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及斜坡区肿瘤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宣武医院1998年至2004年86例该区域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患者中,术后脑干损伤3例(2例死亡),小脑肿胀导致脑疝死亡1例,瘤腔血肿2例,后组颅神经损伤19例(10d内症状减轻8例).结论手术者预测不同肿瘤患者可能出现局部解剖关系的变化和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结合手术中的具体情况,运用良好的手术技巧,这一区域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可以减少的.
作者:徐庚;叶明;凌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神经麻醉学技术的发展,小脑幕脑膜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明显下降.Hamit[2]认为,小脑幕巨大跨幕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瘤体横跨小脑幕、瘤径≥3cm的颅底肿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改良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15例该部位脑膜瘤,总结当小脑幕脑膜瘤包裹重要神经血管时的临床表现、诊断、显微外科技术技巧和并发症.统计结果显示提示该入路可以提供安全的解剖暴露,手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廉治刚;孙旭;王树刚;张斌;许勇;徐英辉;刘荣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离断颧弓的断端间距约30mm,颅板外缘至颧骨前后根夹角处距离约25mm,前后根交点与中颅窝底的夹角为-0.03±2.83(-5.0~4.0)°.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颞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14.76mm相当.海绵窦中段的截面、视神经管和眶上裂的解剖关系相对固定.结论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适用于海绵窦-眶尖区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非常理想,应根据手术需要酌情采用.
作者:杨军;于春江;王忠诚;贾旺;吕明;高秀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性,21岁.受伤当日骑摩托车撞上前方停靠修理的载钢筋车,被钢筋从下颌正中刺入,穿透口腔、上腭、上颌窦、眶尖筛窦,突破颅底进入颅内约6cm.检查见钢筋自下颌穿入,体外留有大约20cm长,神志清、右眼肿胀瘀血、球结膜充血水肿、右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应均消失、左眼光反应正常、生命征尚稳定.
作者:黄延林;张俊卿;李忠林;杨海斌;邓志鸿;田新华;孙谨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 16岁.因车祸造成颞骨、颅底、锁骨等多处骨折入院.手术后第3天出现高热,抽取脑脊液进行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常规检查显示:外观微混,无凝块,白细胞计数100×106/L,分类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潘氏试验阳性.
作者:姜梅杰;魏绪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29岁.因头晕、头痛2个月,加重2周入院.既往2年前因胸壁结核行手术治疗,十年前因结核性腹膜炎肠梗阻行手术治疗.查体:指鼻试验欠稳准,轮替试验欠协调,Romberg征阳性.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强,左上肺见索条状及片状高密度影,左侧肋隔角变钝,胸膜增厚.
作者:高宇飞;赵兴利;赵丛海;王哲;郭旭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女,22岁.因左耳耳鸣、听力下降伴头晕4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左耳听力下降,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肢体深、浅感觉均正常.头颅MRI检查发现:左侧桥小脑角及枕大孔区可见一多囊实性占位,大小约4.5cm×4.5cm×4.0cm,T1、T2加权均呈等高混杂信号,四脑室明显受压,增强扫描为实质性部分轻度增强,囊性部分无增强.
作者:许峰峰;刘信龙;徐正平;于佶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女,21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半小时入院.查体:神志呈浅昏迷状态,左额颞部头皮一裂口长达12cm,深达颅骨,见颅骨骨折.头颅CT平扫示左额颞部硬脑膜外血肿,额颞骨骨折.术中见头皮裂口起自左颧弓上方,呈不规则延向额顶部,额颞骨呈凹陷性粉碎状并延向颅中窝底.
作者:苏接续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 13岁.入院前8年因感冒后出现发热,左上睑下垂,不伴视物模糊、视物重影、头痛、呕吐及肢体活动受限,经抗感染治疗后恢复.随后反复出现左上睑下垂,均经抗感染治疗后恢复.入院前1周出现左上睑下垂,同时伴左眼球固定,视物重影及头痛.1d前出现头痛加重、恶心无呕吐,头CT示左颞占位.查体:左上睑下垂,左眼球固定,左瞳孔6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作者:李其林;侯敏;贾映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并占其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临床上髓母细胞瘤表现为不良的生物学行为,患者的预后很差[1].
