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大脑默认网络(DMN)早期功能连接异常及其对伤后意识水平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临床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意识障碍患者.采集1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意识障碍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应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提取每例受试者的DMN成分,组间行双样本t检验得出差异性脑区,并将差异性脑区与患者采集磁共振数据当日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6个月的昏迷恢复量表评分(CRS-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DMN内楔前叶/后扣带回、双侧顶下小叶、前额腹内侧皮质和左侧颞叶的功能连接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楔前叶/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与GCS评分及CRS-R评分均呈显著性幂相关(P<0.05,P<0.01).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早期大脑DMN功能连接出现异常,楔前叶/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异常可成为评估意识障碍程度及意识障碍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姚顺;宋健;黄河;高利臣;闫研;杜浩;徐国政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仍是治疗的难点,操作技术的复杂和复发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1].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应用于颅内大型宽颈动脉瘤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2].Tubridge支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血流导向装置,具有低孔率和高金属覆盖率的特点[3].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白2013年3月至10月应用Tubridge支架共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宽颈动脉瘤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清;梁国标;高旭;王晓刚;于春泳;赵明利;许晓川;李靖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Onyx胶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联合伽玛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介入中心收治的86例经Onyx胶栓塞后联合伽玛刀治疗的颅内AVM患者,统计分析栓塞的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栓塞AVM时,对合并的高危出血风险(巢内动脉瘤、血流动力性动脉瘤和AVM相关性动静脉瘘)进行评估并栓塞,将合并高危因素的颅内AVM根据危险因素栓塞与否,分为靶向栓塞组和未靶向栓塞组,评估靶向栓塞对出血风险的作用.结果 总体颅内AVM患者的年出血率为1.66%,其中破裂AVM为2.26%,未破裂AVM为1.08%,年病死率为0.74%.16例栓塞相关并发症中1例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29个合并巢内动脉瘤中24个靶向栓塞;5个血流动力性动脉瘤中4个靶向栓塞;9个动静脉瘘中8个靶向栓塞.x2检验显示靶向栓塞组的出血并发症显著低于未靶向栓塞组(P<0.01).结论 靶向栓塞联合伽玛刀治疗能降低颅内AVM出血的风险,改善临床预后,降低永久性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适用于治疗体积较大、单一方案无法治愈的颅内AVM.
作者:霍晓川;李佑祥;江裕华;杨洪超;赵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脊膜瘤手术中切除硬脊膜内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脊膜瘤并行硬脊膜内层切除术的25例患者,所有肿瘤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对所有病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判断脊膜瘤对蒂部硬脊膜内层的侵袭性,分析该技术的可行性并统计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肿瘤的复发率.结果 本组25例患者的肿瘤均完全切除,肿瘤组织病理检查证实均为WHO Ⅰ级脊膜瘤,其中砂粒体型13例,脑膜上皮型10例,过渡型1例,血管瘤型l例.所有患者硬脊膜HE染色病理检查显示肿瘤均未侵袭到瘤蒂部硬脊膜内层.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及脊髓粘连等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患者平均随访31.2个月,M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术前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患者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硬脊膜内层切除术治疗脊膜瘤手术效果良好,在减少肿瘤残余、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同时,也可减少脑脊液漏、脊髓粘连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本研究的病例数量较少,随访的时间尚短,且为回顾性研究,对于此术式的效果仍需长时间的随访.
作者:徐宝占;初明;卫永旭;靳世辉;庞博;杨钟会;王殿洪;李国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颞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合并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海马硬化(HS)致癫痫患者手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术后病理学证实为FCD合并HS致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例.患者术前MRI均无典型的HS表现.根据随访结果,Engel Ⅰ级为治疗成功组,Ⅱ~Ⅳ级为非治疗成功组.分析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42个月.17例FCD Ⅰ型患者中,治疗成功组有15例(15/17),非治疗成功组2例(2/17);7例FCDⅡ型患者中,治疗成功组有1例(1/7),非治疗成功组6例(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A与ⅠB型、ⅡA与ⅡB型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成功组和非治疗成功组中,合并高热惊厥史的比例分别为4/16、7/8,全切除发作区的比例分别为16/1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7).两组间在性别、手术年龄、发作起始年龄、发作病程、术前发作频率、是否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手术侧别、MRI是否显示颞叶病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CD合并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HS致癫痫患者的手术预后与组织病理学亚型、是否有高热惊厥史、是否全切除发作区有关.
