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在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PCNSL)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其中26例经常规放疗+化疗治疗,30例经全脑放疗+SRT+化疗治疗.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全脑放疗+SRT+化疗组在治疗疗效、治疗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均好于常规放疗+化疗组.结论 SRT是治疗PCNSL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也是PCNSL联合治疗中有效的手段之一.
作者:张春智;姜炜;郭阳;从征;张文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序贯尼莫司汀(nimustine,ACNU)和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联合化疗治疗28例恶性胶质瘤.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韩波;李瑛;潘慧莹;钱茂森;杨丽姝;林志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生率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即便采取手术切除、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仍预后不良[1].近年来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存在多种凋亡基因异常,提示胶质瘤细胞存在凋亡通路功能异常,研究有关凋亡的变化可能为探讨胶质瘤的发生提供线索[2-4].
作者:吕涛;关俊宏;王运杰;姚长义;公茂青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整合素(Integrin,INT)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都是与细胞信号传导有关的细胞因子,与肿瘤细胞的粘附、迁移及肿瘤血管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对其研究都集中在蛋白水平,本研究从分子水平,利用RT-PCR方法观察正常脑组织和不同恶性程度的胶质瘤组织中INTαν、INTβ3和bFCF的基因表达情况,意在为胶质瘤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晓谦;慕璐岩;董白晶;王雪峰;王策;李晖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电解质紊乱是神经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尤其好发于颅咽管瘤术后或严重颅脑外伤术后.其发生的原因包括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脑耗盐综合征或者补液过多.病人电解质严重紊乱易并发脑桥中央脱髓鞘,但神经外科手术后严重低钠,补钠后出现基底节尾状核、壳核的脱髓鞘却不常见.我们治疗了2例术后严重低钠血症的病例,患者均在快速补钠后出现尾状核、壳核脱髓鞘变.本文对该病变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其预后进行探讨.
作者:李强;牛焕江;张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5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621例行血管内治疗、889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7例行保守(未)治疗.结果 血管内治疗组术后恢复良好589例,功能障碍22例,死亡10例;显微外科手术组恢复良好796例,功能障碍61例,死亡32例.结论 应根据动脉瘤不同位置、形态、动脉瘤大小、临床分级、动脉瘤是否合并血栓、钙化、狭窄、是否累及穿支或分支血管、动脉瘤单发和多发及医生经验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法.
作者:梁国标;魏学忠;薛洪利;李志清;朱刚;冯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5例颅内表皮样囊肿和成熟畸胎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 5例患者病变均位于蝶鞍区,1例为外伤导致破裂,4例为自发破裂,主要症状是头痛和癫痫,影像学上可见特征性的脂性溢出物,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的T1高信号颗粒,在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手术后症状均消失.结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破裂具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磁共振成像的T1加权像和脂肪抑制成像对诊断有价值,手术治疗可切除病变、缓解症状,预后良好.
作者:张喜安;漆松涛;张嘉林;方陆雄;彭林;潘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5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90%者53例,其余5例血肿清除<80%.术后存活50例,死亡8例.在存活的50例中,术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13例,中残18例,重残1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对脑组织损伤小、血肿清除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作者:李家亮;刘文祥;李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例1 男,59岁.因突发头痛,呕吐及右侧肢体偏瘫来我院.查体:神清,右上下肢肌力Ⅳ+级,右侧Babinski征(一),既往无明确的高血压病史.该患3个月前曾因头痛,右肢体偏瘫于当地医院就诊,头颅CT示左颞顶叶颅内血肿(图1a),血肿量约30mt,瘤周伴有较明显的水肿带,中线明显偏移.于当地医院行左颞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作者:许瑞雪;刘荣耀;徐英辉;刘军;李忠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mma,AN)临床治疗已进入功能保全时代.AN显微手术的听力保护或围手术期听力的丧失是多因素的,依赖于内听动脉、内耳结构和蜗神经的完整与功能正常.因此,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种因素均可造成听力丧失.
