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346
  • 国内刊号:11-2050/R
  • 影响因子:1.10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6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1期文献
  • 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技术切除岛叶胶质瘤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及神经导航技术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术中超声和(或)神经导航指导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3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神经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术后影像学证实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或大部切除9例,其中应用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技术定位肿瘤组肿瘤全切除8例,单独术中超声组肿瘤全切除4例,单独神经导航组肿瘤全切除2例.术后随访5 ~52个月,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组术后早期及远期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 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技术切除岛叶胶质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增加手术安全性.

    作者:夏令宝;王峰;刘诤;宋子木;张震;孙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处理策略的研究

    目的 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观察岩静脉形态特点及其对手术显露的影响,分析岩静脉的处理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经小脑水平裂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4例,回顾性分析其岩静脉的主干及属支情况、进入岩上窦的位置、术中电凝切断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94例患者中,岩静脉主干有1~3支者分别占22.3%(21例)、62.8%(59例)、14.9%(14例),静脉属支有1~5支者分别占4.3%(4例)、21.3%(20例)、64.9%(61例)、7.4%(7例)、2.1%(2例).责任血管明确者83例(88.3%),可疑11例(11.7%),其中岩静脉为责任血管者6例(6.4%).术中岩静脉完全保留者58例(61.7%),主干切断者4例(4.3%),属支切断者32例(34%).术后出现小脑梗死1例(岩静脉属支切断者),经治疗后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小脑出血1例(切断岩静脉主干者),行后颅窝减压术后残留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结论 经小脑水平裂入路是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多数情况下术中不必切断岩静脉,必要时可以切断主干或部分属支,但切断后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小脑梗死或出血.

    作者:马凯;李勇杰;胡永生;陶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并发颅内感染的诊治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并发颅内感染的诊治措施.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459例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发生颅内感染病例总计9例(2%),发现颅内感染后均行腰椎置管引流术,静脉应用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同时监测脑脊液及头颅CT情况.7例患者48 h内症状无明显改善,急诊行内镜下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静脉应用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同时鞘内交替注射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其中1例伴发硬膜下积脓,同时行急诊钻孔积脓引流术);2例患者经腰椎置管引流、静脉应用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后,感染症状控制,未予鞘内注射及脑脊液漏修补术.结果 9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颅内感染均治愈;随访12~24个月,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后遗症;1例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交通性脑积水,行V-P分流术后治愈.结论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并发颅内感染是可以通过腰椎置管引流术、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静脉和鞘内应用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治愈的.

    作者:王飞;宗绪毅;桂松柏;李储忠;曹磊;董程远;张亚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性颅脑损伤后局部脑血流动力学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程度与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血液通过组织的平均通过时间(MTT)之间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7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入院进行320排螺旋CT的灌注成像(CTP)检测rCBF、rCBV和MTT,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rCBF、rCBV和MTT之间的关系.随访患者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与rCBF、rCBV和MT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重型组rCBV与rCBF明显低于轻型组,而重型组MTT明显要高于轻型组,显示出与rCBF和rCBV相反的变化趋势(P<0.05).rCBV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MTT与GOS呈明显的负相关,而rCBF与GOS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rCBF、rCBV和MTT与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在评估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曹一波;甄杰;于君;韩宁;闫洪生;李献福;马晶;侯英泊;马亚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侧前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胸段脊髓腹侧肿瘤四例

    椎管内肿瘤的发病率大约是脑肿瘤发病率的1/10.肿瘤可发生于自颈髓至马尾的任何节段.发生于胸段的多,约占半数.这其中神经纤维瘤约占40%,脊膜瘤约占10% ~15%,多数位于脊髓的背外侧,位于脊髓腹侧面的肿瘤较少见[l].脊髓腹侧病灶,尤其是正中小病灶的切除有一定难度,结合文献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来收治的4例胸段脊髓腹侧肿瘤患者采用侧前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凯;车万民;周杰;赵全华;陈志强;宋丽梅;董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成人下丘脑错构瘤γ刀治疗后增大一例

    患者 男,37岁.“头痛恶心1年”于2013年10月21日住院.患者于2012年8月因头痛、恶心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颅MRI示下丘脑错构瘤(图1A),即行“γ刀”治疗,具体剂量不详,治疗后头痛症状有所改善.于2013年10月患者再次出现头痛症状,复查头颅MRI示,病变较前有所增大(图1B).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双瞳孔等大,左:右=2.5 mm:2.5 mm,光反应存在,粗测双眼视力无减退,视野无缺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生殖器发育正常,育有1子健康.