作者:闫红梅;遇涛;杜薇;朴媛媛;李勇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高血压脑出血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如何提升患者病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是临床医生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既往研究发现检测IL-1β、IL-6可用于判断颅脑损伤预后[1].本研究将探讨血浆及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中IL-1 β、IL-6含量变化规律及其脑出血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超;游潮;刘窗溪;李红;熊云彪;高方友;王曲;韩国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青少年库欣综合征(CS)的临床特点和定性诊断方法.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12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0例青少年C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就诊年龄(14±4)岁,男:女=1.00:1.17.50例CS患者中,36例(72%)患有库欣病,为常见的病因.CS患者临床表现典型,锁骨上脂肪垫、满月脸、向心性肥胖、水牛背症状出现比例均超过90%;63%的青少年CS患者身高低于第3百分位,42%的患者体质量高于第75百分位.高血压、骨质疏松、糖代谢紊乱、高脂血症也较常见.若采用1.8μg/dl为切点,则午夜血清皮质醇诊断敏感性高(100%);经典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24 h尿游离皮质醇和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敏感性分别为95%、88%和70%.结论 青少年CS患者的常见病因为库欣病,临床表现较典型,包括身材矮胖等.午夜血清皮质醇在切点为1.8 μg/dl时,其诊断敏感性高.
作者:陈适;卢琳;童安莉;潘慧;朱慧娟;茅江峰;陆召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弥漫内生性脑桥神经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DIPG)是属于脑干胶质瘤的一种,DIPG特点为高级别,局部侵袭和预后较差,好发于5~9岁患儿[1].美国每年约有150例,英国每年约有30例,男女发病率相同.DIPG在国内神外门诊并不罕见,但由于收入病房行手术者很少,故统计学不能确定此病的发病率.脑干胶质瘤根据MRI影像学表现分为以下生长类型:弥漫内生性、局限性、背侧外生性和颈延髓性.在四种类型之中,DIPG恶性程度及侵袭性高,而后三种类型的肿瘤多为低度恶性.本文将针对近年来DIPG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科引;马文斌;王任直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类型,也是进展期恶性肿瘤重要的致死、致残因素之一[1].10% ~ 40%的癌症患者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颅内转移肿瘤[1],其发病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倍[2].脑转移瘤常见的原发部位依次是肺(40% ~ 50%)、乳腺(15% ~ 20%)、皮肤(5%~10%)和胃肠道(4%~6%)[3].有关脑转移瘤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研究也在多层面展开.本文从基因、细胞表面分子、血清标志物、脑实质微环境和肿瘤细胞相关免疫组化特点等多个层面,针对脑转移瘤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做一综述.
作者:林宏远;伊志强;张家湧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是由脑皮质神经元移行障碍或细胞增殖障碍所导致的一种疾病,是皮质发育畸形的一种,是导致难治性癫痫的常见病因之一1].文献报道,在癫痫外科中,FCD约占儿童癫痫手术患者的40% ~ 50%,占成人癫痫手术患者的20%左右[2].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脑电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对FCD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本文就FCD与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孙恒;郝玉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颅脑外科术后癫痫的发生率约为3% ~40%,其中幕上手术的发生率为3%~37%,颅脑外伤手术为6%~53%[1-2].术后的癫痫发作可能会引起颅内出血、脑水肿等,但由于抗癫痫药物的过敏反应、肝脏损害、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盲目地使用抗癫痫药物不仅不能减少癫痫的发生率,反而会给患者造成伤害[3-6].因此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十分重要,本文结合中国药品制剂的特殊情况和国内外研究的近进展,对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癫痫药的选择做一综述.
