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2岁.以头痛形式起病,病程2年.查体无阳性体征.CT示鞍区多发条索状钙化,部分呈囊性变且突入三脑室,双侧脑室扩张.病变大小约2cm×3cm.术前诊断颅咽管瘤.行立体定向脑室内窥镜激光囊内切除术.术中镜下见瘤内显示多个囊性变,几个囊腔互不相通,且囊内见似珊湖状钙化物.
作者:林志国;李庆国;沈红;阎志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女,35岁.因进行性突眼20余年入院.查体:右侧眼突度为40mm,呈搏动性,左侧为14mm.眼眶CT平扫见眶尖部分骨质缺损,软组织自中颅窝突入眶内,CT值23Hu;三维CT重建示蝶骨大翼及部分中颅窝骨质缺失,范围约30mm×40mm;MRI示球后有与脑脊液相同信号的囊性占位,与颅内相通,眼球前突,视神经及外直肌受压移位.
作者:李爱军;张振兴;王道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10岁.4年前开始出现左眼视力下降,全脑数字减影发现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约10mm的梭形动脉瘤.行Matas试验6个月后,交叉压迫试验显示代偿良好,实验性闭塞左侧颈内动脉后,以球囊闭塞颈内动脉.在准备放置第二枚球囊时,病人出现烦躁、言语不清,透视发现球囊意外泄漏,移位至左侧大脑中动脉根部.
作者:张友平;吴中学;刘宇清;杨新建;姜除寒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0岁.因左顶枕头皮鳞状上皮细胞癌1年入院.查体:左顶枕9.0cm×9.0cm×3.5cm不规则肿物,经活检病理证实为头皮鳞状上皮癌.
作者:邹庆贵;卢英杰;李福天;张玉斌;赵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实验研究的概况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以下四类:(1)超深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4℃~16℃.(2)深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17℃~28℃.(3)中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29℃~33℃.(4)轻低温(mild hypothermia):34℃~36℃.国内外学者又将后二者统称为亚低温[1].深低温及超深低温一般用于心胸手术,起到脑保护作用.但它们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左室收缩力下降、凝血异常、代谢免疫功能下降等严重并发症[1].
作者:林欣;只达石;张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现对我科1996年8月至1999年4月出现的5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患者进行讨论.
作者:陈永顺;甘鸿川;周强;杨向斌;明悦;王凡;饶正西;张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应用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约有三种术式:脉络丛烧灼、导水管扩张成形和为常用的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但因后者是在重要的解剖部位下丘脑底部操作,其下方又有基底动脉等重要血管,因而文献中有术后昏迷和致命性出血的报告.
作者:蔺友志;刘恩重;韩占强;王雪峰;安沂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探讨交感神经兴奋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家兔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通过伤前对动物颈交感神经进行不同干预,观察伤后脑循环和血脑屏障变化.
作者:杨利孙;易声禹;章翔;费舟;贺晓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资料与方法本组男7例,女9例,年龄23~68岁,平均45岁.垂体瘤6例,颅咽管瘤3例,脑膜瘤6例,表皮样囊肿1例.视力改变9例,内分泌异常6例,颅内压增高4例.CT或MRI检查:肿瘤直径1~6cm,平均3.8cm.
作者:李钢;曹作为;史克珊;石小峰;李监松;陈焕雄;陈晓东;林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自1990年1月至1993年7月间在我院首次行脑胶质瘤全切术或部分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63例,各项临床资料见表1.
作者:甄海宁;章翔;步星耀;张志文;付洛安;梁景文;宋少军;易声禹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中脑温(BT)、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持续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脑温、脑组织氧分压(PbtO2)探针脑白质温度、脑组织内物理性溶解的氧的压力.结果通过对10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研究分析发现:(1)在诱导低温后,直肠温度(RT)与BT的差异比正常体温时明显.(2)在重型颅脑伤后,PbtO2值降低,PbtO2<10mmHg时,可认为是脑缺氧的阈值.(3)伤后24小时内PbtO2<5mmHg预示病人预后不良.(4)脑组织氧分压测定技术可指导过度换气的应用.结论在低温状态下,RT与BT的差异加大,因此,在研究低温对脑外伤的影响时,好能直接测量脑温.脑组织氧分压监测安全可靠,是脑组织氧合程度的一种灵敏的监测方法,它可以提示预后,并且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周里钢;只达石;张赛;刘敬业;陈荷红;肖绪林;毛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同时是否存在神经细胞凋亡现象,并试图应用外源性bFGF观察其对损伤后大鼠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Marmarou's颅脑损伤装置,造成Wistar大鼠重型颅脑损伤.以TUNEL法做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以组织病理HE染色观察组织损伤程度.结果颅脑损伤后4小时,动物海马CA2-3区即出现少量凋亡细胞,伤后1、3天逐渐增多,伤后7天达峰值.外源性bFGF明显抑制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坏死、凋亡过程.结论颅脑损伤后,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同时,存在凋亡现象.海马结构bFGF基因表达不足可能是颅脑损伤后神经元坏死、凋亡的原因之一.因此脑损伤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有必要给予外源性bFGF,减少神经细胞坏死及凋亡.
