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对脑重要功能区的胶质瘤,既要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又要尽可能的保留功能,一直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问题.近4年来作者共收治42例此类病人,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贺;杨廷舰;刘冰;刘伟;王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切除的神经功能保护

    目的探讨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经显微手术切除后神经功能保护情况.方法对42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统计相邻各组颅神经的保留情况.结果42例中行SimpsonⅠ切除11例,SimpsonⅡ切除23例,近全切除8例,肿瘤全切除率81%.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5%,功能保留率为81%,听力保留率71%,听力改善率19%.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是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保留神经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全切除肿瘤.

    作者:吴哲褒;吴近森;郑伟明;鲁祥和;诸葛启钏;于春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骨骨瘤临床分类和手术方法的探讨

    本文对1995年至今在我院手术治疗后诊断为颅骨骨瘤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进行归纳,并结合国内外的有关报道,探讨颅骨骨瘤临床分类和手术方法,以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结果如下:

    作者:熊南翔;赵洪洋;张方成;赵甲山;陈政良;朱贤立;林洪;林宁;聂世斌;林敏华;徐卫明;赵沃华;项伟;周迎春;姚东晓;姜晓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本文对在2000年6月至2004年6月间采用显微外科治疗的11例天幕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了天幕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选择和并发症预防.

    作者:李世亭;潘庆刚;海舰;刘宁涛;沈峰;刘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内迷走神经血管压迫和减压对血压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近20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搏动性的血管压迫左侧迷走神经和延髓的腹外侧能够引起高血压,并在临床、影像学、尸检和动物实验等方面予以部分的证实,从而认为它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1-6].

    作者:孙克华;卢亦成;傅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先天性脑穿通畸形手术治疗的探讨

    脑穿通畸形又称脑穿通性囊肿,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积水,在儿童中多见.我院自1981年3月至2003年10月来共收治先天性脑穿通畸形患者22例,其中21例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谦学;吴立权;陈治标;晏炳元;刘仁忠;徐海涛;王军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侵犯前中颅窝的骨化纤维瘤

    回顾1998年7月-2004年8月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经颅眶入路手术切除的18例侵犯前中颅窝的骨化纤维瘤.

    作者:张天明;傅继弟;邱锷;刘浩成;李永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

    我科自1996年以来,收治直径>3cm的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病人40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及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永顺;甘鸿川;曹楚南;明悦;潘政;张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脑局部孤立离断术治疗难治性癫痫

    目的探讨脑局部孤立离断术的患者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段及手术疗效.方法分析6名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对患者的评估手段、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名患者中,随访9-15个月,5名发作消失,达到Engel Ⅰ级治疗,1名患者发作得到有效控制,发作频率减少90%以上.1例患者出现头皮下积液,术后2个月复查时,头皮下积液完全消失.结论在手术适应证的要求下,综合多种术前评估方法,尤其是脑功能的准确测定可以使脑局部孤立离断术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

    作者:张华;高国栋;姚庆和;高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颅内外沟通巨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患儿男,3岁.因发现右颧部隆起、右眼斜视、口角向右歪斜半月余于2005年7月8日入院.体格检查:右侧眼睑下垂,眼裂闭合不张,眼球外展及上视受限,右颧部隆起,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鼻唇沟变浅.头颅MRI提示:右颞下窝、中颅窝、桥小脑角不规则肿瘤信号,呈长T1W1,等或稍长T2W1信号,强化不均匀,大小约3.9cm×3.8cm×6.0cm,口咽部、下直肌、眼眶、上颌窦、颞叶、右桥脑受压.入院诊断:颅内外沟通巨大占位病变.

    作者:杨帅;王玉宝;王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脑膜瘤合并半胸椎畸形一例报告

    患儿男性,5岁.出生后发现前囟门处一肿物,随年龄渐生长.以脑膜瘤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额顶中部一3cm×4cm大的肿物,质韧、边界清楚、较固定、无压痛.脊柱左侧弯曲,以胸椎明显.CT检查示:矢状窦左旁一约2cm×2cm×3cm等密度影,局部无骨质破坏.

    作者:李学芝;李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枢神经细胞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CNC)是一种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982年首次由Hasson等报道,1993年WHO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分类中正式将其列为起源于神经元的肿瘤.

    作者:陈刚;王忠诚;迟广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黄体酮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的炎症反应是导致继发性脑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TBI发生后早期,即有大量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免疫细胞的激活.免疫细胞的激活,反过来又会导致自由基和更多的炎症介质释放.无论这种炎症级联反应由何种因素启动,对炎症反应的抑制都可以减轻脑水肿,减少神经元的死亡或胶质增生[1].