    作者:季玉陈;延鹏翔;罗天宝;左焕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支架辅助弹簧圈及Onyx18栓塞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动脉瘤一例

    患者颈内动脉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对于海绵窦段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治疗相对困难.血管内治疗因具有安全、微创和有效的特点,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式.我们采用Apollo支架辅助弹簧圈及Onyx 18栓塞未破裂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戴琳孙;连葆强;何理盛;康德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约占颅内肿瘤的7%,其中大多数肿瘤病理学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过放化疗后中位生存期约为30 ~ 60个月.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极为少见,外文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目前中文文献鲜有报道,我院神经外科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MALT 1例,报告如下.

    作者:曾春;王军梅;高之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孕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孕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死率为27%~40%,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3].有研究报告,孕产期SAH的发生率为6.3 ~ 13.8/10万次分娩[4-5],Bateman等[1]从全美国住院样本中得出的孕产期SAH的发生率是5.8/10万次分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报告的孕产期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53/10万次分娩,其中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出血占17%,动脉瘤和烟雾病各占16%[6],孕产期出血性卒中比例高可能与该医院的卒中、颅内AVM、动脉瘤及烟雾病就诊率高有关.

    作者:吕宪利;李佑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无创颅内压监测的现状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即颅腔内的压力.正常成人的ICP为O.8~1.8 kP a(80 ~ 180 mmH2O),通常把ICP超过2.0 kPa (200 mmH2O)称之为颅内高压.颅内高压是颅内疾病或颅内继发性病变的一种反映,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监测ICP,并根据ICP选择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颅内高压患者的预后[1].目前检测ICP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方法,直接测量虽然可靠,但具有有创性,易并发颅内感染,应用受限[2].寻找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可在床旁实施的无创ICP监测方法,指导高ICP的治疗势在必行.本文综述无创ICP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杨赟;王健;李长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目前,已明确的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吸烟、炎性反应、药物滥用、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遗传等.随机临床试验已经阐明,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均可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1].但是两种术式的选择标准目前尚缺乏权威临床试验指导.虽然北美和欧洲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认为年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选择CAS的安全性可能较高[2-3],但其他的临床因素尚缺乏随机临床试验分析.

    作者:张利通;董文涛;高峰;靳张宁;张振;杨新宇;张建宁;杨树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增加血流动力学导致基底动脉重构的形态学及病理学早期观察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后基底动脉形态及病理变化.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以代偿性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2周经颅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1周、2周分别行脑血管造影,并且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及迂曲程度;对基底动脉病理切片EVG、Masson染色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结扎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增快(10.99 ml/min对比36.53 ml/min,P<0.001),术后1周、2周基底动脉直径增大(0.60 mm对比0.82 mm;0.73 mm对比1.03 mm,P<0.001),内弹力层完整,平滑肌层增生;并且迂曲成角,57.1%基底动脉向左侧弯曲,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增加是导致基底动脉迂曲成角的主要原因.

    作者:姚鹏飞;杨鹏飞;张照龙;刘建民;黄清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PJ34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PJ34对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BALB/c雄性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J34组,建立小鼠可控性皮质打击伤(CCI)模型.分别在打击后6h、24h从运动、感觉、反射和平衡等方面评价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测定脑挫裂伤体积.打击后24h时通过HE染色评价受损脑区神经元的损伤.分别在打击后6h、24h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试剂盒测定损伤脑组织内MPO的活性;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细胞质和细胞核NF-κB p65亚单位的含量以及细胞质内炎性反应因子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 PJ34组打击后6h、24h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8.20 ±0.25)分和(7.80±0.25)分,均低于模型组(12.40-±0.38)分和(11.70±0.22)分(均P<0.01);脑挫裂伤体积分别为(10.25 ±0.61) mm3和(11.55±1.16) mm3,均小于模型组(25.07±1.45) mm3和(27.24±1.51) mm3(均P<0.01);MPO活性分别为(0.013 ±0.001) U/g和(0.018-±0.001) U/g,均低于模型组(0.024 ±0.001) U/g和(0.023 ±0.001) U/g(均P <0.05);细胞质内NF-κB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PJ34组打击后24h细胞核内NF-κB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而6h细胞核内NF-κB水平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J34组打击后6h和24h的TNF-α及IL-1β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PARP-NF-κB炎性反应通路在TBI后的继发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PJ34可以阻断该通路,抑制TBI后的炎性反应,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

