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12期文献
  • PET/MRI异机融合图形对影像学阴性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疗效的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MRI异机融合对影像学阴性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术前病灶定位、预测预后、指导手术的价值.方法 45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行头颅MRI,视频脑电图,及脑PET-CT等术前检查,头颅MRI结果均为阴性,术后2年随访手术疗效,采用Engel's分级评价疗效,后将同一患者的头颅MRI与PET进行异机融合,与手术疗效相结合分析PET/MRI脑代谢图形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 37例PET/MRI提示低代谢局限于颞叶的患者中,术后疗效为Ⅰ、Ⅱ级的有29例,22例(76%)患者低代谢位于颞叶内侧;Engel'sⅢ,Ⅳ级患者有8例,6(77%)例患者低代谢超出前颞叶.使用卡方检验低代谢分区与手术疗效的关系,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T/MRI提示局限于颞叶内侧、颞极和前颞叶的代谢减低,术后疗效好.PET/MRI融合是一种更加精确的成像,PET/MRI的代谢图型可帮助临床医生确定病灶部位、预测疗效.

    作者:郝谦谦;李迪彬;李殿友;占世坤;左传涛;任树华;孙伯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婴幼儿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婴幼儿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强调及早手术,一期自体颅骨修补与硬膜修补同是加速治愈的关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经CT/MRI动态观察的12例3岁以下婴幼儿颅骨生长性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采用人工脑膜腱修补硬脑膜+自体骨瓣成型移位固定,成功治愈颅骨生长性骨折,3个月内颅骨均愈合.4例仅行硬脑膜修补,颅骨缺损处未行一期修补,效果尚满意,但术后随访,颅骨愈合时间较长.3例失访.结论 婴幼儿颅骨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应及早手术,早期清除坏死灶、严密缝合或修补硬脑膜,并采用自体骨瓣成型移位固定,一期还原硬脑膜和颅骨解剖形态,加速生长愈合,疗效确切.

    作者:孙骇浪;赵凤毛;冀园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外科幕上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调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幕上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转归.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4 104例神经外科幕上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实验室结果报告及影像学等信息,得出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转归.结果 神经外科幕上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5.0%.预防性抗生素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OR <1,P<0.05).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输注红细胞、术后留置引流管和术后头部CT显示颅内出血为危险因素(OR <1,P<0.05).感染组患者较非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在感染组明显多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神经外科幕上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5.0%,感染患者住院时间、花费明显增加,应当给予足够重视.预防性抗生素能够显著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应常规应用于神经外科幕上手术患者.

    作者:徐明;史中华;陈光强;赵经纬;石广志;王涛;王韬;唐明忠;周建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Chiari Ⅰ畸形并脊髓空洞的疗效对比

    目的 观察三种手术方法治疗ChiariⅠ畸形并脊髓空洞疗效.方法 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133例ChiariⅠ畸形并脊髓空洞患者,A组行单纯骨性减压20例;B组行骨性减压+硬膜扩大修补65例;C组行骨性减压+硬膜扩大修补+小脑扁桃体切除48例.对比三组手术效果、脊髓空洞消退情况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门诊随访6个月至9年,共随访到118例患者,按Tator疗效标准,A、B、C三组优、良、差率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空洞消退对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手术效果相似,均优于A组.A、B、C三组术后切口感染分别为1例、2例、1例,术后一过性头痛分别为6例、30例、23例,术后早期脑脊液漏并皮下积液分别为0例、8例、6例,C组死亡1例,总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减压+硬膜扩大修补是治疗ChiariⅠ畸形并脊髓空洞可靠方法之一,它与骨性减压+硬膜扩大修补+小脑扁桃体切除手术疗效相当,优于单纯骨性减压.

    作者:艾克拜尔·亚里坤;乌拉别克·毛力提;刘宇利;杨小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儿童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室形态学变化研究

    随着脑室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脑积水患者采用ETV治疗.目前已有研究证实,ETV成功实施的影像学证据不但有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变小,也包括经过第三脑室底的流空信号,但是这些变化并不总是与临床症状好转相一致,尤其在ETV术后早期(如6个月),医师难以通过常规的脑室形态学测量方法来判断手术是否有效[1-3].手术后早期第三脑室形态指数(third ventricular morphology index,TVMI)可以作为评估ETV治疗有效的指标[4-6].