作者:崔建忠;高俊玲;周云涛;田艳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百日咳菌液诱导的急性感染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和类型,并观察尼莫地平和MK-801的作用.方法测定脑组织水分含量和EB含量,Fura-2/AM测定突触体[Ca2+]i,放射性配基结合法测定NMDA受体的结合量.结果 [Ca2+]i随脑水肿时间的延长而持续进行性升高,伴随脑组织水分含量和EB含量增加.MK-801预处理和尼莫地平治疗后,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及[Ca2+]i明显下降(P<0.05).PB组与NS组相比Kd值有显著性差异,而Bmax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感染性脑水肿是混合性脑水肿,它的发生与Ca2+通道开放和NMDA受体介导的迟发性钙离子内流及BBB通透性增加密切相关.MK-801和尼莫地平通过缓解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和改善BBB的通透性,从而减轻脑水肿.
作者:陈立华;杨于嘉;刘运生;侯永宏;陶永光;曹美鸿;虞佩兰;陈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本文对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肿瘤起源和治疗作一探讨.方法对我院1981年8月以来治疗的10例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病人均行手术,其中4例行肿瘤切开取检时因大出血终止手术,1例仅行肿瘤栓塞治疗,2例肿瘤部分切除,3例肿瘤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根据手术中所见可对肿瘤能否切除作出判断.实质性成分较多的肿瘤可通过显微手术完全切除.
作者:史继新;王汉东;杭春华;潘云曦;谢(韦华);印红霞;刘承基;邬祖良;张祖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弥漫性轴突损伤(DAI)患者伤后早期轴突的超微结构变化以探索DAI的发生机理.方法对12例DAI患者的14份活体脑组织标本进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DAI患者在伤后早期可发生多方面的轴突改变,包括:(1)轴突的细胞骨架破坏;(2)轴膜改变;(3)膜性细胞器的变化;(4)髓鞘的改变;(5)轴突出现肿胀和离断,轴突近侧断端呈现球状.结论在DAI的发生中,可能有多种机理参与.推测,在受到足够强的外力作用时,一些管径较细的轴突可能会立即断裂;其它受损轴突则会出现进行性的延迟性轴突断裂.在此演化过程中,细胞骨架破坏和轴膜受损继而通透性改变可能是造成轴突局灶性轴浆转运障碍终离断的重要的因素.
作者:王汉东;段国升;谭启富;周定标;罗毅;吴波;成惠林;孙康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在完成了国产可控电解弹簧圈(吴氏可控电解弹簧圈,WEDC)性能测定的情况下,我们用国产产品栓塞颅内动脉瘤共16例,并初步总结了临床经验.方法选择动脉瘤的体-颈比例大于2,患者拒绝开颅手术并强烈要求使用国产材料的病例共16例,单独应用WEDC栓塞动脉瘤9例,与进口产品联合应用7例.结果 WEDC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完全栓塞9例,次全栓塞6例,部分栓塞1例.DSA复查2例无复发迹象.其余病例术后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作.结论 WEDC性能可靠,临床效果确实,本研究的成功明显减少了病人的治疗费用,推广后可使更多的动脉瘤患者受益.
作者:吴中学;孙永权;王忠诚;杨新建;张友平;李佑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临床特性与Ki-67、PCNA增殖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听神经瘤,计算其生长速率,Ki-67、PC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肿瘤增殖,Spearman等级相关回归分析年生长率与Ki-67、PCNA增殖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患者病程、肿瘤生长指数与增殖指数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复发肿瘤的增殖指数显著高于非复发肿瘤,囊性肿瘤的增殖指数显著低于非囊性肿瘤,肿瘤直径>3.5cm的增殖指数显著高于≤3.5cm者.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肿瘤增殖指数越高,肿瘤生长越快,肿瘤直径>3.5cm的肿瘤更易增殖.
作者:罗其中;卞留贯;沈建康;邱永明;王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轴索内Ca2+超载及Ca2+拮抗剂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14只,分损伤组、用药组(伤后立即静注尼莫通)、对照组.用自制头颅瞬间侧向旋转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伤后2~24小时取延髓组织,行Ca2+电镜细胞化学处理(草酸钾-焦锑酸钾法)和观察.结果 (1)损伤组神经轴索髓鞘板层断裂、间隙扩大,轴膜与髓鞘脱离,细胞器边聚,轴浆空泡形成,线粒体稀少.受损髓鞘内有大量细小钙颗粒,髓鞘损害程度与钙颗粒数量呈正相关;伤后晚期轴浆内可见粗大钙颗粒.神经元胞体及血管内皮细胞空泡化,也有钙颗粒沉着,内皮细胞管腔面出现微绒毛.(2)用药组轴索髓鞘损伤趋于局部,线粒体数量、形态、分布近于正常,髓鞘及轴浆钙颗粒罕见,神经元胞体及血管内皮细胞空泡变明显减轻.结论 DAI中轴索存在Ca2+超载,这是导致DAI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Ca2+拮抗剂尼莫通可改善DAI.