    作者:陶晓刚;刘佰运;陈学涛;郝淑煜;田润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频电刺激伏隔核壳部对肥胖大鼠摄食相关激素的影响

    目的 探讨伏隔核壳部(NAc-sh)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肥胖大鼠摄食量和摄食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取8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高脂饮食建立肥胖大鼠模型,6个月后取24只肥胖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Ac-sh高频DBS刺激组(简称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12只.分别在双侧NAc-sh植入刺激电极固定装置.术后30 d大鼠进食完全恢复后,两组各选取进食量稳定的大鼠10只植入电极行刺激(电压3.0V,波宽100μs,频率180 ~ 200 Hz)或假刺激,并于刺激或假刺激前后断尾取血,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外周血胃促生长素、瘦素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变化.结果 刺激组大鼠刺激开始摄食量即较刺激前明显下降(P<0.05),刺激后血清瘦素和神经肽Y的浓度较刺激前明显下降[瘦素:(20±10) pg/ml对比(32±10) pg/ml;神经肽Y:(926±299) pg/ml对比(1302±287)pg/ml,P值均<0.05],胃促生长素的血清浓度较刺激前明显增加[(1 603±848) pg/ml对比(1 066 ±310) pg/ml,P<0.05),而假刺激组刺激前后进食量及胃促生长素、瘦素、神经肽Y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sh高频电刺激能有效降低肥胖大鼠摄食量,外周血激素的变化可能与外侧丘脑的兴奋性改变有关.

    作者:王秀;张凯;张弨;魏乃礼;王垚;刘畅;赵宝田;胡文瀚;张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体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体在大鼠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先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再灌注12、24、48 h组,每组1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构建脑缺血(2 h)模型.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正常脑组织NLRP3炎性体的表达分布,Western blot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NLRP3炎性体mRNA、蛋白质的表达.再选取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再灌注对照组、假手术加药组、再灌注加药组,每组10只.两加药组于术前30 min经腹腔注射500 mg/kg格列苯脲,两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建模成功后24h,对各组行颅脑MRI检查和伊文思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的损伤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结果 健康大鼠脑组织中,NLRP3炎性体仅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未见表达.再灌注后12、24、48 h,NLRP3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且在24h达高峰.颅脑MRI显示,再灌注加药组损伤面积明显小于再灌注对照组[(21.7±4.2)%对比(36.0±4.7)%,P<0.01].伊文思蓝染色显示,再灌注加药组伊文思蓝含量低于再灌注对照组[(18.7±3.8)μg/g对比(32.1±5.1)μg/g,P<0.05].结论 NLRP3炎性体仅表达于大鼠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及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其可能通过损伤血-脑屏障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王敏;杨帆;庞博;何东;梁宇;易敏;庞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CD4O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斑块中的表达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CD40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颈动脉易损斑块及稳定斑块中的表达,探讨CD40与MMPs表达的相关性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的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2例次,根据术前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及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分为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标本中CD40及MMP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易损斑块组CD40和MMP-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稳定斑块组显著增高(P<0.01);MMP-2蛋白表达水平亦较稳定斑块组明显增高(P <0.01);CD40mRNA与MMP-2 mRNA(r=0.43)、CD40 mRNA与MMP-9 mRNA(r=0.90)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0不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而且可能通过调控MMP-2、MMP-9的表达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作者:张白;惠品晶;国风;马亮;吕琦;颜燕红;黄亚波;惠国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妊娠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对策