    作者:谭震;陈乾;赵彩蕾;王靖生;刘健刚;朱凤军;刘明刚;臧冬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黄韧带骨化性椎管狭窄症的体会

    随着CT、磁共振等新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腰椎黄韧带骨化检出率大为提高.当骨化进一步扩大,或合并椎间盘突出等引起临床症状时,应积极手术治疗[1].2006年2月至2012年3月,我们采用内镜(microinvasive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严重黄韧带骨化性腰椎管狭窄症19例,取得了优良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明举;张雷;任慧峰;李垂启;高赛明;王艳辉;张晔;鲁春华;冯中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穹窿的显微解剖及其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穹窿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特点,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处理第三脑室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在15具(30侧)经彩色乳胶灌注血管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镜下对穹窿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通过50例正常成人(平均年龄为36岁)的正中矢状位头颅MRI,观察穹窿嵌入胼胝体的相对关系.结果 (1)穹窿起自颞角底部海马回的脑室面,止于乳头体,在侧脑室壁内侧围绕丘脑呈“C”型;穹窿共分为四部分,各部位均伴随重要的神经、血管走行;(2)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中:胼胝体切口后缘距穹窿嵌入胼胝体处的距离为16.26 (11.72~22.04) mm,途经透明隔的高度为13.58(12.46~14.16) mm,途径穹窿的厚度为3.14(2.86~4.06) mm,室间孔的横径为3.22(1.86 ~4.62) mm;(3)穹窿嵌入胼胝体的相对位置:前交叉型占28%,标准型占58%,后交叉型占14%.结论 穹窿的解剖结构复杂、形态多变,与第三脑室及其周围结构关系密切.明确穹窿的显微解剖特点并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对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时正确处理穹窿及相关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光旭;万伟庆;王玉海;何建青;冯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源于肺鳞腺癌的脑干囊性转移瘤一例

    脑干转移瘤已有多篇文献报道[1-11],其中也包括桥脑转移瘤[2,5].脑干转移瘤常见的原发灶来源是肺癌,而以往文献报道的原发肺癌病理分型均为肺腺癌[6-9]或肺鳞癌[10].我科收治源于肺鳞腺癌的脑干(桥脑)转移瘤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超;李朝晖;王志佳;吴巍;田宇;王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先天性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新进展

    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占位性病变,是包裹脑脊液样液体的蛛网膜袋状结构.按部位可分为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s,IACs)及椎管内蛛网膜囊肿(spinal arachnoid cysts,SACs).其中IACs占所有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常见于小儿.然而,目前关于IACs处理策略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本文拟就近年来对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手术并发症的新认识进行综述.

    作者:黄建煌;林志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抗血管生成治疗垂体腺瘤的研究现状

    垂体腺瘤是颅内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居颅内肿瘤第3位[1],垂体腺瘤一般不发生转移,但部分垂体腺瘤会侵犯周围血管、神经,呈侵袭性生长.早在1971年,Folkman[2-3]研究发现血管生成在肿瘤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目前研究表明,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生长关键的步骤,并决定肿瘤的行为[4].在一些内分泌肿瘤中,血管形成已证明与肿瘤的发展、转移、不良预后及降低生存期相关[5].但是垂体腺瘤中血管生成的模式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实验表明垂体腺瘤的发展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但也有报道称垂体腺瘤血管化程度低于正常垂体组织[6].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组织病理学的迅速发展,对于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一些与垂体腺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物、信号通路及药物.本文拟对抗血管生成治疗垂体腺瘤的相关分子标记物、信号通路及药物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陶晓旸;虞正权;惠国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改进的GOFA算法对猴颞叶癫痫发作预测的研究

    目的 通过记录恒河猴颞叶癫痫模型癫痫发作前的丘脑前核(ANT)电信号变化,运用优化后的GOFA算法,实现对癫痫临床发作的检测.方法 以10只健康成年雄性恒河猴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立体定向手段放置ANT深部电极,采集正常ANT深部电信号作为基线信号.制备恒河猴颞叶癫痫动物模型,采集、分析双侧ANT电信号,应用改进后的GOFA算法对采集到的ANT电信号进行数学分析,从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和检测延迟时间等方面对检测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 运用改进后的GOFA算法对37段、共计452.4 min的ANT局部电信号进行分析,当t=22,D =0.84 s时,平均检测延迟时间55 s,敏感性为93.2%.结论 通过改进的GOFA算法对猴颞叶癫痫模型ANT脑电信号分析,可对癫痫进行预测.根据对癫痫预测的准确率和假阳性率要求不同,对预测算法中的时间阈值T和空间阈值D进行调整,可以实现癫痫预测的个体化方案,为今后RNS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基础.