    作者:潘德生;刘伟国;杨小锋;郑学胜;罗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应用差异显示技术克隆脑脓肿早期表达上调的新基因

    本研究以大鼠脑脓肿模型为基础,利用mRNA荧光差异显示技术,比较正常组、对照组和脑脓肿组脑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差异,以寻找脑脓肿发病的早期相关基因.

    作者:胡震;杨树源;张建宁;杨新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脑胶质瘤标本库的初步建立及应用价值

    目的初步建立脑胶质瘤标本库,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对脑胶质瘤患者进行手术前采静脉血,提取的基因组DNA保存在4℃冰箱内.在肿瘤切除术中,获取部分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和正常脑组织标本,保存在液氮中.收集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后剩余的肿瘤组织,制作成石蜡标本保存.在患者术后1年开始对其进行随访.采用生物芯片技术,对与胶质瘤一些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全血中提取的基因组DNA和冻存的肿瘤组织标本中提取的总RNA其OD260/280比值都在1.7~2.1之间,能够满足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需要.结论初步建立的脑胶质瘤标本库能够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标本和相关资料来源.

    作者:孙彦辉;李庆国;王忠诚;张亚卓;王红云;孙梅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Sr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应用Src抑制剂PP2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鼠SAH模型,造模后第1天至第5天腹腔注射10mmol/L Src抑制剂PP2 0.1ml,对照组注射等体积DMSO.第5天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直径.Westernblot检测基底动脉Src、Ras、MAPK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基底动脉IL-1β、IL-6 mRNA表达.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成功制作SAH模型,基底动脉发生了明显血管痉挛.SAH组基底动脉Src、Ras、MAPK表达显著增高,IL-1β、IL-6细胞因子mRNA表达增加.应用PP2后血管痉挛减轻,基底动脉Src、Ras、MAPK表达下降,IL-1β、IL-6 mRNA表达减少.结论Src与SAH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有关.Src抑制剂PP2能够缓解脑血管痉挛,其机制一部分通过MAPK信号通路起作用,另外可能通过减少IL-1β、IL-6等细胞因子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起作用,针对该信号通路可能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有效.

    作者:高成;刘相轸;刘巍;赵振环;陈会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移植人羊膜细胞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大鼠TBI后脑内移植人羊膜细胞(HACs)对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HACs经分离、Hoechst33342标记后重悬调整细胞浓度为105/μl;采用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法打击大鼠脑皮层后肢运动区域,损伤后24h经微量注射器和立体定向仪将Hoechst33342标记的HACs10μl分别移植于挫伤灶中心和挫伤灶边缘;在TBI后的28d内采用钉板平衡木行走测试大鼠运动功能变化,运动功能检测结束后取出脑组织行组织学检测.结果治疗组滑落脚步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移植的HACs呈蓝色荧光;部分移植HACs可见MAp-2阳性表达.结论移植HACs使大鼠TBI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卢奕;惠国桢;吴智远;郭礼和;暨荀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施万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PLGA支架中共培养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扫描电镜观察施万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生物可降解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oly(1actide-co-glycolide acid),PLGA)支架中的生长状态,探讨施万细胞、神经干细胞与PLGA取向支架的细胞亲和性.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待细胞生长良好,移植接种至PLGA支架上,培养9d后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施万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在PLGA支架表面贴附,形态正常,生长良好.迁出神经球的神经干细胞分化成多种形态的细胞紧贴PLGA表面,部分细胞形态类似神经细胞.结论施万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PLGA支架中生长良好,PLGA对施万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亲和性.

    作者:李德志;万虹;扬飞;历俊华;陈刚;屈雪;孙异临;王身国;王忠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锥颅置管治疗硬膜外血肿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100例,女12例,年龄9~71岁,平均40岁,均有明确外伤史.GCS评分6~15分.CT示血肿均位于1侧,血肿量20~85ml,均有占位效应.颅骨骨折81例,粉碎骨折22例,无凹陷.