作者:彭文星;徐春敏;徐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miR-15b对人胶质瘤细胞株A17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对RAS/MEK/ERK1/2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合成miR-15b寡聚核甘酸拟似物(miR-15b mimics)转染A172细胞株,应用噻唑蓝细胞增殖试验(MTT)、流式细胞术评价miR-15b对A17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以Western blot法检测miR-15b对RAS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转染miR-15b mimics后,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miR-15b mimics组的△Ct值分别为15.25±1.12、15.92±0.98和10.58±0.87,提示miR-15b在A172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15b mimics可显著抑制RAS、MEK、ERK1/2及p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P<0.0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miR-15b mimics转染A172细胞24 h、48 h、72 h后,细胞相对存活率分别为(72.28±6.52)%、(61.86±5.79)%和(59.38±5.97)%;miR-15b mimics组的细胞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细胞周期分析发现,miR-15b mimics组细胞G1/G0期为66.84%,miR-15b mimics诱导A172细胞阻滞在G0/G1期.磷脂结合蛋白/碘化丙啶(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miR-15b mimics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0.83)%、(2.5±0.81)%和(18.2±1.58)%;miR-15b mimics组A172细胞凋亡率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miR-15b可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miR-15b针对RAS/MEK/ERK1/2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孙关;桂群峰;万政强;江楠;郭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研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制模装置及评价制模效果.方法 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DAI模型组(15只),采用头颅瞬间旋转装置制备大鼠DAI模型,以造模后6h、24h、7d为时间点分别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HE染色及镀银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AI后脑组织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的表达.结果 DAI后大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昏迷,表现为无自主活动,刺痛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时间持续约50 min至4h.所有大鼠清醒后活动减少,反应迟钝,不思饮食,行走不稳,各时间点NSS(6 h,9.33±0.88;24 h,5.67±0.67;7 d,4.67±0.88)均较对照组(6h,1.33±0.67;24 h,0±0;7 d,0±0)明显增高(P<0.05).HE染色显示DAI模型组细胞数目在皮质(6h,323.33±95.82;24 h,294.00±54.98;7d,277.83±52.26)、海马(7d,214.50±43.69)、脑干(6h,326.67±102.80;24 h,298.33±67.56;7d,234.50±18.20)分别较对照组皮质(430.33±20.35)、海马(327.17±24.34)、脑干(429.50±81.86)明显减少(除DAI 6 h模型组脑干细胞数目P<0.05,余DAI模型亚组细胞数目P<0.01),细胞核固缩,胶质细胞增生;在皮质及脑干神经元周围可见大量空泡及少许出血点;亦可见脑干神经纤维走行紊乱.镀银染色可见脑干神经轴索串珠样轴索球形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AI模型组β-APP的表达在皮质(24 h,9.16±1.32;7 d,14.50±2.83)、海马(24 h,10.14±2.56;7 d,12.50±1.95)、脑干(6h,6.74±1.33;24 h,7.64±1.11;10.09±1.77)分别较对照组皮质(4.02±0.34)、海马(4.26±0.70)、脑干(4.38±0.85)明显增高(P<0.01),且随DAI后致伤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结论 本装置能够造成大鼠脑DAI,且具有简便、可控、确切的特点,可用于大鼠DAI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军锋;宋锦宁;李宇;金涛;刘晓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0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并脑室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4~71岁,平均(47.5±23.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2例,高空坠落(跌落)伤8例;入院时处于意识朦胧或昏迷状况,在头颅CT检查中发现有脑挫裂伤、脑室出血、脑积水,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均有血凝块.主要临床症状:肢体躁动、呕吐3例,昏迷22例,表情淡漠并偏瘫、失语5例.GCS评分3~8分.
作者:周汉光;张建党;张元峰;王昆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手术切除脑室肿瘤的可行性及其技术方法.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室肿瘤患者共25例,肿瘤平均大小为38.04 cm3,均采用锁孔手术入路进行肿瘤切除.肿瘤位于侧脑室8例,其中经纵裂胼胝体手术1例,经皮质手术7例;第三脑室肿瘤7例,其中经纵裂胼胝体入路4例,经眉弓入路2例,经枕部皮质手术1例;第四脑室肿瘤10例,均经枕下正中入路手术.7例侧脑室肿瘤以及5例第三脑室肿瘤在神经导航下设计手术入路并进行术中导航确认.结果 25例脑室肿瘤中,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2例.术前明显脑积水者9例,术后6例脑积水消退,行脑室穿刺外引流及脑室-腹腔引流术各1例,另1例术前行脑室-腹腔引流术.术后肿瘤残腔出血1例,再次手术清除血肿,行去骨瓣减压,出院时神志清楚,伴有不全性失语及肢体偏瘫.其余患者出院时,神志清楚,无肢体活动障碍.结论 脑室系统位置深在,适合利用锁孔放大效应对手术野进行充分有效的暴露;通过对脑室系统的脑脊液释放,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增加手术显露空间;术前合并脑积水患者在术后脑脊液循环通畅后,脑积水多可消退,无需常规行脑室-腹腔引流术.