    目的 研究妊娠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转归和治疗对策,分析不同治疗手段的利弊.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的76例妊娠期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比较组间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转归.结果 妊娠期脑出血患者共76例,其中病因为动静脉畸形30例,动脉瘤8例,烟雾病8例,子痫前期16例,海绵状血管畸形4例,静脉窦血栓4例,病因不明6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5~11分54例,10 ~6分6例,5~0分16例.手术治疗40例,保守治疗36例.产妇死亡24例,胎儿胎死宫内4例,新生儿死亡28例.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的临床特征和母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处理应先终止妊娠,再评估病情,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治疗方案,有效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有脑血管病史产妇应在孕期加强监护,并在妊娠足月后及时终止妊娠,以全麻剖宫产为宜,并同时做好新生儿抢救的准备.

    作者:梁竹巍;高婉丽;曹勇;李燕蓉;王歆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远端滤网保护伞在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远端滤网保护伞在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术中应用远端滤网保护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纳入23例患者,末次事件至治疗的中位时间为30 d(范围为8~510 d).结果 23例中,22例成功应用保护伞,1例因颈内动脉迂曲不能到达远端,技术成功率为96%.18例术后血流达到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2 b~3级,其中13例(57%)达到完全再通(TICI 3级),再通成功率为78%.2例回收的保护伞中可观察到粥样斑块碎屑.9例(39%)术后磁共振弥散成像显示多发点状梗死灶,1例发生颅内出血(出院时无神经功能缺损).术后行头颅CT灌注成像的21例,均显示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改善(P<0.01或P<0.05).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症状性卒中及死亡.影像学随访(19.7±9.3)个月,临床随访(21.0±8.4)个月,1例术后4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经过再次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无症状性卒中或死亡发生.结论 术中使用远端保护伞辅助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是安全可行的,但其疗效尚需要长期随访和进一步临床验证.

    作者:李子付;洪波;张永巍;黄清海;许奕;赵文元;刘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颅内动脉瘤76例分析

    目的 探索复合(hybrid)手术室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复合手术室治疗76例(84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72例行手术夹闭(其中3例为球囊辅助动脉瘤夹闭),4例行动脉瘤孤立联合高流量搭桥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 72例行手术夹闭的患者中,5例(6.9%)术中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颈残留,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行术中造影,显示动脉瘤均完全夹闭,其中1例术后6个月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复发,行介入栓塞治疗;6例(8.3%)在术中造影显示载瘤动脉狭窄,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行术中造影,5例载瘤动脉狭窄者恢复正常,1例(1.4%)仍存在轻度狭窄,但瘤体过小无法调整,电生理监测未显示异常.4例动脉瘤孤立联合搭桥术者血管均重建成功,术中造影未发现搭桥血管的狭窄或闭塞.随访69例,失访7例.其中53例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1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1~2分),3例重残(mRS:5分),2例死亡(mRS:6分).结论 复合手术室能够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是实现动脉瘤疗效大化的全新治疗模式.

    作者:赵岩;韩玉庆;杨新宇;李廼昕;魏伟;岳树源;杨树源;张建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7年4月至2013年3月间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法治疗的18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18例复杂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9例,不规则动脉瘤8例,1例椎-基联合处夹层动脉瘤采用双股动脉入路,一侧予支架辅助,另一侧予微导管辅助,成功栓塞后双侧椎动脉保持通畅.动脉瘤有少许残留,半年后再补圈栓塞后痊愈.结果 18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随访6个月~2年,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是一种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

    作者:浦毅;羊正祥;喻永涛;邵云;缪伟锋;俞向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联合导管取栓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联合应用Fogarty导管(2F)取栓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8年4月至2013年12月单纯采用CEA或术中联合Fogarty导管(2F)取栓术治疗的12例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起始处节段性闭塞.7例患者采用单纯CEA手术,3例行CEA联合Fogarty导管(2F)取栓术,2例再通失败后行颈外动脉CEA+颈内动脉起始处缝扎术.评估其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12例患者中,术中颈内动脉即刻通畅10例,再通成功的比例为10/12.术后3例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给予严格控制血压、适当脱水后症状逐步缓解;无脑出血、脑梗死、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术后随访5~ 64个月,无新发脑梗死患者;10例再通成功者均未出现再闭塞,1例出现轻度狭窄;2例偶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但持续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2例开通失败的患者,1例症状缓解,1例仍有TIA.结论 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CEA或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需要全面的术前评估及谨慎地选择患者.