作者:韩林;李龄;赵雅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一种新的、简便的、比较精细的大鼠脑缺血模型的行为学评分方法--隧道法.方法 用改良的大脑中动脉结扎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TTC染色验证模型制作的有效性,缺血后2d、1周、2周、4周,分别用5分法和隧道法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并测量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结果 TTC染色显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皮层梗死灶.5分法只能反映是否存在皮层损伤,但不能反映脑缺血后自发恢复的细微神经功能变化.隧道法双前肢和双后肢评分之和的峰值出现在缺血后2d和1周,1周后下降;双前肢和双后肢评分之差的高峰出现在缺血后1周,1周后下降.体感诱发电位显示术后缺血侧肢体的波形消失,缺血2周后有波幅恢复的趋势,潜伏期大于对照组;而运动诱发电位却显示反常的现象,即缺血侧的波幅反而高于未缺血侧,而潜伏期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隧道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精确的评价大鼠脑缺血神经功能的方法,可以用于大鼠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崇然;安沂华;刘淑玲;夏雷;李晋;张涵;黄华;王忠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脑保护时间窗与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0h、1h、3h和6h将NGF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再灌注72h观察神经功能、梗死体积、灶周凋亡率和Caspase-3表达.结果 再灌注0h、1h和3 h灶周给予NGF,梗死体积分别较对照组下降50.1%、42.5%和35.2%,相应的灶周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明显下降,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用药越早越明显;再灌注6h给药,则无明显作用.相关分析显示梗死体积变化与Caspase-3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NGF脑保护治疗时间窗与Caspase-3表达相关,抑制Caspase-3表达可能是NGF介导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冀萍;刘新峰;刘怀军;刘瑞春;李春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负载脊髓匀浆蛋白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hpDCs)对小鼠脊髓损伤的促修复作用.方法 通过局部或腹腔注射hpDCs,并设立对照,利用BBB功能评分及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其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和局部病变范围、空洞大小、胶质瘢痕厚度等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 注射后第84天,腹腔注射hpDCs组BBB评分为16.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腹腔或局部注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pDCs可延长Nestin表达时间,缩小损伤区范围、空洞面积、胶质瘢痕厚度.结论 腹腔或局部注射hpDCs均可改善局部环境并促进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刘明永;赵建华;梁华平;吴丹;卞修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氧化损伤星形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MSCs)混合培养时星形细胞恢复及存活的形态学变化,以进一步探讨MSCs修复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氧化损伤后的第2代星形细胞与第3代MSCs混合培养作为实验组,分别取上述两种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光镜及电镜观察损伤星形细胞的恢复及存活情况.结果 实验组损伤星形细胞的恢复及两种细胞的存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将损伤星形细胞与MSCs混合培养可以促进星形细胞恢复,并提高两种细胞的存活能力.MSCs修复脑损伤机制可能与其促进损伤星形细胞恢复、减少星形细胞死亡有关.
作者:桂松柏;张亚卓;孙异临;孙梅珍;王红云;李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0年3月至2006年5月共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年龄54~82岁,男76例,女10例.其中传统颅骨钻孔血肿冲洗引流44例(钻孔冲洗引流组),锥颅置硅胶管引流+尿激酶治疗42例(钻孔引流+尿激酶组).
作者:朱振云;梁剑锋;韩磊;高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是临床医生在获得患者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娴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确定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应用佳、新的科学证据作出对患者的诊治决策.患者应该充分知情并要参与到决策制订过程中,从而取得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王任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应用改良后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共500例,其中包括双侧三叉神经痛8例及家族性三叉神经痛5例.年龄26~91岁,平均65.3岁.疼痛持续时间为8个月-38年,平均7.4年.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过敏及已经产生并发症者.多数患者在本次治疗前曾接受过其他外科治疗,其中包括微血管减压手术(MVD)36例,选择性射频热凝术(RF)64例,伽玛刀治疗12例.
作者:王斌;马逸;邹建军;李岩峰;黄海韬;李付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河北开滦医院病理科2000年1月-2005年10月存档的33例脑膜瘤石蜡标本,年龄15~81岁,平均48岁.脑膜瘤组织病理学类型按1999年WHO制定的神经系统标准分类:良性组27例,恶性组6例.
作者:阚志生;刘文兴;冯世宇;白云驰;付玉海;崔永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一、资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03年10月至2007年12月经手术证实或DSA明确诊断的颅内静脉畸形病例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5~66岁,中位年龄41岁.临床表现有头疼、癫痫、行走不稳及颅内出血,其中5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为偶然发现.使用SIMENS 16排螺旋CT及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仪,13例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8例患者行增强CT扫描,10例患者行Gd-DTPA增强扫描.