作者:兰青;朱卿;许亮;陈刚;刘士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入路的选择,并探讨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研究,总结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入路的选择.分别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进行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有:术前视力障碍持续时间(P=0.001)、术前视力障碍程度(P=0.001)、术前眼底改变(P=0.001)、术前视觉诱发电位波幅改变(P=0.001)、肿瘤基底(P =0.006)、肿瘤质地(P =0.002)、肿瘤生长方向(P =0.003)、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P=0.001)、术中视神经的形态(P =0.001)、肿瘤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关系(P=0.03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视力障碍程度(P =0.001)、术前眼底改变(P =0.019)、术前视觉诱发电位波幅改变(P=0.009)以及肿瘤与视神经的的关系(P=0.012)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显著因素.结论 鞍区脑膜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前视力障碍程度、术前眼底改变、术前视觉诱发电位波幅改变以及肿瘤与视神经的的关系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祎年;黄文彪;李峤;李强;牛亮;代军强;刘光耀;潘亚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下丘脑胶质瘤相关性早熟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随访效果.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下丘脑胶质瘤病例中出现性早熟的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年龄、性别、病变类型、临床病程、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例患儿中男4例,女3例,约占同期病例的1.75% (7/400);就诊时年龄为2~8岁,平均年龄为5.1岁;病变部位为视交叉或下丘脑.例1~5及例7部分切除肿瘤;例6近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结果为WHO Ⅰ级5例,WHOⅡ及Ⅲ级各1例;内分泌实验室检查结果、体征及Tanner分期情况均符合中枢性性早熟诊断.本组平均随访40个月.其中4例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有效控制了患儿的性早熟症状,其余3例由于患儿个人原因未治疗,目前仍表现出性早熟的症状.结论 除常见的下丘脑错构瘤、生殖细胞肿瘤以外,儿童下丘脑胶质瘤也可以继发性早熟症状,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要有足够的重视,术后随访过程中要注意检查并予以相应治疗.
作者:田永吉;方红娟;姜涛;马振宇;宫剑;李春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经蝶窦垂体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除外)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替代的必要性.方法 纳入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行经蝶窦手术的垂体腺瘤患者52例.患者均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完整者[以术前8:00空腹血浆皮质醇水平≥251 nmol/L(9.1 μg/dl)作为评估标准],术前、术中均未给予糖皮质激素.观察患者术后血浆皮质醇的变化规律,评估术后糖皮质激素替代的必要性.结果 52例中,40例皮质醇在手术当晚即达峰值,12例在术后1d达峰值.术后4例出现一过性皮质醇降低,其中1例给予甲强龙和醋酸可的松治疗.患者术前、术后当晚及术后连续3d的皮质醇水平分别为(412±132)、(934±256)、(733 ± 376)、(471 ± 205)、(457 ± 217) nmol/L,与术前比较,术后当晚和术后1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和3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过性尿崩14例(均于出院前痊愈),均未发生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低血糖昏迷、低钠性昏迷、心血管衰竭等危象.结论 术前HPA功能正常的垂体腺瘤患者,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并非必须.