    作者:刘崇;钱星;郝红伟;陈宁;张建国;文雄伟;孟凡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硼中子俘获疗法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研究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对体外培养人胶质瘤干细胞(GSCs)周期进程的影响及机制,比较GSCs和胶质瘤细胞株SHG-44对BNCT敏感性的差异.方法 首先检测人GSCsSU2和人胶质瘤细胞株SHG-44吸收含硼化合物二羟基苯丙氨酸硼(BPA)的情况,然后采用医院中子照射器(IHNI-1)对含硼(10B)细胞进行照射,克隆存活实验检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进程,Westem blot检测cyclin B1、CDK1和P21[WAF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5 mmol/L BPA孵育SU2和SHG-44细胞24h,10B浓度分别可达(1.76±0.28)和(2.50±0.12)μg/107细胞,富含10B的细胞经IHNI-1照射后生存率和增殖率与不含10B的细胞比均明显下降(P< 0.05或P<0.01),SU2细胞经IHNI-1照射4 min时BNCT敏感性低于SHG-44细胞(P<0.05).与未加BPA而仅用中子照射组比较,经BNCT后G2/M期SU2和SHG-44细胞比例增高(P<0.05),cyclin B1和CDK1蛋白表达降低(P<0.01),P21[WAF1蛋白表达增加(P<0.01).结论 GSCs的BNCT敏感性低于胶质瘤细胞,BNCT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形成将细胞阻滞于G2/M期来抑制细胞更新和增殖.

    作者:孙婷;钱兴龙;李炎炎;张紫竹;李斌;陈桂林;韦永新;谢学顺;周幽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在保护运动功能的前提下,大程度地切除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策略和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0例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手术计划及治疗经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MRI检查,以“ω”形或倒“Ω”形“手结”为标识定位中央前回(初级运动区,M1);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位相倒置(波形翻转)技术确认中央沟、初级运动区和运动前区,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监测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同时应用B超实时监测肿瘤切除情况;术后72h内复查头颅MRI,了解肿瘤切除程度,分别于术后清醒时、术后2周和术后3个月评价患者病变对侧肢体肌力变化.结果 头颅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主体位于M1者3例,辅助运动区(SMA)者3例,运动前区(PMA)者11例,同时侵及SMA和PMA者13例.肿瘤近全切除27例(90%),部分切除3例(10%).病理结果: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星形细胞瘤9例,少突-星形细胞瘤19例.患者术前肌力Ⅳ级者5例;肌力正常者25例,其中4例伴有一侧手指欠灵活、及物不准确,2例走路伴有踩空感.术后部分患者曾一度出现肌力障碍,术后3个月检查肌力正常者23例,其中9例伴有手指欠灵活、及物不准确,3例伴有走路踩空感;其余7例上(下)肢遗留有不同程度瘫痪(肌力Ⅲ~Ⅳ级).结论 运动区主要由M1、PMA、SMA三个部分和由此发出的皮质核束及皮质脊髓束组成,运动区低级别胶质瘤的切除要求术前准确判定肿瘤在运动区的具体位置,术中辅助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和B超等手段,依靠娴熟的显微操作技能,可以做到肿瘤近全切除而不造成永久性瘫痪.

    作者:毛明利;谢坚;韩武;曹晓昱;曾春;王江飞;王磊;高之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膜瘤的磁共振弹性成像初步应用研究

    目的 验证磁共振弹性成像(MRE)评价脑膜瘤质地的准确性,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判断脑膜瘤质地的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膜瘤术前患者14例.所有受试者均行MRE扫描,将所得原始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分别测得患者正常区域大脑灰质、白质以及肿瘤组织的剪切模量.将肿瘤质地的测量结果与术者在术中对肿瘤质地的评判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取正常区域大脑灰质、白质以及肿瘤组织的剪切模量.大脑灰质(4.839±0.971)kPa,大脑白质(10.249±1.870)kPa.3例肿瘤弹性值小于白质,为质软;8例肿瘤弹性值等于白质,为质中;3例肿瘤弹性值大于白质,为质硬.MRE对肿瘤质地的判断与术中评判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 MRE评价脑膜瘤质地的准确性得到初步验证,它能为该肿瘤术前评估及患者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作者:沈宓;高培毅;林燕;白吉伟;徐磊;刘光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应用皮质下直接电刺激切除功能区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