    作者:吕雪丰;于昌玉;马德旺;王志刚;董凤龙;赵凤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脊髓空洞症合并夏科氏关节六例分析

    脊髓空洞症合并夏科氏关节临床上较为罕见,作者1993-2002年诊治6例,现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本组男3例,女3例;年龄32~66岁,平均43岁;MRI提示6例均合并脊髓空洞症,范围C1~T8,其中4例亦合并Chlari畸形,术中见小脑扁桃体下降至枕骨大孔以下,行后颅窝减压硬膜扩大成型术治疗,另1例行空洞穿刺减压术,1例骨科保守治疗;6例均有关节肿胀、患区痛温觉减退,X光片见关节畸形破坏,1例患区见明显烫伤瘢痕(痛温觉丧失,热疗时所致);1例有前臂及大小鱼际肌肉萎缩;1例右肩关节轻微外伤后致右肱骨上端粉碎性骨折;4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正常;2例肩关节活动稍收限;1例仅见脊髓空洞,行脊髓空洞穿刺术.

    作者:孟宁;李振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

    一、资料与方法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60.7岁.脑血管造影发现与症状相关的动脉闭塞后插入微导管,其尖端贴近血栓,注入尿激酶25万U(稀释到1万U/ml,1ml/min).造影未通则用微导丝向远端推进,机械性粉碎血栓,沿微导丝跟进微导管,经微导管手推造影证实穿过血栓后,注入尿激酶10万U,再将微导管退回血栓内,注入尿激酶5万U,后将微导管撤回到血栓近端,行血管造影.

    作者:贾继明;林贵军;刘宗明;高峰;胡世文;刘爱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对可卡因成瘾大鼠戒除毒瘾的初步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及手术:采用普通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6组.A组:对照组;B组:成瘾组(假毁损组);C组:成瘾大鼠毁损伏核组;D组:成瘾大鼠毁损海马组;E组:成瘾大鼠毁损扣带回组;F组:成瘾大鼠毁损伏核、海马、扣带回组.成瘾大鼠每天接受皮下注射溶解于0.2ml生理盐水的盐酸可卡因15mg/kg,持续90d.

    作者:王忠;杨天明;郝成仁;苏宁;冯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青年医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成为一名好的青年医师是每一个青年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心愿,路在自己脚下,只有在知识的海洋里拼搏,勇于攀登医学高峰,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为患者服务的临床工作中,年轻医师才能成为德艺双馨的好医生.

    作者:李新钢;郭媛;王东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

    目的探讨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Onyx液体栓塞剂栓塞24例脑动静脉畸形,并对血管内治疗效果和手术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经过26次Onyx栓塞操作.畸形血管团完全栓塞5例,70%以上栓塞11例,70%以下栓塞8例.并发症情况:术后出血1例,未能撤出微导管而留置体内2例.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允许术者长时间缓慢注射,在掌握一定的推注技巧和控制返流技术后,可以显著提高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的效果.

    作者:李佑祥;吴中学;姜鹏;张静波;姜除寒;吕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微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探讨(附五例报告)

    2001年2月至2005年6月作者共栓塞微型颅内动脉瘤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佳;宗义云;李尚勇;崔延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应用钨丝弹簧圈栓塞后在体内溶解现象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检测钨丝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前后30例病人血钨浓度以证实其在体内的溶解和吸收现象以及吸收与再通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应用钨丝弹簧圈栓塞的30例病人进行调查.动静脉畸形(AVM)1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6例,动静脉瘘(AVF)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2例,动脉瘤3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留取非抗凝血5ml并进行高速离心,取血清应用电感耦连等质子光谱仪(ICP-MS)经双盲法测定血钨浓度并进行自身配对统计学处理.对栓塞后的病人全部检查其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结果栓塞后血钨浓度明显升高(P<0.01).虽然血钨浓度明显升高,但病人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无异常.结论钨丝弹簧圈栓塞后在体内存在溶解和吸收现象,但金属钨对人体并不产生毒性.弹簧圈吸收后,动脉瘤不会复发,但AVM肯定复发.

    作者:肖福顺;吴中学;宋家仁;孙涛;李牧;王金环;王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治疗的探讨

    目的探讨栓塞治疗复发及难治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中的5例,3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和2例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结果2例球囊栓塞后复发再次调整球囊型号或增加球囊而完全闭塞瘘口,1例球囊栓塞后复发以微弹簧圈填塞小瘘口,1例经动脉途径失败而经静脉途径填塞弹簧圈使瘘口闭塞,1例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因瘘口巨大应用4枚球囊仍有较大瘘口残余而经BOT实验后将同侧颈内动脉及瘘口闭合而使之临床治愈.结论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后复发,瘘口过大、过小、动脉途径治疗困难等情况应用不同材料及治疗途径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喻博;刁宏宇;王成林;桑猛;吴中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