作者:何文强;马增翼;叶红英;寿雪飞;赵曜;李士其;李益明;王镛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颞下岩骨前方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颞下岩骨前方入路切除内听道以内、桥延沟以上累及中后颅窝的岩斜区脑膜瘤23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后疗效.结果 2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6例(Simpson Ⅰ~Ⅱ级),次全切除7例(SimpsonⅣ级),无死亡病例.随访3~ 24个月,1例次全切除的患者肿瘤稍增大.术前症状明显的20例患者,术后13例得到改善.术后出现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动眼神经麻痹1例、吞咽困难1例、面瘫4例、颜面部麻木4例、复视2例、对侧肢体活动障碍2例;随访期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的有动眼神经麻痹1例、耳聋4例、颜面部麻木2例、眼内斜2例.结论 经颞下岩骨前方入路切除内听道以内、桥延沟以上累及中后颅窝的岩斜区脑膜瘤具有一定优势,尽管术后部分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但大多数是轻度、可逆、可接受的.
作者:吴雷;郭华;叶敏华;沈晓黎;涂伟;祝新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成人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患者的手术预后,分析影响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切除的28例成人PA的治疗结果.其中19例为肿瘤全切除,9例为部分切除.5例初次或再次手术后接受放射和(或)化学治疗.随访患者的预后,探讨影响复发的可能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术后的无进展生存率.结果 28例患者术后随访8~92个月,平均为4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Kaplan-Meier结果显示,初次手术后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92.7±5.0)%.共7例(25.0%)复发,复发时间平均为49.5个月(4~60个月);7例中,4例位于幕上,4例因病情进展需再次手术.1例二次术后病理学诊断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5例接受放疗和(或)化疗的患者肿瘤未复发或未增大.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复发的比例分别为1/1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幕上、幕下)的患者,以及MRI显示囊实性与实性病变者,肿瘤复发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颅内PA患者术后预后较好,手术全切除可能是避免肿瘤复发的因素之一.未能全切的患者术后短期内肿瘤可复发,复发病例可能出现肿瘤恶变,应加强对这些成人患者的术后随访.
作者:方文华;张通福;林元相;万辉;王丰;康德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患者(7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1例为临床诊断).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1岁.7例病变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区;肿瘤平均直径为3~5 cm.术前检查显示,8例患者血和脑脊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均极度升高.8例患者中,3例术前行诊断性放疗,1例术前行立体定向放疗.7例采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肿瘤,1例行放、化疗.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定期复查血HCG水平及头颅MRI.结果 3例术前行诊断性放疗的患者中,2例出现肿瘤卒中.1例术前行立体定向放疗后出现肿瘤卒中.7例手术患者中,全切除5例,近全切除2例.至随访时4例存活,3例死亡.1例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至随访时仍存活,肿瘤无复发.结论 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是罕见的儿童颅内恶性肿瘤,血HCG和脑脊液HCG明显升高现象有助于诊断.术前放疗可能增加肿瘤卒中风险,切除肿瘤或化疗显效前不推荐放疗.手术及联合化疗可能能够取得较好疗效.对于不宜手术的病例,可以进行化疗,并可追加放疗.
作者:孙涛;田永吉;Liu Raynald;万伟庆;罗世琪;李春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其他颅内疾病.在颅内肿瘤等疾病合并存在脑积水或预计可能合并出现脑积水时,医生应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一并考虑脑积水的治疗策略.下面介绍笔者对几种继发性脑积水的治疗经验,供同道们参考.一、室间孔附近或中线深部肿瘤切除术中行透明隔造瘘术
作者:王汉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脊索瘤发病率为0.51/100万~ 8/100万,患病率不足1/10万[1].关于脊索瘤的研究多为回顾性临床病例报告,Ⅱ期临床研究数据很少,鲜有Ⅲ期临床研究报道.10年前认为大多数颅底脊索瘤难以全切除[2],而近期脊索瘤的全切除率可达52%(26/50),2011年后达到了80%(8/10)[3].2013年欧洲医学肿瘤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更新了包括脊索瘤在内的肉瘤治疗临床指南;此外,在脊索瘤基金会(Chordoma Foundation,CF)的倡导和资助下,大西洋周边国家相关领域的40余位专家首次对脊索瘤的诊断、分类和治疗等达成共识并撰写意见书,并参照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的美国公共健康管理分级系统,将证据级别列为Ⅰ~Ⅴ级,对颅底、脊柱和骶骨等部位的脊索瘤分别进行了论述[1].
作者:白吉伟;王帅;沈宓;桂松柏;李储忠;杜江;张红波;杨晓红;张亚卓 刊期: 2015年第11期