作者:贺晓生;易声禹;章翔;费舟;张剑宁;梁景文;杨利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神经内窥镜始于20世纪初,如Dendy、Mixter、Pufman、Scerff等都曾用神经内窥镜处理脑积水,施行脉胳丛烧灼,第三脑室造瘘等,但在很长时间内该项技术都难以被神经外科医生广泛的接受,其技术发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适合于神经外科的内窥镜仪器,仪器的直径过大,光照度差,缺乏灵活性等是致命的弱点.
作者:王忠诚;张亚卓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侵袭内窥镜神经外科的手术技术方法.方法应用单纯内窥镜手术(EN),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EAM),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ECM),并结合立体定向、激光等技术,治疗各种神经外科疾病84例.其中各类颅内囊肿33例,脑囊虫6例,脑积水16例,颅内肿瘤15例,颅内血肿8例,立体定向和姑息性手术6例.结果对颅内囊肿应用EN治疗21例,ECM10例,EAM2例,其中30例术前症状改善;颅内肿瘤用EN切除1例(1.5cm直径),ECM全切5例,EAM全切9例,其中13例症状缓解,1例无变化;6例脑囊虫均用EN摘除,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其余30例(脑积水、活检、血肿、肿瘤姑息手术)均行EN手术,26例改善症状.84例中有4例出现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和一过性心肺功能异常.结论 (1)神经内窥镜对颅内囊性病变、脑室内病灶、脑积水、脑囊虫和颅内深在的小病灶有独到的价值.(2)神经内窥镜对显微外科手术有辅助作用,可以提高手术质量.(3)神经内窥镜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可减少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张亚卓;王忠诚;高鲜红;朱安林;刘丕楠;庄言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为神经内窥镜-锁孔手术提供脑干腹侧方解剖间隙解剖参数.方法用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漂白干颅骨20例,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斜坡长44.9mm,窄处为鞍背,鞍背宽18.1mm;宽处是两侧舌下神经管之间,为27.3mm;(2)脑干腹侧方解剖结构复杂,颅神经从Ⅲ~Ⅻ,共十对颅神经,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枝,脑干的中脑、脑桥、延髓,及相关的幕下脑池,如脚间池、桥脑前池、延髓前池、环池、小脑桥脑脚池、小脑延髓外侧池等.结论这些测量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参数.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不损伤重要结构.
作者:江涛;于春江;张亚卓;王忠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导水管狭窄性梗阻性脑积水的新方法.方法经侧脑室-室间孔-三脑室置入神经内窥镜,于三脑室底与脚间池之间造一瘘孔.结果 9例近期疗效好,前囟张力正常,2例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神经内窥镜下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微创手术.
作者:詹升全;林志俊;李昭杰;许作奎;李贵福;蔡杏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的局部解剖有更全面的了解,探讨内窥镜与手术显微镜结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对23例颅内动脉瘤病人,26个颅内动脉瘤应用内窥镜辅助手术显微镜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应用手术显微镜初步显露动脉瘤后,置入硬性神经内窥镜了解动脉瘤颈及周围结构的局部解剖,动脉瘤夹闭后再次用内窥镜了解夹闭情况.结果术后19例恢复良好.2例后循环动脉瘤及1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出现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脑积水,另1例多发动脉瘤术后由于血管痉挛脑缺血出现右侧肢体不完全性瘫痪.术后并发症与应用神经内窥镜无关.结论应用硬性神经内窥镜辅助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可明显增加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可视范围,使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有明显提高.
作者:王智;肖玉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应用神经内窥镜治疗病人的结果.方法对4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指征、方法和并发症等.结果本组除一例侧裂蛛网膜囊肿外,治疗均有效.本组无死亡、颅内出血或感染病例.并发症常见的为术后发热,其次为颅内积气.其中有一例动眼神经一过性麻痹.结论神经内窥镜是一种治疗颅内某些囊性病变和颅内血肿的有效而安全的微侵袭技术,要求适当选择适应证和掌握神经内窥镜手术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作者:刘恩重;韩占强;蔺友志;李俊石;王宁;张相彤;随立森;王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为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内窥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提供帮助.方法采用解剖尸头直接观察和内窥镜下测量距离,结合活体的CT、MRI图像上观察及测量的方法,对15例30侧尸头、100侧CT片和100例MRI片的手术入路相关解剖学特点和解剖距离进行研究.结果全鞍型蝶窦占82%,29%合并枕骨气化,蝶上筛房出现率为11%;前鼻棘至蝶窦口的距离为60.39±5.38mm;前鼻棘至鞍底距离为75.47±6.36mm;视神经管多位于蝶窦口侧上方、蝶筛交界处,蝶窦口至视神经管的短距离为11.09±1.48mm.颈内动脉多位于蝶窦口的后外上方,蝶窦口至颈内动脉的短距离为17.14±1.63mm.结论内窥镜技术适合于经鼻腔蝶窦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结构的认识及熟练的窥镜手术操作技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刘丕楠;张亚卓;艾林;何乐;于锐才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