    作者:郝继恒;刘卫东;周光华;林凯;张利勇;邢涛;王继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认知关系的临床研究

    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常见的原因.通过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没有或仅存在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SAH可影响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在急性期可出现多种垂体相关激素异常[1],且随着病情的好转,垂体相关激素紊乱也趋于正常.然而,在疾病慢性期仍可存在持续性的垂体相关激素分泌功能减退[2].本研究对aSAH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的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进行监测,研究其变化规律.同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Beck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对aSAH慢性期伴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进行评估,考察其认知功能情况,为进一步的激素替代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马骏;尹浩;刘窗溪;谌鸿斌;韩国强;高方友;熊云彪;王俊;张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出血性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治疗和预后

    目的 探讨出血性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纳入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10例(12个动脉瘤)出血性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患者.12个动脉瘤中,7个位于Willis环,2个位于基底节区,3个位于侧支吻合动脉;责任动脉瘤9个,非责任动脉瘤3个.7个Willis环动脉瘤中,6个行血管内栓塞或手术夹闭,1个保守治疗;2个基底节区动脉瘤均给予保守治疗;3个侧支吻合动脉瘤,2个采用33% Glubran胶栓塞,1个给予保守治疗.结果 (1)积极治疗的6个Willis环动脉瘤均无动脉瘤残留;1个保守治疗者,动脉瘤稳定.2个基底节区动脉瘤,分别于保守治疗后3、8个月动脉瘤消失.3个侧支吻合动脉瘤,栓塞者无动脉瘤残留;保守治疗者,14d后再次出血而死亡.(2)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5例,1分2例,2分1例,3分1例,6分1例.(3)9例获得2 ~36个月随访,积极治疗及保守治疗后消失的动脉瘤均无复发,保守治疗的1例动脉瘤稳定.结论 给予烟雾病合并不同类型的动脉瘤患者不同的治疗方式,疗效可能更好.

    作者:张晓斌;黄理金;文军;黄伟佳;康晓雨;邓仕凤;郭鸿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神经内镜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手术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5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分为神经内镜治疗组和开颅手术治疗组,其中神经内镜组28例,开颅手术组26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ADL评分Ⅰ~Ⅲ级为预后良好,ADL评分Ⅳ~Ⅴ级及死亡患者为预后不良.结果 神经内镜治疗组死亡1例,开颅手术治疗组死亡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价神经内镜治疗组良好率82.1% (23/28),开颅手术治疗组53.9%(14/26),神经内镜治疗组疗效优于开颅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

    作者:张福征;王才永;张磊;柳成荫;王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介入与夹闭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异常膨出,是一种常见及严重的脑部出血性疾病[1],在神经外科疾病中有“不定时炸弹”之称[2].其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第3位,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但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3].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包括两种策略:一是动脉瘤夹闭术,二是血管内介入手术.

    作者:刘迪;高幸艳;吴洪涛;杜心宇;王增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显微手术治疗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585例

    目的 探讨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Willis环前部动脉瘤585例(612个)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0级32例,Ⅰ级120例,Ⅱ级218例,Ⅲ级176例,Ⅳ级27例,Ⅴ级12例;影像学均显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早期手术(发病3d内)107例,亚急性期手术(发病后4~14d)376例,延期手术(发病14d后)102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预后及病死率.结果 585例612个Willis环前部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GOS评分:1分6例,2分13例,3分28例,4分136例,5分402例.随访412例,恢复良好396例(96.2%).不同手术时机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2及0.624).结论 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Willis环前部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国忠;冯文峰;李伟光;李明洲;王刚;漆松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与文献复习(附四例报告)

    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十分罕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10%~0.98%[1-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4例,占同期动脉瘤的0.35% (4/1 158).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刚;杜洪宇;张世明;王中;虞正权;周幽心;李向东;崔岗;周岱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