作者:殷晓璐;朱建善;张忠德;许碧瑜;吴浩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大鼠脑皮质神经元离心损伤模型,观察离心损伤后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和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变化.方法把培养神经元的六孔培养板的孔内,置入与孔大小相当的200目钢网,并在钢网上放置6g重物,通过变速离心培养板,造成神经元损伤的作用.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损伤后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并测量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变化.结果光镜可见神经元破碎、轴索肿胀、轴索球、轴索部分崩解.电镜可见细胞骨架发生变化.从神经元损伤15min后,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增高.损伤组LDH升高有两个时相,第一峰在30min出现,第二峰在72h出现,损伤后30min,24h,48h,72h,损伤组与对照组同时间相比,LDH含量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峰值可能是原发性损伤造成的细胞膜破损,LDH释放量升高引起的,第二峰值可能是继发性损伤导致细胞膜破损,LDH漏出所引起的.结论实验建立的神经元损伤模型操作简便,能较好地模拟脑外伤.
作者:程化坤;王丽虹;李波;刘恩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糖蛋白,主要产生于胎儿肝脏和成人的肾脏,刺激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但近研究表明,EPO是一种多功能营养因子及神经保护因子,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作用,能保护大脑在缺血、缺氧和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神经元损伤,是一个新的有发展前景的神经保护剂[1].近来几项研究发现[2-4],EPO对脊髓损伤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采用急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给予外源性EPO,研究脊髓损伤后EPO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为探索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也为EPO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岩松;姚猛;刘庆鹏;董大明;孙崇毅;姜永庆;孙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以Fas配体转基因小鼠的胚胎海马神经细胞作为供体,异种移植治疗大鼠癫痫模型,研究Fas-配体表达对异种神经组织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脑室注射海人酸损伤海马CA3区建立癫痫模型.转基因小鼠胚胎15d的海马组织移植到癫痫大鼠的双侧海马区.大鼠-大鼠同种移植组和野生型小鼠-大鼠异种移植组及生理盐水移植组作为对照.在移植后8周进行三等分臂迷宫和跳台实验检测癫痫模型的行为改善情况.结果RT-PCR检测移植的神经细胞中有人Fas配体的表达.转基因移植组与移植前相比有显著地改善(P<0.01),异种移植及生理盐水组行为学无改善,转基因移植组与异种移植及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著地改善(P<0.01),但没有同种移植恢复的效果好.结论Fas配体的表达可以抑制或延缓宿主脑内对异种神经细胞的排斥反应.
作者:杨立业;包大士;刘相名;赵文娟;惠国桢;郭礼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Tamoxifen单独或联合端粒酶反义RNA(hTR)治疗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Tamoxifen单独或联合hTR反义cDNA作用于人胶质瘤细胞系TJ905细胞,用MTT法、TRAP法、TUNEL法、免疫组化法等检测效果.结果Tamoxifen、反义hTR治疗都能抑制TJ905细胞生长,7d后细胞生存率分别为38.6%(TAM浓度为15mM)、52.8%,以二者联合应用抑制作用强,细胞生存率为20.6%;凋亡指数明显增加,胶质瘤细胞内端粒酶活性、PKC和IGF-1的表达被抑制.结论hTR反义治疗联合Tamoxifen能通过抑制PKC和IGF-1表达增强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尤永平;浦佩玉;黄强;王春燕;王广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一、材料和方法取P0~P3(postnatal,P)天大鼠,分离大脑皮层,获得较纯的Ast供实验用.参考Aoshiba(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2:695)制成体外Ast损伤模型.培养细胞的Vim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SABC法.
作者:林江凯;蔡文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一、方法与结果1.颅骨厚度:测量范围为人字缝尖下方3~5cm处至额骨角突的水平连线范围内的颅骨,共取左右各6个测量点:人字缝后1cm、人字缝前1cm、颞骨鳞部、额骨角突上方、额骨中线旁开2cm、枕部矢旁2cm点等.结果显示颅骨薄处在顶结节-额骨角突之间.
作者:尹绍雅;常祥平;焦德让;王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一、临床资料与结果1.一般资料: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1~63岁,平均年龄在33.5岁.颅骨缺损面积在5.0cm×6.0cm~10.0cm×12.0cm之间.缺损部位:双额部12例、颞部5例、额颞部12例、顶枕部2例.
作者:回树新;员伟强;李光春;王兵;李海军;路其勇;尹绍雅;张延铭;苏晨芳;王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12例.40岁以下2例,41岁~50岁6例,51岁~60岁18例,61岁以上5例,平均年龄52.8岁,均有高血压病史.