    目的 探讨皮质下直接电刺激(DES)在功能区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DLGG)切除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进行手术治疗并于术中应用皮质下DES的57例大脑功能区DLGG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皮质下DES均能在肿瘤周边发现锥体束、丘脑上辐射或语言相关白质纤维,从而达到按功能边界切除肿瘤的目的.全切除20例(35%),次全切26例(46%),部分切除11例(19%).46例(81%)出现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其中轻度15例(26%),中度21例(37%),重度10例(18%);4例出现晚期神经功能障碍,其中轻度3例(5%),中度1例(2%),重度0例.术前有癫痫发作的55例中,48例(87%)术后无癫痫发作;其余7例发作频率较术前减少>50%.结论 唤醒开颅下应用皮质下DES可在不降低远期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大安全切除DLGG,但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需康复治疗.

    作者:白红民;王伟民;李良;王国良;李天栋;高寒;王丽敏;刘湘衡;张浏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伽玛刀治疗颅底软骨肉瘤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底软骨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3年12月6例软骨肉瘤患者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28 ~ 65岁,平均45.6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软骨肉瘤.其中间叶型软骨肉瘤1例,标准型软骨肉瘤5例.肿瘤体积4.7 ~62.4 cm3,平均16.8 cm3.周边剂量10~ 14 Gy(平均13.3 Gy,中位13.5 Gy),中心剂量26~31 Gy(平均29.1 Gy,中位28.6 Gy),伽玛刀治疗后随访时间6~51个月(平均29.3个月,中位27.0个月).结果 1例间叶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15个月死亡,1例术后27.0个月复发,再次行伽玛刀治疗,随访至今肿瘤控制良好.4例肿瘤控制良好,且无放射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 伽玛刀作为颅底软骨肉瘤的术后辅助治疗安全且有效.

    作者:高德智;罗斌;孙时斌;鲍恩萌;刘鹏;王美华;潘剑;刘阿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占颅脑肿瘤的1%,在1979年被首次命名[1],属于WHOⅡ级肿瘤[2-3].本病好发于年轻患者,无性别差异,多以癫痫起病,亦可以高颅压、局灶定位体征起病,主要发病于大脑半球,尤以颞、顶叶多见,其他部位发病者罕见,CT、MRI表现多为囊性肿瘤伴壁结节或实性肿瘤伴瘤内囊性变[4-7].201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确诊1例PXA患者,生长部位及CT、MRI表现少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杨;冯恩山;李培亮;李延滨;孙际典;王清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超声造影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脑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指导作用.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脑肿瘤患者43例,术中均行超声造影识别肿瘤边界,判断肿瘤良恶性程度指导手术切除.手术残腔内再次行超声造影判定肿瘤残余.结果 所有肿瘤在超声造影显像下均定位准确,边界清楚.不同性质肿瘤注入造影剂后出现不同程度强化,其强化的时间、强度和分布不同(P<0.05).超声造影共判定肿瘤残余19处,病理证实其中18处为肿瘤残余,1处为凝血块.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准确识别肿瘤边界,判断肿瘤良恶性程度,发现肿瘤残余,引导手术中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作者:陈群帮;付尧;隋国庆;杨冬艳;侯睿哲;贾艳飞;赵兴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附21例报告)

    目的 探讨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CCM)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1例颅内CC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手术情况、组织病理学和随访结果.结果 21例CCM占同期颅内脑膜瘤的0.23% (21/9 167),其中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27.5岁.肿瘤位于幕上10例,颅底11例,幕上CCM瘤周水肿发生率为80% (8/10),水肿明显且范围较大;颅底CCM对周围硬膜及骨质破坏发生率达73% (7/11).首次手术按照脑膜瘤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Ⅰ级7例,Ⅱ级和Ⅲ级各3例,Ⅳ级8例.8例行Ki-67增值指数检测,平均值为11.25% (5% ~30%).2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1个月(11 ~ 137个月),肿瘤复发率为60% (12/20),死亡3例(15%).首次术后行伽玛刀治疗5例,射波刀治疗1例.结论 颅内CCM是中枢神经系统较少见的脑膜瘤亚型,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不同于良性脑膜瘤.手术切除虽是治疗CCM的主要手段,但全切率低,易复发.残余肿瘤行伽玛刀治疗可降低复发率和延长复发时间.

