时后抑郁情绪恢复至用药前状态,此后患者反复注射地佐辛注射液近2年,用药间隔逐渐缩短(从初期的每月2~3次,增加至就诊时的5~6次/d),用药剂量逐渐增加(从初期的5 mg/次,增加至就诊时的20 mg/次).
作者:赵荣江;牛雅娟;杨可冰;聂鹰;杨清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1],不仅引起患者脑结构发生改变,也引起其脑功能异常.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通过测量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BOLD)信号的改变来间接反映脑活动状况[2],是目前广泛用于研究脑功能的无创成像技术.精神分裂症的fMRI研究是目前的学术热点之一,不少研究发现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可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BOLD信号发生改变[3],本文综述了这些改变的程度和特点.
作者:曾波涛;王继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海洛因、派替啶、美沙酮等,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会产生依赖,即一种伴有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的慢性、可重复出现的大脑疾病.阿片类物质依赖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及多方面的负担,还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目前研究表明,多次应用阿片类药物可引起脑内有关神经部位出现形态及功能的适应性变化,也是导致阿片类物质依赖和戒断后复吸的重要神经生物学基础,其中信号转导分子的适应性变化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乔阳;李人;赵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心境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由于大部分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以抑郁发作为主,易被误诊为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而这两者的治疗方案不同,误诊将导致病情延误或加重[1].近年,学者们在寻找对心境障碍更客观的神经生物学诊断依据.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心境障碍的脑部影像学改变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颞叶、海马、杏仁核、前扣带回、额叶是心境障碍神经影像学研究中涉及较多的脑区[2-4],而小脑在其中的作用常被忽略.
作者:赵莲萍;王颖;黄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13年9月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AACAP)发表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评估与治疗实践参考》(以下简称《实践参考》)[1].第1版发表于2001年,间隔12年之后AACAP对此进行了再版.新的修改建立在全面回顾2004-2010年该领域与此密切相关的3 662篇文献基础之上,代表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诊断治疗领域的新观点与新进展,因此有必要介绍给国内的同行.
作者:阿怀红;柯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精神疾病诊疗的“他山之石”适合国人使用吗?近些年来大量的心理测评和精神疾病诊疗的“舶来品”出现在网络和医疗市场,可谓“良莠不齐”.因此,作为对社会文化和环境比较敏感的“心理和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的引入,应该慎重,应该贯彻“本土化”的修订思路,避免“水土不服”.
作者:郑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因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复杂、误诊漏诊多、治疗困难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精神医学界在双相障碍临床诊疗及相关研究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逐步提高,但疾病相关概念、分类诊断理念等尚需进一步理清并强化[1].
作者:方贻儒;汪作为;陈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抑郁障碍和双相Ⅱ型抑郁患者精神障碍共病状况及其对抑郁发作类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MINI中文版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中抑郁障碍或双相Ⅱ型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病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使用二分类Logisitc回归分析共病对抑郁发作类型的影响.结果 共入组833例患者,其中708例为抑郁障碍患者(抑郁障碍组),125例为双相Ⅱ型抑郁患者(双相Ⅱ型抑郁组).双相Ⅱ型抑郁和抑郁障碍的精神障碍共病比例分别为68.0%(70/125)和53.1%(27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34,P=0.002).前者共病场所恐惧症(无惊恐发作史)[26.4%(33/125)与8.1%(57/708),x2=31.118,P=0.000]、社交焦虑障碍[21.6%(27/125)与11.4%(81/708),x2=9.718,P=0.002]、精神病性症状[11.2% (14/125)与2.4% (17/708),x2=22.957,P=0.000]和进食障碍[3.2%(4/125)与0.7%(5/708),P=0.033]的构成比例显著高于后者.共病场所恐惧症(OR=3.332,95% CI 1.970~ 5.635,P=0.000)或精神病性症状(OR=3.432,95% CI 1.543~7.632,P=0.002),复发性抑郁(OR=2.457,95% CI 1.625~ 3.714,P=0.000)及自杀未遂史(OR=1.764,95%CI1.045~ 2.975,P=0.033)是双相Ⅱ型抑郁的影响因素.结论 抑郁障碍和双相Ⅱ型抑郁的精神障碍共病均较常见,对共病的全面评估及共病模式差异的识别或有助于抑郁发作类型的鉴别.