作者:易梅;李东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中抗利尿激素变化及其与水钠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 在行鞍区肿瘤切除术的37例患者之中选取心肾功能正常的30例,对其手术前后抗利尿激素水平进行监测.根据研究对象的水钠代谢紊乱类型,将研究对象分为5组.结果 术后无水钠代谢紊乱者(Normal)8例,手术前后抗利尿激素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尿崩症者(DI)15例,采血前注射垂体后叶素者(DIA)7例,术后抗利尿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采血前未注射垂体后叶素者(DIB)8例,术后抗利尿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脑性盐耗综合征者(CSWS)5例,手术前后抗利尿激素水平无统计学意义.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者(SIADH)2例,术后抗利尿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水钠代谢紊乱是鞍区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与患者手术前后血中抗利尿激素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作者:饶竞;赵洪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分析10年来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从1996年1月起10年间手术治疗309例颅咽管瘤患者.男162(52.4%)例,女147(47.6%)例.年龄在15岁以上者259(83.8%)例,平均年龄为35.8岁,15岁以下者占50例(16.2%),平均年龄8.8岁.肿瘤大小为2.0~9.0cm,平均3.4cm.肿瘤分成第三脑室底下型284(91.9%)例和第三脑室底上型25(8.1%)例.第三脑室底下型肿瘤,翼点入路209(67.6%)例,额底裂经终板入路55(17.8%)例,额下入路20(6.5%)例.第三脑室底上型肿瘤,经终板入路14(4.5%)例,经胼胝体入路11(3.6%)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76(89.3%)例,近全切除20(6.5%)例,大部切除13(4.2%)例.垂体柄保留186(60.2%)例,切断49(15.9%)例,不能鉴别74(23.9%)例,围手术期死亡12(3.9%)例.204(66%)例患者有6个月至8年的随访,平均2.1年,5例患者在随访中死亡,4例与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有关.结论 术前通过神经影像学评价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垂体柄和视交叉结构的关系,以第三脑室底作为标志,将肿瘤分为第三脑室底上型和下型选择手术入路可获得较好的肿瘤切除及较好的下丘脑结构和穿通动脉的保护,并可有效降低手术后并发症.术后一些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的障碍仍是难题,尚需要多种激素的补充或代替治疗.
作者:石祥恩;吴斌;范涛;张永力;周忠清;钱海;李志强;孙玉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伽玛刀治疗垂体微腺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Leksell伽玛刀治疗的109例垂体微腺瘤.结果 影像学肿瘤消失、缩小、无变化和增大分别为45例、37例、22例和5例;血液激素完全恢复39例,部分恢复23例,无明显变化15例,继续增高14例.33例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治疗后28例恢复正常;8例目前存在垂体激素水平低下,但只有1例与本次治疗有明确关系,5例无自诉症状,需要激素替代治疗有3例.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62.6%,稍改善或无变化31.3%,继续恶化6.1%.结论 伽玛刀治疗效果肯定,创伤小,治疗风险低,可以作为治疗垂体微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徐波涛;梁军潮;吴鸿勋;覃子衡;王玉宝;王国良;宁琼芳;王伟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外科技术.方法 总结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100例内镜经鼻垂体腺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微腺瘤30例,大腺瘤35例,巨大腺瘤35例.功能性腺瘤68例,无功能性腺瘤32例.头痛82例,视力减退伴视野缺损76例,失明3例,闭经、泌乳36例,肢端肥大26例,垂体功能低下15例,其他症状者6例.结果 术中内镜下肿瘤全部切除93例,大部切除7例,7例均为质地硬韧的纤维型腺瘤.术后短暂性尿崩症32例;脑脊液鼻漏5例.术后随访平均28个月,肿瘤残余者10例;12例肿瘤复发,10例再次行经蝶手术,2例行开颅手术;术后内分泌症状改善不明显者,有11例行溴隐亭治疗,18例病人行伽玛刀治疗.结论 内镜经鼻垂体腺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外科技术.
作者:刘海生;张秋航;王世杰;王东;郑佳平;梁晖;陈国强;左焕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侵袋性垂体腺瘤的手术适应证与优缺点.方法 总结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经前纵裂人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瘤患者24例的病例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18例,次全切4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患者视力改善18例,尿崩或电解质紊乱10例,经治疗后得到控制.死亡1例.随访时间3-44个月,21例病情得到控制,3例复发,行γ-刀治疗后肿瘤基本得到控制.结论 该入路是切除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蝶窦发展的巨大侵袭性垂体瘤较理想的入路.通过利用自然脑裂的分离,使手术视野清楚、操作角度好、盲区少,有利于显露重要血管、神经及双侧海绵窦内侧壁,肿瘤全切率高,疗效满意.
作者:陈刚;迟广明;王贵怀;刘佰运;杨小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复发性颅咽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0~56岁.手术采用原切口入路13例(翼点入路10例,额下入路3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1例,联合入路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术中垂体柄保留6例,断离4例,未见垂体柄5例;术后大多数患者的视力改善,单眼失明1例;尿崩12例,电解质紊乱7例;垂体功能低下6例;癫痫3例;无死亡.结论 复发性颅咽管瘤与其周围结构关系紊乱、粘连重或钙化,但手术切除仍然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肖顺武;黄光富;王振宇;刘卫东;陈勇;陈隆益;冯海龙;廖晓灵;李自立;谭海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1987年Griffith和Veerapen[1]首先报道了经单鼻孔直接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由于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很快被各国医师采用.作者2003年6月至2007年1月采用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67例垂体腺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业忠;刘祺;赵冬;姬云翔;雷霆;陈劲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垂体瘤是常见的鞍区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10%左右[1].近年随着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垂体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有报道约15%~20%[2].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垂体腺瘤经蝶窦手术致命的并发症是术后出血,本文总结9例经蝶窦行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并发鞍区出血,探讨其出血的原因、治疗措施及预后.
作者:夏鹰;李士其;张义;寿雪飞;高幸;黄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