    作者:苗彦明;周大彪;关树森;张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内镜颅底外科手术危险因素预警系统在脊索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内镜颅底外科手术危险因素预警系统在颅底脊索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内镜颅底外科手术危险因素预警系统(包括神经导航系统、电生理监测设备、经鼻术中超声系统和多普勒超声血管探测仪)辅助内镜下经鼻腔切除颅底脊索瘤48例,用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脑组织损伤和肿瘤残留等危险因素的识别和预警.结果 内镜颅底外科手术危险因素预警系统术中识别和保护颅底大动脉16例,脑神经5例,脑干2例,指导残余肿瘤切除4例.肿瘤全切11例(23%),次全切25例(52%),部分切除12例(25%),无手术死亡病例,45例患者经1.0~1.5年随访,术后复发2例.结论 内镜颅底外科手术危险因素预警系统有利于病变及重要血管、组织的识别、定位,有利于提高病变切除率,保证手术安全性.

    作者:李储忠;宗绪毅;桂松柏;王新生;赵澎;白吉伟;曹磊;张亚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介绍一种卧位安装立体定向框架的方法

    基于框架的立体定向术中,受定向仪有效工作范围的限制,框架安装不当,可能无法定位或妨碍术中操作.经典方法采用耳钉固定,容易在旋紧固定钢钉时,因框架移位造成病人外耳道剧烈疼痛.对意识不清或卧床病人,安装框架更加困难.我们使用LEKSELL-G型立体定向仪,采用了一种卧位安装法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介绍如下.

    作者:刘凤强;高连升;陈鹏;傅伟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目的 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如何防止脑缺血及过度灌注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29例(35例次)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为双侧狭窄组及单侧狭窄组.设定经颅多善勒监测指标以调控血压.临时阻断(以下简称临阻)后,若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低于临阻前的70%,则提升血压;解除临阻后,若术侧MCA Vm超过临阻前的100%,则降低血压.手术前、后均行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两组患者:临阻前,术侧MCA Vm较麻醉前下降(P=0.000);临阻后,MCA Vm略低于临阻前(P>0.05),血压升高(23.76±9.15)%(P=0.000);解除临阻后,MCA Vm较临阻前增加(P =0.000),血压下降(6.70 ±6.89)%(P=0.000).(2)两组间比较:临阻后,双侧狭窄组术侧MCA Vm较单侧组减低(P<0.05),血压升高幅度较单侧组大(P<0.01);解除临阻后,双侧狭窄组血压下降幅度较单侧组小(P<0.05),两组间MCA V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患者脑灌注均改善.结论 经颅多善勒在CEA术中实时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脑灌注,并指导麻醉调控血压,从而预防CEA围手术期脑缺血及过度灌注,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白;惠品晶;黄亚波;汤文宇;吕琦;颜燕红;惠国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直接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直接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方法 对20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行直接血管重建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动脉-颞肌融合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术后采用CTA、DSA、MRI及MRI灌注成像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7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术后1周、1年的DSA显示吻合血管通畅,其中12例术后2年行DSA检查均显示血管通畅良好,脑膜中动脉、颞中深动脉均与颅内皮层动脉形成不同吻合;18例患者1年内未发生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结论 直接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STA-MCA吻合术+脑-硬脑膜-肌肉融合术)能同时利用两种手术方式各自优点,可能提高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何升学;刘宏毅;邹元杰;马骏;张岩松;黄庆玖;陈永严;章文斌;刘永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去铁敏治疗自发性脑出血临床初步观察

    目的 评价用去铁敏治疗临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临床自发性脑出血病例共29例进入观察序列,其中去铁敏治疗组19例,对照组10例,发病后静脉注射去铁敏针剂,发病第1、7和14天行脑部MRI T2WI和T2 *WI扫描,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发病第7、14和90天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患者使用去铁敏后,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患者脑出血后第1、7和14天治疗组脑组织相对水肿程度(1.08±0.57、1.37±0.68、1.52 ±0.69)比对照组(1.89±0.77、2.03±0.71、2.07 ±0.87)明显减轻(P<0.05);脑出血后第7和14天治疗组相对血肿体积(0.96±0.21、0.89 ±0.23)比对照组(1.16 ±0.23、1.24±0.49)明显缩小(P<0.05);脑出血后第7和14天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11.7±4.1、7.4±2.6)比对照组(15.1±4.9、11.8±5.6)明显好转(P<0.05).结论 去铁敏对临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吴刚;胡枢坤;常川;陈炜;沙龙贵;高翔;郑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过程中,腰大池持续引流相对于反复腰椎穿刺引流的优缺点.方法 对29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腰大池引流组与反复腰穿引流组在迟发性脑缺血、术后脑积水、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腰大池引流组患者术后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率4.38% (7/160),术后脑积水发生率2.50%(4/160).反复腰穿引流组分别为7.41%(10/135)及3.70%(5/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腰大池引流组8.13%(13/160),反复腰穿引流组2.22%(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腰大池持续引流术相对于反复腰穿引流无显著优势,可能增加感染率.故需严格把握指征,进一步规范操作.