作者:吴志国;曹岚;李豪喆;王凡;邱美慧;李宁宁;向慧;黄悦琦;廖力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双相障碍与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前驱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双相障碍前驱症状回顾性量表对74例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和37例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复发性抑郁障碍组)询问自我报告的前驱症状,并针对39个症状进行结构性访谈.结果 (1)68例(91.9%,68/74)双相障碍患者和36例(97.3%,36/37)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报告首次发作之前存在前驱症状;(2)双相障碍组较复发性抑郁障碍组患者描述的精神病性症状多见(t=-3.761,P=0.001);(3)双相障碍组较复发性抑郁障碍组患者发生过度高兴/极度兴奋[16例(21.6%,16/74)与2例(5.4%,2/37),x2=5.269,P=0.022]、话多[19例(25.7%,19/74)与3例(8.1%,3/37),x2=5.370,P=0.020]、思维很快/跳跃思维[17例(23.0%,17/74)与3例(8.1%,3/37),x2=4.168,P=0.041]、精力过剩/活动过多[18例(24.3%,18/74)与1例(2.7%,1/37),x2=8.777,P=0.003]、过分自信[14例(18.9%,17/74)与0,x2=8.514,P=0.002]和情绪频繁波动/情绪不稳定[38例(51.4%,38/74)与8例(24.3%,8/37),x2=10.537,P=0.001]的情况多见.结论 双相障碍和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表现出不同的前驱症状,而有助于双相障碍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
作者:段艳平;刘艳红;陈林;陈超;姜荣环;宋煜青;司天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伴轻躁狂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的特异性.方法 对54例处于抑郁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及3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抑郁症患者经HCL-32自评,<12分为抑郁症不伴轻躁狂症状,≥12分为抑郁症伴轻躁狂症状.HCL-32评分<12分31例,≥12分23例,考虑性别、年龄等因素匹配,后纳入分析的抑郁症不伴轻躁狂症状组及抑郁症伴轻躁狂症状组每组各19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9名(对照组).利用静息态脑功能活动低频振幅指标,对被试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活动进行分析和比较.抑郁症患者的HCL-32评分与全脑的低频振幅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低频振幅值在较多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不伴轻躁狂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比较,伴轻躁狂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双侧眶额皮质[左眶额回:MNI坐标(x、y、z):-34、56、-10,t=5.26;右眶额回:MNI坐标(x、y、z):20、66、-2,t=4.93]、额上回[左额上回:MNI坐标(x、y、z):-4、66、8,t=4.12;右额上回:MNI坐标(x、y、z):14、56、18,t=3.97]低频振幅值显著增高(P<0.05);而在双侧丘脑、左侧梭回则显著降低(P<0.05).抑郁症患者的HCL-32评分与全脑的低频振幅值的相关分析显示,HCL-32评分与双侧眶额皮质(左额中回、右额中回、右上额回)的低频振幅值呈正相关(r=0.363、0.426、0.405,均P<0.05),与左侧丘脑、左侧梭回低频振幅值呈负相关(r=-0.352,P<0.05;r=-0.468,P<0.01).结论 与不伴轻躁狂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相比,伴轻躁狂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低频振幅具有特异性,尤其表现为双侧眶额回低频振幅值增高,左侧丘脑及左侧梭回低频振幅值降低.该结果或许可以作为HCL-32筛查阳性抑郁症患者的生物学标记.
作者:杨海晨;李琳玲;彭红军;刘铁榜;秋云海;荣晗;冀二妮;毕建强;张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位于锌指蛋白804A(zinc finger protein 804A,ZNF804A)内含子2区的多态性位点rs 1344706与双相障碍及其亚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11月至2014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746例(患者组),根据DSM-Ⅳ中双相障碍诊断亚型分类,其中双相Ⅰ型患者304例(双相Ⅰ型组),双相Ⅱ型患者442例(双相Ⅱ型组).采集所有双相障碍患者和762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并提取DNA,使用SNaPshot SNP基因分型技术对其rs1344706位点进行分型.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的rs1344706位点基因型[TT:210(28.2%)与175(23.0%),TG:378 (50.7%)与399 (52.4%),GG:158(21.2%)与188 (24.7%)]及等位基因[T:798(53.5%)与749(49.1%),G:694(46.5%)与775(50.9%)]分布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18,p=0.04;x2=5.68,P=0.017),患者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OR=1.19,95%CI1.03~1.37).双相Ⅰ型组与对照组的rs 134470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57,p=0.02;x2=7.22,P=0.007),双相Ⅰ型组携带T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1.30,95%CI1.07~1.56).双相Ⅱ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1344706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双相Ⅰ型存在关联.ZNF804A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双相Ⅰ型发生的易患基因.
作者:张晨;汪作为;吴志国;洪武;陈俊;彭代辉;方贻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脑白质网络节点全局效率属性值的异同并与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对24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单相抑郁障碍组)、17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双相抑郁障碍组)以及52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利用解剖学自动标记模板将整个大脑划分为90个区域,同时对全脑进行确定性纤维追踪,基于复杂理论方法构建脑白质网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3组脑网络节点全局效率属性值的差异,并对差异脑区的全局效率属性值与临床特征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3组间全局效率属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包括左侧扣带回前部(F=10.88,P=0.00)以及右侧内侧额上回(F=14.04,P=0.00)、尾状核(F=9.53,P=0.00)、苍白球(F=12.83,P=0.00).(2)单相抑郁障碍组左侧内侧额上回(0.44±0.03与0.47±0.03,t=-3.73,P=0.02)、丘脑(0.44±0.04与0.47±0.04,t=-3.29,P=0.03)以及右侧内侧额上回(0.40±0.02与0.42±0.03,t=-3.30,P=0.03)、右侧苍白球(0.37±0.01与0.39±0.02,t=-5.07,P=0.00)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对照组下降.(3)双相抑郁障碍组左侧内侧额上回(0.43±0.03与0.47±0.03,t=-4.81,P=0.00)以及扣带回前部(0.47±0.03与0.51±0.03,t=-4.34,P=0.00)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对照组下降;而右侧尾状核(0.47±0.03与0.45±0.02,t=3.39,P=0.04)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对照组升高.(4)双相抑郁障碍组左侧扣带回前部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单相抑郁障碍组下降(t=-3.85,P=0.02);而右侧尾状核(t=3.91,P=0.03)以及苍白球(t=3.75,P=0.04)全局效率属性值较单相抑郁障碍组升高.(5)单相抑郁障碍组左侧扣带回前部全局效率属性值与焦虑躯体化因子分(r=-0.43,P=0.04)呈负相关;双相抑郁障碍组右侧内侧额上回和尾状核全局效率属性值分别与焦虑躯体化因子分(r=-0.49,P=0.04)以及阻滞因子分(r=-0.56,P=0.02)呈负相关,而右侧内侧额上回全局效率属性值与发病年龄(r=0.51,P=0.04)呈正相关.结论 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边缘以及前额叶-基底节神经环路的信息传递效率均下降;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边缘环路的信息传递效率下降,而前额叶-基底节环路信息传递效率代偿性上升.
作者:陈建淮;姚志剑;赵可;阎锐;花玲玲;贾凤南;韦秋香;卢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