作者:李英杰;宁刚;王键铭;李勤朴;张民;于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伤后30min、1h、6h、24h、48h、168h等7组.2.研究方法:采用改进后Feeney's自由落体装置造成大鼠脑创伤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大鼠颅脑损伤后于相应观测时间点进行镧醛固定液灌注,取大鼠损伤区组织块,对照组取材部位同脑创伤,电镜观察血脑屏障变化.大鼠颅脑损伤后于相应观测时间点采用含有4%多聚甲醛的磷酸缓冲液原位灌注固定,取损伤区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作者:姜大宇;董克辛;曲波;仇波;刘志超;姚轶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自1985年2月创刊,到2005年12月的21年间,共发表文章4018篇,作者分布35个中国大陆、香港和海外地区.文章的水平基本代表了我国神经外科的真实学术水平,是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发表文章和阅读的重要的神经外科专业杂志,得到了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的大力支持,他们认真撰写文章,积极投稿.现将杂志创刊以来所有发表文章(以第一作者计算)进行分析和总结.
作者:陈玉平;刘岩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掌握我国神经外科方面的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迅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掌握其学科发展动向;同时使图书信息部门在选购这方面的文献时,既不减少有效信息,又能尽量节约经费,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引用的中文期刊文献进行了初步调查,从中找出该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供广大读者和图书信息部门参阅.
作者:刘宁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脑动静脉畸形(AVM)DSA造影特点与出血因素的研究,为判断出血的危险性及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80例(其中颅内出血49例)进行分析,了解脑AVM畸形团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的类型、引流静脉数目及路径、AVM合并动脉瘤等因素与脑出血的关系.结果脑AVM中、小型畸形团出血危险性高于大型;脑深部基底节和后颅凹的AVM出血的危险性比大脑皮层的AVM大;脑穿支供血动脉和椎动脉供血的AVM出血危险性大;脑AVM引流静脉数越少出血的危险性越高,而引流静脉路径与出血无明显关系;脑AVM合并动脉瘤易出血.结论脑AVM出血与血管构筑因素有关,根据血管不同构筑因素,判断脑AVM出血的可能性,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贺红卫;庞琦;王志刚;司志超;赵光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出血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患弥漫性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合并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内出血者,采用经颈动脉和椎动脉内间断溶栓和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溶栓5-10d;同时辅以全身抗凝治疗2年.结果治疗后经脑CT复查证实,15例颅内出血在1周内得以控制,1个月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血肿均完全吸收.颅内压在治疗2周后,基本稳定在280mmH2O以下.2例颅内出血严重,于治疗3d后死亡.结论同时应用血管内溶栓和全身抗凝是治疗合并蛛网膜下腔和脑内出血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的较为可靠和安全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宝民;李生;曹向宇;王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16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d内早期治疗,效果满意.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68例,男59例,女109例,年龄15~78岁,平均46岁.临床表现:均为突发性头疼,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短暂意识丧失58例,浅昏迷36例,深昏迷18例,无意识障碍56例.Hunt-Hess分级:Ⅱ级56例,Ⅲ级70例,Ⅳ级36例,Ⅴ级6例.动眼神经麻痹24例,肢体轻度偏瘫8例.168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治疗时间1d内45例,2d内56例,3d内67例.
作者:余泽;马廉亭;束枫;胡军民;潘力;杨铭;李俊;张新元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成像和血管造影影像学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经过.结果影像特点为MR内膜瓣与壁间血肿,DSA珠线征、双腔征等.12例支架治疗中4例单纯支架后造影复查不显影,8例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7例造影复查不显影;6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造影复查不显影,全部病人临床随访症状消失.15例DSA复查随访,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无复发.结论DSA及MR检查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诊断价值;血管内治疗如支架技术(单纯置入或联合弹簧圈栓塞)以及载瘤动脉闭塞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刘爱华;吴中学;李佑祥;姜除寒;杨新健;张友平;张静波;姜鹏;王忠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早在1938年美国首先建立有别于一般神经外科学会或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的美国神经外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ical Surgery),对美国神经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1982年在纽约举行的美国神经外科学院会议上,参会的德国神经外科Hans Pia教授与德国、日本等国的教授进行了讨论,Pia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脑神经外科佐野圭司教授共同倡导建立欧亚神经外科学院.
作者:杨树源;杨学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