    作者:吴盛;凌晨晗;吴群;张建民;陈高;傅伟明;赵学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术中超声对颌内动脉-颅内动脉搭桥的血流动力学测定

    目的 运用术中超声探讨颌内动脉(IMA)-颅内动脉搭桥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术中超声测定15例正常IMA、35例IMA-移植桡动脉-大脑中动脉(IMA-RA-MCA)搭桥、7例IMA-移植桡动脉-大脑后动脉(IMA-RA-PCA)搭桥和10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 IMA与移植RA管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9 ±0.31)mm vs(2.47 ±0.26)mm,P=0.812].正常IMA、IMA-RA-MCA搭桥和IMA-RA-PCA搭桥血流量分别为(81.8±19.0) ml/min、(69.6±16.3)ml/min和(48.0±8.8) ml/min,均明显高于STA-MCA搭桥的(31.0±8.4) ml/min(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1).供血动脉(IMA vs STA)和受血动脉(MCA vs PCA)影响桥血管血流量.结论 IMA可作为颅内外动脉搭桥的短距离高流量血流来源,其内径与RA管径匹配可直接行端-端吻合.IMA-RA-MCA/PCA动脉搭桥可向颅内提供中高流量血流.供血动脉和受血动脉影响桥血管血流量.

    作者:李红亮;石祥恩;孙玉明;张永力;周忠清;钱海;刘方军;孙健;赵晓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快速细孔钻颅置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10例

    目的 探讨快速细孔钻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为CSDH的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自1970年应用自主研发的快速细孔钻颅置管引流术治疗510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1例CSDH死亡患者尸体解剖资料进行相关讨论.全部病例经脑血管造影、颅脑CT或MRI确诊,血肿引流量60 ~ 340 ml,多为80 ~ 120 ml.快速细孔钻颅一般选择顶结节处或在血肿厚部位为钻颅点,根据头皮及颅骨厚度确定钻头前段长度,穿刺成功后置管持续低位引流3~5d.手术应注意精确限制钻头前段长度、选择血肿厚处穿刺、术后及时复查颅脑CT.结果 全部病例采用快速细孔钻颅置管引流手术,手术时间单侧3 ~5 min左右,双侧6-8 min.引流时间2~8d,多数病例引流3~5d.治愈433例(84.9%),好转75例(14.9%),死亡2例(0.4%).手术穿刺致硬膜外血肿2例,引流管误插入脑室质内形成少量血肿1例.结论 快速细孔钻颅置管引流术是治疗CSDH安全、有效、简易、快捷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王成伟;潘树茂;汤苏文;李猛;白云安;杜继海;王保安;孟庆虎;李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两种手术入路早期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本文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与颞叶皮质入路早期手术治疗59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结合两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复习,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两组.(1)经侧裂岛叶入路组:共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37~67岁,平均52岁;入院时意识评分(GCS):<6分3例,6~8分8例,9~11分15例,>11分11例.(2)经颞叶皮质入路组:共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 72岁,平均50岁;入院时GCS评分:<6分2例,6~8分7例,9~11分8例,>12分5例.

    作者:蒋生智;孟涛;张庆华;张莉;孙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瘤内微导管成袢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复杂颅内动脉瘤微导管超选新方法,分析动脉瘤内微导管成袢超选技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微导管瘤内成袢超选技术成功治疗21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通过交换技术成功将微导管和支架跨瘤颈释放,并进行弹簧圈填塞.结果 21枚动脉瘤均成功地植入支架.除1例发生末梢血管损伤出血以外,无一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载瘤动脉血栓或闭塞.7枚动脉瘤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其余14枚动脉瘤,致密栓塞或瘤颈残留12例,瘤体残留2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14枚动脉瘤接受DSA随访无一例复发;7枚接受MRA随访,3例复发.结论 动脉瘤内微导管成袢超选技术应用于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正确的材料选择和精准的操作是保证该技术成功实施的关键.

    作者:黄清海;邹超;吕楠;周宇;洪波;许奕;赵文元;刘建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